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是检测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常规形式,也是教学顺利向前推进的有效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还能激发听障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思考,打开他们的心灵之窗。那么,怎样做才能使聋校语文课堂提问更有效呢?
一、見机提问,引导听障学生质疑
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此,问题若未在关键时刻提出,就无法突破语文课堂教学的难点。而选准时机发问,则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提问在学生愤悱之时、矛盾之处。
1. 问在导入时
俗话说:“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一节课,如果导入得好,便能激发听障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而此时的提问,目的就是让听障学生带着疑惑,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新知。如在执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导入新课:文章为什么不以《狼牙山五战士》为题?这个“壮”字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战士才能称得上“壮士”呢?
2. 问在关键处
最能体现文本中心思想的往往是教材中的阅读重点,同时也是文本的重难点,此时,教师若能抓住文本中的“题眼”“诗眼”和“文眼”发问,则能起到激活学生思维的效果。如《詹天佑》一文教学的关键是抓住课文的中心句,围绕中心句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读课文,请找出课文的中心句。在明确课文中心句是“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后,请大家说一说“杰出”的含义,并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詹天佑杰出的语句,交流明确詹天佑的爱国思想表现在哪里。围绕这些问题,笔者首先引导听障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句,让他们初步明确文本的中心,再引导他们围绕中心句理清文章的思路,接着抓住关键语句,明确课文的中心思想。
3. 问在创新时
听障学生思维尚处于活跃状态时,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组织讨论,并与大家共同归纳。如在执教《田忌赛马》一课时,在听障学生明确了田忌第二次赛马取胜的原因后,笔者引导他们思考:还有哪些不同的出场顺序?若再进行第三次赛马,齐威王想取胜的话,应该怎么安排赛马的出场顺序?这样的问题,不仅有利于培养听障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还能训练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针对不同环节,采用合理的提问方式
1. 疏导性提问,初读感知
初读感知环节重点是引导听障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做好准备。在这个环节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疏导性提问。如执教《背影》一课时,笔者由一首小诗导入,使听障学生通过朗读进入亲情感悟的氛围当中。之后是“初读文章,寻找父爱足迹”环节,笔者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提及背影的文字,抓住文章主线。最后“品读,聚焦父爱画面”环节,让他们通过朗读、研读,感悟至深父爱。
2. 探究性提问,精读理解
精读环节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听障学生分析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文本的重难点,体会文本的中心思想。针对这一环节,笔者在执教《草船借箭》一课时设计了一些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帮助听障学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诸葛亮的“神”表现在哪里,又妙在何处?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3. 发散性提问,总结评价
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总结评价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发散性的提问,而提问重点则是引导听障学生结合文本展开丰富的联想,谈一谈感想,说一说体会,从而提高他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如在总结《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看到地球母亲正慢慢老去,青春不在,大家心情如何?那怎样做才能让她保持美丽的容颜?请大家结合自身实际,谈一谈如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听障学生自主提问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是在一定问题情境中产生的。”而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听障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理心理特点,创设问题情境,精心引导他们质疑和想象,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
1. 利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儿童都爱听故事,听障学生也不例外。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根据听障学生的年龄特点,巧妙地创设故事情境,从而有效地启发他们积极思考。比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上课伊始,笔者用寥寥数语给大家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大年夜,外面下着雪,冷极了,一个小女孩赤着脚一个人走在大街上,又冷又饿……天慢慢变黑了,家家户户的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不时地飘着阵阵烤鹅的香气……第二天,人们发现小女孩已经冻死了。笔者话音刚落,便有学生质疑:天这么冷,小女孩为什么一个人走在街上?她为什么光着脚,鞋子弄丢了吗?……听了这么凄惨的故事,还有谁不会同情这个小女孩呢?
2. 通过体验创设问题情境
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在课堂上只有充分参与体验,才能激发自身的求知欲望,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而结合听障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让他们去亲身体验学习内容更能使他们准确地理解文本内容。
如在教学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海伦·凯勒》一课时,为了激励听障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为了让他们切身体会海伦·凯勒的坚忍与顽强,上课前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两位学生闭着眼睛在纸上写下一行文字,结果一位学生写成了“叠罗汉”,另一位学生写得东倒西歪。结合自身的体验,学生对海伦·凯勒最终成为世界著名的女作家感到不可思议,于是有学生质疑:海伦·凯勒既听不到,又看不见,她怎么与他人交流,怎么学习文字,最后又如何成为世界著名作家的?
3. 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听障学生接收信息的途径主要以视觉为主,而他们对直观形象的具象感受力也较强,长此以往,听障学生的认知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聋校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聋校语文教学要正确把握听障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十分注重直观性原则,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创设效果逼真的教学环境,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为听障学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
在执教《草船借箭》一课时,考虑到听障学生对相关历史背景资料不甚了解,笔者搜索了相关影视资料让大家课前观看,笔者顺势引导他们思考:诸葛亮为什么要借十万支箭?诸葛亮向谁借箭,最后他借到了吗?为什么诸葛亮能如期交付十万支箭?通过直观展示,不仅充分调动了听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聋校语文课堂提问若想发挥最大效能,就一定要遵循提问有效性原则,而聋校语文教师应将有效提问作为培养听障听障学生敢于感知和勇于探索的一种教学手段与方法,并不断反思日常的教学行为,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自身的教学实践,只有让更多的听障学生参与到课堂实践中来,才能真正建构求真务实、清新活泼、充满人文性的和谐课堂。
参考文献:
[1]王佐.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J].考试周刊,2013(88):51.
[2]姜晓丽,宗绪亮,宗金辉,等.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J].学子:教育新理念,2014(7S):53.
一、見机提问,引导听障学生质疑
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此,问题若未在关键时刻提出,就无法突破语文课堂教学的难点。而选准时机发问,则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提问在学生愤悱之时、矛盾之处。
1. 问在导入时
俗话说:“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一节课,如果导入得好,便能激发听障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而此时的提问,目的就是让听障学生带着疑惑,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新知。如在执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导入新课:文章为什么不以《狼牙山五战士》为题?这个“壮”字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战士才能称得上“壮士”呢?
2. 问在关键处
最能体现文本中心思想的往往是教材中的阅读重点,同时也是文本的重难点,此时,教师若能抓住文本中的“题眼”“诗眼”和“文眼”发问,则能起到激活学生思维的效果。如《詹天佑》一文教学的关键是抓住课文的中心句,围绕中心句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读课文,请找出课文的中心句。在明确课文中心句是“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后,请大家说一说“杰出”的含义,并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詹天佑杰出的语句,交流明确詹天佑的爱国思想表现在哪里。围绕这些问题,笔者首先引导听障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句,让他们初步明确文本的中心,再引导他们围绕中心句理清文章的思路,接着抓住关键语句,明确课文的中心思想。
3. 问在创新时
听障学生思维尚处于活跃状态时,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组织讨论,并与大家共同归纳。如在执教《田忌赛马》一课时,在听障学生明确了田忌第二次赛马取胜的原因后,笔者引导他们思考:还有哪些不同的出场顺序?若再进行第三次赛马,齐威王想取胜的话,应该怎么安排赛马的出场顺序?这样的问题,不仅有利于培养听障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还能训练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针对不同环节,采用合理的提问方式
1. 疏导性提问,初读感知
初读感知环节重点是引导听障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做好准备。在这个环节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疏导性提问。如执教《背影》一课时,笔者由一首小诗导入,使听障学生通过朗读进入亲情感悟的氛围当中。之后是“初读文章,寻找父爱足迹”环节,笔者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提及背影的文字,抓住文章主线。最后“品读,聚焦父爱画面”环节,让他们通过朗读、研读,感悟至深父爱。
2. 探究性提问,精读理解
精读环节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听障学生分析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文本的重难点,体会文本的中心思想。针对这一环节,笔者在执教《草船借箭》一课时设计了一些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帮助听障学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诸葛亮的“神”表现在哪里,又妙在何处?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3. 发散性提问,总结评价
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总结评价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发散性的提问,而提问重点则是引导听障学生结合文本展开丰富的联想,谈一谈感想,说一说体会,从而提高他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如在总结《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看到地球母亲正慢慢老去,青春不在,大家心情如何?那怎样做才能让她保持美丽的容颜?请大家结合自身实际,谈一谈如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听障学生自主提问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是在一定问题情境中产生的。”而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听障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理心理特点,创设问题情境,精心引导他们质疑和想象,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
1. 利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儿童都爱听故事,听障学生也不例外。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根据听障学生的年龄特点,巧妙地创设故事情境,从而有效地启发他们积极思考。比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上课伊始,笔者用寥寥数语给大家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大年夜,外面下着雪,冷极了,一个小女孩赤着脚一个人走在大街上,又冷又饿……天慢慢变黑了,家家户户的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不时地飘着阵阵烤鹅的香气……第二天,人们发现小女孩已经冻死了。笔者话音刚落,便有学生质疑:天这么冷,小女孩为什么一个人走在街上?她为什么光着脚,鞋子弄丢了吗?……听了这么凄惨的故事,还有谁不会同情这个小女孩呢?
2. 通过体验创设问题情境
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在课堂上只有充分参与体验,才能激发自身的求知欲望,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而结合听障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让他们去亲身体验学习内容更能使他们准确地理解文本内容。
如在教学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海伦·凯勒》一课时,为了激励听障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为了让他们切身体会海伦·凯勒的坚忍与顽强,上课前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两位学生闭着眼睛在纸上写下一行文字,结果一位学生写成了“叠罗汉”,另一位学生写得东倒西歪。结合自身的体验,学生对海伦·凯勒最终成为世界著名的女作家感到不可思议,于是有学生质疑:海伦·凯勒既听不到,又看不见,她怎么与他人交流,怎么学习文字,最后又如何成为世界著名作家的?
3. 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听障学生接收信息的途径主要以视觉为主,而他们对直观形象的具象感受力也较强,长此以往,听障学生的认知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聋校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聋校语文教学要正确把握听障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十分注重直观性原则,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创设效果逼真的教学环境,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为听障学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
在执教《草船借箭》一课时,考虑到听障学生对相关历史背景资料不甚了解,笔者搜索了相关影视资料让大家课前观看,笔者顺势引导他们思考:诸葛亮为什么要借十万支箭?诸葛亮向谁借箭,最后他借到了吗?为什么诸葛亮能如期交付十万支箭?通过直观展示,不仅充分调动了听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聋校语文课堂提问若想发挥最大效能,就一定要遵循提问有效性原则,而聋校语文教师应将有效提问作为培养听障听障学生敢于感知和勇于探索的一种教学手段与方法,并不断反思日常的教学行为,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自身的教学实践,只有让更多的听障学生参与到课堂实践中来,才能真正建构求真务实、清新活泼、充满人文性的和谐课堂。
参考文献:
[1]王佐.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J].考试周刊,2013(88):51.
[2]姜晓丽,宗绪亮,宗金辉,等.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J].学子:教育新理念,2014(7S):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