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比较新课标版语文第一册与原来的九年义务教育版语文第一册我们可以发现:二者在教学内容上变化最大的首推识字教学。原来的语文第一册要求会认140个字、会写140个字;而“新课标”语文则要求会认400个常用字,会写其中的100个字。识字量远大于原先所要求的,要求会写的字却减少了将近1/3,突出了“多认少写”的原则。围绕这样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指导思想,我颇有收获。
一、教给学生自主识字的方法
在识字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习,更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我国的汉字构成方式多样、生动有趣,有会意法、象形法、形声法、指事法、假借法、转注法等,因此,适当渗透一些识字知识和方法是很重要的。如:在教学一些象形文字时,我会提前搜集或动手制作一些与生字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直观的形象,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对生字的理解。例如“日”、“山”、“月”等,学生学习兴趣非常高。在后来学习会意字“明”时就有学生主动站起来为大家解释:“‘日’代表太阳,‘月’代表月亮。白天太阳照亮大地,夜晚月亮照亮大地。古代人觉得把太阳和月亮放在一起一定会非常‘明’亮,所以就产生了‘明’字。”这令我惊喜不已!说明学生已在潜移默化中对我国的汉字构成法——会意法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与理解。对一些难以拆分的、难记的生字就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识记,或同桌互助、或小组讨论。如在教学相对较复杂的生字“影”时,学生们以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总结出了巧记的办法:“‘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京’字就像一个小朋友戴着帽子站在太阳下,三撇儿就是他的影子。”是呀,这“彡”多像人的影子啊!就这样,孩子们用自己想出的办法记住了生字,既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又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精神。
二、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孩子们刚接触汉字时兴趣较高,但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认识的字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难记。加上低年级学生的年龄较小,时间一长,他们就会对一个个方块字失去新鲜感,取而代之的是枯燥、乏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失去了兴趣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使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就非常重要了。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小、喜欢做游戏的特点,采取各种活泼有趣的方式让生字反复再现,加上课后及时复习,使识字得以有效的巩固。例如:在教学一年级语文(上册)识字课《在家里》的生字时,我将“沙、发、报、纸、台、灯……”等生字写在事先做成的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卡片上,再将这些卡片分别粘在事先用吹塑纸做成的各种果子形状上(如“、”),并贴在黑板上,让孩子们认读这些生字,谁读准了谁就可以将“果子”“摘”回去。孩子们看到各种平时爱吃的水果贴上了黑板,个个都跃跃欲试,想“摘”几个下来“吃”。没“摘”到或“摘”得少的学生都想尽办法识字或主动请教别人学习生字,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得到了充分开发。在初步认识了生字以后,我启发学生:“在这些生字中,谁和谁是‘好朋友’(组词)?”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马上就可以找出“沙发、报纸、台灯”等词语。接着再引导:“除了与本课的生字是‘好朋友’,还跟什么字也是‘好朋友’?”孩子们又沉浸在为生字找“朋友”的游戏中,互相比谁找的朋友多,乐此不疲。在生字学完以后,再以认读“识字树”、开火车竞答等游戏形式来巩固识字,让学生在动中学、玩中记,学生积极性很高,效果也很明显。
课下,我又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生字卡片。在课堂上抽出几分钟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这样,既巩固了识字效果,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
三、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低年级学生年龄虽小,但他们同样喜欢并渴望自己能独立阅读,而大量新的汉字的认识正满足了他们的需要。学生的阅读量迅速增加,同时也促进了他们识字能力的提高。我在日常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尽量多地阅读一些儿童读物,在日常生活中多留心、多观察,争取认识更多的汉字。为了激励学生,我将鼓励学生多阅读、多识字的活动与制作生字卡片的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把自己从课外认识的生字也制成卡片,带到班级,以每周一下午第二节语文课为固定的交流展示成果课。当学生们的识字量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我又鼓励学生每人准备一篇小故事,轮流在课堂上朗读给大家听,并评选出读得最流利、最精彩的学生为班级的“故事大王”,这样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这些活动,很多学生认识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或还没有学到的汉字。一些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所积累的词汇量已达到二、三年级学生才能达到的水平。这不能不说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成功之处。
一、教给学生自主识字的方法
在识字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习,更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我国的汉字构成方式多样、生动有趣,有会意法、象形法、形声法、指事法、假借法、转注法等,因此,适当渗透一些识字知识和方法是很重要的。如:在教学一些象形文字时,我会提前搜集或动手制作一些与生字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直观的形象,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对生字的理解。例如“日”、“山”、“月”等,学生学习兴趣非常高。在后来学习会意字“明”时就有学生主动站起来为大家解释:“‘日’代表太阳,‘月’代表月亮。白天太阳照亮大地,夜晚月亮照亮大地。古代人觉得把太阳和月亮放在一起一定会非常‘明’亮,所以就产生了‘明’字。”这令我惊喜不已!说明学生已在潜移默化中对我国的汉字构成法——会意法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与理解。对一些难以拆分的、难记的生字就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识记,或同桌互助、或小组讨论。如在教学相对较复杂的生字“影”时,学生们以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总结出了巧记的办法:“‘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京’字就像一个小朋友戴着帽子站在太阳下,三撇儿就是他的影子。”是呀,这“彡”多像人的影子啊!就这样,孩子们用自己想出的办法记住了生字,既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又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精神。
二、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孩子们刚接触汉字时兴趣较高,但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认识的字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难记。加上低年级学生的年龄较小,时间一长,他们就会对一个个方块字失去新鲜感,取而代之的是枯燥、乏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失去了兴趣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使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就非常重要了。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小、喜欢做游戏的特点,采取各种活泼有趣的方式让生字反复再现,加上课后及时复习,使识字得以有效的巩固。例如:在教学一年级语文(上册)识字课《在家里》的生字时,我将“沙、发、报、纸、台、灯……”等生字写在事先做成的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卡片上,再将这些卡片分别粘在事先用吹塑纸做成的各种果子形状上(如“、”),并贴在黑板上,让孩子们认读这些生字,谁读准了谁就可以将“果子”“摘”回去。孩子们看到各种平时爱吃的水果贴上了黑板,个个都跃跃欲试,想“摘”几个下来“吃”。没“摘”到或“摘”得少的学生都想尽办法识字或主动请教别人学习生字,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得到了充分开发。在初步认识了生字以后,我启发学生:“在这些生字中,谁和谁是‘好朋友’(组词)?”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马上就可以找出“沙发、报纸、台灯”等词语。接着再引导:“除了与本课的生字是‘好朋友’,还跟什么字也是‘好朋友’?”孩子们又沉浸在为生字找“朋友”的游戏中,互相比谁找的朋友多,乐此不疲。在生字学完以后,再以认读“识字树”、开火车竞答等游戏形式来巩固识字,让学生在动中学、玩中记,学生积极性很高,效果也很明显。
课下,我又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生字卡片。在课堂上抽出几分钟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这样,既巩固了识字效果,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
三、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低年级学生年龄虽小,但他们同样喜欢并渴望自己能独立阅读,而大量新的汉字的认识正满足了他们的需要。学生的阅读量迅速增加,同时也促进了他们识字能力的提高。我在日常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尽量多地阅读一些儿童读物,在日常生活中多留心、多观察,争取认识更多的汉字。为了激励学生,我将鼓励学生多阅读、多识字的活动与制作生字卡片的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把自己从课外认识的生字也制成卡片,带到班级,以每周一下午第二节语文课为固定的交流展示成果课。当学生们的识字量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我又鼓励学生每人准备一篇小故事,轮流在课堂上朗读给大家听,并评选出读得最流利、最精彩的学生为班级的“故事大王”,这样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这些活动,很多学生认识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或还没有学到的汉字。一些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所积累的词汇量已达到二、三年级学生才能达到的水平。这不能不说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成功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