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陈伯达

来源 :百年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uai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李家骥曾经担任过13年的毛泽东卫士,在此期间,他和毛泽东的部分秘书例如陈伯达、徐业夫、罗光禄、沈俭新、林克、高智等均有过较深入的接触。在此,整理者请他回忆他所知道的陈伯达,以飨读者。
  
  杨庆旺:领导者与他的秘书之间的关系,不同于一般的上下级关系。领导者有诸多事务需要秘书上传下达,甚至参与谋划。毛主席与他的秘书之间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
  李家骥:概括地说毛主席与秘书之间的关系和别人相比,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主席的秘书很多,我只能谈我所熟悉的部分秘书的部分情况,例如徐业夫、罗光禄、沈俭新、林克、高智等,我都很熟,只是篇幅有限,不能都谈。在这里只谈陈伯达。
  陈伯达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主席秘书们当中,年龄大,资历深,级别高,影响大。从多方面比较他都排在前边。而我在担任主席的卫士期间,与陈伯达有过较多的接触,在此,就我所知道的陈伯达作一介绍,也许与世人所了解的陈伯达有所不同。
  陈伯达是1938年从北平到延安的。这位1927年入党,在苏联镀过金,在中共北方局曾任宣传部长,还在大学教过书的人,最初并没被重用。不久,在一次讨论会上他的发言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以后逐渐被毛主席看中,并把他调到身边工作,而陈伯达又以自己的才华和工作成绩赢得毛主席和中央的信任,从而一步一步地迈入中共领导的高层。这期间虽然他还任过多种职务,但“毛泽东秘书”一职始终兼任,甚至始终是他的主要职务。
  我认识陈伯达是在西柏坡。那时因工作关系,虽有接触但没有交往。有一次机要室领导让我把一份信件送给陈伯达,他当时住在主席住所的西边,朱老总家、王明家的后边,离机要室不远。不过我此前没到陈伯达家去过,不知是哪间房子,只好边打听边找。
  经人指点我来到一平房门前,轻轻敲了三下门,并高声说:“是陈伯达同志家吗?”
  过了一会儿才有动静:“请进来。”
  “报告,首长,是叶参谋长让我给您送信。”说着我把信件递给他。陈伯达一边看一边说:“好、好。”
  我见他没有别的事,对他说:“请首长打个收条。”
  “你这个小鬼还挺机灵呢!一封信还要收条!”他用我听不太清的闽南话对我说。
  “首长,这是通讯员工作的规矩。”我立即解释。
  他很快写了收条递给我。这就是我第一次接触陈伯达的经过。
  以后见面多了也就熟悉了。陈伯达给我总的印象:生活朴素,不讲衣着,甚至到了埋汰的程度;待人热情,说话和气,但不擅谈,讲福建话,不好懂;聪明好学,受人尊敬。
  杨庆旺:这些是你在主席身边十几年观察形成的印象,您能用亲历的具体事情加以说明吗?
  李家骥:好吧,我把脑海中还存在的一些片断再“放映”给你看看。这些片断是当时印在我脑子中的,而且给我以“刺激”的,我如实放,有的可能“好看”,有的可能“不好看”,这里不是给陈伯达作结论,不是给他一生总评价。事先作个说明。
  杨庆旺:我明白您的意思,请讲吧。
  李家骥:我还是想到哪就说到哪吧。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供给制,食堂分大、中、小三种灶,高级干部吃小灶,中层干部吃中灶,一般干部吃大灶。一天我给叶子龙打饭,看到陈伯达在小灶吃饭。他吃饭和别人有不同的地方:他吃饭不是“扎堆”和大伙儿凑到一起,边说笑边吃饭,而是一个人在一个角落里埋头自己慢慢地吃。他吃饭也不讲究,不利落。我在给叶子龙打饭的同时注意观察了正在吃饭的陈伯达,见他嘴上鼻子上黏了不少饭粒。
  主席在双清别墅时,一天我陪主席在院子里散步。陈伯达来了,看样子有事。他随主席走了几步,说:“主席,最近华北的《人民日报》发了一个文章,您看过吗?”
  “什么文章?”主席感兴趣地问。
  “《不应忘记的历史》。”陈伯达马上回答。
  “我没注意。”主席说,“能不能找来我看看?”
  “可以。”说着陈伯达到主席办公室,把那份报纸拿过来递给主席。
  我在一边看到这情景,从内心佩服陈伯达真有水平!
  陈伯达见主席看看报纸又看看他,好像在等他说什么。于是陈伯达便小声地谈起自己的一些看法。一方面我们不便听首长和秘书谈话内容,另一方面陈伯达的福建话我们也听不大明白,他说什么我没听清。只有主席的“你回去再写一篇文章”这句话我听清了。
  后来陈伯达写没写文章,写的什么文章,我没有留心。但有一点给我印象很深:陈伯达真行,主席没注意到的事他注意到了,并能及时提醒主席,主席让他办事他能马上去办,这才是大秘书啊! 大概在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前夕的一天晚上,主席正准备吃饭,陈伯达来电话要来主席处研究材料。我心想深更半夜还来干什么,明天再办不行吗?没想到主席却马上答复说:“让他来。”并对我说:“再加一双筷子,让伯达在这儿一起吃饭。”我知道凡是这样处理,一定是有着急的重要材料要研究。
  不一会儿,陈伯达匆匆忙忙来到主席处。主席让他坐在对面,并示意一边吃饭一边研究材料。陈伯达犹豫一下便坐下来。主席把事先准备好的三四页稿纸递给陈伯达,并交代说:“材料形成一个初稿,你看看是否需要补充。”说完他一边吃饭一边说话。陈伯达先看稿子,而后也边吃饭边与主席交流看法。
  他们吃饭和交谈的时间不太长,大约半小时。我断断续续地听到:研究的材料是毛主席亲自起草的进军令。陈伯达看完草稿后和主席交流了一会儿后,表示说:“我没有文字补充。”主席笑笑对陈伯达说:“你没补充,我再征求老总、恩来的意见,他们没有意见就定稿了。”
  从这件事中,我感到主席对陈伯达是很信任的,这么重要的文章都征求他的意见。由这件事又使我想到新中国成立初期那几年,据我所知,很多社论、重要文章,都是这样定下来的。这些文章有的是秘书谈想法、起草,经主席过目定稿;有的是主席出思想、出路子,由秘书起草,再由主席修改定稿;也有的是主席亲自起草,再征求秘书意见,共同研究后定稿。当时在我们心目中,陈伯达有才,主席很相信他,他确实参与了很多重要文件、文章的起草。
  那时主席对陈伯达要求也是严格的,这不仅表现在文章上,还表现在其他问题上,一旦出了问题,主席批评是严厉的,毫不客气。我亲眼看到主席批评陈伯达。这里着重谈谈在主席访苏期间,他对陈伯达在外事活动中不慎重而进行的批评。
  在毛主席访苏期间,一天,斯大林要会见主席,陈伯达、汪东兴等陪同会见,我和沈俭新留在驻地看家。当时陈伯达是以学者教授身份出现的。在会见中,斯大林忽然对陈伯达说:“陈教授,我曾读过你的《人民公敌蒋介石》。”陈伯达没想到斯大林读过自己的著作,而且在这样一个重大场合主动提到这件事,这不仅是对自己著作的肯定,而且是给自己的一份崇高的荣誉。他一下子兴奋起来,懂俄语的陈伯达还没等翻译译出汉语,就露出笑容,非常高兴地与斯大林谈起话来。
  没想到斯大林竟拿起酒杯,来到陈伯达面前说:“为中国的历史学家、哲学家陈伯达同志干杯!”
  陈伯达也站起来说:“为全世界最杰出的历史学家、哲学家斯大林同志干杯!”
  活动的中心由斯大林、毛泽东,转为斯大林、陈伯达。陈伯达大为风光,毛主席靠了边!这不是突出哪个人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政治外交的大问题。历来看重原则的主席当然要严肃处理这件事。
  当天晚上,主席一进门就不高兴地对我说:“让陈伯达到我办公室。”
  我当时还不知道会见时发生的事,便奉命请陈伯达到主席办公室。
  在我给主席沏茶时,听到主席气愤地训斥陈伯达:“你是个共产党员,是代表团成员之一,是代表党和国家来的,你应当知道自己的身份,这是政治、外交场合!”我见主席生气了,递上水和毛巾便退出去了。
  出来后,我见到叶子龙,对他说:“主席生气了,正在批评伯达。”
  “该,活该,是他自找的。”没想到叶子龙这么说。我好奇地问叶子龙是怎么回事,叶子龙把经过简单地介绍了一下,我才明白过来。叶子龙还不解气地说:“伯达眼中没有主席,太不知深浅,太不懂场合了,主席教训他是应该的!”
  大约20分钟,陈伯达哭着出来了,他低着头上楼回自己的房间去了。
  两个小时后,主席把我叫去,让我看看陈伯达在干什么。我悄俏地通过门缝往陈伯达房间看,见他一边吃饼干一边哭。
  我又悄悄回到主席房间,向他汇报说:“伯达同志正在哭。”
  “也好,让他找找教训,长长见识。”我没敢说陈伯达还在吃饼干,怕主席不高兴。我怕再引起主席不快,说完便退出来。转身我又来到叶子龙房间,把情况向他说了一遍。叶子龙哈哈大笑说:“这个伯达真有意思!”
  事情到此并没完。大概陈伯达受到主席严厉批评,感到太没面子,不好见人,第二天悄悄地搬到大使馆去了。
  第二天,主席找陈伯达研究工作,发现他“失踪了”。我们这些不知情的人慌了,我马上向叶子龙报告。叶子龙拉着我,各房间找,又问了门卫和有关人员,才知道他去了使馆,通过电话核实确有其事。我们向主席报告了情况,主席指示:“让伯达回来。”
  陈伯达不敢抗命,只好乖乖地又回到代表团的驻地。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昨天的气还没消,又引起主席不满。陈伯达回来后,解释说想和在苏联的孩子住几天,但仍免不了受到毛主席的批评:“这次出国不是个人行为,你太无组织无纪律了!今后必须加强纪律性,凡事离开驻地必须向我请假。”
  主席处理问题向来严肃认真,而且一抓到底。他不仅两次当面批评陈伯达,还指示:“代表团同志之间就陈伯达的问题交流意见。”随后就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大家共同汲取教训。
  陈伯达不仅主动和汪东兴、叶子龙、师哲等人谈心,还找了我这个无论资历、职务、年龄还是水平都不在一个层次上的年轻人谈心。这件事至今回想起来还是历历在目,让我回味无穷。
  记得是在陈伯达被批评后的两三天后,他突然约我散步,我不知如何是好,请示叶子龙,他让我去,大概他知道陈伯达找我的意图。
  在散步的时候,我没有想到陈伯达开门见山地对我说:“小李,我犯了错误,主席批评了我,这是我的不对,我要作自我批评,也请你批评。”
  我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伯达同志,我年轻,不知道情况,说不出什么。”
  “你真不知道吗?”陈伯达反问我。
  “我真不知道。”我还是坚持这样说。
  于是陈伯达简略地向我介绍了事情的经过。我在一边静静地听,不好插话。我听完他的介绍,客气地说:“主席批评得对,我们都应该汲取这个教训。”我没说让陈伯达难堪的话,他挺高兴,在院子里还请孙维世给我们合了影。
  进楼后,陈伯达好像还有话对我说,他让我到他房间里坐坐。坐下后,他在桌上写了两行字,然后拿起那张纸对我说:“小李,谢谢你对我的帮助。你很年轻,前途似锦,应当好好学习,不断努力。我写了几个字给你留作纪念。”我接过来一看,上边写的字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边看边说谢谢。
  这张纸一直放在主席的存物房(仓库)里,1957年搬家的时候丢了,这次搬家我的损失很大,连访问苏联时苏方赠送给我的列宁塑像、怀表都丢了。
  主席对陈伯达严格要求,甚至于严厉,同时也很关心他。在苏联时,工作人员少,各有各的工作,大家都很忙。对此主席是知道的。他对陈伯达在生活上也是很关心的。
  大概在陈伯达被批评五六天后,一天下半夜,主席叫我让田师傅弄点吃的,我知道主席刚吃过饭,就疑惑不解地问:“主席不是刚吃过饭,怎么还弄饭?”
  “给伯达送去。”主席解释道。
  我找到田师傅问:“这有饭菜吗?”
  “有,给主席准备的。”
  “主席让我给伯达送过去。”
  田师傅听说是主席的指示,便把给主席准备的饭菜放在一个大银盘子里,让我端走。
  我敲了敲陈伯达的房间门,他果然没有休息,还在伏案写材料。我把盘子放在桌子上,并告诉他:“这是主席让我给你送的。”
  “真是主席安排的?”陈伯达好像还没有反应过来,反问我。
  我再次肯定这件事,而且说这是田师傅给主席准备的饭菜,请他先用。
  “啊!主席考虑真周到,谢谢主席,谢谢主席。”陈伯达有些受宠若惊,激动地说。
  在陈伯达用饭的时候,我回到主席的房间,主席问:“让你办的事情你办了吗?”我回答说:“已经办完了,伯达同志正在用饭。”主席连声说:“好、好。”
  陈伯达用完饭没等我去取盘子,自己便送给了田师傅。他回房间时我们正好在走廊相遇,他问:“主席休息了吗?”我说:“没有,刚才还问我给你送饭了没有。”陈伯达听了又是一阵感动,我看他眼里含着泪水,再次激动地说:“谢谢主席!”
  杨庆旺:李老,听了以上故事,我觉得当时党内关系是纯真的、有原则又有感情的,这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应该发扬光大,绝不能丢掉。
  李家骥: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我接着讲。
  还说陈伯达给主席当秘书的事。1950年末到1951年初,主席带着几位秀才住进石家庄一个招待所,在那里编《毛泽东选集》,陈伯达是大秘书自然要跟随了。这是一座不太显眼的院落,有小白楼,有平房,院外有一个公园。工作累了或饭后,主席常在院子里散步。平时主席和秘书们一起研究、校对、修改文章。1994年我到石家庄,专门去看看,这个招待所已没有了。
  一天下午,大概2点左右,主席起床后在院子里散步,我作为卫士必须随后,这次陈伯达也和主席一同散步,大概他们有事要交流。在院子里随走随谈了一会儿便回房间了,我听他们谈的是《矛盾论》和《实践论》两篇哲学方面的文章。
  一次,主席和陈伯达一边吃饭一边谈问题,主席说《三国演义》中有这么一段说诸葛亮的话,你有什么看法?陈伯达说对这段话有争议。主席让他把这段话找来。吃完饭我们一同回主席房间,陈伯达拿来《三国演义》只翻了两下就找到了那段话并递给主席。我在旁边看到这一情景,从内心佩服陈伯达有学问。
  一天,也是我和陈伯达陪主席在院子里散步,我的任务是警卫和生活服务,陈伯达的任务是陪主席一起讨论大问题。这时听到大街上敲锣打鼓喊口号,主席问陈伯达是怎么回事?陈伯达说是当地政府组织群众性镇反公审大会。主席问陈伯达当前镇反运动发展怎样?陈伯达说镇反运动是必要的,现在全国已行动起来了,确实形成了运动。主席问还存在什么问题?陈伯达说有的地方有点乱,有的地方掌握政策不准。主席说,这也是符合规律的,运动初期乱一点,过一点,不要紧。我们要指导地方党和政府及广大群众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使运动走上正轨,这样就能使运动健康发展。陈伯达建议应及时抓一些典型以作示范。主席说应该这样,那就由你抓一下这件事吧。
  我认认真真在一边听他们“对话式”的讨论。当时我想:陈伯达为什么和主席谈得这么融洽,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像一个人似的,我可做不到这种程度,还是大秘书水平高啊!
  1953年末到1954年初,主席带着一个班子到杭州起草宪法,我和陈伯达也跟随主席到了杭州。在一次散步中,在讨论起我国宪法与外国宪法的联系时,主席说:“我们要制定的这部宪法,必须符合中国的实际,既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也不同于社会主义苏联的宪法。”陈伯达说:“我同意主席的思想,我们可以吸取它们的精华但不能照搬。资本主义的宪法是反映资本主义国家情况的,苏联的宪法是反映苏联情况的,我们的宪法是反映现阶段中国情况的。情况不同,宪法也不可能相同。”主席说:“伯达,你把刚才我们谈的观点再深入研究,细化一下,整理出一个材料,作为我们起草宪法工作的指导思想。”据说后来宪法中有一段重要的话,就是这次两人讨论的结论。这件事说明主席当时对陈伯达是很信任的,主席的思想、文章和中央的文件,虽然主要是主席和中央的思想,同时也含有秘书们包括陈伯达的智慧和劳动。
  杨庆旺:据说主席对陈伯达的生活是很关心的,还到他家去过?
  李家骥:确实是这样。主席刚到北平时住香山,几个月后搬到中南海的菊香书屋。最初陈伯达住颐和园。因为主席经常找他,很多时间都浪费在路上了,更主要的是影响工作。在主席的帮助下,陈伯达也搬到中南海。开始他住在勤政殿一间小屋子里,后来又搬到迎春堂。迎春堂由三个四合院组成,他住一个院,另外两个院子住的是熊复和周扬。这里条件比原来好多了,步行到主席住处也只有十几分钟。
  新中国成立之初,主席和他的秘书们都很忙、很累,生活和工作条件也不好。所以主席对身边工作人员的生活是很关心的。一天主席带我和警卫战士王振海到南海散步,中途忽然对我说,我们顺便看看陈伯达。这也许是主席事先就想办的事,现在才对我们说,我说无法先通知伯达同志,只好对他搞一次突然袭击了。
  主席和我们说说笑笑,一会儿就走到了陈伯达家的门口。主席亲自敲门,大声喊道:“陈伯达在这儿住吗?”没有动静,王振海过来又敲了一阵门,并高喊:“伯达同志开门啊!”
  这时才隐约听到里面有说话声,不一会儿,就见陈伯达披着上衣,穿着拖鞋,歪戴着眼镜出来开门。当他看到是主席来了,很是吃惊,连忙说:“主席有事通知我到您那里就行,怎么还劳驾主席到我这儿。”
  “我们出来散步,顺便到你这里看看,搬家以后还没来过,住的房子还行吗?”说着主席就往屋子里进。
  “还好,还好。”陈伯达以为主席说完事就走,没想到还要到住处看看,这更使他不知所措,又不好不让主席进。
  我们走进陈伯达的办公室,果然不同寻常:东西不多但很乱,尤其是桌子上、椅子上,甚至地上都是书、报和文件,高低不一,一个个地“站”在那里,好像陈伯达手下待命的散兵游勇。
  “这就是你的办公室吗?”主席上下左右环视一周后问道。
  “是的,是的,房子挺好,是我没住好。”陈伯达自知屋内太乱,不好意思地自己先说了出来。
  主席也是忙人,对陈伯达的办公状态能够理解,并没有责怪的意思。就安慰说:“我们的伯达同志是大忙人。哪天可以让小李、小王帮你收拾一下。”
  “不必,不必,谢谢,谢谢。”陈伯达不好意思地摆摆手说。而且马上动手收拾书刊。
  “哎呀,我忘请主席坐了。”陈伯达这才想起来请主席坐下,他连忙搬把椅子给主席。又不好意思地说:“像个鸡窝,请主席别见笑。”
  主席朝陈伯达笑笑,并不介意地说:“伯达,马克思在《资本论》有这样一段话,你帮我找找。”说着主席从口袋里取出一张写着字的纸条递给陈伯达。
  陈伯达接过纸条,看了一遍,便从书架上取下《资本论》,翻了几下便找到了,并对主席说:“主席,您看是不是这一段?”
  主席接过书一看说:“对,就是这一段!让小李把书给我带回去,用完再退你。”
  “好,我去取吧。”这时陈伯达才平静下来。
  回到主席办公室,我把那本《资本论》放在主席办公桌上,并借机翻看了一下,我看到在一段文字下画了好几种记号,这说明陈伯达读过不是一遍,而且反复研究过。“怪不得他马上就能找到!”我又暗暗地感慨一番!
  杨庆旺:李老,我同意你上边说的观点,更不能否认这些真实的往事。我认为陈伯达确实有才华,在多年的毛泽东秘书生涯中,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他也和其他人一样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受过主席的表扬,也挨过批评。至于后来他在政治上犯了错误,这毕竟是以后发生的事情,我们应有分析地、客观地、历史地看待他。
  
   (责任编辑谢文雄)
其他文献
1950年6月10日,吴石将军在台湾遇害,同时被台湾国民党当局杀害的还有女共产党员朱枫、吴石的好友陈宝仓中将、吴石的亲信聂曦上校。此案震动台岛,美欧媒体多有报道。在中国大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长时期来知道此事的人很少。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境外信息的涌入,坊间有关传闻渐多,报刊上介绍吴石的文章也偶有所见。由于信息不畅,难免有些猜测、舛误。岁月倏忽,我也已耄耋之年,作为与吴石有两代深交的
整理者按:1981年11月至12月,曾任红四方面军电台负责人、时任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的宋侃夫同志,分6次向我讲述了他在红四方面军的经历,主要是红四方面军电台从建立到消失的过程,其中涉及到我党和红四方面军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和鲜为人知的情况。因此,我觉得这个回忆录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回忆录的标题和文中的小标题都是我加的,特此说明。    一、学习无线电    1930年,我在中共上海法南区委工作,大约在四
对于1947年国民党军队整编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被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击毙的描述,华东野战军参加过孟良崮战役的有关指战员的回忆著作、人民解放军军史著作、中共党史著作,以及台湾方面的相关著作等,至今描述各种各样,迷雾重重。近两年,国内有不少期刊仍然在刊发“考证”文章。我拜读后,还是如坠云里雾里。  近日,找出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编印的一本小册子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1949年编发的一本大
1.试题分析  注重基础,突出通性通法的考查。数学试卷整体上平和稳定,既坚持重点内容重点考查,又保持知识点的覆盖率,突出考查数学基本概念、基本方法,避免繁难的计算。如文(9)考查了三角函数定义,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图形研究并解决问题。理(10)考查了等差和等比数列的概念,要求学生在已知其中两项的条件下,能求出等差和等比数列中的其它项。  能力立意,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在知识的交汇点处命制试
近期,来势汹汹的安徽阜阳EV71感染病疫情又一次引起社会对公共卫生问题的关注。早在“非典”肆虐后的次年,人大代表钟南山就希望尽快建立针对整个传染病的预警系统,一个突发疾病的预警系统,包括“非典”,也包括人、禽流感等,并且在两会上呼吁对公共卫生立法。  但是,几年过去了,中国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依然相当突出,公共健康危机的有效应急处置机制仍然不健全,重大突发传染病的疫情、重大食物中毒事件,以
20世纪80年代,在胡耀邦同志主持下,统一战线工作开始拨乱反正,落实政策,调动了千百万人的积极性;开始转变工作作风,从“改造人”到“服务人”,造就与新时期相适应的统战工作队伍;提出“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开创同党外朋友合作的新阶段;要求立足国内,走向世界,拓宽领域,开展海外统战,直接服务于振兴中华、统一祖国的伟大事业。  今年11月20日是胡耀邦同志诞辰95周年。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有幸在他
现 象  在学校日常教学中,不少有经验的老师课讲得很明白,却忽略了在学科知识的讲授中育人,缺乏对学生情感和心理的关心,客观上造成了“教书”“育人”的割裂。  评析: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为让教书与育人相得益彰,教师须做到三个统一:  一是“讲事理”与“教伦理”相统一。不同学科的科学知识,实质上是不同的学科道理,也是事理。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规律,如自然学科讲自然规律,社会学科讲社会规
2020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这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国家和人民经历了一场严峻大考。在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下,在无数逆行者、守护者的无私奉献和辛苦付出中,我们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阶段性胜利。在这场“战役”中,教育不曾缺席,每一个教育人也不曾缺席。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始终将守护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以堅定的信心和坚强的力量打赢教育系统疫情防控阻击战。  2020年是见证不平凡
19岁,他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联系在一起,甘愿承受垦荒的艰辛;  21岁,他参与了中国第一代计算机——“红旗机”的研制;  24岁,他几乎与死神擦肩,却激发出他软件硬件双修的事业灵感,进军计算机高级语言编译系统;  38岁,他挑起了研制激光照排系统的大梁,开始了18年如一日的跋涉。  他是中国激光照排之父,被誉为“当代毕昇”,中国印刷从此告别铅与火的时代,迈入电和激光的新纪元。  他走出封闭的象牙塔
杨逸畴,著名地理地貌学家、科学探险家、水资源专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教授。1935年出生于江苏常州武进县鸣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