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术的进步,很多幼儿园还是实行着多年前的教育模式。很多幼儿园在光环背后还是存在着很多和现代的教育理念背离的教育模式,本文从对一所幼儿园的观察中,发现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希望可以对幼儿园管理者和教育者提供一些经验和启示。
关键词:幼儿园;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2-0010-01
本研究所观察的幼儿园在早上入园的时候有半个小时的区角活动,但是只是开设了区角,里面可操作的材料很少。等到孩子们陆续到齐了,就开始了集体教学。笔者观察的班级是大班,有两名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师。她们集体教学活动组织的很好,师幼互动也很和谐,老师能及时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作出回应,也能及时抓住教育契机。但是仔细观察下来还是存在一些亟待解决、且在幼儿园普遍存在的。
一、幼儿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同伴之间缺乏自由交流的机会。在幼儿园存在的问题中给笔者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孩子很少有与同伴自由交流的机会,除了去厕所的时间可以稍微自由的与同伴说会话。老师很多时间都在组织纪律,听的比较多的一句话就是看谁坐的好,看谁不说话。幼儿上完厕所回到教室之后坐在小板凳上不能说话,等待开饭的时候不能说话,吃饭的时候更不让说话,孩子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消极等待中流逝了。幼儿天生都爱与人交流,老师却不给幼儿说话的机会。4—5岁的幼儿是获得有效交往技巧的关键期,良好的同伴交往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性交往的发展,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但是在这所幼儿园我却很少看到同伴之间有长时间的交流,很多时候都是孩子一说话,就被老师制止了。
(二)过分成人化。幼儿园每周一都会让孩子当小旗手,并且有一个很不错的活动,就是让一些孩子有机会站到台上演讲,这本身可以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胆量,并且能让幼儿自由的表达自己,但是意外的却是孩子们的演讲都是都是一些成人化的语言,这不禁让人感到疑惑,他们是怎么背下来的呢?教师为什么不让他们自由发挥呢?或许背下来是能锻炼他们的演讲才能,但是如果让他们自由发言的话,相信更适合孩子,也更能激发他们的潜能。
(三)教师的负面情绪。在幼儿园的观察中,这的案例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案例一:两名幼儿因为一些事起了争执,其中一名幼儿把另一名幼儿的画给撕了,老师出面解决,要求撕画的孩子向另一个孩子道歉。撕画的幼儿对另一名幼儿说:“对不起”,另一个孩子回答:“没关系”,但是事情没有终止,老师说:“即使你说了对不起,我现在还是很生气,等你爸爸来了再说”。
案例二:老师因为一些事与一名幼儿的爸爸产生了一些矛盾,老师很生气,当着这个孩子的面对另一位老师说他的爸爸特别会狡辩等一些负面话语。
教师没有很好的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就容易对孩子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这不禁让我想起来在幼儿园见到的一位50多岁的老教师,有个孩子不小心从背后把这位老师推到了,坐在了地上,她不但没发火,反而安慰受到惊吓的孩子说:“没关系,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
(四)教师说反话。有一次一个孩子做错事了,老师讥讽说:“你真是个人才”。孩子听后笑了笑。笔者心里却觉得很难过,老师对孩子的尊重在哪里?孩子笑容背后究竟有没有听出话后那层意思?
(五)幼儿很少参与环境创设。笔者在园期间,会帮着老师做一些玩教具和布置环境。每次都是几位老师在一起商量应该怎么布置,怎么粘贴。老师还会经常抱怨幼儿园工作累,很多时间都要花在这些杂事上。
老师做教具的时候,很多孩子都会围上来,并表示想要参与,可见孩子们对这些很感兴趣,但是在他们围上来之后,很快就被班主任老师制止了:“你们几个坐好,不要耽误老师工作”。很明显的孩子们对于环境的创设很感兴趣,但是为什么他们不感兴趣的非让他们做,他们感兴趣的却不让他们做呢?
二、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策略
(一)教师应给予幼儿自由交流和自由表达的机会。老师应该给予幼儿自由交流的机会,吃饭和上课的时候可以不让孩子自由交流,其它时间还是交给孩子自由讨论和交流,一方面可以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幼儿的交往能力。
在公共场合让幼儿发言时,教师最好能让孩子自由发言,不要死记硬背,就像《窗边的小豆豆》里描述孩子们吃饭时的自由发言一样,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想要说的话,让孩子发自内心的表达更重要。
(二)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孩子的语言还处于发展之中,社会经验也没大人丰富,有时候老师说的是反话,但是孩子是理解不了的,这样可能造成孩子做错事了,听到的却是老师的“夸奖”,从而对孩子产生了强化,孩子下次可能会变本加厉的犯错误。并且等孩子长大到能理解老师的反话的时候,如果想起来,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所以老师一定不能使用反话,给孩子造成误解。
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人,理应得到尊重,幼儿也不例外。孩子虽然年龄小,处于弱势,但是老师绝对不能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拿孩子当撒气筒。有很多这样的老师,心情好的时候就对孩子百般体贴和爱护,孩子做错事了老师也不管,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大声呵斥孩子,孩子没做错事老师也看不顺眼。一方面教师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绪,很容易对幼儿造成心灵上伤害;另一方面也会导致教育的不一致,造成孩子不知道自己的做法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以至于无所适从,什么都不敢做。
(三)教师应引导幼儿积极的参与班级和学校的环境创设。环境的创设为什么不让孩子参与进来呢?一方面他们有这个意愿,乐于做这些事,另一方面又可以分担老师繁琐的工作任务,何乐而不为呢?
让幼儿在一定的程度上参与环境创设对幼儿有很大的意义。幼儿园环境的创设不是为了追求成人眼中的“完美”,幼儿也有表达内心想法的权利,参与幼儿园环境创设还可以使幼儿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他们可以一点点进步,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会知道合作的意义。
(四)通过行动研究提高教师的教育素质。我们通常所见的,教育研究者研究自己的,很少下幼儿园,老师教自己的,很少看一些专家研究出来的东西。当我们要离开幼儿园开交流会的时候,我才发现实践之后的对谈才会激发更多真知灼见,也才更能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行动研究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在传统的研究规范中,研究者和研究结果的受用者之间角色分离,造成了理论与实践转化的巨大屏障。行动研究要求将研究者与运用研究成果的实践者的角色统一起来,从而为研究成果直接、适时的转化为实际运用扫清障碍。
研究者应该多到幼儿园进行观察,使研究能更便于教师的实践,教师应该多读一些研究报告,把专家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实践中来,从而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完美对接。(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参考文献:
[1]张莉萍.运用档案袋法评价小班幼儿发展的行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
[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幼儿园;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2-0010-01
本研究所观察的幼儿园在早上入园的时候有半个小时的区角活动,但是只是开设了区角,里面可操作的材料很少。等到孩子们陆续到齐了,就开始了集体教学。笔者观察的班级是大班,有两名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师。她们集体教学活动组织的很好,师幼互动也很和谐,老师能及时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作出回应,也能及时抓住教育契机。但是仔细观察下来还是存在一些亟待解决、且在幼儿园普遍存在的。
一、幼儿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同伴之间缺乏自由交流的机会。在幼儿园存在的问题中给笔者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孩子很少有与同伴自由交流的机会,除了去厕所的时间可以稍微自由的与同伴说会话。老师很多时间都在组织纪律,听的比较多的一句话就是看谁坐的好,看谁不说话。幼儿上完厕所回到教室之后坐在小板凳上不能说话,等待开饭的时候不能说话,吃饭的时候更不让说话,孩子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消极等待中流逝了。幼儿天生都爱与人交流,老师却不给幼儿说话的机会。4—5岁的幼儿是获得有效交往技巧的关键期,良好的同伴交往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性交往的发展,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但是在这所幼儿园我却很少看到同伴之间有长时间的交流,很多时候都是孩子一说话,就被老师制止了。
(二)过分成人化。幼儿园每周一都会让孩子当小旗手,并且有一个很不错的活动,就是让一些孩子有机会站到台上演讲,这本身可以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胆量,并且能让幼儿自由的表达自己,但是意外的却是孩子们的演讲都是都是一些成人化的语言,这不禁让人感到疑惑,他们是怎么背下来的呢?教师为什么不让他们自由发挥呢?或许背下来是能锻炼他们的演讲才能,但是如果让他们自由发言的话,相信更适合孩子,也更能激发他们的潜能。
(三)教师的负面情绪。在幼儿园的观察中,这的案例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案例一:两名幼儿因为一些事起了争执,其中一名幼儿把另一名幼儿的画给撕了,老师出面解决,要求撕画的孩子向另一个孩子道歉。撕画的幼儿对另一名幼儿说:“对不起”,另一个孩子回答:“没关系”,但是事情没有终止,老师说:“即使你说了对不起,我现在还是很生气,等你爸爸来了再说”。
案例二:老师因为一些事与一名幼儿的爸爸产生了一些矛盾,老师很生气,当着这个孩子的面对另一位老师说他的爸爸特别会狡辩等一些负面话语。
教师没有很好的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就容易对孩子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这不禁让我想起来在幼儿园见到的一位50多岁的老教师,有个孩子不小心从背后把这位老师推到了,坐在了地上,她不但没发火,反而安慰受到惊吓的孩子说:“没关系,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
(四)教师说反话。有一次一个孩子做错事了,老师讥讽说:“你真是个人才”。孩子听后笑了笑。笔者心里却觉得很难过,老师对孩子的尊重在哪里?孩子笑容背后究竟有没有听出话后那层意思?
(五)幼儿很少参与环境创设。笔者在园期间,会帮着老师做一些玩教具和布置环境。每次都是几位老师在一起商量应该怎么布置,怎么粘贴。老师还会经常抱怨幼儿园工作累,很多时间都要花在这些杂事上。
老师做教具的时候,很多孩子都会围上来,并表示想要参与,可见孩子们对这些很感兴趣,但是在他们围上来之后,很快就被班主任老师制止了:“你们几个坐好,不要耽误老师工作”。很明显的孩子们对于环境的创设很感兴趣,但是为什么他们不感兴趣的非让他们做,他们感兴趣的却不让他们做呢?
二、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策略
(一)教师应给予幼儿自由交流和自由表达的机会。老师应该给予幼儿自由交流的机会,吃饭和上课的时候可以不让孩子自由交流,其它时间还是交给孩子自由讨论和交流,一方面可以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幼儿的交往能力。
在公共场合让幼儿发言时,教师最好能让孩子自由发言,不要死记硬背,就像《窗边的小豆豆》里描述孩子们吃饭时的自由发言一样,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想要说的话,让孩子发自内心的表达更重要。
(二)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孩子的语言还处于发展之中,社会经验也没大人丰富,有时候老师说的是反话,但是孩子是理解不了的,这样可能造成孩子做错事了,听到的却是老师的“夸奖”,从而对孩子产生了强化,孩子下次可能会变本加厉的犯错误。并且等孩子长大到能理解老师的反话的时候,如果想起来,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所以老师一定不能使用反话,给孩子造成误解。
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人,理应得到尊重,幼儿也不例外。孩子虽然年龄小,处于弱势,但是老师绝对不能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拿孩子当撒气筒。有很多这样的老师,心情好的时候就对孩子百般体贴和爱护,孩子做错事了老师也不管,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大声呵斥孩子,孩子没做错事老师也看不顺眼。一方面教师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绪,很容易对幼儿造成心灵上伤害;另一方面也会导致教育的不一致,造成孩子不知道自己的做法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以至于无所适从,什么都不敢做。
(三)教师应引导幼儿积极的参与班级和学校的环境创设。环境的创设为什么不让孩子参与进来呢?一方面他们有这个意愿,乐于做这些事,另一方面又可以分担老师繁琐的工作任务,何乐而不为呢?
让幼儿在一定的程度上参与环境创设对幼儿有很大的意义。幼儿园环境的创设不是为了追求成人眼中的“完美”,幼儿也有表达内心想法的权利,参与幼儿园环境创设还可以使幼儿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他们可以一点点进步,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会知道合作的意义。
(四)通过行动研究提高教师的教育素质。我们通常所见的,教育研究者研究自己的,很少下幼儿园,老师教自己的,很少看一些专家研究出来的东西。当我们要离开幼儿园开交流会的时候,我才发现实践之后的对谈才会激发更多真知灼见,也才更能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行动研究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在传统的研究规范中,研究者和研究结果的受用者之间角色分离,造成了理论与实践转化的巨大屏障。行动研究要求将研究者与运用研究成果的实践者的角色统一起来,从而为研究成果直接、适时的转化为实际运用扫清障碍。
研究者应该多到幼儿园进行观察,使研究能更便于教师的实践,教师应该多读一些研究报告,把专家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实践中来,从而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完美对接。(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参考文献:
[1]张莉萍.运用档案袋法评价小班幼儿发展的行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
[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