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难,作文难,一写作文咬笔杆”,曾经常听到学生念着这样的顺口溜。“哎!都五、六年级的学生了,简直连话也不会说……”可见,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师生的一大难题。为了写好作文,师生不惜上下求索,但到头来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积累欠缺,致使学生头脑空白,若要能编写出好的文章,岂不是“巧妇”做出“无米之炊”?南宋诗人陆游曾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充分道出了积累是写作的基础。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如何搞好小学作文教学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体验生活,积累素材
常言道“言为心声,有感而发”这心声来自何处?来自生活,来自对五彩缤纷生活的深刻体验与感悟。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生活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由此可见,生活是作文之本原。
学生写作文之所以深感困难,就是因为学生缺少了对生活的体验而头脑空白,提起笔来愁眉苦脸,抓耳挠腮,无奈之余,被迫凭空而编,一个“编”字却难倒了许多人。我认为作文不应该是“作”出来的,而是“玩”出来的。让孩子们充分尽情的玩,“玩”的过程就是“加工”写作素材的过程,用眼耳鼻舌“收集”身边的人、事、物、景,进行素材的积累;用心灵辨别真伪,去伪存真,对素材加以“提炼”;把见闻感受储存到大脑仓库中,为写作做好充分准备。
为充分发挥各个器官的作用,我经常引领学生走出“寂静”的课堂,指导他们搞活动,做游戏,观察自然,让他们到花坛里去看看菊花有哪些颜色和形状,数数有多少花瓣,去操场玩老鹰抓小鸡;走出校园,走向大自然,让他们观察日出日落,倾听鸟语虫鸣,感受泥土的芬芳,春风的和煦,彩虹的绮丽,赞美落叶归根的悲壮,皑皑白雪的纯洁,伤感孤雁南飞的凄凉……,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做他们乐于做得有意义的事情。只有对生活有了体验,才能记忆深刻,形成自己的思想,变成写作素材。
二、广泛阅读,积累语言
很多同学在写作文时,有话写不出,不知该怎样表达,这便是缺乏语言的积累,没有生动的语言作载体,再丰富的思维也毫无价值,写出来的文章也只能是干瘪无味,有骨无肉。因此语言的积累至关重要,无论篇章还是词句,只要一点一滴的积累,就能聚沙成塔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只有开辟广阔的课外阅读天地,才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为丰富学生的广泛阅读,可激励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涉及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课外读物。如向学生推荐少儿版的中国四大古典名著、阿拉伯故事集《天方夜谭》、《唐诗三百首》、叶圣陶的《稻草人》和福笛的《鲁宾逊漂流记》,高尔基的《童年》和各种童话故事、科幻小说。让孩子们快活的遨游于书海,并建立摘抄本,摘抄阅读中的妙词佳句、优秀篇章,多读多背。同时还要为学生语言的积累引导和创造条件。如安排学生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开展读书读报活动,指导学生佳作赏析,收集成语谚语……,课堂教学时刻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时时渗透写作教学。
三、读写结合,积累写法
阅读教学是为写作教学服务的,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输出。叶圣陶先生说“文章就是例子。”把课文中好的写作方法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边学文边引导写作,从而体会到作者在写作方面的运用技巧,并逐步领会、消化、吸收,如学了《桂林山水》后,知道课文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布置谋篇的,中间排比段的绝妙之极,更加突出了桂林山水的美;学完了《长城》知道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写作的。为使学生掌握应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可以让学生观察当地的清源湖水库或玉泉湖公园等景点,再依照课文有条理的写出《游清源湖水库》等文章,这样在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留心作者的写作技巧,久而久之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提高写作水平,在作文时不用刻意去追求,就会达到信手拈来,运用自如的境界。
四、反复修改,积累经验
修改是写作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对文章的深加工和包装,只有这样的文章才会更加完美。因此对作文的反复修改是搞好习作不可或缺的环节。
首先要教学生学会自己修改文章。写好后,反复读,力求语言通顺,仔细想逻辑是否严密,认真看是否有字、标点等错误。
其次,不可忽视学生互批。学生中的智慧源泉是无穷的,俗话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自己的毛病不觉,别人的错误往往一看则明。同时通过互批,可以彼此学习对方的长处,正所谓“教学相长”,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积极主动的去体验生活,点点滴滴的积累语言,掌握科学的写作方法,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是不愁写不出好文章来的。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感受,在此和大家探讨,但是作文教学之路漫长其修而远兮,同仁们需将上下而求索,希望能寻出作文教学的新路子。
一、体验生活,积累素材
常言道“言为心声,有感而发”这心声来自何处?来自生活,来自对五彩缤纷生活的深刻体验与感悟。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生活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由此可见,生活是作文之本原。
学生写作文之所以深感困难,就是因为学生缺少了对生活的体验而头脑空白,提起笔来愁眉苦脸,抓耳挠腮,无奈之余,被迫凭空而编,一个“编”字却难倒了许多人。我认为作文不应该是“作”出来的,而是“玩”出来的。让孩子们充分尽情的玩,“玩”的过程就是“加工”写作素材的过程,用眼耳鼻舌“收集”身边的人、事、物、景,进行素材的积累;用心灵辨别真伪,去伪存真,对素材加以“提炼”;把见闻感受储存到大脑仓库中,为写作做好充分准备。
为充分发挥各个器官的作用,我经常引领学生走出“寂静”的课堂,指导他们搞活动,做游戏,观察自然,让他们到花坛里去看看菊花有哪些颜色和形状,数数有多少花瓣,去操场玩老鹰抓小鸡;走出校园,走向大自然,让他们观察日出日落,倾听鸟语虫鸣,感受泥土的芬芳,春风的和煦,彩虹的绮丽,赞美落叶归根的悲壮,皑皑白雪的纯洁,伤感孤雁南飞的凄凉……,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做他们乐于做得有意义的事情。只有对生活有了体验,才能记忆深刻,形成自己的思想,变成写作素材。
二、广泛阅读,积累语言
很多同学在写作文时,有话写不出,不知该怎样表达,这便是缺乏语言的积累,没有生动的语言作载体,再丰富的思维也毫无价值,写出来的文章也只能是干瘪无味,有骨无肉。因此语言的积累至关重要,无论篇章还是词句,只要一点一滴的积累,就能聚沙成塔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只有开辟广阔的课外阅读天地,才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为丰富学生的广泛阅读,可激励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涉及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课外读物。如向学生推荐少儿版的中国四大古典名著、阿拉伯故事集《天方夜谭》、《唐诗三百首》、叶圣陶的《稻草人》和福笛的《鲁宾逊漂流记》,高尔基的《童年》和各种童话故事、科幻小说。让孩子们快活的遨游于书海,并建立摘抄本,摘抄阅读中的妙词佳句、优秀篇章,多读多背。同时还要为学生语言的积累引导和创造条件。如安排学生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开展读书读报活动,指导学生佳作赏析,收集成语谚语……,课堂教学时刻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时时渗透写作教学。
三、读写结合,积累写法
阅读教学是为写作教学服务的,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输出。叶圣陶先生说“文章就是例子。”把课文中好的写作方法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边学文边引导写作,从而体会到作者在写作方面的运用技巧,并逐步领会、消化、吸收,如学了《桂林山水》后,知道课文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布置谋篇的,中间排比段的绝妙之极,更加突出了桂林山水的美;学完了《长城》知道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写作的。为使学生掌握应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可以让学生观察当地的清源湖水库或玉泉湖公园等景点,再依照课文有条理的写出《游清源湖水库》等文章,这样在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留心作者的写作技巧,久而久之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提高写作水平,在作文时不用刻意去追求,就会达到信手拈来,运用自如的境界。
四、反复修改,积累经验
修改是写作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对文章的深加工和包装,只有这样的文章才会更加完美。因此对作文的反复修改是搞好习作不可或缺的环节。
首先要教学生学会自己修改文章。写好后,反复读,力求语言通顺,仔细想逻辑是否严密,认真看是否有字、标点等错误。
其次,不可忽视学生互批。学生中的智慧源泉是无穷的,俗话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自己的毛病不觉,别人的错误往往一看则明。同时通过互批,可以彼此学习对方的长处,正所谓“教学相长”,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积极主动的去体验生活,点点滴滴的积累语言,掌握科学的写作方法,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是不愁写不出好文章来的。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感受,在此和大家探讨,但是作文教学之路漫长其修而远兮,同仁们需将上下而求索,希望能寻出作文教学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