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系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教科研项目(项目编号:HKJ10-9),"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高校思政工作协调机制研究",研究的成果。也是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教科研(项目编号:HJX09-14),"从中观视角透视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以及价值度培养、可行性途径研究",的研究成果。
摘 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高校培养人、教育人的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精神的指引之下,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视角内重点探讨思政工作中的五"E"建构性作用。
关键词:法治理念 思政教育 五"E"
理念是指"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普遍类型。"法治理念是人们对法治本质及其规律的理性认识与整体把握而形成的一系列理性的基本观念,是对法律精神的理解和对法律价值的解读而形成的一种认知模式。作为一种先进的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由"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构成的有机整体。
在高等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从人才培养的视角而言,是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合格且具有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的根本保证,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从高等院校学生的实际而言,高校学生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其生理上和心理上逐渐走向成熟,他们追求民主、法治,讲求平等,他们在学习中自觉或不自觉的思考着国家发展、民族未来。从意识形态教育的宗旨而言,高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开展,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才兼备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是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法治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必然要求,是在高校深化、延伸、拓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举措。
众所周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高校培养人、教育人的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如何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高校思政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怎样发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功能,这些都是我们值得研究的课题之一。本文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精神的指引之下,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视角内重点探讨思政工作中的五"E"建构性作用。
在本文论述之中,想教育工作中的五个"E"主要指 "环境"(environment)、"榜样"(example)、"解释"(explanation)、"劝诫"(exhortation)和"体验"(experience),由于这五个词语的英文拼写第一个字母皆为"E",所以称之为五"E"。作为思想教育的方式之一,五"E"模式一改过去那种单纯依靠灌输、说教等为主要形式的传统教育方法,而是结合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通过相对隐蔽的、间接的、不知不觉的方式向受教育者传播思想教育內容,使思想教育的内涵以一种"随风潜入夜"的途径,渗透到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之中,从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一、"环境"的作用和功能定位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人的政治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和完成的,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就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而言,其实质就是一个个体不断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消化和吸纳新事物的心理活动过程。
思想品德的形成需要通过适当的环境或信息载体去熏陶和培养。按照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展观来看,个体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方式来实现有机体同外界环境信息之间的平衡,从而达到适应的目的。"同化"系指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建构去处理所面对的问题,将新遇见的事务纳入既有知识经验体系中。"顺应"是在已有认知结构不能直接同化新信息时,个体为了符合社会环境的要求,主动改变其既有经验图示,从而达到适应之目的的一种心理历程。在"同化"与"顺应"这一适应环境的活动过程中,个体的知识得以增加,思维得以发展,智慧得以提高,品德也因此得以形成。因此,这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用,或是通过"同化"新信息,或是通过"顺应"新刺激,特别是后者这一形式使人习染成一种随合环境的习惯,从而形成相应的人格特性。很显然,其作用不是强制的,而是通过熏陶、感染和渗透等作用于人的内心世界,改变人的思想观念。
当今,我国的学校教育也意识到了环境因素在教育中的积极意义,并重视进行环境建设。国内学者一般喜欢用"硬件"和"软件"二词来概括学校教育环境,"硬件"包括校容、校貌、宿舍、教室、图书馆、教学和生活设施等物质内容;"软件"系指校风、学风、校训、声誉、学校的历史传统、师资水平和规章制度等精神层面的东西。,不言而喻,如果让学生时刻处于一种精神向上、传统优良、风气文明的环境氛围中,他们就会自然地接受着各种有益的感染和熏陶,从而不断地进行"同化"和"顺应"以适应周边环境,这种无形的教育其效果往往是事半功倍的。
创造良好的思想教育氛围,除了重视清洁美丽、特色鲜明的校园物质硬环境建设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加强学校的软环境建设,而这其中关键是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旗帜鲜明地向受教育者昭示提倡什么、支持什么、鼓励什么、反对什么,也就是说,凡是有利于弘扬正气的就要积极地大力宣扬和支持,反之则毫不留情地给以否定。只有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舆论,扶正祛邪,扬善抑恶,才能为思想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受教育者在和谐的气氛中,在潜移默化的引导下,提高思想认识,解决深层次的理念问题。
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创立者、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通过系列的"充气娃娃"模仿行为试验证实了观察和模仿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人的社会行为乃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即观察他人的行为和模仿他人的榜样形成的。不但如此,通过观察学习不仅可以学会有效的、正确的行为方式,而且可以矫正、消除不良的的行为方式、消极的态度和情绪体验。
榜样的先进事迹和模范行为,形象直观具体,易于学习和理解,具有说服力,使受教育者学有榜样,比有参照,赶有目标,能够积极地起到正面引导的作用;同时,榜样所体现和代表的先进思想,深刻地寓于具体事例之中,易于接收和仿效,具有很强的感召力,能够产生正面激励的作用。因此,在思想教育中,广泛开展榜样教育完全符合客观实际,有利于调动和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榜样教育运用于思想教育,不仅哺育了许多光彩照人的英雄模范人物,铸造了种种具体而伟大的革命精神。如:雷锋精神、张家港精神、抗洪精神等。与此同时,涌现出像陈永贵、李素丽、徐洪刚等大批先进模范人物。他们的许多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引起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能够作为榜样的人物是很多的,既可以是革命领袖、模范工作者,也可以是身边的父母、教师、优秀的同学、同事等。印度著名的"城市蒙台梭利学校",要求教师和家长都必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学校不仅为学生制定了价值观的课程,也为家长和教师开了价值观的课程,"城市蒙台梭利学校"还重视处处在学生中树立榜样,一个学生无论他在哪一方面表现得突出,都会受到奖励,并被学校宣传、树立为在这一方面值得所有学生学习的榜样。这种身边的榜样既具体又现实,通过积极的引导和宣传,同样可以让受教育者在无形当中学习榜样,接受教育。
三、解释--对于新的事物与现象需要解释
解释主要是指在主张施教者和受教者处于平等地位的前提下,强调施教者对受教者解释"为什么",至于该如何选择行为方式,由受教育者自己去评判,这种教育方式调动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让受教育者乐于接受,而且同时也锻炼了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
1942年,为了保证抗日战争的胜利,我党发起了一次"精兵简政"运动。当时,部分党员干部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认识,因而心理上产生抵触情绪。《解放日报》曾开辟专栏组织专题讨论,毛泽东同志还专门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的文章,全党上下认真地开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统一了认识,保证了"精兵简政"的顺利进行,从而加速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进程。
在进行解释的过程中对施教者的理论水平、知识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要求施教者能够不仅能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尤其重要的是能把大道理讲实、把小道理讲正、把深道理讲透、把歪道理讲倒。对于要解释的问题,就要求施教者自己首先理解这些问题,然后向受教育者进行入情入理的分析和深入浅出地释难解疑。
四、潜移默化的形式之一--劝诫
這种隐性的思想教育方法将施教者和受教者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容易被受教育者接受。"劝诫"的教育方法不同于"禁止"的教育方法,关键就在于不是将施教者放在上级的位置上,将受教育者放在下级的位置上。
曾有学者在参观访问香港一所小学时发现,在教学大楼走廊的墙壁上,贴着一张设计精美的小条,上面写着:"美丽整洁的校园有你一份功劳!"。学者看后非常感动。回到天津后,在一次给天津一所小学作报告时,他讲到了这件事,学生们听到后似有所悟,第二天,将自己校园的草坪上"不要践踏草坪""违者罚款"之类的警告、禁止性标语,换成了"小草在睡觉,不要打搅她"的标语。结果,所达到的教育效果非常好。
在当今社会,公益广告出现得越来越多,内容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关系人类生存的问题,如环境问题等,小到人们身边出现的一些问题,如伦理问题等,这些公益广告,以形象、具体的画面,充满感情的、警醒的语言,直接冲击人们的心灵,从而起到感化和警示的教育效果。这种公益广告也是一种劝诫的教育方法。
五、体验的力量
作为教育者,不要以为单纯把外在的规范告诉受教育者,就可以变为他的美德,这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努力使人的话语、行为习惯变为他的内心的感受,增强他的情感体验。诚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般,通过主体自身在实践活动中去体验、感受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比单纯学习与接受他人的间接经验其效果要快得多、好得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年在我国北京召开的研讨二十一世纪教育的第一次会议的中心议题,就是"学会关心",要求对青少年进行超越自我,关心他人、群体、全人类和周围世界的教育。为此,西方各国从思想政治实践出发,开展了各种志愿者活动,连最贵族化的美国耶鲁大学学生都自愿组织起来为无家可归者盖房子。法国的政治教育在内容上以人权教育为核心,而在方法上十分注重实践体验,有研究报告表明,法国青少年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在西欧国家中是最强的。
重实践、重情感体验的教育方式有助于青年学生者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比如广泛开展的志愿者服务活动来说,学生在为孤老和残疾人服务时,一开始产生的同情心便是一种良好的道德意识,帮助弱势群体后产生的满足感,可以成为道德意识的深化,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这种道德感悟的效果是受教育者在课堂上、书本中和说教中所无法得到的。
参考文献:
[1]王律,《思想政治教育的黄金规则》,《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1期。
[2]杨跃民,《高校德育以人为本的现实意义探折》,《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3]管向群,《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人大书报资料中心)2006年第10期。
[4]殷红敏:《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之探析》,《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5]齐家熙、李雅萍:《浅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高校法制教育》,《法治与社会》2009年第1期。
[6]刘会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特征分析与功能定位》,《新乡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作者简介:李云玲(1976-),讲师,安徽淮南人,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工作部,主要从事高校思政工作的教育及研究。谢 璐(1981-),讲师,安徽大学法学院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研究生,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讲师,主要从事高校法学的教学与研究。
摘 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高校培养人、教育人的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精神的指引之下,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视角内重点探讨思政工作中的五"E"建构性作用。
关键词:法治理念 思政教育 五"E"
理念是指"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普遍类型。"法治理念是人们对法治本质及其规律的理性认识与整体把握而形成的一系列理性的基本观念,是对法律精神的理解和对法律价值的解读而形成的一种认知模式。作为一种先进的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由"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构成的有机整体。
在高等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从人才培养的视角而言,是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合格且具有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的根本保证,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从高等院校学生的实际而言,高校学生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其生理上和心理上逐渐走向成熟,他们追求民主、法治,讲求平等,他们在学习中自觉或不自觉的思考着国家发展、民族未来。从意识形态教育的宗旨而言,高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开展,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才兼备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是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法治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必然要求,是在高校深化、延伸、拓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举措。
众所周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高校培养人、教育人的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如何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高校思政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怎样发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功能,这些都是我们值得研究的课题之一。本文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精神的指引之下,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视角内重点探讨思政工作中的五"E"建构性作用。
在本文论述之中,想教育工作中的五个"E"主要指 "环境"(environment)、"榜样"(example)、"解释"(explanation)、"劝诫"(exhortation)和"体验"(experience),由于这五个词语的英文拼写第一个字母皆为"E",所以称之为五"E"。作为思想教育的方式之一,五"E"模式一改过去那种单纯依靠灌输、说教等为主要形式的传统教育方法,而是结合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通过相对隐蔽的、间接的、不知不觉的方式向受教育者传播思想教育內容,使思想教育的内涵以一种"随风潜入夜"的途径,渗透到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之中,从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一、"环境"的作用和功能定位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人的政治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和完成的,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就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而言,其实质就是一个个体不断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消化和吸纳新事物的心理活动过程。
思想品德的形成需要通过适当的环境或信息载体去熏陶和培养。按照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展观来看,个体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方式来实现有机体同外界环境信息之间的平衡,从而达到适应的目的。"同化"系指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建构去处理所面对的问题,将新遇见的事务纳入既有知识经验体系中。"顺应"是在已有认知结构不能直接同化新信息时,个体为了符合社会环境的要求,主动改变其既有经验图示,从而达到适应之目的的一种心理历程。在"同化"与"顺应"这一适应环境的活动过程中,个体的知识得以增加,思维得以发展,智慧得以提高,品德也因此得以形成。因此,这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用,或是通过"同化"新信息,或是通过"顺应"新刺激,特别是后者这一形式使人习染成一种随合环境的习惯,从而形成相应的人格特性。很显然,其作用不是强制的,而是通过熏陶、感染和渗透等作用于人的内心世界,改变人的思想观念。
当今,我国的学校教育也意识到了环境因素在教育中的积极意义,并重视进行环境建设。国内学者一般喜欢用"硬件"和"软件"二词来概括学校教育环境,"硬件"包括校容、校貌、宿舍、教室、图书馆、教学和生活设施等物质内容;"软件"系指校风、学风、校训、声誉、学校的历史传统、师资水平和规章制度等精神层面的东西。,不言而喻,如果让学生时刻处于一种精神向上、传统优良、风气文明的环境氛围中,他们就会自然地接受着各种有益的感染和熏陶,从而不断地进行"同化"和"顺应"以适应周边环境,这种无形的教育其效果往往是事半功倍的。
创造良好的思想教育氛围,除了重视清洁美丽、特色鲜明的校园物质硬环境建设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加强学校的软环境建设,而这其中关键是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旗帜鲜明地向受教育者昭示提倡什么、支持什么、鼓励什么、反对什么,也就是说,凡是有利于弘扬正气的就要积极地大力宣扬和支持,反之则毫不留情地给以否定。只有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舆论,扶正祛邪,扬善抑恶,才能为思想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受教育者在和谐的气氛中,在潜移默化的引导下,提高思想认识,解决深层次的理念问题。
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创立者、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通过系列的"充气娃娃"模仿行为试验证实了观察和模仿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人的社会行为乃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即观察他人的行为和模仿他人的榜样形成的。不但如此,通过观察学习不仅可以学会有效的、正确的行为方式,而且可以矫正、消除不良的的行为方式、消极的态度和情绪体验。
榜样的先进事迹和模范行为,形象直观具体,易于学习和理解,具有说服力,使受教育者学有榜样,比有参照,赶有目标,能够积极地起到正面引导的作用;同时,榜样所体现和代表的先进思想,深刻地寓于具体事例之中,易于接收和仿效,具有很强的感召力,能够产生正面激励的作用。因此,在思想教育中,广泛开展榜样教育完全符合客观实际,有利于调动和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榜样教育运用于思想教育,不仅哺育了许多光彩照人的英雄模范人物,铸造了种种具体而伟大的革命精神。如:雷锋精神、张家港精神、抗洪精神等。与此同时,涌现出像陈永贵、李素丽、徐洪刚等大批先进模范人物。他们的许多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引起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能够作为榜样的人物是很多的,既可以是革命领袖、模范工作者,也可以是身边的父母、教师、优秀的同学、同事等。印度著名的"城市蒙台梭利学校",要求教师和家长都必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学校不仅为学生制定了价值观的课程,也为家长和教师开了价值观的课程,"城市蒙台梭利学校"还重视处处在学生中树立榜样,一个学生无论他在哪一方面表现得突出,都会受到奖励,并被学校宣传、树立为在这一方面值得所有学生学习的榜样。这种身边的榜样既具体又现实,通过积极的引导和宣传,同样可以让受教育者在无形当中学习榜样,接受教育。
三、解释--对于新的事物与现象需要解释
解释主要是指在主张施教者和受教者处于平等地位的前提下,强调施教者对受教者解释"为什么",至于该如何选择行为方式,由受教育者自己去评判,这种教育方式调动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让受教育者乐于接受,而且同时也锻炼了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
1942年,为了保证抗日战争的胜利,我党发起了一次"精兵简政"运动。当时,部分党员干部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认识,因而心理上产生抵触情绪。《解放日报》曾开辟专栏组织专题讨论,毛泽东同志还专门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的文章,全党上下认真地开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统一了认识,保证了"精兵简政"的顺利进行,从而加速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进程。
在进行解释的过程中对施教者的理论水平、知识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要求施教者能够不仅能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尤其重要的是能把大道理讲实、把小道理讲正、把深道理讲透、把歪道理讲倒。对于要解释的问题,就要求施教者自己首先理解这些问题,然后向受教育者进行入情入理的分析和深入浅出地释难解疑。
四、潜移默化的形式之一--劝诫
這种隐性的思想教育方法将施教者和受教者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容易被受教育者接受。"劝诫"的教育方法不同于"禁止"的教育方法,关键就在于不是将施教者放在上级的位置上,将受教育者放在下级的位置上。
曾有学者在参观访问香港一所小学时发现,在教学大楼走廊的墙壁上,贴着一张设计精美的小条,上面写着:"美丽整洁的校园有你一份功劳!"。学者看后非常感动。回到天津后,在一次给天津一所小学作报告时,他讲到了这件事,学生们听到后似有所悟,第二天,将自己校园的草坪上"不要践踏草坪""违者罚款"之类的警告、禁止性标语,换成了"小草在睡觉,不要打搅她"的标语。结果,所达到的教育效果非常好。
在当今社会,公益广告出现得越来越多,内容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关系人类生存的问题,如环境问题等,小到人们身边出现的一些问题,如伦理问题等,这些公益广告,以形象、具体的画面,充满感情的、警醒的语言,直接冲击人们的心灵,从而起到感化和警示的教育效果。这种公益广告也是一种劝诫的教育方法。
五、体验的力量
作为教育者,不要以为单纯把外在的规范告诉受教育者,就可以变为他的美德,这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努力使人的话语、行为习惯变为他的内心的感受,增强他的情感体验。诚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般,通过主体自身在实践活动中去体验、感受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比单纯学习与接受他人的间接经验其效果要快得多、好得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年在我国北京召开的研讨二十一世纪教育的第一次会议的中心议题,就是"学会关心",要求对青少年进行超越自我,关心他人、群体、全人类和周围世界的教育。为此,西方各国从思想政治实践出发,开展了各种志愿者活动,连最贵族化的美国耶鲁大学学生都自愿组织起来为无家可归者盖房子。法国的政治教育在内容上以人权教育为核心,而在方法上十分注重实践体验,有研究报告表明,法国青少年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在西欧国家中是最强的。
重实践、重情感体验的教育方式有助于青年学生者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比如广泛开展的志愿者服务活动来说,学生在为孤老和残疾人服务时,一开始产生的同情心便是一种良好的道德意识,帮助弱势群体后产生的满足感,可以成为道德意识的深化,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这种道德感悟的效果是受教育者在课堂上、书本中和说教中所无法得到的。
参考文献:
[1]王律,《思想政治教育的黄金规则》,《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1期。
[2]杨跃民,《高校德育以人为本的现实意义探折》,《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3]管向群,《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人大书报资料中心)2006年第10期。
[4]殷红敏:《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之探析》,《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5]齐家熙、李雅萍:《浅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高校法制教育》,《法治与社会》2009年第1期。
[6]刘会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特征分析与功能定位》,《新乡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作者简介:李云玲(1976-),讲师,安徽淮南人,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工作部,主要从事高校思政工作的教育及研究。谢 璐(1981-),讲师,安徽大学法学院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研究生,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讲师,主要从事高校法学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