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新型的教学观念表明,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认知以及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这样的学习模式往往让学生丧失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今天,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要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探索,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思维能力。课堂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场所,教师要让课堂变得活跃生动,以此来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而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其素质教育的特征更为鲜明。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我认为关键是从教材、学生、教师这课堂的三要素入手,“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一、“激活”语文教材
语文对社会和人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在对教材合理的挖掘中寻找其促进人性发展的因素,把死的教材变成活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打开”课本,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社会的大课堂,纳课内、课外于一体,熔学校、社会为一炉,使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中了解社会、感悟人生,受到思想的教育、人生的启迪以及美的熏陶。
例如,教《黄河源》一课时,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黄河源头的山柔、天蓝、云白、水趣、清、甜的特点,感受祖国江山如画后,播放关于黄河的录像,观看植被破坏、山体滑坡、洪水肆虐,导致家毁人亡的情景,启发学生结合课外知识认识到如果人类破坏大自然,就会受到大自然的严厉惩罚,增强学生对母亲河的保护意识。这样,就在课本与社会之间建立了一个“互联网”,使学生既认识了社会,又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
总之,只有“激活”语文教材,开放语文教学的空间,将课本与社会、人生的大教科书联系起来,让课堂充满时代气息,才能扩展学生的视野,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才能满足信息时代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其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激活”学生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因此,“激活”学生是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而“激活”学生的主要表现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发表见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地各抒己见,并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知识是无穷的,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堂气氛很活跃,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猫》一文时,我让学生听猫的各种叫声,然后想想猫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下会发出这样的叫声,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是猫在玩耍时发出的叫声,有的说是猫受惊吓时发出的叫声,有的说是猫抢食物时发出的叫声……这样做,既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又使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知识的激活和内化,离不开主体的实践,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教师仅起主导作用,其主要功能在于启发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能力。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舞台”还给学生,减少问答,提倡自读。读书百遍,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反复地朗读,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韵味、读出感受、读出自信、读出激情。
三、“激活”教师
作为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是教学中良好氛围创设的关键,是引发“主体”——学生情感的“催化剂”,是课堂气氛的“调色板”。因而“激活”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学校的环境相对闭塞,再加上应试教育的长期束缚,许多教师在其间迷失了自我,限制了活力与个性,变得正经与刻板,不了解现实社会,不问津新的信息,这是导致语文课堂沉闷的主要原因。我认为,要“激活”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师应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渊博的知识以及多方面的才能。
现代教育注重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培养,而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的素质。很难想象一位品德低下、个人修养极差的教师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有明辨是非能力的学生在对其人格否定的前提下,怎能接受其口心不一的说教?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自己的人格尊严,让学生在对你人格的认可中,认可和接受你的教育。
语文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其丰富的人文性和社会性使其对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否则,“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如果你在课堂上能纵贯古今,横贯中外,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信手拈来,那么你的语文课堂怎能不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怎能不活力四溢;如果你能说一口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标准的普通话,能写一手高韵情深、清秀俊永的粉笔字,那么你的学生怎能不爱“听”你的语文课,怎能不愿“记”你的课堂笔记;如果你在讲《咏柳》时能顺手画一幅“烟柳图”,在讲《让我们荡起双桨》时能张口唱上几句,那么你的学生怎会不受到艺术的熏陶,课堂气氛怎能不活。
且不说语文教师具备以上的素质便能更好地发挥其主导作用,单从学生对教师的崇敬这一点来说,已具有相当大的教育魅力。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材、学生、教师这三个要素是三位一体、共生互动的,只有使三者都“活”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激活”語文课堂教学,才能使语文课堂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而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其素质教育的特征更为鲜明。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我认为关键是从教材、学生、教师这课堂的三要素入手,“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一、“激活”语文教材
语文对社会和人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在对教材合理的挖掘中寻找其促进人性发展的因素,把死的教材变成活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打开”课本,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社会的大课堂,纳课内、课外于一体,熔学校、社会为一炉,使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中了解社会、感悟人生,受到思想的教育、人生的启迪以及美的熏陶。
例如,教《黄河源》一课时,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黄河源头的山柔、天蓝、云白、水趣、清、甜的特点,感受祖国江山如画后,播放关于黄河的录像,观看植被破坏、山体滑坡、洪水肆虐,导致家毁人亡的情景,启发学生结合课外知识认识到如果人类破坏大自然,就会受到大自然的严厉惩罚,增强学生对母亲河的保护意识。这样,就在课本与社会之间建立了一个“互联网”,使学生既认识了社会,又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
总之,只有“激活”语文教材,开放语文教学的空间,将课本与社会、人生的大教科书联系起来,让课堂充满时代气息,才能扩展学生的视野,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才能满足信息时代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其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激活”学生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因此,“激活”学生是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而“激活”学生的主要表现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发表见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地各抒己见,并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知识是无穷的,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堂气氛很活跃,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猫》一文时,我让学生听猫的各种叫声,然后想想猫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下会发出这样的叫声,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是猫在玩耍时发出的叫声,有的说是猫受惊吓时发出的叫声,有的说是猫抢食物时发出的叫声……这样做,既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又使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知识的激活和内化,离不开主体的实践,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教师仅起主导作用,其主要功能在于启发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能力。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舞台”还给学生,减少问答,提倡自读。读书百遍,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反复地朗读,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韵味、读出感受、读出自信、读出激情。
三、“激活”教师
作为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是教学中良好氛围创设的关键,是引发“主体”——学生情感的“催化剂”,是课堂气氛的“调色板”。因而“激活”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学校的环境相对闭塞,再加上应试教育的长期束缚,许多教师在其间迷失了自我,限制了活力与个性,变得正经与刻板,不了解现实社会,不问津新的信息,这是导致语文课堂沉闷的主要原因。我认为,要“激活”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师应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渊博的知识以及多方面的才能。
现代教育注重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培养,而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的素质。很难想象一位品德低下、个人修养极差的教师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有明辨是非能力的学生在对其人格否定的前提下,怎能接受其口心不一的说教?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自己的人格尊严,让学生在对你人格的认可中,认可和接受你的教育。
语文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其丰富的人文性和社会性使其对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否则,“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如果你在课堂上能纵贯古今,横贯中外,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信手拈来,那么你的语文课堂怎能不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怎能不活力四溢;如果你能说一口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标准的普通话,能写一手高韵情深、清秀俊永的粉笔字,那么你的学生怎能不爱“听”你的语文课,怎能不愿“记”你的课堂笔记;如果你在讲《咏柳》时能顺手画一幅“烟柳图”,在讲《让我们荡起双桨》时能张口唱上几句,那么你的学生怎会不受到艺术的熏陶,课堂气氛怎能不活。
且不说语文教师具备以上的素质便能更好地发挥其主导作用,单从学生对教师的崇敬这一点来说,已具有相当大的教育魅力。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材、学生、教师这三个要素是三位一体、共生互动的,只有使三者都“活”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激活”語文课堂教学,才能使语文课堂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