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阅读教学理论认为,阅读是文本作者、老师与学生三者之间对话与沟通的过程。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质量的高度、深度、广度等因素决定阅读教学的质量。本文围绕如何解读文本进行阐述,旨在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本解读;教学;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建立在深度体验基础上的学习活动才有可能变得更持久。”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阅读中产生阅读体验才能感知文本的厚重,才可能给读者以生命的启迪。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拒绝浮躁,用思维与体验的深度让学生来解读文本,从而实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文本的深度体验与多元解读。这样,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才能渐行渐远。
一、诵读文本,理清文本的情感线索
高中语文课本中编排了文质兼美的文章,阅读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来品味文章。其次,引导学生在对文本朗诵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文本,理清文本的情感线索,从而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例如在教学食指的诗歌《相信未来》时,笔者就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朗读,通过指名读、集体读等方式让学生总体感知诗歌内容。接着,共同讨论诗歌的节奏与诗歌的形式。大家认为第三节的朗读难度较大,是把“手指”与“那”断开,还是把“手”和“指”断开呢?不同的读法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甚至产生歧义。此时,引导学生要想理解诗歌,前提是抓住诗歌的意象,再来比较意象“排浪”和“浪”的意思有什么区别。学生一时弄不清楚怎样纠正,于是继续提出问题:“排浪”一词中的“排”应该如何理解?在师生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发现:这里的“排”其实就指的是一排排、一道道涌向天边的巨浪。诗人在这里采用了跳跃的方式进行表达,来表现内心的失望、矛盾以及对未来的向往。
二、追溯文本,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文本是阅读教学的本源,文本内容是作者特定时代反映的特定情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通过追本溯源来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我们要领会编者编排教材的意图,概括出单元或板块的主题。苏教版教材中的课文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以板块或某个主题为主线按类编排的。这样的编排有利于我们追溯文本,通过了解作者、了解创作背景,不仅有利于解读文本内容,而且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等属于游记类文章,这类文本反映了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探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尽量从教材编排的角度出发来做好文本的解读工作,引导学生从课文之间的相同地方与不同地方来开展比较性阅读,这样的阅读有利于提升文本解读的效果。例如在《月是故乡明》这个单元中编排的课文无不是反映思乡之情的。阅读教学就要以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理解文本的能力,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为教学目标。但是,这种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对文本的追溯来进行综合分析。
三、探究文本,启发学生独立的思考
我们知道,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是建立在朗读文本与追溯文本的基础之上的。要深入解读文本,还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在讨论交流与相互合作中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首先,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其次,引导学生开展积极主动的探究文本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对作者的观点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容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例如在教学鲁迅的小说《祝福》时,就探究了这样的问题:“谁是杀死祥林嫂的真正凶手?”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建立在学生熟读文本的基础上再结合生活体验来综合考虑。学生给出了答案,认为是鲁四老爷、柳妈、婆婆、鲁镇人等。但很少有学生能从更高的高度找到答案。要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围绕祥林嫂周围的凶手有哪些进行探讨。通过追溯文本并在老师的点拨下师生共同总结:政权、神权、族权、封建迷信、封建礼教才是杀死祥林嫂的真正元凶。通过这样的探究性解读,才能真正找到问题的答案。因此,文本解读要通过开展探究活动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四、深入文本,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文学作品总是在表达作者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与感悟。文本解读就是弄懂文章的意思,追寻作者的生命足迹。所以,解读文本要深入到文本中去,开展作者、老师与学生三者之间的对话。只有经过这样的对话与交流沟通,才能唤起学生的内心体验,从而让文本自然而然地融入学生的心灵中。在这个过程中,既深入理解了文本内容,又開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例如在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就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来深入文本内容:“进入高一新学期时大家都参加了军训,军训中的酸甜苦辣让我们一生难以忘怀。然而,与革命时期的年轻政治家毛泽东相比,军训这点苦又算什么呢!”这样的探讨与对比,促使学生境界提升。个人的前途与命运怎能与祖国相比,从而理解这首词的创作动机,在那革命形势风起云涌的年代,毛泽东站在国家与民族利益的角度写出了《沁园春·长沙》这首词。这样的文本深入解读,不仅提高了阅读效率,还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总之,文本解读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石。文本解读关系到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并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深处。
参考文献
[1]代秀秀.关于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思考[J].现代教育论丛,2016(8).
[2]季孝良.文本解读的时代要求,语文教学现实问题[J]福建论坛,2015(12).
[3]黄立.关注文本细读——谈语文文本的阅读教学[J]文学教育,2015(01).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本解读;教学;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建立在深度体验基础上的学习活动才有可能变得更持久。”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阅读中产生阅读体验才能感知文本的厚重,才可能给读者以生命的启迪。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拒绝浮躁,用思维与体验的深度让学生来解读文本,从而实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文本的深度体验与多元解读。这样,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才能渐行渐远。
一、诵读文本,理清文本的情感线索
高中语文课本中编排了文质兼美的文章,阅读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来品味文章。其次,引导学生在对文本朗诵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文本,理清文本的情感线索,从而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例如在教学食指的诗歌《相信未来》时,笔者就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朗读,通过指名读、集体读等方式让学生总体感知诗歌内容。接着,共同讨论诗歌的节奏与诗歌的形式。大家认为第三节的朗读难度较大,是把“手指”与“那”断开,还是把“手”和“指”断开呢?不同的读法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甚至产生歧义。此时,引导学生要想理解诗歌,前提是抓住诗歌的意象,再来比较意象“排浪”和“浪”的意思有什么区别。学生一时弄不清楚怎样纠正,于是继续提出问题:“排浪”一词中的“排”应该如何理解?在师生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发现:这里的“排”其实就指的是一排排、一道道涌向天边的巨浪。诗人在这里采用了跳跃的方式进行表达,来表现内心的失望、矛盾以及对未来的向往。
二、追溯文本,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文本是阅读教学的本源,文本内容是作者特定时代反映的特定情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通过追本溯源来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我们要领会编者编排教材的意图,概括出单元或板块的主题。苏教版教材中的课文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以板块或某个主题为主线按类编排的。这样的编排有利于我们追溯文本,通过了解作者、了解创作背景,不仅有利于解读文本内容,而且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等属于游记类文章,这类文本反映了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探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尽量从教材编排的角度出发来做好文本的解读工作,引导学生从课文之间的相同地方与不同地方来开展比较性阅读,这样的阅读有利于提升文本解读的效果。例如在《月是故乡明》这个单元中编排的课文无不是反映思乡之情的。阅读教学就要以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理解文本的能力,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为教学目标。但是,这种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对文本的追溯来进行综合分析。
三、探究文本,启发学生独立的思考
我们知道,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是建立在朗读文本与追溯文本的基础之上的。要深入解读文本,还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在讨论交流与相互合作中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首先,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其次,引导学生开展积极主动的探究文本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对作者的观点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容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例如在教学鲁迅的小说《祝福》时,就探究了这样的问题:“谁是杀死祥林嫂的真正凶手?”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建立在学生熟读文本的基础上再结合生活体验来综合考虑。学生给出了答案,认为是鲁四老爷、柳妈、婆婆、鲁镇人等。但很少有学生能从更高的高度找到答案。要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围绕祥林嫂周围的凶手有哪些进行探讨。通过追溯文本并在老师的点拨下师生共同总结:政权、神权、族权、封建迷信、封建礼教才是杀死祥林嫂的真正元凶。通过这样的探究性解读,才能真正找到问题的答案。因此,文本解读要通过开展探究活动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四、深入文本,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文学作品总是在表达作者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与感悟。文本解读就是弄懂文章的意思,追寻作者的生命足迹。所以,解读文本要深入到文本中去,开展作者、老师与学生三者之间的对话。只有经过这样的对话与交流沟通,才能唤起学生的内心体验,从而让文本自然而然地融入学生的心灵中。在这个过程中,既深入理解了文本内容,又開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例如在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就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来深入文本内容:“进入高一新学期时大家都参加了军训,军训中的酸甜苦辣让我们一生难以忘怀。然而,与革命时期的年轻政治家毛泽东相比,军训这点苦又算什么呢!”这样的探讨与对比,促使学生境界提升。个人的前途与命运怎能与祖国相比,从而理解这首词的创作动机,在那革命形势风起云涌的年代,毛泽东站在国家与民族利益的角度写出了《沁园春·长沙》这首词。这样的文本深入解读,不仅提高了阅读效率,还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总之,文本解读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石。文本解读关系到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并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深处。
参考文献
[1]代秀秀.关于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思考[J].现代教育论丛,2016(8).
[2]季孝良.文本解读的时代要求,语文教学现实问题[J]福建论坛,2015(12).
[3]黄立.关注文本细读——谈语文文本的阅读教学[J]文学教育,2015(01).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