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增幅较大,造成了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昔日被誉为“国之栋梁”“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就业带来一定的压力和难度。大学生就业问题己经越来越成为目前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它不仅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更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1999年始,为给我国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迅速扩大,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145万,2003年达212万,2004年总数为280万人,除了要解决280万大学生的就业,还有将近200多万的中专毕业生需就业,2006年这个数字达到413万,比2005年增加75万。而学生实际就业的人数也不容乐观:2001年34大学生待业,2002年37万待业,2003年52万待业,2004年69万待业,2005年达到79万待业。
上述这组数字说明:毕业生就业人数的大幅增长与国家提供的就业岗位不平衡。就2006年就业形势,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的分析:2006年新增劳动人口将达到峰值,使2006年毕业生就业形势较往年更加严峻。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趋势是:面向基层,面向中小企业,工资期望值将呈下降态势,就业流动性增大。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综合分析,有这样几个因素将导致今后大学生就业难。
1.市场容量不足
从国际上看,一个国家99.5%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劳动者65%~80%在其中就业(包括社区与中介)。但我国中小企业太少,日本1.25亿人,中小企业有660万个,中国13亿人,中小企业有700万个。
2.就业壁垒重重,市场有待公平
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体制色彩,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单位受到限制。据调查,不少中小型私营(股份)企业急需大学水平的管理技术人员,却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解决不了大学生的派遣、落户口、接档案等问题而招不到人,这也导致一些大学生担心自己的身份丧失而望而却步。
当前,基层和西部地区需要大学生担任公务员和教师,但如果大学生去工作,他的户口和档案将一同被派遣到工作地,再想流动就会碰到制度性障碍。不少大学生还担心,后代在落后地区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到时送子女到大中城市上学,则要交纳数量可观的“借读费”。在大中城市中,大学生创业的机会较多,成功的概率也较大。但没有户口就进行不了工商登记,也难获得贷款的担保支持。
3.高校专业设置的结构性问题突出
当前,大学生就业既有总量矛盾也有结构矛盾,但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结构矛盾是主要矛盾。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已经市场化,但大学的专业设置调整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高校扩招后,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4.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当
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他们认为读了大学就应当理所当然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理想和抱负。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
传统就业观是终生在一个单位“服役”,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社会就业形势也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人事制度的改革打破了“铁饭碗”和“大锅饭”,竞争上岗、人才流动和再就业已成为普遍现象。传统产业逐渐被新型产业代替,就业岗位在不断地变,就业者不能不变。但很多大学生仍然抱着“一次就业定终生”的传统观念,导致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成为就业的障碍。
三、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虽然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归根结底是由于就业环境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不断深化改革。
1.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就业市场,提供就业信息
政府应当充分认识到高校毕业生在目前仍属稀缺资源这一现实,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不同地区发达程度的差别、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分配上的差距以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采取的行为,认真研究对策和有效的调控手段,加强宏观管理与指导工作。
政府对用人单位和高校同样要加以指导和管理,尤其是对高等学校的专业调整更应该予以注意。对于高校来说,报名学生数反应了社会的教育需求,但由于学生在报考志愿时首先看到的是就业后的待遇,其次才是就业机会,因此就业机会反映的是当年的情况。在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学生和高校都可能犯盲目选择“热门”专业的错误。政府应发挥自身的优势,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指导。同时,政府还应将经济调控手段引入到高校的招生工作中,对一些所谓的“冷门”但却对国家和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专业给予财政上的鼓励。
2.企业:树立正确人才观,加强人才储备,合理置换冗员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吸纳毕业生的主渠道。尽管目前我国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高,面临着人员过剩的问题,但高层次人才仍显不足,对我国企业来讲,抓紧有利时机加强人才储备,调整人才结构,合理置换冗员己成为当务之急。而在招聘会上,一些用人单位盲目的设置各种障碍,提高门槛,使得一些优秀的人才没有进去的机会。招聘者也招不到合适的人,恐怕企业也要从自身方面找原因,需要改变心态不只是大学生,企业也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3.高校: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和完善就业指导
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一个大学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它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生源,影响着在校生的学习情绪与学力质量。因此,高校除了要积极、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还必须十分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强化推销意识,通过市场推销毕业生,是高等教育未来的必然发展趋势。高校不仅要抓好大学生的质量,培养市场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也要抓好大学生的“促销”,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创出自己的牌子,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全面提高素质,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
(1)大学生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规划、总结、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不只是协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综合考虑个人的价值、兴趣以及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优劣势,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那么对大学生就业行为而言,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大学生在就业时把就业当作是职业生涯的一个环节来看待,从而不再去过分计较短期内的利益得失,把眼光放得更为长远;使大学生在就业时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参照性,缩小就业范围,从而避免漫天撒网。
(2)大学生要确实提高自身素质
目前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较量,大学生要把握就业的主动权,就必须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全面提高,切实按照社会需要塑造自己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据调查分析,尽管用人单位也重视学生成绩和测评,但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实际水平与道德修养,问题解决能力,敬业精神和团体合作能力,所以我们大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提高与培养。
(3)大学生要更新就业观念
就业形势的变化使我们大学生必须更新就业观念,大学生就业难,但转变观念并不难,尽管不利因素有很多,但并非没有亮点。
首先,大学生要丢掉“精英”高就的思想 。改变“人往高处走”的传统观念,放下架子,低姿态进入社会,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寻找发展的机会。
其次,要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国家教育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人事部等部委以及许多地方政府已经相继出台有关政策,鼓励和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实现自我价值。
最后,要树立动态的就业观。大学生必须改变“一次就业定终生”的传统观念,树立动态的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克服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
高校毕业生是我国急需的宝贵人才资源,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大学生就业难是个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要通过各级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合作与帮助,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和进步,我相信通过我们整个社会的努力大学生就业定能呈现新的可喜局面。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1999年始,为给我国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迅速扩大,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145万,2003年达212万,2004年总数为280万人,除了要解决280万大学生的就业,还有将近200多万的中专毕业生需就业,2006年这个数字达到413万,比2005年增加75万。而学生实际就业的人数也不容乐观:2001年34大学生待业,2002年37万待业,2003年52万待业,2004年69万待业,2005年达到79万待业。
上述这组数字说明:毕业生就业人数的大幅增长与国家提供的就业岗位不平衡。就2006年就业形势,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的分析:2006年新增劳动人口将达到峰值,使2006年毕业生就业形势较往年更加严峻。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趋势是:面向基层,面向中小企业,工资期望值将呈下降态势,就业流动性增大。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综合分析,有这样几个因素将导致今后大学生就业难。
1.市场容量不足
从国际上看,一个国家99.5%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劳动者65%~80%在其中就业(包括社区与中介)。但我国中小企业太少,日本1.25亿人,中小企业有660万个,中国13亿人,中小企业有700万个。
2.就业壁垒重重,市场有待公平
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体制色彩,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单位受到限制。据调查,不少中小型私营(股份)企业急需大学水平的管理技术人员,却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解决不了大学生的派遣、落户口、接档案等问题而招不到人,这也导致一些大学生担心自己的身份丧失而望而却步。
当前,基层和西部地区需要大学生担任公务员和教师,但如果大学生去工作,他的户口和档案将一同被派遣到工作地,再想流动就会碰到制度性障碍。不少大学生还担心,后代在落后地区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到时送子女到大中城市上学,则要交纳数量可观的“借读费”。在大中城市中,大学生创业的机会较多,成功的概率也较大。但没有户口就进行不了工商登记,也难获得贷款的担保支持。
3.高校专业设置的结构性问题突出
当前,大学生就业既有总量矛盾也有结构矛盾,但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结构矛盾是主要矛盾。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已经市场化,但大学的专业设置调整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高校扩招后,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4.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当
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他们认为读了大学就应当理所当然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理想和抱负。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
传统就业观是终生在一个单位“服役”,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社会就业形势也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人事制度的改革打破了“铁饭碗”和“大锅饭”,竞争上岗、人才流动和再就业已成为普遍现象。传统产业逐渐被新型产业代替,就业岗位在不断地变,就业者不能不变。但很多大学生仍然抱着“一次就业定终生”的传统观念,导致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成为就业的障碍。
三、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虽然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归根结底是由于就业环境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不断深化改革。
1.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就业市场,提供就业信息
政府应当充分认识到高校毕业生在目前仍属稀缺资源这一现实,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不同地区发达程度的差别、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分配上的差距以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采取的行为,认真研究对策和有效的调控手段,加强宏观管理与指导工作。
政府对用人单位和高校同样要加以指导和管理,尤其是对高等学校的专业调整更应该予以注意。对于高校来说,报名学生数反应了社会的教育需求,但由于学生在报考志愿时首先看到的是就业后的待遇,其次才是就业机会,因此就业机会反映的是当年的情况。在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学生和高校都可能犯盲目选择“热门”专业的错误。政府应发挥自身的优势,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指导。同时,政府还应将经济调控手段引入到高校的招生工作中,对一些所谓的“冷门”但却对国家和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专业给予财政上的鼓励。
2.企业:树立正确人才观,加强人才储备,合理置换冗员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吸纳毕业生的主渠道。尽管目前我国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高,面临着人员过剩的问题,但高层次人才仍显不足,对我国企业来讲,抓紧有利时机加强人才储备,调整人才结构,合理置换冗员己成为当务之急。而在招聘会上,一些用人单位盲目的设置各种障碍,提高门槛,使得一些优秀的人才没有进去的机会。招聘者也招不到合适的人,恐怕企业也要从自身方面找原因,需要改变心态不只是大学生,企业也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3.高校: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和完善就业指导
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一个大学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它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生源,影响着在校生的学习情绪与学力质量。因此,高校除了要积极、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还必须十分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强化推销意识,通过市场推销毕业生,是高等教育未来的必然发展趋势。高校不仅要抓好大学生的质量,培养市场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也要抓好大学生的“促销”,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创出自己的牌子,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全面提高素质,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
(1)大学生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规划、总结、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不只是协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综合考虑个人的价值、兴趣以及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优劣势,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那么对大学生就业行为而言,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大学生在就业时把就业当作是职业生涯的一个环节来看待,从而不再去过分计较短期内的利益得失,把眼光放得更为长远;使大学生在就业时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参照性,缩小就业范围,从而避免漫天撒网。
(2)大学生要确实提高自身素质
目前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较量,大学生要把握就业的主动权,就必须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全面提高,切实按照社会需要塑造自己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据调查分析,尽管用人单位也重视学生成绩和测评,但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实际水平与道德修养,问题解决能力,敬业精神和团体合作能力,所以我们大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提高与培养。
(3)大学生要更新就业观念
就业形势的变化使我们大学生必须更新就业观念,大学生就业难,但转变观念并不难,尽管不利因素有很多,但并非没有亮点。
首先,大学生要丢掉“精英”高就的思想 。改变“人往高处走”的传统观念,放下架子,低姿态进入社会,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寻找发展的机会。
其次,要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国家教育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人事部等部委以及许多地方政府已经相继出台有关政策,鼓励和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实现自我价值。
最后,要树立动态的就业观。大学生必须改变“一次就业定终生”的传统观念,树立动态的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克服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
高校毕业生是我国急需的宝贵人才资源,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大学生就业难是个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要通过各级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合作与帮助,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和进步,我相信通过我们整个社会的努力大学生就业定能呈现新的可喜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