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文本再构,激活思维”的课例分析

来源 :英语学习·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s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牛津版《英语》3B Module2 Unit1 Period 3为例,基于教材内容和学情,在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的基础上,探讨了文本内容的再构、文本过程的再构、文本再构需注意的问题,注重整体感知,激活学生思维,指向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独立语段;文本再构;思维;互动;交际
  前言
  在英语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出现想说却说不出、不会说的情况。学生问卷调查显示,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词汇量少,或者只会一些简单的句子,并且不会在具体的语境中运用。英语学习需要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一定语言材料的输入。没有一定语言材料的输入,学生很难讨论那些有思维深度的问题。有的教师选择了适合学生知识水平的语言材料之后,直接地呈现给学生,只让学生懂得,缺乏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思维和情感的碰撞,学生不能学以致用。
  独立语段教学中的文本内容、文本过程的再构,解决了如上问题。本文将以一节小学英语课为例,探讨如何进行文本再构,激活学生思维,旨在进一步探究语篇教学的有效方法。
  文本再构以及思维能力的概念
  1.文本再构
  文本再构是基于教材和学习对象的原有知识水平把教学内容重新组合的过程,是建立在一定的语段和语境的基础上进行的,并结合具体的主题内容,激活学生思维,指向交际过程。再构后的文本是一个独立语段,它是由一系列连续性句子构成、形式上衔接、意义上连贯的语言整体。从题材上讲,独立语段,可以是一则小故事、一篇小短文或者是一首小歌谣。这些独立语段的共同特点是有一定的语境,富有趣味性,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思维能力
  一般意义上的思维能力, 即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整合能力。《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所指出的:“在语言技能训练中往往强调模仿记忆却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启发思维, 即要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判断、独立思考培养,培养对语言的深刻理解力、透彻的感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在实际或模拟性交际中学会用英语表达思想传情达意。
  文本内容再构的分析
  本节课是牛津版《英语》3B Module2 Unit 1的一节故事教学课。主要讲述的是Uncle Bai在大树下乘凉,他的草帽一不小心被一群小猴子偷走了,他机智地拿回了自己的帽子的故事。这一单元的主题是“Animals”,主要内容是:运用“Do you like…? Yes, I do. No, I don’t. ”来询问朋友或同学的喜好,并能简单说明喜欢的理由。能掌握并运用“Look at … It’s … It can… / Look at…They’re… They can …”来描述动物特征。教师基于这两个方面对本课的文本内容进行了再构:
  1.基于教材的分析
  分析教材,就是要在单元统领下分析本课教材的体裁、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本课教学内容与之前学习内容的衔接,采用添加与删除的改编形式。
  英语教材围绕某一主题按单元编排,每个单元由不同板块组成。教师整合了教材板块,按照话题分为三课时,“Animals in the zoo”,“Animals in the circus”,“Animals in the forest”。“Monkeys and hats”是第三课时,教学目标是:(1)整体感知故事文本;(2)在故事情境中运用本单元重点句型;(3)在故事阅读教学中掌握基本词组:a hot summer day; jump into the tree; take a rest; take his hats; get…back;(4)激发学生对故事教学的阅读兴趣。
  在“Monkeys and hats”文本中,故事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情节具有发展性。教材以图配文,在故事的连贯性上有所欠缺。下页图1中的第②图中原文本是He sees a tree and takes a rest under the tree, 教师着眼于图片细节和生活体验,联想到Uncle Bai坐在树荫下乘凉,因此增加的文本内容是He sees a shade of a tree, 使故事更加完整,更符合逻辑性。
  2.基于学生学情的分析
  文本再构时,要在一定的情境中基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已有经验、兴趣爱好、教材内容来创编。过多的图片和文字说明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文本恰当地为学生的想象力留白,使学生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在④⑤图之间,Uncle Bai很生气,什么样的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根据图片之间的联系为故事情节留白:Uncle Bai has a good idea,这样学生们能根据语言的情境性展开想象,让文本语境更加丰满,也易于学生理解(见图1)。


  文本过程再構的分析
  英语教材中有许多趣味性的小故事。教师不仅要把故事文本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看懂,听懂,会读,更重要的是在文本与学生之间,借助对话、互动、交流,使学生内化语言,产生情感和思维共鸣。教师要力求教学设计的情境化、问题化和活动化。通过问卷调查得出,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依次为:游戏、表演、演讲或讲故事、小组讨论等。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和故事情境中,教师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和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通过师生交流与互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培养思维能力、拓展思维想象力。
  1.话题引入和整体感知
  (1)活动设计
  教师通过两个活动引出本课的主题。首先,全班同学演唱歌曲“Bingo”。然后,教师出示一个大盒子,里面装有猴子和草帽的道具,玩Touch and guess的游戏。学生摸着道具,老师适时提问:“How does it feel?”, 学生运用本单元重点句型真情表达“It’s funny/lovely.”。这时引出本课的故事题目“Monkeys and hats”,课件展示介绍主人公Uncle Bai和monkeys,然后教师请学生带着三个问题观看动画片1. What season is it? 2. Who takes Uncle Bai’s hats? 3. Does Uncle Bai get his hats back?   (2)设计意图
  教师的提问不是只停留在Yes/No的浅层次上,“How does it feel?”,在这个游戏活动中,学生触摸着玩具猴子,表达喜爱之情。三个有层次性的问题把故事的环境、故事的开始、故事的结局进行了梳理。学生在语境中对故事进行识辩、分析、重组的思维训练,在短时间内用简短的语言表达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培养了学生快速捕捉故事信息的能力。
  (3)故事呈现
  1) 故事的开始和发展(见图2、图3、图4、图5)
  【活动设计】
  教师请学生观察图2并提问:What do you see in the picture? 学生观察细节不同,分别为I see the sun./I can see some trees./I can see some hats./I can see a man. 由局部到整體,图片展示的是“夏天”的景象,教师提问:Do you like summer? S1:No. It’s so hot. S2: Yes, it’s nice. S3: Yes, it’s hot and I like swimming.
  图1中的图②教师再构了文本内容a shade of a tree,以此让学生展开联想,提问:“If you see a shade of a tree, how do you feel?”学生在树荫下有不同感受。S1: Lucky. S2: Cool. S3: Good! Who is cool in our classroom? 教师用风趣的语言将“cool”一词引入生活情境中。
  基于图③,教师提问“Do you like monkeys? What do you think of monkeys?”一个学生说:“Naughty.” 教师追问:“What will the monkeys do?” 这个学生继续说:“They will steal the farmer’s hat.” 第二个学生接着补充,猴子偷走帽子后,会爬到树上(climb up the tree)。讨论过后,学生看图总结图意(Some monkeys take his hat and jump into the tree),模拟小猴子的动作和声音表演。
  【设计意图】
  在对文章整体把握后,关注每一张图片的细节,对文本信息中的目标语言和故事情节进行深入的学习。教师提出问题,请学生说出是否喜爱夏天,树荫下乘凉的感受,对“猴子”的看法,猴子会做出怎样的行为。这个过程实际上是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表达见解、做出判断的过程。师生、生生之间讨论问题不是单向的,他们之间应该不断出现思维互动、语言互动、情感互动以及信息互动。
  2)故事的高潮(见图6)
  【活动设计】
  教师请学生观察图6,提问:“What do you see? What does he say?”根据图片上的文字,学生回答:“Uncle Bai is angry.” 教师请学生用生气和高兴两种心情分别来朗读“They’re my hats.” “They’re my hats.” 当学生平淡的语气说:“They are my hats. They are our hats. Uncle Bai is angry.”时,学生平淡的语气中反映出的是对故事还没有融入和理解。这时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分别拿走了三个学生的最喜欢的文具。S1表现得无所谓,S2一个小女孩冲老师一笑,细声细语地说:“OK!”S3很生气地夺回自己的东西,说:“This is my pencil-box.”
  【设计意图】
  学生们通过比较和分析对“angry”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通过动作和表情的表演,体会Uncle Bai和Monkey的心理,这种即时的表演活动很受学生的喜爱。教学不是简单地执行预设的教学内容的过程,而需要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不断修正、丰富和完善这一过程。因此,教学中教师需要在倾听中及时捕捉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资源性资源,因势利导。3)故事的结局(见下页图7)
  【活动设计】
  在图④与图⑤之间的文本留白,教师提问:“What will Uncle Bai do?Have you got a good idea?”学生的回答表现出了处事的态度。S1: No. S2: I don’t want to do anything. S3: I’ll take the hats back. S4: I can climb the tree and get the hats. 教师追问: “Can you climb up the tree?” S4: Yes. S5: I’ll use the gun. 此刻,全班哄堂大笑。教师适时把握德育渗透的切入点Monkeys are our friends. We should protect them.
  【设计意图】
  学生的思维方式、处事方法、生活经验不同,对待“猴子偷帽子”这件事情学生持不同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教材文本中Uncle Bai采用了比较智慧的办法将帽子拿了回来。在故事情境中,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产生了信息差,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培养空间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4)巩固环节
  【活动设计】
  Read the story. Act out the story.
  邀请四组学生到台前,学生很自然地进入了角色表演,眼神、动作和语言都出神入化。
  【设计意图】
  角色表演,既能活跃教学过程,又能帮助学生自觉训练英语思维,主动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自由表达所思所想。   (5)拓展延伸
  【活动设计】
  在故事结局之后,教师请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If the monkey takes your hat, have you got another good idea? S1:I will jump into the tree and get my hat back. S2:I will steal the hat. S3: I will give the monkey some food. Then they will come down and forget the hats.
  【设计意图】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开放性的问题,主观性比较强,一般没有固定的答案。第一位学生是根据本课所学动词词组jump into the tree, get the hat back进行总结和归纳。第二位学生根据学生课上的动态生成的语言steal the hat,学生动态生成的语言也成为学生表达的素材。第三位学生结合自己所学语言的重组与再创造。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各抒己见,使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锻炼。


  “文本再构、激活思维”应注意的问题
  在基于教学主题、教材内容、学生学情进行文本再构时,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趣味性
  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生活情境,选择相适应的文本内容和文本活动形式。从学生问卷调查分析得出,学生对网络、生活真实信息关注度占42.9%,原版英文绘本19%,趣味故事19%。教师借助生活资源或网络资源,可以是生活片段,可以从童话、动画、小说中选材,还可以将视野拓宽到新闻、电影、戏剧等。
  2.情境性
  设置故事情节或生活语境时要有一条主线。故事情境中悬念一直贯穿于整个故事中,学生在悬念的引领下不断探究和学习。生活情境中有时间、地点、人物、时间、交际意图这条主线贯穿始终。
  3.目标性
  语段教学虽然是整体呈现,但在文本再构时要保留教材的目标语言,促进目标语言的达成。同基于文本主题选择素材、主题一样,内容不一定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要将教材中已学过的单词和句型进行重组,适度地扩大信息输入量,为学生的语言表达做铺垫。
  4.生成性
  文本再构是教师预设的,而在课堂上会有许多学生自我真实的感受,生成性的语言和教学场景是不可预设的。师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学生的语用能力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
  结语
  文本再构后,学生在故事学习过程中不断地闪现灵感,表达思想,参与积极性很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学生思维,学生的语言不仅仅停留在跟读、模仿上,而且以故事为线索理解文本,了解故事情节,表达个人感受,在表达中身心愉悦,从表层走入了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了游戏、模仿、表演等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使课堂成为师生、生生对话的课堂。一节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内容、语言、情感交织在一起。“独立语段教学中的文本再构”着眼于目标语言,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注重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了学生语用兴趣,在主题、语境、语篇和语用之中,促进文化理解和思维品质的形成。


  参考文献
  何其莘, 殷桐生, 黄源深等.1999.关于外语专業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教学与研究, (1): 26
其他文献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不少文章的标题与中心意思、作者情感有密切的联系。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学习课文,揣摩作者的情感基调,可以正确把握文章的题旨,理清文章的脉络,甚至对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下面是我关于课文标题教学的一些作法和思考:     一.解词析义,释题带文     有的课题,就是对全文内容的涵盖和提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移动学习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师要与时俱进,创新教育理念,结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自然天性及学习领悟能力,开展多元化教学策略方法,并将微信平台学习纳入教学活动中.从而激发学生
期刊
戏曲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进入现代以来它的发展却陷入低谷。有人认为原因是戏曲艺术的形式过于陈旧、落后,不能适应现代舞台。于是一些剧目开始追求“大制作”的包装效
语文新课标积极倡导“跨领域学习,与其它课程相配合”,“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语文跨学科学习成为语文学习的一大亮点。我们欣喜地看到不少语文教师已经一改“唯语文”的教育模式,鼓励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解决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知识不再被分割成不同条块,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跨学科学习中得以沟通、整合、更新。   但在语文跨学科教学活动中,亦存在许多盲目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我国的多个领域提供了便利,在教学活动中也随处可见信息技术的身影.依靠信息化手段与多媒体技术,原本课程时间长、授课难度大的教学任务被轻松攻克.本文
期刊
本文结合外研版《英语》(一年级起点)六年级上册Module 4 Unit 1“Thanksgiving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US.”一课中的语言基础知识,基于青岛市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英语戏
在时代以及新课改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素质教育深入而广泛的开展,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美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基础音乐教学进入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具有基础性和根本性地位,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根据心理特点,激趣阅读;拓展教材,探究阅读;课内外结合,感受乐趣;重视实践课,搭建阅读平台。 Primary
语文是直接进行美育的学科,因为语文教材大部分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可以这么说,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都贯穿着美育的因素,而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因素,又融汇于全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通过语文的听、说、读、写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美育。然而,我们知道,美育不同于思想教育,美育进行的方式只能通过美的形象、美的情操来陶冶学生的心灵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们要用形象去启迪学生,用感情去打动学生,用美的
微课,是“微”、“小”的课,时间长度约为5-12分钟.微课,虽然“微”和“小”,但有效运用,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兴趣的激发,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为小学英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