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当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华丽与广度,在阅读教学中,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比例明显过重,从而大大地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工具性教育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当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华丽与广度,在阅读教学中,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比例明显过重,从而大大地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 如何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过多地强调思想教育在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而忽视了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无疑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严重误区。那么如何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则是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的,其中读与写的能力是语文的基本能力。我们的语文课改应该有利于加强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然而当前的语文教学,往往重视了“全面”,而对“核心”问题却有所忽视。《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学科思想教育的目的是“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延伸。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切不可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感悟体验上,消耗在人文的熏陶和感染上,从而淡化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忽视了语文“工具性”的特点。
阅读理解是“通过书面言语的感知获得意义的思维过程”,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简而言之,就是只要能把文章“读懂”就行了。而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今后的独立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而进行的“教与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多数情况下,阅读教学是要走一个来回的,不仅让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而且要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回过头来品味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内容的。也就是说,不仅要“读懂”,更要“会读”。语文课是感性的,强调书声琅琅,情意绵绵。但语文课也应该是理性的,也需要对语文知识的冷静思考。我们不能让学生整堂课都沉浸于情感的激动之中,课文进得去而出不来。阅读教学更需要“跳出”课文来看课文,推敲词语,领悟句式,理清思路等等,以求让学生得到关于语文知识的理性认识。
我们说语文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究其原因,其实就是因为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了学生读与写的能力,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语文必须姓“语”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育是工具性的教育。因此,语文课不仅要上得情意绵绵,而且还要上得扎扎实实。要把语文基本功训练作为语文课的重要教学任务,要安排足够的时间,并且要加强指导,低起点严要求,让学生从识字写字开始,遣词造句,读写结合,进行基本功的训练。
练习设计要优化,要重视综合性、灵活性与创造性。但所有的这些必须建立在实用性、有效性的基础上,防止和克服以提倡个性化阅读为名,随意安排无明确目的、无明确要求、无实际效果的练习。也不能为培养创新精神,好高骛远,连必要的抄抄写写也废弃了。创新精神是在于即使是抄抄写写,我们也能够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抄得有情趣。
一要有明确的语言表达训练意识。学生无论是口头说还是书面写,都必须有内容和形式上的要求。时刻关注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要想内容表达得清楚深刻,就必须得在语言表达上下工夫。语言通顺了,思想也就开阔了;语言精练了,思想也就深邃了。二要重视学生在实践中积累和运用语言的意识。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学过的词汇和句子在练习表达时,尽可能地显于笔下或口语之中。而不是一味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即头脑里固有的语言)来表达,与汲取书面语言脱离开来。
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语文课程改革应该争取的目标。我们必须不断改进教学和教研工作,努力培养和加强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要在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华丽与广度,一味追求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而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
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则是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的,其中读与写的能力是语文的基本能力。我们的语文课改应该有利于加强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然而当前的语文教学,往往重视了“全面”,而对“核心”问题却有所忽视。《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学科思想教育的目的是“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延伸。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切不可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感悟体验上,消耗在人文的熏陶和感染上,从而淡化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忽视了语文“工具性”的特点。
阅读理解是“通过书面言语的感知获得意义的思维过程”,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简而言之,就是只要能把文章“读懂”就行了。而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今后的独立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而进行的“教与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多数情况下,阅读教学是要走一个来回的,不仅让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而且要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回过头来品味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内容的。也就是说,不仅要“读懂”,更要“会读”。语文课是感性的,强调书声琅琅,情意绵绵。但语文课也应该是理性的,也需要对语文知识的冷静思考。我们不能让学生整堂课都沉浸于情感的激动之中,课文进得去而出不来。阅读教学更需要“跳出”课文来看课文,推敲词语,领悟句式,理清思路等等,以求让学生得到关于语文知识的理性认识。
我们说语文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究其原因,其实就是因为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了学生读与写的能力,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语文必须姓“语”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育是工具性的教育。因此,语文课不仅要上得情意绵绵,而且还要上得扎扎实实。要把语文基本功训练作为语文课的重要教学任务,要安排足够的时间,并且要加强指导,低起点严要求,让学生从识字写字开始,遣词造句,读写结合,进行基本功的训练。
练习设计要优化,要重视综合性、灵活性与创造性。但所有的这些必须建立在实用性、有效性的基础上,防止和克服以提倡个性化阅读为名,随意安排无明确目的、无明确要求、无实际效果的练习。也不能为培养创新精神,好高骛远,连必要的抄抄写写也废弃了。创新精神是在于即使是抄抄写写,我们也能够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抄得有情趣。
一要有明确的语言表达训练意识。学生无论是口头说还是书面写,都必须有内容和形式上的要求。时刻关注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要想内容表达得清楚深刻,就必须得在语言表达上下工夫。语言通顺了,思想也就开阔了;语言精练了,思想也就深邃了。二要重视学生在实践中积累和运用语言的意识。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学过的词汇和句子在练习表达时,尽可能地显于笔下或口语之中。而不是一味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即头脑里固有的语言)来表达,与汲取书面语言脱离开来。
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语文课程改革应该争取的目标。我们必须不断改进教学和教研工作,努力培养和加强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要在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华丽与广度,一味追求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而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