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学科都不是孤立的,特别是音乐学科,生动活泼,直观形象,贴近生活,是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联系的。从古至今,纵横中外,音乐的内容可谓洋洋洒洒、数之不尽,但不管是任何历史时期、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种社会体制下的音乐形式,都无不渗透了当时主流的社会历史内涵,真实地反映着人们情感的生活本质。不论是古典或浪漫、传统或现代,也不论是民歌或歌剧、交响乐与戏曲,都是和生活中其他的元素相结合的产物。由此来讲,在音乐教学中,应把艺术还原为生活,或者说是艺术再现生活,把音乐与有关的基础教育学科结合起来,对揭示音乐内涵,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下面就我的教学实际,谈谈音乐与其他学科整合的心得体会。
一、“音画”交融
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线条,那么美术就是凝固的旋律。从艺术的角度出发,音乐和美术应该是息息相通的。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但人们习惯使用眼睛来观察世界,所谓眼见为实。虽然音乐难以描述客观现象,但却可以触发人们心灵中的情感;而美术的创造表现形式,是直观而有现实冲击力的,直接向人们反映了现实存在,客观真实,更能直截了当被人们所接受。从表象来看,二者好像联系不大,而现实中,我们之所以感觉震撼的效果,大都来自于二者的完美结合。比如,电影电视剧就是连续运动的静态画面,如果一场电影没有音效、一部电视剧没有主题音乐,那我们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这将是创作的一大缺憾。的确,我们透过声音的交织,触发内心的情感,进而调动所有的感官,再配以恰如其分的画面,才最终打动人心。现实中,正是音画交融,架起了现实与想象的彩虹桥。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适当的选取一些反映当时背景的美术作品插入其中,对反映音乐的本质内涵有着很大的帮助。比如在欣赏《白毛女》选段时,现代的孩子坐在课堂里是无法理解和想象当时的情境的,我适时地配合一些关于白毛女的主题画和剧照,引导、帮助学生走入那段历史的空间,学生们一下就被吸引和震撼了,充满激情的投入到体验过程当中不能自拔,从而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摆脱了乏味的静坐式赏听。如在美术课讲述《清明上河图》赏析时,配合电影音乐同期声,瞬间就把北宋京城汴梁的喧哗热闹、繁华景象、自然风光、市井民生刻画得一览无余了。类似这样的音美结合有很多,音乐、美术作为艺术学科,它们有着不同的感染力,我们要善于将它们有机地的整合,势必让我们的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语音”同步
文学艺术和音乐艺术是姊妹花。在古代文化盛行的时期,诗文就和音乐紧密联系在一起。很多文人雅士都以琴棋歌赋为人生至高境界。很多诗文都有同名的弹唱词牌,且每一篇、每一曲都出自大家之手,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被古今中外的文人骚客、曲艺大家多次引用改编。
在音乐学科实际教学当中,插入一些古诗文注解,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现代很多的优秀歌曲情结都来自于古诗。例如歌曲《涛声依旧》,主要的创作动机包括歌词都源自张继的《枫桥夜泊》,在讲授流行音乐的时候,配以原文并注解,不仅能加深学生印象,更能够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加强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样,如果在语文教学中加入音乐的元素,特别是一些典型历史时期或极具个性色彩的文学艺术作品,如能配以恰当的音乐或音效,必定能相得益彰,锦上添花。
三、历史的交响
奔流的历史就像是不断变换、不断跳跃的交响乐章。从某种意义上讲,音乐是历史的见证者。不同的历史时期,造就了不同的音乐史。《国际歌》在全世界掀起了反对压迫、追求自由、建立共产主义世界的狂潮,《义勇军进行曲》鼓舞了亿万人民舍身报国的信念,《东方红》迸发着对伟人的敬仰歌颂和对新生活的信心,《走进新时代》满载着全国人民建设现代化的豪迈与激情,《走向复兴》昭示着一个伟岸的东方巨人正在昂首阔步、奋进前行……
我在讲述音乐作品时,经常会引用、借鉴与之相联系的历史事件和典故,一是增加了趣味性,二是更深层次地揭示了音乐反映的时代内涵。例如讲述《保卫黄河》曲目时,我同时讲述那一段历史事件,让学生们了解那一段岁月,很快学生们就进入情境,被抗日儿女那种坚强的信念所感染。
当然,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音乐风格各异,有的粗狂奔放,有的细腻婉转,有的大气磅礴。特别是在地大物博的中国,历史文化形式更加多样。如果把历史知识巧妙的贯穿到音乐教学当中,或在历史课堂上配以恰当的背景音乐,学生既了解了广博灿烂的历史文化,又理解了多样性的音乐内涵,全面提高了素养。
作为一门提高艺术修养的必修课,音乐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音乐既像是一道大餐,又像是一种调和剂;即可单独享用,又可辅佐调剂。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积极整合语文、历史、地理、美术、政治等各种学科资源,发挥多重优势,让我们的音乐课堂丰富起来、生动起来。
以上粗浅心得,愿与大家共勉,欢迎批评指正。
一、“音画”交融
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线条,那么美术就是凝固的旋律。从艺术的角度出发,音乐和美术应该是息息相通的。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但人们习惯使用眼睛来观察世界,所谓眼见为实。虽然音乐难以描述客观现象,但却可以触发人们心灵中的情感;而美术的创造表现形式,是直观而有现实冲击力的,直接向人们反映了现实存在,客观真实,更能直截了当被人们所接受。从表象来看,二者好像联系不大,而现实中,我们之所以感觉震撼的效果,大都来自于二者的完美结合。比如,电影电视剧就是连续运动的静态画面,如果一场电影没有音效、一部电视剧没有主题音乐,那我们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这将是创作的一大缺憾。的确,我们透过声音的交织,触发内心的情感,进而调动所有的感官,再配以恰如其分的画面,才最终打动人心。现实中,正是音画交融,架起了现实与想象的彩虹桥。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适当的选取一些反映当时背景的美术作品插入其中,对反映音乐的本质内涵有着很大的帮助。比如在欣赏《白毛女》选段时,现代的孩子坐在课堂里是无法理解和想象当时的情境的,我适时地配合一些关于白毛女的主题画和剧照,引导、帮助学生走入那段历史的空间,学生们一下就被吸引和震撼了,充满激情的投入到体验过程当中不能自拔,从而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摆脱了乏味的静坐式赏听。如在美术课讲述《清明上河图》赏析时,配合电影音乐同期声,瞬间就把北宋京城汴梁的喧哗热闹、繁华景象、自然风光、市井民生刻画得一览无余了。类似这样的音美结合有很多,音乐、美术作为艺术学科,它们有着不同的感染力,我们要善于将它们有机地的整合,势必让我们的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语音”同步
文学艺术和音乐艺术是姊妹花。在古代文化盛行的时期,诗文就和音乐紧密联系在一起。很多文人雅士都以琴棋歌赋为人生至高境界。很多诗文都有同名的弹唱词牌,且每一篇、每一曲都出自大家之手,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被古今中外的文人骚客、曲艺大家多次引用改编。
在音乐学科实际教学当中,插入一些古诗文注解,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现代很多的优秀歌曲情结都来自于古诗。例如歌曲《涛声依旧》,主要的创作动机包括歌词都源自张继的《枫桥夜泊》,在讲授流行音乐的时候,配以原文并注解,不仅能加深学生印象,更能够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加强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样,如果在语文教学中加入音乐的元素,特别是一些典型历史时期或极具个性色彩的文学艺术作品,如能配以恰当的音乐或音效,必定能相得益彰,锦上添花。
三、历史的交响
奔流的历史就像是不断变换、不断跳跃的交响乐章。从某种意义上讲,音乐是历史的见证者。不同的历史时期,造就了不同的音乐史。《国际歌》在全世界掀起了反对压迫、追求自由、建立共产主义世界的狂潮,《义勇军进行曲》鼓舞了亿万人民舍身报国的信念,《东方红》迸发着对伟人的敬仰歌颂和对新生活的信心,《走进新时代》满载着全国人民建设现代化的豪迈与激情,《走向复兴》昭示着一个伟岸的东方巨人正在昂首阔步、奋进前行……
我在讲述音乐作品时,经常会引用、借鉴与之相联系的历史事件和典故,一是增加了趣味性,二是更深层次地揭示了音乐反映的时代内涵。例如讲述《保卫黄河》曲目时,我同时讲述那一段历史事件,让学生们了解那一段岁月,很快学生们就进入情境,被抗日儿女那种坚强的信念所感染。
当然,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音乐风格各异,有的粗狂奔放,有的细腻婉转,有的大气磅礴。特别是在地大物博的中国,历史文化形式更加多样。如果把历史知识巧妙的贯穿到音乐教学当中,或在历史课堂上配以恰当的背景音乐,学生既了解了广博灿烂的历史文化,又理解了多样性的音乐内涵,全面提高了素养。
作为一门提高艺术修养的必修课,音乐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音乐既像是一道大餐,又像是一种调和剂;即可单独享用,又可辅佐调剂。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积极整合语文、历史、地理、美术、政治等各种学科资源,发挥多重优势,让我们的音乐课堂丰富起来、生动起来。
以上粗浅心得,愿与大家共勉,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