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
课堂教学是师生教与学的主阵地。究竟什么是有效的数学教学?如何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呢?就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个人看法,望能起抛砖引玉之功效。
1.情境设置的有效性.
2.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3.教材使用的有效性.
4.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5.作业布置的有效.
6.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课前预习,有效教学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教学有利于形成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要用发展的眼光认识“四基”。数学基础的夯实是参加社会生产、处理日常生活的基础,也是学习高中物理、化学、技术等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对于认识数学的科学和文化价值,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有积极作用。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做才具有实效性呢?笔者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实效性谈点个人的看法,希望能起抛砖引玉之功效。
一、情境设置的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都很重视情景设置,课堂上想尽一切办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课型引入绞尽脑汁,可谓“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课堂情景设置一定要自然流畅、通俗易懂、学以致用。
1、情景创设应该服务于教学目标体系,关注与学习内容的相关性,重视学生求知欲望的自然形成与发展。
2、创设情境应该适当地“去生活化”,多关注数学的本色,重视数学知识的自然生成。
3、情景创设应能引发足够的探究热情,激发思维的灵活性,符合思维发展的自然性。
4、情境的设置应该具备适当的科学性,典故应用要真实可靠,叙述要简明扼要,符合语言叙述的自然合理性。例如:在《几种不同增长速度的函数》教学的情景设置中,为了体会指数的“爆炸”可以应用国王对棋王的奖赏、澳大利亚兔子的繁殖等典故,趣味性强,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但是,语言叙述一定要语言生动、简明扼要,否则会适得其反,增加学生的负担。如果应用纸的折叠问题,“将一张0.1mm厚的纸对折32次你能算出它的厚度吗?”引入课题,效果更好,即重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又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再华丽的情景设置也只不過是为了引出正文的一个序言,或者是整场演出开始前的序幕而已,真正的精彩华章尚未开场,切不可故弄玄虚、喧宾夺主。
二、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传统的预习往往是教师轻描淡写的布置:把明天要讲的内容看一看,不懂得地方画出来,对于学生来说,通过预习似乎能够临摹类似问题的解决,但大都是一知半解,这种“夹生饭”给课堂教学带来许多不良效果。那么,如何发挥预习的有效性呢?预习的核心是以预习引起学习的意向,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课前,让学生自己去探求、摸索,为进入课堂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通过预习增强独立性,减少依赖性。因此,预习方案的设计,是发挥预习有效性的关键,预习后课堂教学的重心改变是课堂实效性的保证;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着重解决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借助问题的变化和深入,提供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交流,引导学生合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在深入讨论的基础上拓展和延伸,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材使用的有效性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育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源泉。但是,教材也只是为完成课标任务提供了一定数量的素材。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也就是提倡“用教材教”。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才能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也才能备出高质量的课。创造性地“用教材”讲究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用好,就是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或根据教学的需要,或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我校地处城郊结合部,95%的农民工子弟,70%的学生是寄宿生,学生的家庭构成复杂,家庭教育的缺失,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缺乏。学校在过去的发展中,狠抓教学,提出了“三苦”精神,即“领导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得很累,不辞辛劳,往往依靠延长时间补偿教学,特别是数学教师依靠补课赶教学进度,课堂上讲,下午辅导课上讲,晚自习辅导课还讲。学生学得太累太累……。但是教学效益并不高,学校教学质量呈现逐渐下滑的趋势。通过学生座谈会,学校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的基础差、家庭教育滞后。给教师增加了压力,工作量是其他学校的两倍,学生也迫切需要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时间。特别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基本初等函数的教学,课堂上听得懂,课后作业都不会做,学生对自己的数学素养有了怀疑,教师也对自己的教法觉得困惑反复揣测、推敲,家长更是对学校教学质量提出质疑。我觉得其主要原因在于教材的创造性应用。
鉴于我校学生基础实际,在必修1的开设前需加强基本运算能力的培养,如各类方程、不等式的解法;逐步渗透函数思想,在基本初等函数模块的学习中,复习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然后在学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最后定性的归纳总结函数的性质,从特殊到一般的辩证观定义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及对称性等抽象概念。实践证明,通过一个月的《初高中数学补充内容》的学习,学生识图、识表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有很大的提升,增强了数形结合思想、划归转化思想意识。
另外,如何使用教材还需教师个人良好的素质。首先,教师的学科底蕴和理论水平决定教学取材是否得当,设计有无灵性,教学目标达成度如何。其次,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和教学水平,要有必要的教学机智,良好的课堂调控能力,足够的教学智慧和必要的教学艺术。 四、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根据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有如下建议,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还望指证。
第一,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注意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因材施教。教学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问题设计与情景设置相结合,降低认知起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设计强调运用通性通法。第二,教学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设置核心问题,要明确研究方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例如,在“三角函数诱导公式”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三角函数与单位圆的关系,自己通过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思维活动获得诱导公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实质性和高水平是数学思维活动都得到保障。第三,设置变式问题拓展学生在课堂教学上思维参与的深度与广度。有效的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变式问题必须明确目标的取向、设计要适时适量、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体现教師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五、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新课改实施以来,课堂评价一片“好”字,虽然,目前的学生自尊性比较强,心理素质比较脆弱,我们需要多鼓励,少批评。但是不能做一些无效的评价。课堂上针对某个学生回答问题或到黑板做题,或者作业中某道题的解法,如果你对他问题的捕捉能力或独特的解法加大赞赏,并说明这中解法的优越性,你就会发现这个同学在同学面前很有面子,以后的课堂上听课更加认真、作业书写更规范。如果只是一个“好”或“很好”的评价就收不到这样的效果。因此,有效的课堂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有助于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的原则应该是客观公正,合理引导鼓励其主动解决。这样即可维护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引发学生再学习的积极性。
常言道: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记忆的帮手,是生命的坐标,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因此,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也就是数学思维。德国数学教育理论专家栋科教授也认为:“思维着的教学活动,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因此,为使数学教学有效,就必须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只有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思维着的数学活动,数学教学才会更有效。
参考文献
1、《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2、张洪波,处理预习与课堂教学冲突的实践探究
3、陈勇,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自然合理性
4、庄志刚,新课改下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课堂教学是师生教与学的主阵地。究竟什么是有效的数学教学?如何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呢?就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个人看法,望能起抛砖引玉之功效。
1.情境设置的有效性.
2.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3.教材使用的有效性.
4.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5.作业布置的有效.
6.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课前预习,有效教学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教学有利于形成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要用发展的眼光认识“四基”。数学基础的夯实是参加社会生产、处理日常生活的基础,也是学习高中物理、化学、技术等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对于认识数学的科学和文化价值,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有积极作用。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做才具有实效性呢?笔者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实效性谈点个人的看法,希望能起抛砖引玉之功效。
一、情境设置的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都很重视情景设置,课堂上想尽一切办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课型引入绞尽脑汁,可谓“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课堂情景设置一定要自然流畅、通俗易懂、学以致用。
1、情景创设应该服务于教学目标体系,关注与学习内容的相关性,重视学生求知欲望的自然形成与发展。
2、创设情境应该适当地“去生活化”,多关注数学的本色,重视数学知识的自然生成。
3、情景创设应能引发足够的探究热情,激发思维的灵活性,符合思维发展的自然性。
4、情境的设置应该具备适当的科学性,典故应用要真实可靠,叙述要简明扼要,符合语言叙述的自然合理性。例如:在《几种不同增长速度的函数》教学的情景设置中,为了体会指数的“爆炸”可以应用国王对棋王的奖赏、澳大利亚兔子的繁殖等典故,趣味性强,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但是,语言叙述一定要语言生动、简明扼要,否则会适得其反,增加学生的负担。如果应用纸的折叠问题,“将一张0.1mm厚的纸对折32次你能算出它的厚度吗?”引入课题,效果更好,即重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又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再华丽的情景设置也只不過是为了引出正文的一个序言,或者是整场演出开始前的序幕而已,真正的精彩华章尚未开场,切不可故弄玄虚、喧宾夺主。
二、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传统的预习往往是教师轻描淡写的布置:把明天要讲的内容看一看,不懂得地方画出来,对于学生来说,通过预习似乎能够临摹类似问题的解决,但大都是一知半解,这种“夹生饭”给课堂教学带来许多不良效果。那么,如何发挥预习的有效性呢?预习的核心是以预习引起学习的意向,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课前,让学生自己去探求、摸索,为进入课堂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通过预习增强独立性,减少依赖性。因此,预习方案的设计,是发挥预习有效性的关键,预习后课堂教学的重心改变是课堂实效性的保证;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着重解决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借助问题的变化和深入,提供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交流,引导学生合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在深入讨论的基础上拓展和延伸,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材使用的有效性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育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源泉。但是,教材也只是为完成课标任务提供了一定数量的素材。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也就是提倡“用教材教”。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才能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也才能备出高质量的课。创造性地“用教材”讲究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用好,就是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或根据教学的需要,或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我校地处城郊结合部,95%的农民工子弟,70%的学生是寄宿生,学生的家庭构成复杂,家庭教育的缺失,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缺乏。学校在过去的发展中,狠抓教学,提出了“三苦”精神,即“领导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得很累,不辞辛劳,往往依靠延长时间补偿教学,特别是数学教师依靠补课赶教学进度,课堂上讲,下午辅导课上讲,晚自习辅导课还讲。学生学得太累太累……。但是教学效益并不高,学校教学质量呈现逐渐下滑的趋势。通过学生座谈会,学校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的基础差、家庭教育滞后。给教师增加了压力,工作量是其他学校的两倍,学生也迫切需要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时间。特别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基本初等函数的教学,课堂上听得懂,课后作业都不会做,学生对自己的数学素养有了怀疑,教师也对自己的教法觉得困惑反复揣测、推敲,家长更是对学校教学质量提出质疑。我觉得其主要原因在于教材的创造性应用。
鉴于我校学生基础实际,在必修1的开设前需加强基本运算能力的培养,如各类方程、不等式的解法;逐步渗透函数思想,在基本初等函数模块的学习中,复习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然后在学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最后定性的归纳总结函数的性质,从特殊到一般的辩证观定义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及对称性等抽象概念。实践证明,通过一个月的《初高中数学补充内容》的学习,学生识图、识表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有很大的提升,增强了数形结合思想、划归转化思想意识。
另外,如何使用教材还需教师个人良好的素质。首先,教师的学科底蕴和理论水平决定教学取材是否得当,设计有无灵性,教学目标达成度如何。其次,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和教学水平,要有必要的教学机智,良好的课堂调控能力,足够的教学智慧和必要的教学艺术。 四、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根据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有如下建议,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还望指证。
第一,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注意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因材施教。教学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问题设计与情景设置相结合,降低认知起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设计强调运用通性通法。第二,教学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设置核心问题,要明确研究方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例如,在“三角函数诱导公式”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三角函数与单位圆的关系,自己通过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思维活动获得诱导公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实质性和高水平是数学思维活动都得到保障。第三,设置变式问题拓展学生在课堂教学上思维参与的深度与广度。有效的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变式问题必须明确目标的取向、设计要适时适量、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体现教師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五、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新课改实施以来,课堂评价一片“好”字,虽然,目前的学生自尊性比较强,心理素质比较脆弱,我们需要多鼓励,少批评。但是不能做一些无效的评价。课堂上针对某个学生回答问题或到黑板做题,或者作业中某道题的解法,如果你对他问题的捕捉能力或独特的解法加大赞赏,并说明这中解法的优越性,你就会发现这个同学在同学面前很有面子,以后的课堂上听课更加认真、作业书写更规范。如果只是一个“好”或“很好”的评价就收不到这样的效果。因此,有效的课堂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有助于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的原则应该是客观公正,合理引导鼓励其主动解决。这样即可维护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引发学生再学习的积极性。
常言道: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记忆的帮手,是生命的坐标,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因此,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也就是数学思维。德国数学教育理论专家栋科教授也认为:“思维着的教学活动,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因此,为使数学教学有效,就必须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只有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思维着的数学活动,数学教学才会更有效。
参考文献
1、《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2、张洪波,处理预习与课堂教学冲突的实践探究
3、陈勇,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自然合理性
4、庄志刚,新课改下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