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步轻迈细品读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z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潮》一文中第一段第三句“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此句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修辞和最具表现力的夸张手法,由远到近,从形状、色彩、声音、气势四个方面表现了海潮雄奇壮观的景象,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而鲜明的印象。这是海潮图轴中夺人心魄的一幅风景画。
  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引导学生细化朗读,从标点和句式上细品其妙处,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内容层次和写法,收到了较为显著的效果。下面为教学片段:
  (一)细化朗读:
  师:请同学们朗读第一段第三句,朗读时注意把海潮由远到近的变化层次读出来。读后点评。
  生1朗读。
  生2点评:他没有读出来海潮变化的层次。分号前应读得语调平缓;分号后波澜渐起,“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一小句节奏加快,语调渐进高昂。
  生2再读。
  生3点评:他把海潮前后变化的层次读出来了,但我觉得分号后的句子没有读出气势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要读得气势磅礴,豪迈激昂,节奏愈加紧促。“势极雄豪”一小句要读出评论,声调拉长,声韵悠然。
  生3再读分号后的句子。
  教师范读,表现出涌潮由远到近的变化层次及其声势。
  (二)细品其妙:
  师:这一句中有一个分号,五个逗号,说一说其作用?其中分号能否改为句号,逗号能否改为分号或句号,为什么?
  生4:分号表示这一句两层意思,前为远看海潮之景,后为近观海潮之景。
  生5:五个逗号将近观海潮之景的形状、色彩、声音、气势连接起来了,这是从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心理感受等几个方面表现海潮的雄奇壮观。
  生6:其中的分号不能改为句号,因为分号前仅是“远出海门”之海潮,尚未完全展示海潮之景象,只写了半句,故只能用分号而不能用句号。后面五个逗号在朗读时能体会到其连贯一体的气势,仿佛一气呵成,如改为分号或句号,停顿长了,则难以表现一气呵成的气势,便也难以表现潮近时排山倒海的气势。
  师:请再读此句,注意分号后的句子和第二段、第三段句式比一比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生7:分号后的句子多为短促的四字句,仅一长句也要断开来读:“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这样的四字短句,音节短促,节奏加快,很好地表现了海潮近来之景的汹涌澎湃,气势逼人的壮观,有很强的表现力。第三、四段多为长句,如“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这两段用长句表现了水面演习的丰富多样,精彩纷呈。
  师:梳理本句写景层次,体会其写法之妙。
  生8:从写海潮景象的层次看,由远到近,远景写了“仅如银线”,近景写了“玉城雪岭”、“声如雷霆”、“吞天沃日”。
  生9:从写景角度看,“仅如银线”从形状、色彩写,“玉城雪岭”也从形状、色彩写,“声如雷霆”从声音写,“吞天沃日”从气势写。从修辞手法看,“仅如银线”、“玉城雪岭”、“声如雷霆”均用了比喻的修辞,语言形象生动;“吞天沃日”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很有表现力,表现了海潮的气势。
  教师就势板书:
   远 仅如银线—— 形
   近 玉城雪岭—— 色 比喻
  雄奇壮观 声如雷霆—— 声
   吞天沃日—— 势 夸张
  师:如果说这一句话描写的是涌潮图的图心风景,那么它的图轴、图尾何在?
  生10:本段第一句是图轴,因为它总起本图,起到提挈全图的作用,突出了它是“天下之伟观”的特点。第二句则交代了涌潮的时间。本段的第四句是这幅涌潮图的图尾,它引用杨万里的两句描写海潮的诗句,印证了第三句的精彩描绘,起到收拢本段的作用。
  [作者通联:安徽濉溪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评议论文】潘新和的《语文高考“怎么考”——以开放性、交互性题型为主》,原载《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10期。  【原文提要】本文认为语文科主要测试的是言语能力,基本能力是“三感”,其中“语境感”是中心。因而,语文试题应以主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中国古代文学是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中国古代文学积淀了几千年的文化精神,是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向前更新发展的原动力。因此中国古代文学领域的研究者,应当弘扬古代文学的精神传统,传承并且创新古代文学的学科体系,“推动中国文学和中华文明
妙哉——“我与地坛”!  就全题看,该题目如同标签,点明了文章的内容——写“我”与“地坛”的关系。“我与地坛”,是用的拟人手法,给地坛赋以灵魂,注以情感,突现我与它的关系非同一般。未见其人,先示其情,扣人心弦,耐人品读。再就“地坛”这个对象而言,寓意深刻,给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调,乃文章情愫之渊薮。“人非土不生,非谷不食”。这就暗示了作者对地坛的感激与赞美之情。文题点明故事,地坛饰以情感。  我与地坛
语言文字运用作为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体现,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2020年1月7日,教育部考试中心向社会公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其说明,其中明确规定了语文高考的必备知识,第一项就是语言文字知识。同时“语言建构与运用”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更是体现出语言运用的重要性。因此,在新高考的背景下,语用板块的备考就显得尤为重要。研究高考的“依学设考”,充分备考,进而“以考促学”,使得学生真正获得高考需
我们不妨先谈“逍遥”,再说“游”,而后诠释“逍遥游”。  谈起“逍遥”一词,人们自然首先想到庄子,想到庄子的《逍遥游》,其实,“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礼记·檀弓上》有“孔子早作,负手曳杖,逍遥于门”的记载,《诗》中有“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诗经·郑风·清人》)的歌唱,屈子有“聊仿佯而逍遥兮,永历年而无成”(《远游》)的行吟。这些语典中的“逍遥”,是对于叙述对象和抒情主人公形体徬徨徘徊的描述
一、60年语文课程范式转型的历史视角    建国以来,60年语文课程改革的历史就是课程范式演绎的过程。“范式”(paradigm)这一特定概念,为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S·Kuhn)于20世纪60年代所创。在这个古希腊已有的词中,库恩赋予了其科学哲学的新含义:“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向研究者共同体提供的典范性问题及解决方法的普遍公认的科学业绩。”①库恩否认了科学知识和理论的积累式发展这个旧命
当前,深度学习成为一种流行的学习方式。认识深度学习,首先要认识到这是相对于学生而言的,也就是判断学习是否具有深度,关键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判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文本的意蕴如何为学生所领略,关键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越具有深度,文本意蕴的彰显也就越加顺利。从这个角度来看,文本意蕴的彰显只有在深入解读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如同上面所说的那样,深度解读应当是相对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手段。它重在学习过程,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策划能力等。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拓宽学生
目前的中学文言文教学仍然在两个极端跳跃,要么“死于章句”,要么“废于清议”。“死抠章句”、“一味清议”也正是形成中学文言教学一直以来高耗低效态势的原因。  如何在“章句”和“清议”的两极中寻求平衡点进而改变文言教学高耗低效态势,应该是我们走出文言教学困境思考和实践的着力点了。  我们认为,用现代言语实践激活文言教学,是走出文言教学困境的科学之路。“语文教学是言语教学,言语教学是关于语言运用的教学”
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是一个基本的教学环节,学生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就是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完成的。文本解读要想得出对文本主题的认识,既取决于学生的解读过程,也取决于教师的引导。一般来说,后者是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学生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能够将文本内容与自身的认识进行充分的碰撞,那形成的认识就会非常丰富,而在认识丰富之后,教师再进行适机的引导,教学效果就会更好。在这一思路之下,笔者发现在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