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的体现出来。”从培养语感的丰富性、广泛性、形象性、精确性、敏锐性五个方面阐述让语文课堂“活”起来的策略。
关键词:优化课堂教学;语感;课堂效率
时代呼唤教育的优质高效。语文教学如何让干瘪枯燥的语言文字鲜活起来,实现高效呢?优化课堂教学,培养语感是关键。因为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锐感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整体的感悟和把握的能力。语感的培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提高学生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语感积累的过程,就是语文素质提高的过程,或者说语感本身就体现了语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课堂是第一阵地,如何在现代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尝试着探索,接下来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培养语感的丰富性
文学作品是以主动、活泼、感人的形象说话的。创造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情境,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可以获得超越时空的心灵对白和审美感悟。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多种手法,如单独或综合运用语言、音乐、绘画、具体食物等等,都能创设出逼真的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内心不断地掀起感情的波澜,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如《一夜的工作》一课中,它生动地描写了周总理认真工作的情景,深深地打动每位同学的心。我在引导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引读总理审阅一份文件时是怎样审阅的?生齐读:“他一句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我又引读,总理审阅一份文件是这么认真,审阅一叠一尺来高的文件,他也是这样审阅的,生又读:“他一句一句地审阅……”我再次创设情境,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总理还在灯下审阅文件,学生再一次充满激情的朗读,把总理认真工作的画面定格在心中,使总理的高尚人格印在每位学生的脑海里。在情境中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得到沟通,进而相互交融,从而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情味,培养了语感的丰富性。
二、巧用电教,培养语感的广泛性
现代化的电教媒体直观、生动,运用电教手段,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把语言文字这些枯燥的符号变为较形象的图画印在大脑里,深刻感受其中的魅力。例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在教学时我首先出示毁灭前的图画,那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他们不禁发出了“啧啧”的赞叹声。从图上他们领略了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那种热爱之情便油然而生。在教学最后一段时,我又出示了毁灭后的圆明园图象,原来那金光闪烁的艺术群体变成了“残枝败叶”,又讲解了园林毁灭的过程,学生先是惋惜,随即愤恨之情涌上心头,许多学生怒视屏幕紧咬牙根,恨不得与侵略者拼个你死我活。由此可以看到电教对语感的培养的重要作用。
三、激发联想,培养语感的形象性
激发联想,指的是在阅读中读者调动自己的经验库存,从读到的字词句,联想到与其有联系的事或社会、自然的各种现象等。联想激发,实际上是读者与作者心灵沟通的桥梁,也是读物与现实生活的通道,是新旧知识联系的纽带,是理论与实际的相互印证,也是各个学科综合贯通的渠道。《卢沟桥的狮子》一课的第二自然段中有这么一句:它们形状各不相同,有的蹲在石柱上,好像朝着远方长吼,有的低着头,好像专心听桥下的流水声;有的小狮子依偎在……这句说明了狮子的姿态很多,句子展示了广阔的意境,那千姿百态的美给读者留下了再创造、再想象的余地,使读者以人的各种身姿联想到狮子的种种姿态。教学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录音范读,边听边想象,还把想象到的狮子的姿态表演出来,甚至还大胆想象其他狮子的样子。这样,学生就能切身感受到狮子的形态美,体会到我国人民的智慧。如此将句子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了语言文字的感受力。
四、咬文嚼字,培养语言的精确性
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叶圣陶先生讲到训练语感时曾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在阅读教学中要设法使学生‘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通过文字这道桥梁与作者会面,使情契合,练敏语感。”例如在《草原》一课中有一句描写草原的句子:“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教学中我抓住“欲流”与“流入”问:“‘欲流’是说翠色将要流下来而未流下来,而‘流入’是说翠色已经流入云际。这里的‘欲流’与‘流入’不是矛盾了吗?”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与争论。我乘机引导学生说出“碧草”绿得浓,那绿色就要溢出来了。“流入云际”是说一碧千里的草原就像茫茫草海,随天而去,与天相接。从这矛盾中想象出一个鲜明的画面,感受到静与动、柔美与辽阔融为一体的草原美。
五、加强诵读,训练语感的敏锐性
“诵读”是实现语感的最基本的方法。它能够使学生“整体直觉”地“体味”。“诵读”的意义在于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朱自清)。在于把“原汁原味”的气韵声调、思想情感传达出来,在于“得他滋味”(朱熹)。这是说学生沉浸在作品之中,忘情地读,美美地读,读出语感和情趣,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读出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从而达到“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程度。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九自然段,小女孩幻想到奶奶的场景。为了突出小女孩见到奶奶的惊喜,很多同学没法读出那种感觉。我除了再现奶奶对小女孩的慈爱外,抓住四个感叹号,让学生自由练读,再带着感情去读,真切地感受到小女孩对奶奶的慈爱的渴望。从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正如费尔巴哈所讲“感情只能向感情说话,因此感情只能为感情所了解”。教师以本为本,结合学生的特点运用适当的方法,才能培养出学生敏锐的语感,才能从优秀的篇章中吸取营养,才能从丰富的生活中学到知识。这才是有效学习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州市鼓山中心小学)
关键词:优化课堂教学;语感;课堂效率
时代呼唤教育的优质高效。语文教学如何让干瘪枯燥的语言文字鲜活起来,实现高效呢?优化课堂教学,培养语感是关键。因为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锐感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整体的感悟和把握的能力。语感的培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提高学生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语感积累的过程,就是语文素质提高的过程,或者说语感本身就体现了语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课堂是第一阵地,如何在现代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尝试着探索,接下来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培养语感的丰富性
文学作品是以主动、活泼、感人的形象说话的。创造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情境,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可以获得超越时空的心灵对白和审美感悟。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多种手法,如单独或综合运用语言、音乐、绘画、具体食物等等,都能创设出逼真的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内心不断地掀起感情的波澜,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如《一夜的工作》一课中,它生动地描写了周总理认真工作的情景,深深地打动每位同学的心。我在引导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引读总理审阅一份文件时是怎样审阅的?生齐读:“他一句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我又引读,总理审阅一份文件是这么认真,审阅一叠一尺来高的文件,他也是这样审阅的,生又读:“他一句一句地审阅……”我再次创设情境,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总理还在灯下审阅文件,学生再一次充满激情的朗读,把总理认真工作的画面定格在心中,使总理的高尚人格印在每位学生的脑海里。在情境中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得到沟通,进而相互交融,从而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情味,培养了语感的丰富性。
二、巧用电教,培养语感的广泛性
现代化的电教媒体直观、生动,运用电教手段,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把语言文字这些枯燥的符号变为较形象的图画印在大脑里,深刻感受其中的魅力。例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在教学时我首先出示毁灭前的图画,那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他们不禁发出了“啧啧”的赞叹声。从图上他们领略了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那种热爱之情便油然而生。在教学最后一段时,我又出示了毁灭后的圆明园图象,原来那金光闪烁的艺术群体变成了“残枝败叶”,又讲解了园林毁灭的过程,学生先是惋惜,随即愤恨之情涌上心头,许多学生怒视屏幕紧咬牙根,恨不得与侵略者拼个你死我活。由此可以看到电教对语感的培养的重要作用。
三、激发联想,培养语感的形象性
激发联想,指的是在阅读中读者调动自己的经验库存,从读到的字词句,联想到与其有联系的事或社会、自然的各种现象等。联想激发,实际上是读者与作者心灵沟通的桥梁,也是读物与现实生活的通道,是新旧知识联系的纽带,是理论与实际的相互印证,也是各个学科综合贯通的渠道。《卢沟桥的狮子》一课的第二自然段中有这么一句:它们形状各不相同,有的蹲在石柱上,好像朝着远方长吼,有的低着头,好像专心听桥下的流水声;有的小狮子依偎在……这句说明了狮子的姿态很多,句子展示了广阔的意境,那千姿百态的美给读者留下了再创造、再想象的余地,使读者以人的各种身姿联想到狮子的种种姿态。教学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录音范读,边听边想象,还把想象到的狮子的姿态表演出来,甚至还大胆想象其他狮子的样子。这样,学生就能切身感受到狮子的形态美,体会到我国人民的智慧。如此将句子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了语言文字的感受力。
四、咬文嚼字,培养语言的精确性
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叶圣陶先生讲到训练语感时曾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在阅读教学中要设法使学生‘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通过文字这道桥梁与作者会面,使情契合,练敏语感。”例如在《草原》一课中有一句描写草原的句子:“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教学中我抓住“欲流”与“流入”问:“‘欲流’是说翠色将要流下来而未流下来,而‘流入’是说翠色已经流入云际。这里的‘欲流’与‘流入’不是矛盾了吗?”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与争论。我乘机引导学生说出“碧草”绿得浓,那绿色就要溢出来了。“流入云际”是说一碧千里的草原就像茫茫草海,随天而去,与天相接。从这矛盾中想象出一个鲜明的画面,感受到静与动、柔美与辽阔融为一体的草原美。
五、加强诵读,训练语感的敏锐性
“诵读”是实现语感的最基本的方法。它能够使学生“整体直觉”地“体味”。“诵读”的意义在于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朱自清)。在于把“原汁原味”的气韵声调、思想情感传达出来,在于“得他滋味”(朱熹)。这是说学生沉浸在作品之中,忘情地读,美美地读,读出语感和情趣,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读出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从而达到“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程度。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九自然段,小女孩幻想到奶奶的场景。为了突出小女孩见到奶奶的惊喜,很多同学没法读出那种感觉。我除了再现奶奶对小女孩的慈爱外,抓住四个感叹号,让学生自由练读,再带着感情去读,真切地感受到小女孩对奶奶的慈爱的渴望。从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正如费尔巴哈所讲“感情只能向感情说话,因此感情只能为感情所了解”。教师以本为本,结合学生的特点运用适当的方法,才能培养出学生敏锐的语感,才能从优秀的篇章中吸取营养,才能从丰富的生活中学到知识。这才是有效学习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州市鼓山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