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病句是指不符合语言规范的句子。纵观近几年中考,辨析和修改病句是长“考”不衰的。命题者常常在那些具有迷惑性的地方设置“障碍”。那我们怎样才能识破命题者的这些“小花招”,慧眼识语病呢?关键是要善于为病句“把脉”。
一、掌握常见的六种病句类型
(一)成分残缺
1.缺少主语。
2.缺少谓语中心语。
3.缺少宾语中心语。
(二)搭配不当
1.动宾搭配不当。
2.状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3.主谓搭配不当。
4.定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三)语序不当
1.两个谓语动词次序颠倒。
2.主客观颠倒。
3.定语次序颠倒。
(四)句式杂糅
句式杂糅是把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造成结构上的混乱,使得整个句子表意不明确。例:对于调动工作的问题上,我曾一度产生错误思想。(“对于……”“在……上”两种句式混在一起,应改为“对于调动工作的问题,我曾一度产生错误思想。”或“在调动工作的问题上,我曾一度产生错误思想。”)
(五)前后不一致
有些句子前面有“能否”“是否”等表双提的词,后面却跟了“能”“否”等表单承的词;或者前面是表单提的词,后面却跟了表双承的词,结果造成前后表意不一致的逻辑错误,这也是命题者常设置的语病。
但这种类型还有一些特例,要特别注意。例 :对故意致人死亡的罪犯,要不要处以极刑,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这一句虽然有“要不要”表双提的词,其实是无疑而问,只是引起注意,并无语病。)
(六)不合逻辑
“不合逻辑”指句子使用的要领不明确,判断不恰当,运用不合规律。这类语病一般在语法上找不出什么错误,我们只有在对句子的意思进行了准确理解和正确把握的前提下,才能判断出句子是否有语病。例:地震发生之后,当地政府及部分解放军全力救助,目前灾区群众已住进了临时帐篷,防止余震再次发生。(通过揣摩句意我们不难发现问题:“防止余震再次发生”不合逻辑,因为余震是无法防止的。)
二、掌握辨析和修改病句的方法
1.语感审读法。调动语感,在审读的过程中,从感性上察觉语句的毛病,即按习惯的说法看是否别扭。如别扭则可推测其有语病,再作分析比较,明辨原因,加以修改。例: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 “不管……都极端不利”显然不合习惯,应为“不管……多么不利”,“尽管……非常不利”。可判断其有语病。)
2.目标锁定法。熟悉语病的各种类型及其典型例子,对句子能准确地锁定其病句类型,诊断出哪些地方容易出现语病以及病因在哪里。具体例句不再列举。
3.紧缩分析法。对较长复杂的句子,可采取语法分析的手段,紧缩出主干。先查主干后查枝叶的方法,能迅速地对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等病句做出确诊。此法在实践中最常用。例:我的身体、业务水平和思想水平比一年前提高了许多。(紧缩后主干是“身体、业务水平和思想水平提高”,“身体”不能说“提高”,搭配不当。)
4.造句对照法。有的句子一时拿不准是否有毛病,可采用仿照原句的结构造常用的句子进行对比的方法。例: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视。(原句化简为“这值得他们的重视”,再比照它的结构造句:“这值得他们的学习”,仿句和日常说法相比,显然多了一个“的”字,应将其删去。)
5.逻辑意义分析法。有的句子从语法上不好找毛病,要从事理上进行分析,即逻辑意义分析法。分析时要从概念使用、判断、推理等方面考虑是否得当。例:①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应改为“制造伪劣产品”或“仿造名牌产品”。)②凡是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成才的。(“凡是……都”这个肯定判断,言过其实,应将“凡是”改为“大多”,删去“都”字。)
考题中常见的病句,往往是一些“类型化”了的句子,只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有意识地掌握典型病例,掌握辨析和修改的方法,那么当我们再面对同类的句子时,把起脉来就会得心应手,很快诊出病理所在,而迅速正确答题。
一、掌握常见的六种病句类型
(一)成分残缺
1.缺少主语。
2.缺少谓语中心语。
3.缺少宾语中心语。
(二)搭配不当
1.动宾搭配不当。
2.状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3.主谓搭配不当。
4.定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三)语序不当
1.两个谓语动词次序颠倒。
2.主客观颠倒。
3.定语次序颠倒。
(四)句式杂糅
句式杂糅是把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造成结构上的混乱,使得整个句子表意不明确。例:对于调动工作的问题上,我曾一度产生错误思想。(“对于……”“在……上”两种句式混在一起,应改为“对于调动工作的问题,我曾一度产生错误思想。”或“在调动工作的问题上,我曾一度产生错误思想。”)
(五)前后不一致
有些句子前面有“能否”“是否”等表双提的词,后面却跟了“能”“否”等表单承的词;或者前面是表单提的词,后面却跟了表双承的词,结果造成前后表意不一致的逻辑错误,这也是命题者常设置的语病。
但这种类型还有一些特例,要特别注意。例 :对故意致人死亡的罪犯,要不要处以极刑,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这一句虽然有“要不要”表双提的词,其实是无疑而问,只是引起注意,并无语病。)
(六)不合逻辑
“不合逻辑”指句子使用的要领不明确,判断不恰当,运用不合规律。这类语病一般在语法上找不出什么错误,我们只有在对句子的意思进行了准确理解和正确把握的前提下,才能判断出句子是否有语病。例:地震发生之后,当地政府及部分解放军全力救助,目前灾区群众已住进了临时帐篷,防止余震再次发生。(通过揣摩句意我们不难发现问题:“防止余震再次发生”不合逻辑,因为余震是无法防止的。)
二、掌握辨析和修改病句的方法
1.语感审读法。调动语感,在审读的过程中,从感性上察觉语句的毛病,即按习惯的说法看是否别扭。如别扭则可推测其有语病,再作分析比较,明辨原因,加以修改。例: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 “不管……都极端不利”显然不合习惯,应为“不管……多么不利”,“尽管……非常不利”。可判断其有语病。)
2.目标锁定法。熟悉语病的各种类型及其典型例子,对句子能准确地锁定其病句类型,诊断出哪些地方容易出现语病以及病因在哪里。具体例句不再列举。
3.紧缩分析法。对较长复杂的句子,可采取语法分析的手段,紧缩出主干。先查主干后查枝叶的方法,能迅速地对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等病句做出确诊。此法在实践中最常用。例:我的身体、业务水平和思想水平比一年前提高了许多。(紧缩后主干是“身体、业务水平和思想水平提高”,“身体”不能说“提高”,搭配不当。)
4.造句对照法。有的句子一时拿不准是否有毛病,可采用仿照原句的结构造常用的句子进行对比的方法。例: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视。(原句化简为“这值得他们的重视”,再比照它的结构造句:“这值得他们的学习”,仿句和日常说法相比,显然多了一个“的”字,应将其删去。)
5.逻辑意义分析法。有的句子从语法上不好找毛病,要从事理上进行分析,即逻辑意义分析法。分析时要从概念使用、判断、推理等方面考虑是否得当。例:①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应改为“制造伪劣产品”或“仿造名牌产品”。)②凡是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成才的。(“凡是……都”这个肯定判断,言过其实,应将“凡是”改为“大多”,删去“都”字。)
考题中常见的病句,往往是一些“类型化”了的句子,只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有意识地掌握典型病例,掌握辨析和修改的方法,那么当我们再面对同类的句子时,把起脉来就会得心应手,很快诊出病理所在,而迅速正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