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语文教学根本,还语文文本来面目

来源 :中学语文·大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tinga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能力的培养分为四个方面,即听、说、读、写的能力。没有读,便没有高水平的听:没有相当的语感积淀和语言材料,也写不出文从字顺的文章。语言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诵读。诵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研讨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也是中国古代语文教学中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和方式。
  [关键词]诵读 语言能力 语文教学
  
  语文的根本任务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的根本任务在于习得语感,而语感获得的方法就是读。语文离开了诵读,就不成其为语文。诵读作为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其作用不可估量。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更要提倡诵读,重视诵读,加强诵读。
  
  一、目前的现状
  
  学生的现状:我们大多数学生课堂内外都习惯了默读或略读等其他阅读方式,长期不出声的读书使学生的情思无法投入,最终学习语文的兴趣难以形成,学生把诵读看成是一种累赘,一种负担,久而久之,诵读这~阅读方式便被遗忘了。尤其是深圳的学生,他们来自祖国各地,普通话不标准,表达不流畅,从小诵读的热情受到压抑,学习语文的兴趣受到了抑制。
  教学的现状:面对学生的这一现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大量的诵读教学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诵读教学渐渐被淡化,阅读过程被简化。学生因为读得不好而不去诵读,教师因为听学生读得吃力,就不给他们诵读的机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样一来,课文是一篇篇学过了,但其结果呢?读错字的有。读得结结巴巴的也有,至于读不出语调,读不出感情的更是大有人在。诵读教学现状堪忧。
  
  二、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诵读
  
  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诵读。
  
  1 诵读为本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
  古人十分重视诵读,不少人还对诵读的地位、作用等,作过精辟的论述。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闪烁着睿智之光的论述,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在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今天,“诵读”仍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加强诵读更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1)诵读有助于培养语感。
  语感是对作品的文字、语言敏锐而丰富的感知,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了解力,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学生对课文的反复吟诵,能够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学生在初读时,也许会感到并无特别之处,然而通过反复朗读,文中渲染的那种父慈子孝的真情就会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可见,反复诵读,领会文章意思也就比较透彻了。叶圣陶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于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2)诵读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汉语言的内涵极为丰富,表达思想感情的区别也极为微妙,每篇文章从语言的表层意义到深层意义仅靠老师的讲解是不行的,须借助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想象、分析、推理、挖掘其思想内容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3)诵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中学语文课本中大多是精选的文质兼美的艺术作品,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渗透著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有目的地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诵读,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被课文所吸引,进入美的境界。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既是对美的体察,又是对美的再创造。课文里的语句简洁整齐且富有音乐感,在发音、构词、造句、修辞、语调、节奏和韵律等方面都富于审美特性,诵读时能使文字外化为有声语言,从而使得句子的长短、骈散、排比、回环等句式变化的形式美得以显现,使语言的节奏感、叠词的使用、平仄、语气的舒缓、音调的高低等音乐美得以体现,文中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映衬、双关、通感等把学生带进善的意境的美。诵读能使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发现美。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认识的客体上产生审美的共鸣,在艺术的空白中借想象对美的事物进行再创造,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审美的能力。
  (4)诵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提高写作水平,诵读是良策,对一篇文章的反复诵读,不仅能学习它精美的谋篇布局,而且能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写作时学生就能不知不觉地加以运用了。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诵读不可少。在运用新教法的同时,如能充分发挥诵读的作用,就会把学生带人作者创设的优美情境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模仿、学习、想象、思考、乃至创造,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三、如何加强诵读教学
  
  1 加大诵读的训练量
  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以诵读带动讲解,以讲解促进诵读。这样才能使教学相得益彰,课本土的知识才能潜移默化地转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对于比较简短的文章我要求学生做到熟读成诵,尤其是诗歌、情景交融的散文,汉语里面那种轻重缓急的节奏感,那种和谐悦耳的韵律感,那些词汇美、句式美等,老师不要去多费口舌作讲解,只要强调学生自己反复去诵读就好了。让他们在反复诵读中去识字悟义,感受汉语特有的审美表现力,理解文章的内容、层次、主旨,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加强教师的范读
  出色的诵读就如同一首词曲蒹美的歌,营造出令人沉醉的艺术氛围。于漪、李吉林老师的课上得十分出色,这跟她们注重范读有很大的关系。加强范读,要求语文教师要练好诵读的基本功,要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熟练掌握朗读技巧。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做出高水平的示范,才能给学生一个高格调的艺术氛围,才能激起学生的诵读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文的感受力。
  
  3 讲究诵读的方法
  要知道,语文教学最忌的是“万人一面,千课一法”的教法。因此,诵读一定要讲究方法。还要给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有时要求学生不漏字、不添字、不重复、不颠倒、发音正确、口齿清楚:有时要求学生速度适宜,节奏恰当,顺利流畅;有时要求学生理解诵读,在诵读时掌握词、句、段其至全文的意义,有时还要力求读出抑扬顿挫的节奏、优美和谐的韵律和喜怒哀乐的感情。这样,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就能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出来,学生就能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产生感情的共鸣,受到思想的教育。参与诵读的人数和形式也要灵活多变,或一人,或几人,或小组,或全班:甚至还可分角色诵读,比赛诵读:如果有条件在课堂上播放诵读的录音带或录相带,就更能使学生读兴大发。
  
  4 加强诵读的指导和督促
  叶圣陶先生说:“习惯不是一会儿就会有的,也得逐渐养成,在没有养成的时候,多少也用一些强制功夫。”要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诵读习惯就必须进行强化训练。每上一节新课,课前一定要求同学预习,上课时一定要先检查预习情况,指名试诵读老师课前布置的课文内容,听他诵读的语气语速是否合乎文意,断句、间歇是否合理,口齿是否流利,表情是否丰富。诵读得好的,当堂给予表扬,诵读得不合要求的,要加以指导并让他们反复诵读,诵读到合要求为止。每上完一节课,一定要布置一些精彩文段让同学读,特别是对文质兼美的文章还要求熟读成诵,长期这样坚持下去,学生自然会日诵不辍,养成一种认真读书的习惯,书中的知识就会读进脑子里面,以后写起文章来就能够左右逢源、运用自如了。
其他文献
【摘要】诵读在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诵读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从节奏、音韵等方面给学生以有效的指导。诵读的过程,就是从“最粗处”入手,通过对“稍粗处”的品味,进而把握“最精处”的过程。把握“最精处”,是诵读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其切入点在“最粗处”,联系二者之间的桥梁,就是诵读。这种做法可以让学生得到一把打开古典诗歌之门的钥匙,真正培养学生阅读古典诗歌的能力,使他们终身受益
【摘 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论述了高中作文评改的一些基本做法:分阶段、分步骤,循序渐进地开展评改工作;自评与互评环节,教师重在引导;选择的学生范文要有代表性、可模仿性;教师评语既要切中要害,又要鼓舞信心;对重写的作文以肯定为主。  【关键词】作文评改 全批全改 面批面改 精心指导 互评自评    对中学语文教师而言,最头疼的无疑是作文教学。而在作文教学的诸多环节中,最让人无奈的无疑是作文的批改。原
【摘要】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花未眠》深刻地表现了日本民族与文化的精神,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对该作品作了细致深入的分析解读。  【关键词】川端康成 日本文化 民族精神 语用学 文本解读    凤凰涅槃,是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传说凤凰涅槃,浴火重生,500年一次。当凤凰生命即将大限之时,便会集梧桐枝自焚,在烈火中新生,其羽更丰,其音更清,其神更髓。凤凰涅槃,是残酷的美,更是希望的美。凤凰涅槃的精神
【摘要】课堂评价是一门艺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教师的合适评价是学生学习动力的加速器,也是活跃课堂必不可少的润滑剂。因此,教师要远离虚伪与做作,摒弃单一与程式,发自内心、发乎真情、恰到好处地施以评价,唤起学生的倾情投入。只有这样,课堂效果才会事半功倍。  【关键词】课堂评价评价艺术课堂效果    课堂上的问答是司空见惯的,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该怎样评价?一律以“好、很好、非常好”来搪塞,千人一面、众答
【摘 要】在中学议论文写作中,类比论证是一种议论说理的好方法。本文以一则时事引发了对这种论证技巧的思考,并借助中学教材中的例文对此方法及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进行了充分的论述。  【关键词】议论文 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    今年春天,长江中下游大旱,再次引发了世人对三峡工程的议论,也牵出了上世纪60年代的三门峡大坝建设以及支持与反对的关键人物,像张光斗和黄万里等。日前,在搜狐上看到这样一则微博
【摘 要】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掌握这一交际工具,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交际活动伴随着人的一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能为他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它不同于一般的听话、写话,它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互动的言语活动。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重视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所需的人才履行语文教师应有的职责。  【关键词】口语交际 交际情境 双向互动
【摘 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重要,但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因而针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我们须采取与其心理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生 年龄特点 语文学习 兴趣培养    现在有许多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怕写作文,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语文课教学角度看,我认为根本原因在于语文教学忽视高中生年龄的心理特征,忽视
【摘 要】本文针对新课改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开展语文活动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大语文”的学习观,扩大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改变课堂教学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尴尬境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到学以致用,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活动课 激发兴趣 启迪思维 展示自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开展语文活动课,在教学内容
【摘 要】好的作文试题,必须靠近考生,有较强的开放性,注重以人为本,注重理性思辨,凸显生活体验;内容高度开放,限制逐渐显现;贴近自我和关注生活,给学生思想自由的空间。以此标准研判2010年安徽卷作文题,它离一道好的作文试题的标准还有一段距离。  【关键词】高考作文 以人为本 贴近自我 关注生活    一、怎样才是好的作文试题  新课程标准的终极目标是给学生提供真善美的平台,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
据教育国际协会网站2017年12月11日消息,由英国校长及女教师协会(NASUWT)主办的青年教师咨询大会(Young Teachers’ Consultation Conference)于12月2日在英国伯明翰举行,年龄在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代表参加了此次大会。在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讨会上,英国青年教师强调,工作量的增加是当前英国青年教师职业生涯面临的最大障碍。  会议的实时电子投票结果显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