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是一种动态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而且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创设充分从事数学活动与交流的平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过程,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让数学课堂飞扬生命的气息,已经成为课改形势下数学课堂的必由之路。那么,如何使课堂充满探究的热情,真正将学生的生命气息飞扬起来呢?
一、探索生活化的课堂,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
数学课堂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将数学课堂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解决生活情境中的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
1 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
如教学“常见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一课时,将讲台设置成小卖部,让学生上台购买物品。在买卖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了单价、数量、总价的概念以及三者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最后,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开展购物活动。在活动中,要求扮演顾客的学生口头编应用题,并用数量关系解答,扮演售货员的学生必须根据顾客购买商品的情况正确填写发票。这样,将数学知识学习完全融入购物活动之中,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 面向生活,采集生活数学。
生活中的素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兴奋点。因此,要让学生学会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世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了让学生能够常观察、常思考,可以指导学生建立“生活数学采集本”(如下)。
有了这一发现,引起了学生们的激烈争论:“‘30’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得3,与它所在的斜行上的数字之和不相等;‘60’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得6,与它所在的斜行上的数字之和也不相等。”但在争论中,学生发现这些数的数字之和也能被3整除。对于学生的发现,我给予肯定。这时,有学生提出:“只要各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然后我让学生自己进行举例、验证,最后在互动合作中归纳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又有一个新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的和也相等!如:3 0=3,0 3=3;3 9=12,1 2=3:4 8=12,1 2=3……6 0=6,0 6=6:6 9:15,1 5:6;7 8=15,1 5:6……”这样,每个学生都真正经历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从而获得了成功的数学学习体验。
三、营造开放式的课堂,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1 开放教材,放开学生。
在活动中创设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可以使课堂真正“活”起来。例如,教学“小数乘法”后,出示问题:“我们班要举行庆‘六一’联欢活动,拿出200元买西瓜、苹果、橘子、瓜子,怎样买比较合适?”问题出示后,学生思考片刻,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1:200元钱平均分成4份,每样都买50元。
生2:我认为应该根据班里同学们的喜好来买东西,都喜欢吃的多买,否则少买。
学生发表意见后,选一种大家都认为合适的方案去计算每种食品各买多少千克,需用多少钱。一个开放式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自己去提取信息,经历分析、综合、推理等数学活动的过程,享受到数学问题解决的快乐。
2 内外互联,和谐互动。
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巧妙地将学生课外获得的数学信息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许多学生已经从课外了解到有关圆周率的知识,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资源,变发现关系为合作验证。
师:为什么车轮都做成圆形的?
生1:圆形车轮不颠簸,比较平稳、舒服。(课外信息)
师:那圆形到底有什么样的特征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片,去折一折、量一量,看你能发现什么。
(生动手操作)
师:能用你的发现来解释圆形车轮行驶时平稳的道理吗?
(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样。使每一个学生在与同伴合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把数学问题的探究向课外延伸,是体现数学价值的最佳途径。可以结合学习内容留给学生一些课外小问题,如“为什么用希腊字母表示圆周率?关于分数你还知道什么”等,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找答案。学生通过上图书馆、上网查询等多种渠道得到结果后,他的探究情感得到有效的激发,实现了课堂生命力的延续和升华。
一、探索生活化的课堂,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
数学课堂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将数学课堂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解决生活情境中的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
1 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
如教学“常见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一课时,将讲台设置成小卖部,让学生上台购买物品。在买卖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了单价、数量、总价的概念以及三者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最后,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开展购物活动。在活动中,要求扮演顾客的学生口头编应用题,并用数量关系解答,扮演售货员的学生必须根据顾客购买商品的情况正确填写发票。这样,将数学知识学习完全融入购物活动之中,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 面向生活,采集生活数学。
生活中的素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兴奋点。因此,要让学生学会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世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了让学生能够常观察、常思考,可以指导学生建立“生活数学采集本”(如下)。
有了这一发现,引起了学生们的激烈争论:“‘30’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得3,与它所在的斜行上的数字之和不相等;‘60’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得6,与它所在的斜行上的数字之和也不相等。”但在争论中,学生发现这些数的数字之和也能被3整除。对于学生的发现,我给予肯定。这时,有学生提出:“只要各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然后我让学生自己进行举例、验证,最后在互动合作中归纳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又有一个新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的和也相等!如:3 0=3,0 3=3;3 9=12,1 2=3:4 8=12,1 2=3……6 0=6,0 6=6:6 9:15,1 5:6;7 8=15,1 5:6……”这样,每个学生都真正经历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从而获得了成功的数学学习体验。
三、营造开放式的课堂,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1 开放教材,放开学生。
在活动中创设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可以使课堂真正“活”起来。例如,教学“小数乘法”后,出示问题:“我们班要举行庆‘六一’联欢活动,拿出200元买西瓜、苹果、橘子、瓜子,怎样买比较合适?”问题出示后,学生思考片刻,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1:200元钱平均分成4份,每样都买50元。
生2:我认为应该根据班里同学们的喜好来买东西,都喜欢吃的多买,否则少买。
学生发表意见后,选一种大家都认为合适的方案去计算每种食品各买多少千克,需用多少钱。一个开放式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自己去提取信息,经历分析、综合、推理等数学活动的过程,享受到数学问题解决的快乐。
2 内外互联,和谐互动。
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巧妙地将学生课外获得的数学信息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许多学生已经从课外了解到有关圆周率的知识,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资源,变发现关系为合作验证。
师:为什么车轮都做成圆形的?
生1:圆形车轮不颠簸,比较平稳、舒服。(课外信息)
师:那圆形到底有什么样的特征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片,去折一折、量一量,看你能发现什么。
(生动手操作)
师:能用你的发现来解释圆形车轮行驶时平稳的道理吗?
(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样。使每一个学生在与同伴合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把数学问题的探究向课外延伸,是体现数学价值的最佳途径。可以结合学习内容留给学生一些课外小问题,如“为什么用希腊字母表示圆周率?关于分数你还知道什么”等,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找答案。学生通过上图书馆、上网查询等多种渠道得到结果后,他的探究情感得到有效的激发,实现了课堂生命力的延续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