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3课《孔雀东南飞》,是整个高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它与北朝民歌《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自问世以来,一直感动着读者,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品的女主人公刘兰芝的形象,留给读者不尽的思索、惋惜和痛心。
主人公的美丽与命运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力作,作品内容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它的故事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那美丽多情,温柔善良,勤劳质朴,聪明能干,孝顺坚韧的刘兰芝,就像是我们的姐妹,更像是邻家女孩。她笑了,我们也跟着高兴,她哭了,我们也跟着流泪。我们看着她长大,看着她穿着自己亲手织成的罗襦,满脸欢愉地出嫁。提笔能成诗,动手弹箜篌,举步知礼仪,体貌似罗敷。
这样的刘兰芝,却得不到婆婆的认可。她的婆婆,无情地把她休弃了,这是令人深思的悲剧,是对美的彻底地毁灭,最终导致刘兰芝走向死亡。刘兰芝用生命去捍卫自己的尊严,用生命去呼唤良知,用生命去抗争社会和制度,那个逼她去死的一个人,几个人,一群人……刘兰芝走了,没有惊天动地,但一定强烈地震憾我们的心灵。痛定以后,我们去分析那个狠心婆婆到底为何休掉这样“精妙世无双”的媳妇。
悲剧的表层原因
诗的第二节写道:“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刘兰芝日夜织布,三天织成五匹,已经很快,很辛苦了,但是婆婆仍旧嫌她织得慢。这是故意刁难,别有用心。于是兰芝悲伤地吟诵道:“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那么到底难做在哪里呢?婆婆为什么刁难她呢?值得深思。
诗的第四节,焦母说刘兰芝:“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遣去慎莫留。”焦母休弃刘兰芝的第二个理由,说她缺少礼节,一举一动不听她使唤,心中早就憋了一肚子气,非休不可。而事实刘兰芝是一个知书识礼的媳妇,真是欲加其罪,何患无辞。
诗的第三节,焦母对焦仲卿说“吾已失恩义”,就是说她对刘兰芝已失去恩情德义,不可能再要这个媳妇,非休不可,这是她休弃刘兰芝的第三个理由,一个顽固、自私、狠毒、不可理喻的恶婆形象,跃然纸上。
诗的第十节,刘兰芝自陈:“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这也许是焦母休弃兰芝的原因之一,乡野孩子,缺少教养,嫁入富贵焦家,不能适应焦母的使唤。门第不当,寡识少礼,兰芝受到焦母嫌弃。
深层原因及分析
原诗第三节写道“共事二三年”,就是说刘兰芝嫁到焦家已经二三年,但刘兰芝并未为焦家添丁加口,这是婆婆要休弃她的一个重要原因。封建伦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既然刘兰芝不能为焦家传宗接代,那么她就是大不孝,就会被休掉。
刘兰芝美丽端庄,聪明贤淑,深得夫君喜爱,夫妻二人琴瑟和谐,相敬如宾,非常恩爱。焦仲卿是焦母唯一的儿子,焦仲卿为官作宰,孝顺明礼,焦母十分疼爱这个儿子,哪知刘兰芝进门,抢去了她心中唯一的爱,唯一的寄托。于是她怒从中来,不可遏止,失去理智,一定要休掉这个媳妇。
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专制的训导和毒害,使得刘兰芝不敢违拗她的婆婆,不敢直面指责她的婆婆的虚伪、残忍和蛮横。她只能任人摆布,任人呼来唤去,不能追求和获得自己的幸福。
刘兰芝被休弃,无奈地离开这个她既爱又恨的人世,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荒唐的社会制度的悲剧。我们读兰芝,爱兰芝;我们读兰芝,哭兰芝;我们读兰芝,思兰芝……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中加双语学校)
主人公的美丽与命运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力作,作品内容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它的故事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那美丽多情,温柔善良,勤劳质朴,聪明能干,孝顺坚韧的刘兰芝,就像是我们的姐妹,更像是邻家女孩。她笑了,我们也跟着高兴,她哭了,我们也跟着流泪。我们看着她长大,看着她穿着自己亲手织成的罗襦,满脸欢愉地出嫁。提笔能成诗,动手弹箜篌,举步知礼仪,体貌似罗敷。
这样的刘兰芝,却得不到婆婆的认可。她的婆婆,无情地把她休弃了,这是令人深思的悲剧,是对美的彻底地毁灭,最终导致刘兰芝走向死亡。刘兰芝用生命去捍卫自己的尊严,用生命去呼唤良知,用生命去抗争社会和制度,那个逼她去死的一个人,几个人,一群人……刘兰芝走了,没有惊天动地,但一定强烈地震憾我们的心灵。痛定以后,我们去分析那个狠心婆婆到底为何休掉这样“精妙世无双”的媳妇。
悲剧的表层原因
诗的第二节写道:“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刘兰芝日夜织布,三天织成五匹,已经很快,很辛苦了,但是婆婆仍旧嫌她织得慢。这是故意刁难,别有用心。于是兰芝悲伤地吟诵道:“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那么到底难做在哪里呢?婆婆为什么刁难她呢?值得深思。
诗的第四节,焦母说刘兰芝:“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遣去慎莫留。”焦母休弃刘兰芝的第二个理由,说她缺少礼节,一举一动不听她使唤,心中早就憋了一肚子气,非休不可。而事实刘兰芝是一个知书识礼的媳妇,真是欲加其罪,何患无辞。
诗的第三节,焦母对焦仲卿说“吾已失恩义”,就是说她对刘兰芝已失去恩情德义,不可能再要这个媳妇,非休不可,这是她休弃刘兰芝的第三个理由,一个顽固、自私、狠毒、不可理喻的恶婆形象,跃然纸上。
诗的第十节,刘兰芝自陈:“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这也许是焦母休弃兰芝的原因之一,乡野孩子,缺少教养,嫁入富贵焦家,不能适应焦母的使唤。门第不当,寡识少礼,兰芝受到焦母嫌弃。
深层原因及分析
原诗第三节写道“共事二三年”,就是说刘兰芝嫁到焦家已经二三年,但刘兰芝并未为焦家添丁加口,这是婆婆要休弃她的一个重要原因。封建伦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既然刘兰芝不能为焦家传宗接代,那么她就是大不孝,就会被休掉。
刘兰芝美丽端庄,聪明贤淑,深得夫君喜爱,夫妻二人琴瑟和谐,相敬如宾,非常恩爱。焦仲卿是焦母唯一的儿子,焦仲卿为官作宰,孝顺明礼,焦母十分疼爱这个儿子,哪知刘兰芝进门,抢去了她心中唯一的爱,唯一的寄托。于是她怒从中来,不可遏止,失去理智,一定要休掉这个媳妇。
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专制的训导和毒害,使得刘兰芝不敢违拗她的婆婆,不敢直面指责她的婆婆的虚伪、残忍和蛮横。她只能任人摆布,任人呼来唤去,不能追求和获得自己的幸福。
刘兰芝被休弃,无奈地离开这个她既爱又恨的人世,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荒唐的社会制度的悲剧。我们读兰芝,爱兰芝;我们读兰芝,哭兰芝;我们读兰芝,思兰芝……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中加双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