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飞扬生命气息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_liuyun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是一种动态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而且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创设充分从事数学活动与交流的平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过程,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让数学课堂飞扬生命的气息,已经成为课改形势下数学课堂的必由之路。那么,如何使课堂充满探究的热情,真正将学生的生命气息飞扬起来呢?
  
  一、探索生活化的课堂,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
  
  数学课堂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将数学课堂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解决生活情境中的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
  1 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
  如教学“常见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一课时,将讲台设置成小卖部,让学生上台购买物品。在买卖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了单价、数量、总价的概念以及三者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最后,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开展购物活动。在活动中,要求扮演顾客的学生口头编应用题,并用数量关系解答,扮演售货员的学生必须根据顾客购买商品的情况正确填写发票。这样,将数学知识学习完全融入购物活动之中,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 面向生活,采集生活数学。
  生活中的素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兴奋点。因此,要让学生学会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世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了让学生能够常观察、常思考,可以指导学生建立“生活数学采集本”(如下)。
  
  有了这一发现,引起了学生们的激烈争论:“‘30’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得3,与它所在的斜行上的数字之和不相等;‘60’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得6,与它所在的斜行上的数字之和也不相等。”但在争论中,学生发现这些数的数字之和也能被3整除。对于学生的发现,我给予肯定。这时,有学生提出:“只要各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然后我让学生自己进行举例、验证,最后在互动合作中归纳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又有一个新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的和也相等!如:3 0=3,0 3=3;3 9=12,1 2=3:4 8=12,1 2=3……6 0=6,0 6=6:6 9:15,1 5:6;7 8=15,1 5:6……”这样,每个学生都真正经历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从而获得了成功的数学学习体验。
  
  三、营造开放式的课堂,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1 开放教材,放开学生。
  在活动中创设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可以使课堂真正“活”起来。例如,教学“小数乘法”后,出示问题:“我们班要举行庆‘六一’联欢活动,拿出200元买西瓜、苹果、橘子、瓜子,怎样买比较合适?”问题出示后,学生思考片刻,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1:200元钱平均分成4份,每样都买50元。
  生2:我认为应该根据班里同学们的喜好来买东西,都喜欢吃的多买,否则少买。
  学生发表意见后,选一种大家都认为合适的方案去计算每种食品各买多少千克,需用多少钱。一个开放式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自己去提取信息,经历分析、综合、推理等数学活动的过程,享受到数学问题解决的快乐。
  2 内外互联,和谐互动。
  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巧妙地将学生课外获得的数学信息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许多学生已经从课外了解到有关圆周率的知识,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资源,变发现关系为合作验证。
  师:为什么车轮都做成圆形的?
  生1:圆形车轮不颠簸,比较平稳、舒服。(课外信息)
  师:那圆形到底有什么样的特征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片,去折一折、量一量,看你能发现什么。
  (生动手操作)
  师:能用你的发现来解释圆形车轮行驶时平稳的道理吗?
  (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样。使每一个学生在与同伴合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把数学问题的探究向课外延伸,是体现数学价值的最佳途径。可以结合学习内容留给学生一些课外小问题,如“为什么用希腊字母表示圆周率?关于分数你还知道什么”等,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找答案。学生通过上图书馆、上网查询等多种渠道得到结果后,他的探究情感得到有效的激发,实现了课堂生命力的延续和升华。
其他文献
现代化理念下,社会大众开始关心民用建筑的安全性、耐久性、经济型以及舒适性等方面问题,随之对民用建筑设计的各方面要求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作为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应当明确
著名的小学数学教育家邱学华老师在接受记者访谈时指出:“现在有些教师上课,非数学化的东西太多,讲故事、做游戏的时间太长,而用在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数学概念和演算习题的时间太少。我们不能再犯历史性的错误,把‘双基’去掉。”邱学华老师在回答“怎样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一问题时又指出:“联系实际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不能削弱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不能破坏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应该按照数学学科的特
动手操作是学生参与学习、获得知识的必要手段,是智力的起源、思维的基础。那么,教师如何恰当地组织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活动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学具操作,达到数形结合  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在学习数学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而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如教学“回收
游戏是儿童酷爱的一种活动。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把游戏引入课堂,可以把教学内容寓于游戏之中,变静态的课堂教学为动态的数学活动,进而使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获取知识。现就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游戏教学,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在游戏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形式多样、新颖有趣、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数学游戏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地进入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入,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行政中心的改建和迁建提上日程,行政中心"搬家"现象已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新景观。城市行政中心广场作为行
“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问题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问题性思维品质能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努力去解决问题。那么,什么是问题意识?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产生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积极解决问题。但长期以来,小学教学由于受教育体制及考试制度等方面的影响
在课堂中,往往因为教师独具匠心的设计或者不经意间的一句问话,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一:引导知识再创造  如教学“加法运算律”时,课前,我认为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接触加法计算,对加法积累了较多的感性认识,有了这样的基础,这节课的学习就不仅仅是认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律教学时,采用了不完全的归纳推理。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然后举出更多的例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组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一种高频率使用的教学方式。但在一些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仅将小组合作学习当作“体现课程标准精神”的标签,追求教学的“时尚”,不管需要不需要、应该不应该、合适不合适,一概都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殊不知,过滥、过度、过于花哨的小组合作学习表面绿意融融,实则有害无益。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