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探究命题流程,领悟命题真谛
1.选择信息
(1)收集信息。将考察内容放置于一定的情景中是当今命题的主要趋势,因此试题选取的背景材料一定能为题支的设计或主观题的设问提供相对应且有效的信息,但若信息材料不科学,会直接影响命题的质量。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随时可以接收到各种类型的信息,当然也包括一些偏颇和虚假的信息,因此教师在信息收集上应尽量通过权威的网站、大学教材、专业杂志等获得,力求信息的准确、科学。
(2)整理信息。有些教师在命题选取素材上欠缺“修剪”的功夫,提供信息杂乱,而且阅读量太大,这不仅影响考生答题速度,而且无效信息会干扰学生正常判断,甚至出现一些争议比较大的答案。因此,将收集的信息按一定思路进行整理,分类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嫦娥二号”准备升空之时就开始通过电视媒体、各大网站以及报刊杂志等渠道收集各种与地理相关的信息,整理成三类:一是发射类;二是轨道类;三是目的意义类。这种整理能为命题思路提供重要依据,为命题方向的确定提供条件。
(3)解读信息。对不懂信息要认真钻研,力求融会贯通。教师难免会碰到一些不懂的知识,很多教师对于不懂信息往往会采取回避方式,如果信息的科学性都无法保证,当然也就很难通过这部分信息挖掘出对学生具有思维品质训练的原创题。例如,笔者在学习“嫦娥二号”相关资料时发现这样一个困惑的信息“在发射后的9个多小时后,即2日凌晨4时33分“嫦娥二号”才到达青岛(36°N,120°E)上空,它从“远望六号(Y6)”船的手中接到测控接力棒”。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卫星向东南飞,按照常理,随着时间推移,测控地点也应该向东交接(测控点如图1),但是为什么会出现由Y6交接到西面的青岛的现象?这是因为一是青岛纬度相对轨道来说较高,二是“嫦娥二号”在发射升空时离地球表面较近,发射信号辐射的范围有限;9个小时后,嫦娥二号飞行10万多千米,由于高度的升高,发射信号辐射范围扩大,产生了这一“不可思议”的现象。
只有弄清楚诸如此类的问题,才可能确定这些信息的科学性,使其有可能成为原创题目的背景材料。
2.编制题目
(1)明确方向。在获得第一手珍贵信息后,可对高中地理教学的考纲和各省教学指导意见进行详细解读,确保编制命题符合要求。把握考试重难点和基本点,根据考试性质和实际确定科学、合理的考试目标、内容与方法,选择适合学生实际的信息文本,确保原创题目的有效性与科学性。
(2)操作步骤
预设:想命制什么内容?考查哪些知识点?如何将题目与考查目标结合得浑然天成?学生如何答题?答题中可能会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进以后的课堂教学?例如,笔者收集到以下信息(材料一:2011年2月23日新疆北疆的乌苏、沙湾、奎屯、石河子等地出现了大暴雪,部分地区积雪超过50厘米,为50年来罕见大暴雪,而高山地区降雪很少;材料二:据悉新疆农业人口1 214万,每年用水475亿米3,年人均用水量3 914米3;而非农业人口881万,每年用水17亿米3,年人均用水量仅193米3),结合图2,可作出以下预设:暴雪的成因是什么?其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是什么?聚落是怎样形成与分布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联系是什么?新疆的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如何?
设计题目:依据考纲和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结合前面的预设,笔者设计了以下一组题目。
(1)描述北疆地区聚落分布的空间特点。
(2)分析A城市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
(3)概括此次暴雪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形成的主要原因。
(4)判断此次暴雪对北疆畜牧业短期的影响程度,并说明理由。
(5)材料信息反映了新疆:
A.农民生活用水量超过城市居民
B.当地水资源贫乏,不适合发展第二产业
C.需发展高效节水型农业,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
D.适当加快工业化,推进城市化进程
参考答案:(1)沿河分布(或沿绿洲),沿山麓分布(或沿盆地边缘)。(2)石油资源的开发;河水是重要的水源。(3)分布在盆地的边缘(或海拔较低的地带),高山地区则降雪量少;冬季气温低,暖湿气流对流高度低,水汽分布的高度低。(4)无影响(或影响不大),此次暴雪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而北疆畜牧业冬季主要集中在冬季牧场越冬(海拔2 000mm左右)。(5)D
磨题:题目要经得起推敲,必须经过多次智慧头脑的碰撞,充分讨论,善于发现问题,即所谓的磨题。磨哪些内容?语句有无语病;语言是否简明;材料中是否有无用信息;材料与答案设置有无科学性问题;设问是否有创意;答案设置是否符合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实际;有没有更好的角度设计问题。例如,2009年浙江文综卷地理试题第37题第(2)小题:城市群为长株潭(长沙、株洲、湘潭),其以北的洞庭湖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由于实施了退耕还湖等措施,面积又开始扩大,请说明其生态意义。近年来,沿湖芦苇种植有所增加,请分析这将对洞庭湖产生什么影响? 对芦苇湿地面积的增加,对洞庭湖的影响,命题者给出了“湖泊面积缩小;水体富营养化”这一结论,笔者认为不妥,特别是产生水体富营养化。因为芦苇湿地也是洞庭湖的重要组成部份,芦苇种植面积增加,不能代表洞庭湖面积缩小。根据科研部门的研究成果,利用人工芦苇湿地净化污水,这一过程能够充分利用污水中的水肥资源,尤其是污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供给芦苇生长发育的需求,使之提高产量,增加造纸原料的供应,同时使污水得到资源化利用,改善生态环境。
3.检验评价
实践是检验题目的最好方法,通过教师对学生答题的情况进行分析、统计,评价题目的效度、信度、平均分和区分度,并对题目进行反思改进,可提升命题的有效性。通过实践检验,才能使原创题目更具科学性。
二、摹仿是命题的开端,创新是原创的归宿
1.摹仿的关键:依样画葫芦
“摹仿”是原创命题的基础练习,借助他人的优秀命题,学习借鉴其好方法与技巧,从中积累经验,提高能力,最终从“形似”走向“神似”。其关键是“依样画葫芦”,即依据高考试题,摹仿它的考点、题型、题数、赋分等,由形式到内容,由浅层到深层,做出全方位的模拟。例如:一架飞机于春分日某地当地时间6时起飞,向东飞行24小时回到原地,则飞行员在飞行过程中测到的一个太阳日为_______小时,能看到______次日出,经历了_______小时昼长。摹仿这个题目,可以对它进行以下改编:一架飞机位于赤道某地从春分日日出时出发,开始向北沿经线圈飞行,24小时后回到了原地,求飞行员经历的昼夜更替周期,并判断飞行员看到日出、日落时的方向(设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飞机距地面的距离可以不计)。这个题目无论从题目中信息的设置还是问题的提出都是在依样画葫芦,但是改编之后却是一个非常具有思维力度的新题。
2.摹仿的过程:从“形似”走向“神似”
所谓摹仿的“形似”是指外观、形状相似,“形似”在地理命题上表现为题目形式、试题类型、题量、难易题目编排顺序——并列直进、混合螺旋等特征的相似; 所谓“神似”,是指可以变换问题的条件与结论,变换问题的形式,而不变换问题的本质,有意识、有目地从“变”中发现“不变”,从“不变”的本质中体会“变”的规律;摹仿只是手段和过程,不是目的,摹仿时重在实际命题训练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原创力,这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
3.摹仿的归宿:改革与创新
原创命题是教师创意设计的重要方向,而创新也是原创命题的鲜明特色,表现为新信息、新角度、新思路以及新题型;创新可以是原有资源基础上的改编,对于一些比较常见的旧题,可以采取由此及彼的类比方法推陈出新,拓展结论。也可以是重新创造,但在创新设计时,要注意:源于课本,高于课本——重视基础,考查提升力;源于生活,服务生活——重视实际运用,考查创造力;高等背景,中学思维——创设新情景,考查迁移力;学科整合,注重联系——拓展视野,考查融合力。例如,读图3,北半球某地某中学生测到的赤道日晷晷针(AB)在两个日期正午时投在晷盘下的影长(AC和AD),测得AC=CD,其中一个日期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另一个日期为该地昼最长的一天,求该地的纬度。
分析:日晷是人类最早的一种计时工具,以日晷为背景材料,体现了人类灿烂的文化,而该题主要是考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本题的创意在于真正懂得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必须要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并将这个图形进行迁移,作出有地理特色的图形,这本身也是一种创造力的表现,如图4。
解:以图4上图为例,设当地纬度为α,即∠AOE=α,∵BD∥AO,∴∠BDA=α;
∵∠DOE=23.5°, BC∥DO,∴∠BCA=23.5°;
∴tanα=AB/AD,tan23.5°=AB/AC;
∵AC=CD, ∴tanα=(1/2)tan23.5°;
∴α=arc(1/2)tan23.5°N▲
1.选择信息
(1)收集信息。将考察内容放置于一定的情景中是当今命题的主要趋势,因此试题选取的背景材料一定能为题支的设计或主观题的设问提供相对应且有效的信息,但若信息材料不科学,会直接影响命题的质量。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随时可以接收到各种类型的信息,当然也包括一些偏颇和虚假的信息,因此教师在信息收集上应尽量通过权威的网站、大学教材、专业杂志等获得,力求信息的准确、科学。
(2)整理信息。有些教师在命题选取素材上欠缺“修剪”的功夫,提供信息杂乱,而且阅读量太大,这不仅影响考生答题速度,而且无效信息会干扰学生正常判断,甚至出现一些争议比较大的答案。因此,将收集的信息按一定思路进行整理,分类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嫦娥二号”准备升空之时就开始通过电视媒体、各大网站以及报刊杂志等渠道收集各种与地理相关的信息,整理成三类:一是发射类;二是轨道类;三是目的意义类。这种整理能为命题思路提供重要依据,为命题方向的确定提供条件。
(3)解读信息。对不懂信息要认真钻研,力求融会贯通。教师难免会碰到一些不懂的知识,很多教师对于不懂信息往往会采取回避方式,如果信息的科学性都无法保证,当然也就很难通过这部分信息挖掘出对学生具有思维品质训练的原创题。例如,笔者在学习“嫦娥二号”相关资料时发现这样一个困惑的信息“在发射后的9个多小时后,即2日凌晨4时33分“嫦娥二号”才到达青岛(36°N,120°E)上空,它从“远望六号(Y6)”船的手中接到测控接力棒”。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卫星向东南飞,按照常理,随着时间推移,测控地点也应该向东交接(测控点如图1),但是为什么会出现由Y6交接到西面的青岛的现象?这是因为一是青岛纬度相对轨道来说较高,二是“嫦娥二号”在发射升空时离地球表面较近,发射信号辐射的范围有限;9个小时后,嫦娥二号飞行10万多千米,由于高度的升高,发射信号辐射范围扩大,产生了这一“不可思议”的现象。
只有弄清楚诸如此类的问题,才可能确定这些信息的科学性,使其有可能成为原创题目的背景材料。
2.编制题目
(1)明确方向。在获得第一手珍贵信息后,可对高中地理教学的考纲和各省教学指导意见进行详细解读,确保编制命题符合要求。把握考试重难点和基本点,根据考试性质和实际确定科学、合理的考试目标、内容与方法,选择适合学生实际的信息文本,确保原创题目的有效性与科学性。
(2)操作步骤
预设:想命制什么内容?考查哪些知识点?如何将题目与考查目标结合得浑然天成?学生如何答题?答题中可能会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进以后的课堂教学?例如,笔者收集到以下信息(材料一:2011年2月23日新疆北疆的乌苏、沙湾、奎屯、石河子等地出现了大暴雪,部分地区积雪超过50厘米,为50年来罕见大暴雪,而高山地区降雪很少;材料二:据悉新疆农业人口1 214万,每年用水475亿米3,年人均用水量3 914米3;而非农业人口881万,每年用水17亿米3,年人均用水量仅193米3),结合图2,可作出以下预设:暴雪的成因是什么?其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是什么?聚落是怎样形成与分布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联系是什么?新疆的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如何?
设计题目:依据考纲和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结合前面的预设,笔者设计了以下一组题目。
(1)描述北疆地区聚落分布的空间特点。
(2)分析A城市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
(3)概括此次暴雪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形成的主要原因。
(4)判断此次暴雪对北疆畜牧业短期的影响程度,并说明理由。
(5)材料信息反映了新疆:
A.农民生活用水量超过城市居民
B.当地水资源贫乏,不适合发展第二产业
C.需发展高效节水型农业,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
D.适当加快工业化,推进城市化进程
参考答案:(1)沿河分布(或沿绿洲),沿山麓分布(或沿盆地边缘)。(2)石油资源的开发;河水是重要的水源。(3)分布在盆地的边缘(或海拔较低的地带),高山地区则降雪量少;冬季气温低,暖湿气流对流高度低,水汽分布的高度低。(4)无影响(或影响不大),此次暴雪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而北疆畜牧业冬季主要集中在冬季牧场越冬(海拔2 000mm左右)。(5)D
磨题:题目要经得起推敲,必须经过多次智慧头脑的碰撞,充分讨论,善于发现问题,即所谓的磨题。磨哪些内容?语句有无语病;语言是否简明;材料中是否有无用信息;材料与答案设置有无科学性问题;设问是否有创意;答案设置是否符合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实际;有没有更好的角度设计问题。例如,2009年浙江文综卷地理试题第37题第(2)小题:城市群为长株潭(长沙、株洲、湘潭),其以北的洞庭湖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由于实施了退耕还湖等措施,面积又开始扩大,请说明其生态意义。近年来,沿湖芦苇种植有所增加,请分析这将对洞庭湖产生什么影响? 对芦苇湿地面积的增加,对洞庭湖的影响,命题者给出了“湖泊面积缩小;水体富营养化”这一结论,笔者认为不妥,特别是产生水体富营养化。因为芦苇湿地也是洞庭湖的重要组成部份,芦苇种植面积增加,不能代表洞庭湖面积缩小。根据科研部门的研究成果,利用人工芦苇湿地净化污水,这一过程能够充分利用污水中的水肥资源,尤其是污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供给芦苇生长发育的需求,使之提高产量,增加造纸原料的供应,同时使污水得到资源化利用,改善生态环境。
3.检验评价
实践是检验题目的最好方法,通过教师对学生答题的情况进行分析、统计,评价题目的效度、信度、平均分和区分度,并对题目进行反思改进,可提升命题的有效性。通过实践检验,才能使原创题目更具科学性。
二、摹仿是命题的开端,创新是原创的归宿
1.摹仿的关键:依样画葫芦
“摹仿”是原创命题的基础练习,借助他人的优秀命题,学习借鉴其好方法与技巧,从中积累经验,提高能力,最终从“形似”走向“神似”。其关键是“依样画葫芦”,即依据高考试题,摹仿它的考点、题型、题数、赋分等,由形式到内容,由浅层到深层,做出全方位的模拟。例如:一架飞机于春分日某地当地时间6时起飞,向东飞行24小时回到原地,则飞行员在飞行过程中测到的一个太阳日为_______小时,能看到______次日出,经历了_______小时昼长。摹仿这个题目,可以对它进行以下改编:一架飞机位于赤道某地从春分日日出时出发,开始向北沿经线圈飞行,24小时后回到了原地,求飞行员经历的昼夜更替周期,并判断飞行员看到日出、日落时的方向(设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飞机距地面的距离可以不计)。这个题目无论从题目中信息的设置还是问题的提出都是在依样画葫芦,但是改编之后却是一个非常具有思维力度的新题。
2.摹仿的过程:从“形似”走向“神似”
所谓摹仿的“形似”是指外观、形状相似,“形似”在地理命题上表现为题目形式、试题类型、题量、难易题目编排顺序——并列直进、混合螺旋等特征的相似; 所谓“神似”,是指可以变换问题的条件与结论,变换问题的形式,而不变换问题的本质,有意识、有目地从“变”中发现“不变”,从“不变”的本质中体会“变”的规律;摹仿只是手段和过程,不是目的,摹仿时重在实际命题训练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原创力,这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
3.摹仿的归宿:改革与创新
原创命题是教师创意设计的重要方向,而创新也是原创命题的鲜明特色,表现为新信息、新角度、新思路以及新题型;创新可以是原有资源基础上的改编,对于一些比较常见的旧题,可以采取由此及彼的类比方法推陈出新,拓展结论。也可以是重新创造,但在创新设计时,要注意:源于课本,高于课本——重视基础,考查提升力;源于生活,服务生活——重视实际运用,考查创造力;高等背景,中学思维——创设新情景,考查迁移力;学科整合,注重联系——拓展视野,考查融合力。例如,读图3,北半球某地某中学生测到的赤道日晷晷针(AB)在两个日期正午时投在晷盘下的影长(AC和AD),测得AC=CD,其中一个日期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另一个日期为该地昼最长的一天,求该地的纬度。
分析:日晷是人类最早的一种计时工具,以日晷为背景材料,体现了人类灿烂的文化,而该题主要是考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本题的创意在于真正懂得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必须要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并将这个图形进行迁移,作出有地理特色的图形,这本身也是一种创造力的表现,如图4。
解:以图4上图为例,设当地纬度为α,即∠AOE=α,∵BD∥AO,∴∠BDA=α;
∵∠DOE=23.5°, BC∥DO,∴∠BCA=23.5°;
∴tanα=AB/AD,tan23.5°=AB/AC;
∵AC=CD, ∴tanα=(1/2)tan23.5°;
∴α=arc(1/2)tan23.5°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