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打土豪”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3760045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宋官员曾多次弹劾过辛弃疾,说他:“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
  弹劾之词,有时乃欲加之罪,难免言过其实。倘若去掉因栽赃而夸张的成分,再加上辛弃疾的槃槃大才和传奇经历,反而可以想见,他是一个性格豪爽、为人仗义、视钱财如粪土的剑侠词宗。而他与诗人刘过交往的过程中,更是突显了他的这一性格特征。元人郭霄凤的《江湖纪闻》里,便记载了一桩辛弃疾“打土豪”帮助诗人刘过的趣事。
  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被任命为镇江知府。大约是在四五月间,春暖花开,刘过至镇江府,又一次造访辛弃疾,在其幕府盘桓多日。老友重聚,自是诗酒流连,唱和不断。一日,刘过获悉母亲病重,准备告辞归家。只是,刘过疏豪好施,不留余财,如今要回去看望老娘,口袋里卻“布粘布”,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不禁一筹莫展。
  辛弃疾得知后,思忖着如何帮助刘过。某日傍晚,辛弃疾脱下官服,着上便装,偕刘过一起,到了镇江最有名的青楼。最有名的青楼,自然有最昂贵的美酒和最美貌的歌妓,吸引着公子王孙纷至沓来。
  二人进去不久,还没开始喝酒听曲,却即被青楼里管事的给轰了出来。为何?原来,镇江府一都吏(知府属官),已经把这个青楼包场了。辛弃疾虽为知府,但刚刚调来不久,又着便装,加上宋朝制度严禁官员逛青楼、捧歌妓,所以管事的既不识,都吏正喝酒听歌、忘乎所以,当然也不知。辛、刘二人被轰出后,四目对视,不禁会心一笑。
  回到府衙,辛弃疾立刻差人通知都吏,说有机密文书亟须处理,命他连夜前来府衙。然而,都吏早已趴在酒桌上、醉倒“花丛中”,不省人事了,遂一夜未归。第二天,辛弃疾以有令不从、官员宿妓为由,要将都吏籍没家产、流放蛮荒,都吏顿时吓得魂飞魄散。
  为了减轻或免受处罚,都吏先是请了府衙上下数十人到辛弃疾跟前说情,辛弃疾不为所动。后来,都吏打听到辛弃疾的好友刘过正缺钱,便请人转告辛弃疾,愿以向刘过母亲祝寿的名义,送给刘过五千缗钱。辛弃疾同意这个方式,但不同意这个数额,要求都吏加倍。都吏没法,虽然辛弃疾有点“钓鱼执法”的意思,但毕竟自己违法在先,只好打掉牙齿往肚里吞,自认倒霉,如数将钱万缗奉上。
  于是,辛弃疾慷慨解囊,自掏腰包为刘过买了一艘船,又将都吏的“罚款”万缗送到船上,亲手交到刘过手中,让他乘船归家。辛弃疾知道刘过用钱大大咧咧,还反复叮嘱他,要省吃俭用,不能有钱用到无钱止。在辛弃疾的帮助下,刘过终于能回家探望病中的母亲了,而且,那架势还有点衣锦还乡的味道。
  辛弃疾的相知、侠义和慷慨,让刘过很是感动,临行前,刘过特作《念奴娇·留别辛稼轩》一词相赠,词曰:“知音者少,算乾坤许大,著身何处。直待功成方肯退,何日可寻归路。多景楼前,垂虹亭下,一枕眠秋雨。虚名相误,十年枉费辛苦。不是奏赋明光,上书北阙,无惊人之语。我自匆忙天未许,赢得衣裾尘土。白璧追欢,黄金买笑,付与君为主。莼鲈江上,浩然明日归去。”此词虽未明谢辛弃疾的馈赠之情,却向辛弃疾倾诉了自己对“功成”与“归路”的看法,表达了“我自匆忙天未许”的人生遗憾,以及“浩然明日归去”的归隐志向,向友丝毫不加掩饰地明志,也算是对辛弃疾这位至真朋友的最好交待了。
  选自《羊城晚报》
其他文献
人的表现,我常分为两种,一种是“奇情”,一种是“俗情”。“奇情”是超乎“俗情”的表现,“俗情”本身,有时并非一定要不得,但是“奇情”,却必是要得。也就是说:“俗情”本身,有时并不一定不好,但是若不来“俗情”而来“奇情”,那就更好。人间很多事,看起来完了,其实没完;看起来没完,其实常常完了。用诗来说,前者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后者是“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因此,智者和达者看人生,
第一,始终坚持在适当的时候读纸质书,比如在家里坐在非常舒服的沙发上,泡着绿茶或者红茶,我就会读纸质书籍。所谓的书香,必须有书的油墨香味才有这种感觉。我家里的纸质书籍有一万多本,每個月以30~50本的速度在增加,每年购买新书的速度是500本左右,再加上出版社给我寄的书就更多了。第二,读电子书,24小时不离身,我已购买的有3000多本电子书。我是一个总是在路上的人,每年坐飞机180多次,再加上坐火车、
叩开春天的门扉,三月犹如一位羞涩的少女飘然而至。三月的春天,到处是一片阳光灿烂的景象,树上冒出绿芽,花朵绽露在兀秃的枝头,天空湛蓝湛蓝。油菜花儿不知何时已经开了,黄黄的花儿撑满了菜杆儿,朵朵惹人喜爱。小草已经呈现出绿意了,翠绿翠綠地,给人带来了一翻新鲜感。农夫们怀揣希望和喜悦,开始忙碌于田畴地间,耕耘属于自己的梦想。在散发着泥土清香的旷野上,满眼是三月的风景。行走在三月的春风中,心灵充满春色。我徜
曾经有朋友说我处世消极,他说:你这样,说得好听些是看淡、不计较,说得难听就是废物。我笑着回答:也不曾立志当废物,我这个人最大特点也许就是懒。可是若说我不认真,我是不承认的。我有我在乎的事情。比如:茶要好,朋友要有趣。这么多年断断续续地在纸上涂涂抹抹,基本上是“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的状态。最佩服的就是每年都有写作计划而且总能完成的人,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在我看来,这和规划哪一年要开始恋爱、一生恋爱几次
一虽然人的美感很难做孤立的分析,但视觉美与听觉美毕竟有很大的独立性,绘画和音乐不隶属于文学。“孤松矮屋板桥西”,“十亩桑荫接稻畦”,“桃花流水鳜鱼肥”……许多佳句寓形象美于语言美,诗中有画,脍炙人口。但仔细分析,其中主要还是偏文学的意境美。如从绘画的角度看,连片的桑园接稻田可能很单调;孤松、矮屋、板桥间的形象结构关系还须具体环境具体分析;桃花流水的画面,通俗与庸俗之间时乖千里,时决一绳,文学修养不
有些地方,有些风景,我是极少在短时间内去第二次的。刚刚领略不久,余韵未淡,浪潮还未过去,再度重来,依然是第一次的心境和目光,熟悉的依然熟悉,忽略的依然无睹。只有经过时间的过滤,脚步重临,那些未曾经眼经心的,才会在岁月的等待中,散发出一种召唤。而有些地方,我会故意遗落一些风景,这样,再次来时会有一个目标。或者无缘重来,在心底留一份帶着遗憾的想念。有时候,遗憾会让人对某些事物念念不忘,不求圆满,在心里
风雪中,雪花像翩翩仙子,闪动着晶莹剔透的身躯,迎着呼呼的北风,在空中劲舞。梅在风中摇曳着自己的身姿,凌寒不畏,惊诧诧地绽开着,纯美如雪,品性高贞,陶冶着多少仁人志士的情操。我多想借着家乡皑皑的白雪,邀来一场梅花的盛宴,让我在飘雪的清晨或是黄昏,静立梅树下,聆听梅花开放的声音!一朵梅、一片雪、一阕词、一怀香,把心情放逐在这天地的精灵间,纵有万千言语,都可尽情诉说。在梅雪共吟的季节里,感触她们的灵魂,
乡村多鸟啼。冬日树头结满小麻雀,吱吱喳喳,像刚放学的小孩。一受惊动,呼啦啦飞起,树就秃了;转眼又飞回来,继续喳喳喳、吱吱吱,无一刻停息。知道它们哪里吃米,不晓得它们哪里喝水。头顶飞过两只鸽子,阳光下翅膀成了银子打的,亮闪闪的。一只兀那飞,一只兀自追。那只飞的落在人家屋瓦上,那只追的也落下去,挨着人家排排站。人家往左边挪一挪,它也往左边挪一挪。人家再挪,它又再挪一挪。前天出外办事,偶然抬头,深冬木叶
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一书讲到了李白和杜甫两个人的情感和友谊问题,非常有趣。谈到李杜的关系,有人替杜甫抱屈:杜甫那样怀念李白,李白却总是把杜甫扔到脑后,他俩的友谊不是一种平等的关系。郭沫若在书中否定了类似的看法,他说李白对杜甫也很有感情,写杜甫的诗也很多,有可能都散失了,比如在安史之乱中丢掉了。是否真的丢掉了,郭沫若也不知道,他只是推测。他们两人的友谊值得我们好好揣摩一下。从杜甫的诗中看,他怀念一
苏东坡对自己的亲和力颇为自信,曾自夸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这话还是说谦虚了,其实不仅是人愿意跟他交朋友,就连动物也能成为他的“粉丝”,譬如说———狗。晚年他被贬到海南,政敌很得意,心想你苏轼不是和谁都自来熟吗?这回把你赶到天涯海角,连土人都见不到几个,看你还嘚瑟不!但他们还是低估了苏东坡。初到海南岛,苏东坡也的确凄惶过一段时间,过着“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的苦日子。但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