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丛报相关论文
清初以来,中国虽然奉行闭关政策,但与外国倒不是毫无往来的,而且不以封建统治者的意志为转移,这种往来日盛一日。不过中国始终是被......
《中国丛报》(TheChineseRepository)是19世纪上半叶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汉学期刊.《中国丛报》译介了大量中国典籍,其中包括......
本文探讨了两出中国民间小戏《补缸》与《拔兰花》在法国的传播与接受情况。《补缸》首刊于西人在华发行之《中国丛报》,后被法国作......
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启动后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外国语学堂。它的创办是由多种因素所促成,其中,作为语际转换主要媒介的中外译员的业......
《海国图志》出版之初,先有在华传教士郭实腊1847年的评论,再有英国外交官威妥玛1850年对其中《日本》一章的译介。通过对这两个文......
“食在广州”小考李秀松“食在广州”是在什么时候形成和提出来的?现在很难找到原始资料来说明了。不过,从一些有关诗文中还是可以窥......
《鸦片战争史料选译》一书,是我馆组织编译的史料译著,1983年9月由北京中华书局出版,公开发行。表书是从1832——1851年间外国教......
中国近代型报刊最初并不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基督教传教士充当了在华办报的主角,其报刊不仅开中国近代型报刊之先河,而且对近代中......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的伟大爱国者,杰出的民族英雄,也是我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在广东领导禁烟抗英斗争的光辉业绩中值得纪念的......
卫三畏的名字,一般读者不一定很熟悉,可在西方汉学界却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卫三畏(S.W.williams),1812年生于美国,后成为美国基督......
1850年,《中国丛报》上连续发表了几封由“目击者”写给“编辑先生”的信。“目击者”以一个西方传教士的眼光,描述了自己在上海的......
1848年的上海是怎样的情形?日记以旁观者的角度,描述了上海开埠之初的景象。老城厢里的街道商铺,弃婴和卖儿卖女;人们供奉天后、土......
提到美国传教士描写中国的作品 ,人们总会不约而同地想到明恩溥的《中国人的特性》。该书出版于十九世纪末 ,影响广大。鲁迅在日本......
午后的新闻在1852年 (清文宗咸丰二年 )的秋天 ,最大的新闻 ,当然莫过于太平军已从广西攻入湖南并开始围攻长沙的消息了。九月的广州城......
本文系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教科研项目(项目编号:HKJ10-9),"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高校思政工作协调机制研究",研究的成果。也是淮南职业技术......
六选派林则徐到广东禁烟,是道光皇帝一生中最正确的决策。当年,他读到林则徐奏折中“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
《韩国文集中的清代史料》著者:杜宏刚邱瑞中韩登庸刘羚郑福田曹惠民主编全书17册精装出版时间:2008年06月定价:8600.00元另已出版......
《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是由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hiall C.Bridgman,1801-1861)在广州创办、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的第一......
差不多10年前,当我抵达中国时,当我开始对这一庞大的帝国进行历史、科学、道德与风俗方面的研究时,我发现自己面对所有最初进入一......
[美]裨治文等著张西平主编顾钧、杨慧玲整理《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是由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
理学的西传得益于“理”概念的译介。《印中搜闻》、《中国丛报》、《中国评论》三种报刊及麦格基、理雅各等人的汉学著述中关于“......
《周南·卷耳》是《诗经》中的名篇。据我的初步研究,最早从原文将之翻译成英文的是美国传教士娄理华(Walter M. Lowrie,1819—1847),娄......
现存多篇对于稗治文的研究中,多以其在华活动为线索推进。少数以人物本身为线索推进的研究中,如《美国来华传教士第一人》《稗治文......
本文基于翻译社会学的重要理论——行动者网络理论(简称ANT),以《中国丛报》为中心,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译介与传播过程进行探析,分析......
本文拟就鸦片战争时期美国赴华传教士的若干活动与观点,以及美国政府侵华政策的制定与实质,作一些初步的探讨,以透视两者之间的内......
官府文件是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英译中国文献时重要的文本选择对象。本文展示了传教士于1807—1850年间英译出版的四种成册译作和29......
广东省文史馆编译的《鸦片战争史料选译》一书即将于今年八月间由北京中华书局出版。该书所载资料五十八篇,是从鸦片战争时期在广......
广东省文史研究馆编译的《鸦片战争史料选译》一书,由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目前各地新华书店已有此书出售,定价一元八角。该书所载资......
第五卷第三期 1836年7月篇一:印度阿萨姆介绍:它的政府、物产、贸易和前景以及它的风土民情。篇二:暹罗历史:暹历八一二年到九○......
第十二卷第十一期 1843年11月篇一:《中国拾遗》:民族特征、政府、历史、文学、农业、艺术、贸易、度量衡、风俗及社会生活等方面......
《中国丛报》(Chinese Repository,即《中国文库》)是从一八三二年至一八五一年长达二十年期间由美国人裨治文主编并在广州出版的......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第十一卷第一期1842年1月篇一:一八三二年至一八四一年十年中在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回顾。篇二:汉语中的国语、广东和福建方言拼......
在国外众多汉学家中,瑞典人龙思泰(1759年~1835年)知名度并不高,但以他与中国的关系特别是在澳门的研究上所取得的成就确实应占有......
《中国丛报》(Chinese Repository)是19世纪中前期研究和介绍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第一份综合性英文月刊.《......
鸦片战争以前,外国传教士、商人、政客等已经在广州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广州纪录报》《中国丛报》等一批中文、英文报......
19世纪上半叶,在华外国人创办的旨在向外国读者译介岭南风土人情和中国社会状况的英文报刊中出现大量的岭南文化负载词汇。以在华......
摘 要:《中国丛报》主要作者群的成员有裨治文、卫三畏、马礼逊、郭实腊和马礼逊、马儒翰五人。他们是《中国丛报》最主要的文章提......
马礼逊等人以信函和回国述职演说等形式传播了少量的中国物产、风土等常识性的经济信息。《中国丛报》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为......
作为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英文期刊之一,《中国从报》刊载了大量译介中国古典文学的文章,其中涉及不少对历史演义小说的译介,《南宋......
本文以《中国丛报》刊登的论述新教传教士在华从事的教育、知识传播与医务活动的文章为主,结合其他有关资料,就早期新教传教士在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