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阶段性进展的情况下,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课堂教学的无效和低效问题。余文森先生在《有效教学绕不开的三条规律》中写到:“要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优质教学,有3条教学规律是绕不开的。规律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然后根据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由此可见课堂中的提问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要了解课堂中“提问”环节的现状,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出现了很多的不良现象,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提问频繁且显得随意,使传统的“满堂灌”变成今天的“满堂问”。诸如“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 是吗”、“ 好吗”、“ 对吗”之类的没有实质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充斥了短短四十分钟的课堂。课堂中缺少真正有价值的高质量的提问。
2.在“问答式”的课堂中,老师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环节,牵着学生的鼻子按老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往前赶。老师问个不休,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有质疑的机会。
对于此种情况,我们要及时调整策略和思路,思考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一、问题要精而少
“精”即是提问要有针对性,从教材实际出发,抓住课堂的教学主线,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少”即是一堂课的提问要根据实际情况,尽量减少提问的次数。这精而少的问题要在关键处、精美处、深刻处、疑难处 。比如《凡卡》一课,篇幅较长,内容也较复杂,受年龄的限制,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 为了避免这一课的教学冗长、拖沓,笔者抓住“凡卡给爷爷写信”这条主线展开提问:凡卡的信中写了什么?从凡卡的信中我们体会到了什么?凡卡在写信的时候联想到了什么?让学生把精力集中在对文本精华的品味和吸收的过程中,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给学生质疑的机会
笔者在教学略读课文《梦想的力量》一课时,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大胆地把心中的疑问说出来。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却不失精彩。根据学生提问笔者总结出三个主要的问题: ①瑞恩有一个什么样的梦想?②瑞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③是什么力量使得瑞恩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三个问题去读课文与文本进行对话。在教学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时,在齐读课题后,让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学生的小脑袋中冒出一个个问题:北京的春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北京人过春节时吃什么?北京人过春节玩什么?北京人过春节和广东人过春节的习俗有什么不一样……带着这些自己发现的问题,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更浓了,很快学生就融入到课文中去。
三、 提问应增加“等待时间”
“等待时间”这一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罗伊在1974年提出的,她在研究课堂提问时发现,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如果学生没能立即回答,那么,一般教师都会组织语言加以引导,在提问与引导学生回答之间的平均等待时间约为0.9秒。在匆忙之中,学生是不可能进行充分思考并组织语言、构思答案的,他们的回答只能是长期学习积累下来的一种本能反应,或是从记忆库中调取知识片断进行应付。那么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失去了完整思考以及和文本真正对话的机会,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培养了。因此在教师提问后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是很重要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紧张的课堂当中能得到一个相对宽松和自由的思考和构建自己语言的空间。不能出现抢答题式的提问。如有个年轻老师上公开课,一下子抛给学生十几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几乎不假思索的回答这些问题,课堂的热度是达到了,但很多学生热过之后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因此“等待时间”的把握,也需要教师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精巧的提问、有价值的质疑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课堂教学内容变得充实,使课堂教学的效果得到优化。本文是笔者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这一问题的粗浅看法,旨在抛砖引玉,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进一步推动语文课程改革,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尽一份绵薄之力。
责任编辑 邱丽
我们要了解课堂中“提问”环节的现状,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出现了很多的不良现象,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提问频繁且显得随意,使传统的“满堂灌”变成今天的“满堂问”。诸如“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 是吗”、“ 好吗”、“ 对吗”之类的没有实质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充斥了短短四十分钟的课堂。课堂中缺少真正有价值的高质量的提问。
2.在“问答式”的课堂中,老师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环节,牵着学生的鼻子按老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往前赶。老师问个不休,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有质疑的机会。
对于此种情况,我们要及时调整策略和思路,思考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一、问题要精而少
“精”即是提问要有针对性,从教材实际出发,抓住课堂的教学主线,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少”即是一堂课的提问要根据实际情况,尽量减少提问的次数。这精而少的问题要在关键处、精美处、深刻处、疑难处 。比如《凡卡》一课,篇幅较长,内容也较复杂,受年龄的限制,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 为了避免这一课的教学冗长、拖沓,笔者抓住“凡卡给爷爷写信”这条主线展开提问:凡卡的信中写了什么?从凡卡的信中我们体会到了什么?凡卡在写信的时候联想到了什么?让学生把精力集中在对文本精华的品味和吸收的过程中,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给学生质疑的机会
笔者在教学略读课文《梦想的力量》一课时,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大胆地把心中的疑问说出来。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却不失精彩。根据学生提问笔者总结出三个主要的问题: ①瑞恩有一个什么样的梦想?②瑞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③是什么力量使得瑞恩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三个问题去读课文与文本进行对话。在教学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时,在齐读课题后,让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学生的小脑袋中冒出一个个问题:北京的春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北京人过春节时吃什么?北京人过春节玩什么?北京人过春节和广东人过春节的习俗有什么不一样……带着这些自己发现的问题,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更浓了,很快学生就融入到课文中去。
三、 提问应增加“等待时间”
“等待时间”这一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罗伊在1974年提出的,她在研究课堂提问时发现,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如果学生没能立即回答,那么,一般教师都会组织语言加以引导,在提问与引导学生回答之间的平均等待时间约为0.9秒。在匆忙之中,学生是不可能进行充分思考并组织语言、构思答案的,他们的回答只能是长期学习积累下来的一种本能反应,或是从记忆库中调取知识片断进行应付。那么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失去了完整思考以及和文本真正对话的机会,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培养了。因此在教师提问后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是很重要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紧张的课堂当中能得到一个相对宽松和自由的思考和构建自己语言的空间。不能出现抢答题式的提问。如有个年轻老师上公开课,一下子抛给学生十几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几乎不假思索的回答这些问题,课堂的热度是达到了,但很多学生热过之后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因此“等待时间”的把握,也需要教师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精巧的提问、有价值的质疑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课堂教学内容变得充实,使课堂教学的效果得到优化。本文是笔者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这一问题的粗浅看法,旨在抛砖引玉,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进一步推动语文课程改革,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尽一份绵薄之力。
责任编辑 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