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校校通”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教育信息化举措的全面实施,很多学校的软硬件都已经初具规模。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要求校长与时俱进,不断提升现代化的管理、决策能力,紧跟数字化时代的脉动,在办学思想和管理理念中融入更多的新鲜血液。与此同时,校长也要善于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工具,促进学校管理工作更加科学、高效。作为学校的“一把手”,校长在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地制定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规划,切实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校发展和教育教学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这种重要作用日益引起各方关注。国际上已经有相关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与实践,国内一些省市相继在一定范围内举办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培训和研修活动,但鲜有完整、系统的教育管理科研成果。
在此背景下,我刊审时度势,于2007年申报“十一五”重点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校长领导力的研究”。同年正式立项,开相关课题研究之先河。
在课题研究初期,我们浏览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信息化领导力含义、实施、评价量规等论著,从中发现,对校长信息化管理提出的要求不仅仅是停留在校长应该掌握多少具体的技能,不仅仅是在思想意识上重视,也不仅仅是发布在学校办学目标和规章制度上的文字。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课题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具体内容:一是,依托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校长领导力的内涵进行深入研究。二是,具体研究校长在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发展影响力和决策力。三是,具体研究建立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科学的教育信息化管理方案。四是,通过对信息化背景下教育管理、校长领导力的全面研究,提出校长专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关注典型学校、典型校长的典型做法,产生示范带动效应。
研究过程逐级深入,螺旋上升
1.在行动研究中,强调与校长管理实践相结合
总课题组确立行动计划及目标之后,会同专家组成员细致地研究论证课题研究方案。
在实施具体的行动计划时,总课题组非常注重强调课题与校长管理实践的结合,将总课题细分为以下实践问题:(1)信息化背景下,校长应具备怎样的领导力?
(2)校长如何提升自身的信息化领导力?为自己制定一份信息化领导力提升规划。(3)校长在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的塑造中,如何融入信息化的特色和亮点?(4)在制定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包括软硬件环境建设、应用环境建设等方面)中,校长如何决策?(5)在日常教务工作中,校长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使管理精细化、规范化、流程化?(6)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校长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发挥对教学工作的监管与指导?如何关注信息化环境下学校的课程建设?(7)校长如何应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正确认识并协调处理学校各类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的生成和应用?(8)在培育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校长如何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帮助教师尽快成长?
(9)校长如何打造“校长团队”的信息化领导力……
2.在调查研究中,密切与基层课题校的联系
我们在科学方法论和教育理论指导下,围绕现实的教育问题和管理问题,运用观察、问卷、访谈、测量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有关的事实材料,从而做出科学的分析。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的是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研讨会等形式,为研究提供依据。
总课题组拟定课题研究调查问卷,对课题校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调查问卷涉及校长对教育信息化的宏观态度、对个人信息化领导力的判断、对学校教育信息化规划的理解和对面向信息化的校长专业发展的理解四个方面。在课题研究初期,很多校长对于信息化环境下的领导力内涵不甚了解,我们通过调查问卷既是调查实验校校长对于领导力的理解,也是引导校长思考自己在学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应该处于什么样的角色。
2009年3月,总课题组将北京市房山区作为课题实验区,并在房山区召开课题研讨会。总课题组和专家组副组长刘美凤教授与房山实验校校长们广泛接触,调动相互间参与课题的积极性。
“十一五”以来,房山区一直致力于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进入到提高质量、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和发展的新阶段。加强校长领导力培训,构建促进校长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一直是房山区教工委和教委关注的重点工作。因此,选择房山区作为本次课题实验区,既是房山区教育决策者的选择,也有助于本轮课题研究在基层有效、深入地开展。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总课题组坚持走进学校、深入一线。2009年7月,总课题组前往房山区长沟镇中心小学和房山实验中学调研课题研究情况,指导学校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分析学校信息化应用的成效,帮助校长找到学校信息化应用的切入点,提升信息化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在行动研究中,总课题组非常强调研究过程的参与性。专家组成员、课题校校长都是研究过程的重要角色。
2010年8月,总课题组举行全国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和数字校园高峰论坛。作为课题行动研究的一部分,本次论坛具体围绕着“教育现代化与教育信息化”、“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提升”、“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学校发展”等专题,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和在学校信息化方面做出显著成绩的校长代表发言,阐述对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认识和理解,介绍学校信息化管理的实践做法。
3.在文献研究中,发挥杂志的特色和优势
除了行动研究和实地调查外,总课题组还对学校管理实践和研究资料进行理性分析,在研究和反思中完善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和可借鉴性。2009年5月,课题研究网站完成,可在线随时发布研究动态、学习理论材料、课题校研究心得体会,以及杂志课题专栏文章。通过网站论坛,发布相关主题的文献资料,组织课题校对文献资料进行深入探讨、分析、比较、鉴别,再对各种文献资料加以重新组合,寻找新的联系,发现新的规律,形成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
此外,本刊“管理E线”栏目也开设课题专栏,定期发表课题专家组成员文章以及课题校的研究成果共计50余篇,实现资源的共享、经验的共用,随时做好课题研究成果的发布、收集和保护工作。
4.在案例分析中,拓展课题研究的视野
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撷取国内外校长信息化管理的个案,深入分析其得失,帮助校长在个案研读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取长补短,获取新知。例如,从国外层面,我们以美国“面向学校管理者整体的标准”为个案,分析美国校长提升信息化领导力的行动和策略;以英国学校领导力学院与教育技术通讯署共同开发的信息化领导力(the Strategic Leader-ship of ICT,即SLICT)项目为个案,分析英国如何提升校长在信息化管理环境中的“推手”效能。从国内层面,我们通过河北唐山某学校校长引领学校信息化变革的两则个案,反思校长引领学校信息化变 革的问题与现状;通过上海某农村学校从信息化“荒芜”走向信息化应用示范,深入剖析了校长到底应该具备哪些信息化领导力才能有效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应用……
我们通过给课题校提供一系列生动、可感的案例,帮助校长们了解信息化环境下校长领导力的内涵,产生在信息化环境下追求更卓越管理能力的愿望,同时,也为校长们提升管理能力和领导力提供了实践的指南。
研究结论将理论与实践无缝连接
1.在当今信息化大背景下,传统的治校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信息化领导力是校长治校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导力之一
对信息化环境下校长领导力的内涵进行深入解析,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之一。
从概念本质的界定上来说,信息化环境下的校长领导力是指在现代化的学校中校长必备的一种能力——借助多种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化资源,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与处理支持其决策,并激励和影响全体师生员工,促进学校可持续性发展与创新超越。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概念外延表现为:(1)校长具有教育信息化的系统规划能力,能对学校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发展进行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及管理组织,能对应用状况、实施效益、学校经验进行总结。(2)在学校范围内,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要体现在落实教学应用、推进课程改革、促进师生发展方面。(3)校长教育信息化的文化建设能力。校长的信息化文化建设能力是学校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能使学校走上内涵发展的道路。各种规章制度的逐步完善、对师生健康应用心态的积极引导,以及为师生创设有利于信息化应用和发展的条件,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能对信息化的应用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4)校长自身的信息素养。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校长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主动变革管理模式,树立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观、教学观,提高自身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具备系统规划的能力,更好地促进学校信息化的和谐持续发展。
2.信息化时代的校长尤其需要综合地判断学校教育信息化现状和前景,提高宏观决策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
信息化环境下校长领导力最终要体现于校长宏观决策、组织实施学校教育信息化各个方面的应用情境之中。决策力是校长领导力的重要方面。因此,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重点。通过决策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制定清晰的目标和合理利用的政策、制度和规范,是校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教育信息化涉及大量人、财、物的投入。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总结出以下五个策略:(1)区分优先的策略;(2)提高成本收益的策略;(3)让学校成员满意的策略;(4)副作用最小化的策略;(5)个人决策与集体决策结合的策略。
教育信息化相关的决策对校长而言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有行动和有评价原则的过程,需要集思广益,需要不断完善。校长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才可能全面审视学校中的技术相关问题,才有能力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现实性的、前瞻性的、鼓舞人心的学校信息化发展愿景,在监控决策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和要求,最终引导学校所有成员为学校信息化愿景付出努力。
3.从实践操作层面,校长在学校信息化发展中的领导力体现为七项关键领导行为
根据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分析总结出校长为保证学校信息技术的整体有效应用,所应采取的七项关键领导行为:一是确定和分享共同愿景,二是主动承担风险和责任;三是积极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水平,在自身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为教师起到示范作用;四是关注教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五是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平台和支持;六是要对组织中的资源实现有效管理;七是了解外部环境,获得外部支持。
4.从校长专业发展角度出发,校长要找准角色定位,理清自我发展思路,采取有效手段提升自身信息化领导力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有些校长已经意识到:在学校信息化进程中,校长能否在其特有的领导和管理岗位上,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理清自我发展思路,是能否有效提升信息化领导力的当务之急。我们根据课题校校长的研究和实践体会,归纳总结了以下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几种具体方法:
善于发现和充分挖掘自身的信息化领导力潜质,相信自己。(北京市房山区长沟镇长沟中心小学)
主动参与培训,广泛交流互动,借机形成和完善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愿景,提升自身的信息化领导力。(山东寿光市化龙镇丰城初中)
充分关注校长团队的信息化领导力提升,把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有效放大。(北京顺义区天竺中心小学)
充分关注影响校长信息化领导办的非技术性因素。(浙江舟山第一小学)
汇聚字课题校智慧与经验
经过三年的研究,本课题积累了一定的可借鉴经验,形成了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相关的理论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为推动学校进一步的信息化应用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1.完善充实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概念和内涵,为学校提供具有信息化时代特征的创新的学校管理理论参考
江苏大学子课题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创新性地从信息反馈的角度,探讨提升校长领导力的途径。他们研究提出:“学校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信息化教育环境中教与学活动的开展,使得领导者在管理方式上发生了转变,他们很少同‘具体的事情’打交道,而更多地是同‘事情的信息’打交道。学校要形成统一的意志、统一的步调,各要素之间必须能够准确快速地相互传递信息。这些信息的来源都必须依靠来自学校内外的各种信息反馈。信息反馈可以帮助校长检验自身做得怎么样。因此,信息反馈是评估和提高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2.提升了课题校校长的信息素养和现代化管理能力,有助于校长在提炼办学思想、制订学校管理办法的过程中融入信息化时代的新元素
北京顺义天竺中心小学子课题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张秀华校长总结提炼出“三化育人”(人本化育人、学习化育人、信息化育人)办学思想,依托学校优势与基础,以信息化育人为研究切入点,实施以信息化发展带动整体工作的策略,使信息化成为改进学校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以及提升师生素养的载体,营造信息化育人环境,开发信息资源,培养师生信息能力与素养,促进学校发展。该校制定实施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科研“三位一体”的机制,采取“信息化育人”行动研究,探索信息化育人的途径与策略,研究运用信息技术育人、开发信息资源育人、培养信息能力育人。
北京房山阎村中心校子课题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深入研究了学校人事办公管理信息化的策略。针对人事管理信息化的现实困惑,学校领导班子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确定了分“两步走”的思路,整体推进人事管理信息化。在学校人事办公管理信息化平台搭建后,该校校长身体力行,推广网络平台的使用。校 长每天都登录办公平台,与校级干部进行工作交流、沟通,收发电子邮件,下发上级文件,解答教师提出的各类问题,使上下沟通的渠道畅通无阻。人事办公管理系统成为校长和校级干部直接沟通的重要渠道。
3.伴随着课题的研究工作,课题校加快了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进程
部分子课题校在研究过程中,边研究边实践,将课题研究作为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动力。
北京房山良乡中学子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制订了学校新三年规划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始终紧扣“数字化校园”这一工作目标,以教育信息化促进学校现代化。校长亲自带领并参与制订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真正从教育教学和管理的需求出发进行学校信息化的建设。在制订学校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具体规划时,校长要求各部门、各阶段按照总体规划进行细化,重点突出“建网、建队、建制”,突出应用。校长带领学校领导班子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具体制订《关于信息技术进课堂的若干办法》、《关于教室多媒体设备使用管理的办法》、《电子阅览室管理制度》、《良乡中学网站信息发布流程》,修正了《计算机房管理条例》等制度,基本实现信息化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度可查。学校还加强现有硬件设施的管理,提高实效性,把重心和精力放在教育信息化的软件设施建设上,以课程整合为切入点,抓住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网络教学这两条主线。
发现问题,提出建议。谋求研究的可持续效应
信息化环境下,我们需要对校长的角色定位和职能进行再认识。经过调研分析,我们发现并总结了影响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五个制约因素:校长自身信息素养的高低、师生的信息能力发展是否具有专业引领、学校信息化应用是否具有有效领导、学校信息化是否具有系统规划、学校信息化文化建设是否形成。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们应继续鼓励校长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做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的教育家、管理者;探讨并建立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科学的教育信息化管理方案。提出以下建议:
建议一:提高校长的内在信息化素养
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和学习、培训之后的反思和思考、参观和考察等方式提升校长信息化理念。校长的教学应用、课程建设、师生发展的理念也是影响信息化领导力的主要因素。校长要加强信息化应用领导力,就要不断更新信息化应用理念,合理制定信息化应用的制度。
建议二:做好学校信息化系统的规划和评估
一方面,合理规划学校信息化系统中的各要素,包括硬件设施、资源规划、培训等。另一方面,合理规划信息化发展的目标和组织管理结构,包括目标分类、任务分组、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等。
建议三:营造学校信息化文化氛围
校长的信息化发展理念一旦深入人心,将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助于营造学校信息化文化的良好氛围。学校可以运用多种形式来强化信息化发展目标和方向,传播学校的信息化发展理念,使学校教师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从心理上认同和接受,从而引导教师和学生的行为。
在此背景下,我刊审时度势,于2007年申报“十一五”重点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校长领导力的研究”。同年正式立项,开相关课题研究之先河。
在课题研究初期,我们浏览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信息化领导力含义、实施、评价量规等论著,从中发现,对校长信息化管理提出的要求不仅仅是停留在校长应该掌握多少具体的技能,不仅仅是在思想意识上重视,也不仅仅是发布在学校办学目标和规章制度上的文字。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课题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具体内容:一是,依托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校长领导力的内涵进行深入研究。二是,具体研究校长在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发展影响力和决策力。三是,具体研究建立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科学的教育信息化管理方案。四是,通过对信息化背景下教育管理、校长领导力的全面研究,提出校长专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关注典型学校、典型校长的典型做法,产生示范带动效应。
研究过程逐级深入,螺旋上升
1.在行动研究中,强调与校长管理实践相结合
总课题组确立行动计划及目标之后,会同专家组成员细致地研究论证课题研究方案。
在实施具体的行动计划时,总课题组非常注重强调课题与校长管理实践的结合,将总课题细分为以下实践问题:(1)信息化背景下,校长应具备怎样的领导力?
(2)校长如何提升自身的信息化领导力?为自己制定一份信息化领导力提升规划。(3)校长在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的塑造中,如何融入信息化的特色和亮点?(4)在制定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包括软硬件环境建设、应用环境建设等方面)中,校长如何决策?(5)在日常教务工作中,校长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使管理精细化、规范化、流程化?(6)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校长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发挥对教学工作的监管与指导?如何关注信息化环境下学校的课程建设?(7)校长如何应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正确认识并协调处理学校各类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的生成和应用?(8)在培育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校长如何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帮助教师尽快成长?
(9)校长如何打造“校长团队”的信息化领导力……
2.在调查研究中,密切与基层课题校的联系
我们在科学方法论和教育理论指导下,围绕现实的教育问题和管理问题,运用观察、问卷、访谈、测量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有关的事实材料,从而做出科学的分析。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的是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研讨会等形式,为研究提供依据。
总课题组拟定课题研究调查问卷,对课题校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调查问卷涉及校长对教育信息化的宏观态度、对个人信息化领导力的判断、对学校教育信息化规划的理解和对面向信息化的校长专业发展的理解四个方面。在课题研究初期,很多校长对于信息化环境下的领导力内涵不甚了解,我们通过调查问卷既是调查实验校校长对于领导力的理解,也是引导校长思考自己在学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应该处于什么样的角色。
2009年3月,总课题组将北京市房山区作为课题实验区,并在房山区召开课题研讨会。总课题组和专家组副组长刘美凤教授与房山实验校校长们广泛接触,调动相互间参与课题的积极性。
“十一五”以来,房山区一直致力于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进入到提高质量、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和发展的新阶段。加强校长领导力培训,构建促进校长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一直是房山区教工委和教委关注的重点工作。因此,选择房山区作为本次课题实验区,既是房山区教育决策者的选择,也有助于本轮课题研究在基层有效、深入地开展。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总课题组坚持走进学校、深入一线。2009年7月,总课题组前往房山区长沟镇中心小学和房山实验中学调研课题研究情况,指导学校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分析学校信息化应用的成效,帮助校长找到学校信息化应用的切入点,提升信息化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在行动研究中,总课题组非常强调研究过程的参与性。专家组成员、课题校校长都是研究过程的重要角色。
2010年8月,总课题组举行全国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和数字校园高峰论坛。作为课题行动研究的一部分,本次论坛具体围绕着“教育现代化与教育信息化”、“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提升”、“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学校发展”等专题,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和在学校信息化方面做出显著成绩的校长代表发言,阐述对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认识和理解,介绍学校信息化管理的实践做法。
3.在文献研究中,发挥杂志的特色和优势
除了行动研究和实地调查外,总课题组还对学校管理实践和研究资料进行理性分析,在研究和反思中完善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和可借鉴性。2009年5月,课题研究网站完成,可在线随时发布研究动态、学习理论材料、课题校研究心得体会,以及杂志课题专栏文章。通过网站论坛,发布相关主题的文献资料,组织课题校对文献资料进行深入探讨、分析、比较、鉴别,再对各种文献资料加以重新组合,寻找新的联系,发现新的规律,形成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
此外,本刊“管理E线”栏目也开设课题专栏,定期发表课题专家组成员文章以及课题校的研究成果共计50余篇,实现资源的共享、经验的共用,随时做好课题研究成果的发布、收集和保护工作。
4.在案例分析中,拓展课题研究的视野
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撷取国内外校长信息化管理的个案,深入分析其得失,帮助校长在个案研读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取长补短,获取新知。例如,从国外层面,我们以美国“面向学校管理者整体的标准”为个案,分析美国校长提升信息化领导力的行动和策略;以英国学校领导力学院与教育技术通讯署共同开发的信息化领导力(the Strategic Leader-ship of ICT,即SLICT)项目为个案,分析英国如何提升校长在信息化管理环境中的“推手”效能。从国内层面,我们通过河北唐山某学校校长引领学校信息化变革的两则个案,反思校长引领学校信息化变 革的问题与现状;通过上海某农村学校从信息化“荒芜”走向信息化应用示范,深入剖析了校长到底应该具备哪些信息化领导力才能有效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应用……
我们通过给课题校提供一系列生动、可感的案例,帮助校长们了解信息化环境下校长领导力的内涵,产生在信息化环境下追求更卓越管理能力的愿望,同时,也为校长们提升管理能力和领导力提供了实践的指南。
研究结论将理论与实践无缝连接
1.在当今信息化大背景下,传统的治校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信息化领导力是校长治校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导力之一
对信息化环境下校长领导力的内涵进行深入解析,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之一。
从概念本质的界定上来说,信息化环境下的校长领导力是指在现代化的学校中校长必备的一种能力——借助多种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化资源,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与处理支持其决策,并激励和影响全体师生员工,促进学校可持续性发展与创新超越。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概念外延表现为:(1)校长具有教育信息化的系统规划能力,能对学校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发展进行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及管理组织,能对应用状况、实施效益、学校经验进行总结。(2)在学校范围内,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要体现在落实教学应用、推进课程改革、促进师生发展方面。(3)校长教育信息化的文化建设能力。校长的信息化文化建设能力是学校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能使学校走上内涵发展的道路。各种规章制度的逐步完善、对师生健康应用心态的积极引导,以及为师生创设有利于信息化应用和发展的条件,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能对信息化的应用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4)校长自身的信息素养。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校长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主动变革管理模式,树立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观、教学观,提高自身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具备系统规划的能力,更好地促进学校信息化的和谐持续发展。
2.信息化时代的校长尤其需要综合地判断学校教育信息化现状和前景,提高宏观决策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
信息化环境下校长领导力最终要体现于校长宏观决策、组织实施学校教育信息化各个方面的应用情境之中。决策力是校长领导力的重要方面。因此,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重点。通过决策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制定清晰的目标和合理利用的政策、制度和规范,是校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教育信息化涉及大量人、财、物的投入。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总结出以下五个策略:(1)区分优先的策略;(2)提高成本收益的策略;(3)让学校成员满意的策略;(4)副作用最小化的策略;(5)个人决策与集体决策结合的策略。
教育信息化相关的决策对校长而言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有行动和有评价原则的过程,需要集思广益,需要不断完善。校长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才可能全面审视学校中的技术相关问题,才有能力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现实性的、前瞻性的、鼓舞人心的学校信息化发展愿景,在监控决策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和要求,最终引导学校所有成员为学校信息化愿景付出努力。
3.从实践操作层面,校长在学校信息化发展中的领导力体现为七项关键领导行为
根据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分析总结出校长为保证学校信息技术的整体有效应用,所应采取的七项关键领导行为:一是确定和分享共同愿景,二是主动承担风险和责任;三是积极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水平,在自身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为教师起到示范作用;四是关注教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五是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平台和支持;六是要对组织中的资源实现有效管理;七是了解外部环境,获得外部支持。
4.从校长专业发展角度出发,校长要找准角色定位,理清自我发展思路,采取有效手段提升自身信息化领导力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有些校长已经意识到:在学校信息化进程中,校长能否在其特有的领导和管理岗位上,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理清自我发展思路,是能否有效提升信息化领导力的当务之急。我们根据课题校校长的研究和实践体会,归纳总结了以下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几种具体方法:
善于发现和充分挖掘自身的信息化领导力潜质,相信自己。(北京市房山区长沟镇长沟中心小学)
主动参与培训,广泛交流互动,借机形成和完善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愿景,提升自身的信息化领导力。(山东寿光市化龙镇丰城初中)
充分关注校长团队的信息化领导力提升,把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有效放大。(北京顺义区天竺中心小学)
充分关注影响校长信息化领导办的非技术性因素。(浙江舟山第一小学)
汇聚字课题校智慧与经验
经过三年的研究,本课题积累了一定的可借鉴经验,形成了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相关的理论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为推动学校进一步的信息化应用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1.完善充实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概念和内涵,为学校提供具有信息化时代特征的创新的学校管理理论参考
江苏大学子课题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创新性地从信息反馈的角度,探讨提升校长领导力的途径。他们研究提出:“学校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信息化教育环境中教与学活动的开展,使得领导者在管理方式上发生了转变,他们很少同‘具体的事情’打交道,而更多地是同‘事情的信息’打交道。学校要形成统一的意志、统一的步调,各要素之间必须能够准确快速地相互传递信息。这些信息的来源都必须依靠来自学校内外的各种信息反馈。信息反馈可以帮助校长检验自身做得怎么样。因此,信息反馈是评估和提高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2.提升了课题校校长的信息素养和现代化管理能力,有助于校长在提炼办学思想、制订学校管理办法的过程中融入信息化时代的新元素
北京顺义天竺中心小学子课题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张秀华校长总结提炼出“三化育人”(人本化育人、学习化育人、信息化育人)办学思想,依托学校优势与基础,以信息化育人为研究切入点,实施以信息化发展带动整体工作的策略,使信息化成为改进学校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以及提升师生素养的载体,营造信息化育人环境,开发信息资源,培养师生信息能力与素养,促进学校发展。该校制定实施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科研“三位一体”的机制,采取“信息化育人”行动研究,探索信息化育人的途径与策略,研究运用信息技术育人、开发信息资源育人、培养信息能力育人。
北京房山阎村中心校子课题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深入研究了学校人事办公管理信息化的策略。针对人事管理信息化的现实困惑,学校领导班子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确定了分“两步走”的思路,整体推进人事管理信息化。在学校人事办公管理信息化平台搭建后,该校校长身体力行,推广网络平台的使用。校 长每天都登录办公平台,与校级干部进行工作交流、沟通,收发电子邮件,下发上级文件,解答教师提出的各类问题,使上下沟通的渠道畅通无阻。人事办公管理系统成为校长和校级干部直接沟通的重要渠道。
3.伴随着课题的研究工作,课题校加快了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进程
部分子课题校在研究过程中,边研究边实践,将课题研究作为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动力。
北京房山良乡中学子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制订了学校新三年规划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始终紧扣“数字化校园”这一工作目标,以教育信息化促进学校现代化。校长亲自带领并参与制订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真正从教育教学和管理的需求出发进行学校信息化的建设。在制订学校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具体规划时,校长要求各部门、各阶段按照总体规划进行细化,重点突出“建网、建队、建制”,突出应用。校长带领学校领导班子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具体制订《关于信息技术进课堂的若干办法》、《关于教室多媒体设备使用管理的办法》、《电子阅览室管理制度》、《良乡中学网站信息发布流程》,修正了《计算机房管理条例》等制度,基本实现信息化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度可查。学校还加强现有硬件设施的管理,提高实效性,把重心和精力放在教育信息化的软件设施建设上,以课程整合为切入点,抓住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网络教学这两条主线。
发现问题,提出建议。谋求研究的可持续效应
信息化环境下,我们需要对校长的角色定位和职能进行再认识。经过调研分析,我们发现并总结了影响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五个制约因素:校长自身信息素养的高低、师生的信息能力发展是否具有专业引领、学校信息化应用是否具有有效领导、学校信息化是否具有系统规划、学校信息化文化建设是否形成。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们应继续鼓励校长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做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的教育家、管理者;探讨并建立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科学的教育信息化管理方案。提出以下建议:
建议一:提高校长的内在信息化素养
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和学习、培训之后的反思和思考、参观和考察等方式提升校长信息化理念。校长的教学应用、课程建设、师生发展的理念也是影响信息化领导力的主要因素。校长要加强信息化应用领导力,就要不断更新信息化应用理念,合理制定信息化应用的制度。
建议二:做好学校信息化系统的规划和评估
一方面,合理规划学校信息化系统中的各要素,包括硬件设施、资源规划、培训等。另一方面,合理规划信息化发展的目标和组织管理结构,包括目标分类、任务分组、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等。
建议三:营造学校信息化文化氛围
校长的信息化发展理念一旦深入人心,将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助于营造学校信息化文化的良好氛围。学校可以运用多种形式来强化信息化发展目标和方向,传播学校的信息化发展理念,使学校教师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从心理上认同和接受,从而引导教师和学生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