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的结果. 思维的发展与语言的表达有着密切关系. 人们思维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就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反过来,语言的磨炼也将促使思维更加精确、合理.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逐步要求学生用确切的、简练的、清晰的语言表达数学中的一些概念、法则、性质. 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呢?
一、让学生学会理解数学语言
理解是表达的基础. 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必须先培养学生理解数学语言的能力,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才能达到对书本的真正理解. 那么读题就是小学生理解数学语言的第一步,在读题时要做到:1. 读题不添字、不漏字,关键词读重音. 2. 边读边做记号,并思考解题方法,抓住关键词句,分析要求的是什么,数量关系怎样. 如学生理解和、差、商、扩大、缩小、素数、合数等概念时,对学生语言上的缺陷不能有半点疏忽. 例如“什么是素数?”有的学生回答:“含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素数. ”于是教师问:“4含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吗?4是不是素数?”学生立刻意识到自己错了,应该是“只含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素数”.
二、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影响学生
教师的言论和行动,是一种不可估量的无形教材. 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 数学是最精确的,在这个方面教师的语言应做表率.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有条理地表达. 这就需要教师一句一句地教,先说什么,后说什么. 使学生感受到说话要有根据,按照一定条理说. 教师的语言应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 数学语言规范的教师,他的学生表达能力也较强,表达也较准确、清楚、简练. 有些教师偶尔也把不规范或不科学的语言带进课堂,如“长方形的周长等于长加宽乘2”,“任何整数都可以化为分母为自然数的假分数”,这些不科学、不规范的语言,也给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 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三、持久训练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
1. 在同桌互动交流中训练
同桌交流非常方便,这也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基本方法. 教师要抓住每一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说话训练,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说算理、说思路、说解题过程、说操作过程、说分析过程. 低年级可以要求学生先想后说,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 如:“黄花有5朵,红花比黄花多3朵,红花有多少朵?”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动手摆一摆实物后,想一想:(1)哪种花多?(2)红花的朵数可分成哪两部分?(3)怎样算红花的朵数?最后引导学生完整口述. 指名说话比较完整连贯的几名同学回答后,让全班同学分别说给你的同桌听,并且规定:由学习上弱势的一方先说,另外一名同学倾听并及时纠正错误,然后交换,让每名同学都有锻炼说话的机会,大家共同提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2.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训练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方式把全班同学进行分组,在每个小组中选出组长、记录员等,当学习中有疑难时,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 在小组内会的同学可以先发言,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进行补充完善. 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 讨论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其他组认真倾听,组际交流时其他组发言要求:一补二换三拓四疑,具体来说就是可以进行补充、换一种说法或不同的表达、在之前基础上进行拓展、提出质疑等. 通过一阶段的练习,学生的倾听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当然在回答过程中要求学生有条理、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逐步运用数学语言准确、简练且有根据地进行表达. 如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学具、画线段图等直观演示,分析思路和解题过程. 通过让学生口头叙述解题思路,口头叙述数量关系,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解题能力,发展了思维的灵活性.
“字无百日功,言需千日熟”,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把“言”的训练贯穿于每天的数学课堂教学之中.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用数学语言的习惯
首先,要求学生说话要正确、完整、准确、精练. 其实并不是学生不想把答案说完整、说具体、说准确,而是不少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只关心答案,当学生回答问题时,往往刚站起来说了内容的一部分,教师为了赶课堂进度,就没有耐心等待,打断学生发言,几次下来学生回答问题就不完整. 如有的学生说“8是倍数,2是因数”,“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这样说都不准确. 其次,说话要有根据、连贯、通顺. 如:“19是素数还是合数?为什么?”要求学生回答:“因为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是素数,又因为19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所以19是素数. ”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时机,适时为学生提供语言表达的机会,循循善诱,道之以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使学生养成科学使用数学语言的良好习惯.
一、让学生学会理解数学语言
理解是表达的基础. 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必须先培养学生理解数学语言的能力,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才能达到对书本的真正理解. 那么读题就是小学生理解数学语言的第一步,在读题时要做到:1. 读题不添字、不漏字,关键词读重音. 2. 边读边做记号,并思考解题方法,抓住关键词句,分析要求的是什么,数量关系怎样. 如学生理解和、差、商、扩大、缩小、素数、合数等概念时,对学生语言上的缺陷不能有半点疏忽. 例如“什么是素数?”有的学生回答:“含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素数. ”于是教师问:“4含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吗?4是不是素数?”学生立刻意识到自己错了,应该是“只含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素数”.
二、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影响学生
教师的言论和行动,是一种不可估量的无形教材. 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 数学是最精确的,在这个方面教师的语言应做表率.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有条理地表达. 这就需要教师一句一句地教,先说什么,后说什么. 使学生感受到说话要有根据,按照一定条理说. 教师的语言应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 数学语言规范的教师,他的学生表达能力也较强,表达也较准确、清楚、简练. 有些教师偶尔也把不规范或不科学的语言带进课堂,如“长方形的周长等于长加宽乘2”,“任何整数都可以化为分母为自然数的假分数”,这些不科学、不规范的语言,也给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 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三、持久训练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
1. 在同桌互动交流中训练
同桌交流非常方便,这也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基本方法. 教师要抓住每一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说话训练,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说算理、说思路、说解题过程、说操作过程、说分析过程. 低年级可以要求学生先想后说,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 如:“黄花有5朵,红花比黄花多3朵,红花有多少朵?”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动手摆一摆实物后,想一想:(1)哪种花多?(2)红花的朵数可分成哪两部分?(3)怎样算红花的朵数?最后引导学生完整口述. 指名说话比较完整连贯的几名同学回答后,让全班同学分别说给你的同桌听,并且规定:由学习上弱势的一方先说,另外一名同学倾听并及时纠正错误,然后交换,让每名同学都有锻炼说话的机会,大家共同提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2.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训练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方式把全班同学进行分组,在每个小组中选出组长、记录员等,当学习中有疑难时,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 在小组内会的同学可以先发言,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进行补充完善. 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 讨论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其他组认真倾听,组际交流时其他组发言要求:一补二换三拓四疑,具体来说就是可以进行补充、换一种说法或不同的表达、在之前基础上进行拓展、提出质疑等. 通过一阶段的练习,学生的倾听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当然在回答过程中要求学生有条理、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逐步运用数学语言准确、简练且有根据地进行表达. 如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学具、画线段图等直观演示,分析思路和解题过程. 通过让学生口头叙述解题思路,口头叙述数量关系,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解题能力,发展了思维的灵活性.
“字无百日功,言需千日熟”,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把“言”的训练贯穿于每天的数学课堂教学之中.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用数学语言的习惯
首先,要求学生说话要正确、完整、准确、精练. 其实并不是学生不想把答案说完整、说具体、说准确,而是不少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只关心答案,当学生回答问题时,往往刚站起来说了内容的一部分,教师为了赶课堂进度,就没有耐心等待,打断学生发言,几次下来学生回答问题就不完整. 如有的学生说“8是倍数,2是因数”,“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这样说都不准确. 其次,说话要有根据、连贯、通顺. 如:“19是素数还是合数?为什么?”要求学生回答:“因为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是素数,又因为19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所以19是素数. ”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时机,适时为学生提供语言表达的机会,循循善诱,道之以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使学生养成科学使用数学语言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