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片断:
一、自主回忆,引出新知
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学过因数和倍数,你们还记得什么是倍数、什么是因数吗?请举例说明。
生:3和6,3是6的因数,6是3的倍数……
(由此引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师板书课题)
二、就字解字,探究新知
师:凭着以前的知识,请你根据各字的意思,就字解字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公倍数”的?
(师用粉笔在“公”字下面点上小圆点)
生1:公用的倍数。
生2:公共的倍数。
生3:公有的倍数。
师:大家理解得都很好。那是谁公有的倍数?
生4:自然数公有的倍数。
生5:2个自然数公有的倍数。
生6:我觉得是3个、4个自然数公有的倍数都可以。
师:你们说的意思已经对了。那你们能把2个、3个、4个数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生7:几个数公有的倍数。
师:“几个数公有的倍数”这种说法精练、准确。能按照你们的理解具体举个例子,说说什么是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吗?
生8:6是2的倍数,6也是3的倍数,6就是2和3公有的倍数。
师:很好,这个例子举得非常准确。谁还能再举个例子?
……
师:同学们太了不起了,新知识老师还没有讲,你们靠自己的理解就已经会了。那么,什么叫“最小公倍数”呢?先独立思考1分钟,也可小组内交流一下。
生9:2和3的公倍数除了6,还有12、18、24、36……其中的6就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数。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9:因为6是2和3所有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所以6就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数。
师:谁还能举个例子?
生10:15是3和5的公有倍数,30、45、60……也是3和5的公有倍数,15就是3和5的最小公倍数。
……
三、阅读课本,补充新知
师:今天学习的内容在课本第22页,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看看还有什么收获。(学生自读课本2分钟)
师:通过自学,你有没有什么要和大家交流的?
生11:我知道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可以用列举法,即先把每个数的倍数列举出来,再找它们公有的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生12:我知道两个数的公倍数可以用圆圈图(即韦恩图)来表示。(生举例,师板书)
生13:我知道铺地板砖时,选择地板砖的边长应该根据房间的边长来选,也就是说,房间的边长应是地板砖长和宽的公倍数。
……
四、质疑问难,提升新知
师:还有没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和大家商量的?
生14: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只有一个,那几个数的公倍数最多有多少个?
师: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15:几个数的公倍数肯定有无数个,因为倍数是无限的。
生16:几个数的公倍数是不是最小公倍数的倍数?
师:谁来回答?请举例说明。
生17:几个数的公倍数一定是最小公倍数的倍数。如6和8的最小公倍数是24,48、72是6和8的公倍数,48和72也是24的倍数。
……
思考:
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以及学习中,已经形成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一旦接触到某些问题,他们往往会从有关的旧知识和经验出发,形成对这些问题的合乎逻辑的解释。也就是说,学生完全具备接受新知识的基础,他们以旧知识作根,新知识靠自己完全能够“嫁接”上去。
上述教学设计了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自主回忆,引出新知。学生通过回忆前面学过的倍数和因数的知识,引出本节课的新知——“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第二个环节,就字解字,探究新知。这样教学很有语文课的味道,让学生按照概念的字面意思进行释义。第三个环节,阅读课本,补充新知。这一环节设计得非常巧妙,是对上一个环节的补充,上一个环节只是初步引导学生理解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怎样求公倍数等知识学生还不是很明白。通过这一环节的自学,既使新知识的学习系统化,又培养了学生数学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第四个环节,质疑问难,提升新知。“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一环节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又是对新知的深化推进。具体有以下一些思考:
1.就字解字法
本节课学的是“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这里面的关键词是“公”“最小”“倍数”。学生已经学习过“倍数”的概念,“公”和“最小”的意思学生也能理解,这里主要是结合“倍数”来理解“公”和“最小”的含义。所以,让学生根据字面意思来理解概念的含义不成问题,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大胆猜想的能力。当然,一般的课堂教学不提倡此方法,因为这样的概念课比较特殊,类似的还有“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也可以用该方法进行教学。
2.追问引导法
所谓追问就是追根究底地查问、多次的问,可以是执果索因的问,也可以是执因索果的问。课堂上的追问就是教师围绕一个问题不断进行启发性的问,“迫使”学生主动思考,一步步地逼近答案,直至学生表述清楚、完整,教师才肯罢休的一种对话形式。这样的追问可以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特殊到一般,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走向深刻。如在上述教学中,学生对概念“公倍数”和“最大公倍数”的理解就是在教师的追问下逐步清晰的。如“那是谁公有的倍数”“能把2个、3个、4个数用一个词来概括吗”等问题,教师就是通过追问引出“几”这个关键字,使学生对“公倍数”概念的理解得到升华,思维清晰明了。
3.例证法
原指文章论述中亮明观点后举出具体实例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它是卓有成效的一种推理方法。因为任何观点不能孤立存在,事实胜于雄辩,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观点,会增强文章的说服力,避免言之无物、空洞说教,使论点站得住脚,令人信服。这里,引申为数学实例、数学事实。如在上述教学中,教师多次让学生举例说明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当学生已经探索出“公倍数”的概念时,教师立即问学生“你能举个具体例子说说吗”“谁还能再举个例子说说”;又如,质疑问难环节中教师问“谁来回答?请举例说明”,这样让学生在反复举例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使其思维更加清晰、深刻。
4.质疑法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是思之始。从人类的认识发展规律看,任何科学发明与创造往往都是从质疑开始的,是从无疑到有疑,再从解疑到创新。所以,数学课堂上激发学生质疑,让学生的头脑中产生问题,再引导学生解疑,这样获得的知识才有意义。如果没有问题,学生不可能有求知的欲望和渴求,教学也就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效。如上述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进行质疑,学生提出了“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只有一个,那几个数的公倍数最多有多少个”“几个数的公倍数是不是最小公倍数的倍数”等问题,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而且使概念的学习得到了升华。
(责编 杜 华)
一、自主回忆,引出新知
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学过因数和倍数,你们还记得什么是倍数、什么是因数吗?请举例说明。
生:3和6,3是6的因数,6是3的倍数……
(由此引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师板书课题)
二、就字解字,探究新知
师:凭着以前的知识,请你根据各字的意思,就字解字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公倍数”的?
(师用粉笔在“公”字下面点上小圆点)
生1:公用的倍数。
生2:公共的倍数。
生3:公有的倍数。
师:大家理解得都很好。那是谁公有的倍数?
生4:自然数公有的倍数。
生5:2个自然数公有的倍数。
生6:我觉得是3个、4个自然数公有的倍数都可以。
师:你们说的意思已经对了。那你们能把2个、3个、4个数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生7:几个数公有的倍数。
师:“几个数公有的倍数”这种说法精练、准确。能按照你们的理解具体举个例子,说说什么是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吗?
生8:6是2的倍数,6也是3的倍数,6就是2和3公有的倍数。
师:很好,这个例子举得非常准确。谁还能再举个例子?
……
师:同学们太了不起了,新知识老师还没有讲,你们靠自己的理解就已经会了。那么,什么叫“最小公倍数”呢?先独立思考1分钟,也可小组内交流一下。
生9:2和3的公倍数除了6,还有12、18、24、36……其中的6就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数。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9:因为6是2和3所有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所以6就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数。
师:谁还能举个例子?
生10:15是3和5的公有倍数,30、45、60……也是3和5的公有倍数,15就是3和5的最小公倍数。
……
三、阅读课本,补充新知
师:今天学习的内容在课本第22页,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看看还有什么收获。(学生自读课本2分钟)
师:通过自学,你有没有什么要和大家交流的?
生11:我知道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可以用列举法,即先把每个数的倍数列举出来,再找它们公有的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生12:我知道两个数的公倍数可以用圆圈图(即韦恩图)来表示。(生举例,师板书)
生13:我知道铺地板砖时,选择地板砖的边长应该根据房间的边长来选,也就是说,房间的边长应是地板砖长和宽的公倍数。
……
四、质疑问难,提升新知
师:还有没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和大家商量的?
生14: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只有一个,那几个数的公倍数最多有多少个?
师: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15:几个数的公倍数肯定有无数个,因为倍数是无限的。
生16:几个数的公倍数是不是最小公倍数的倍数?
师:谁来回答?请举例说明。
生17:几个数的公倍数一定是最小公倍数的倍数。如6和8的最小公倍数是24,48、72是6和8的公倍数,48和72也是24的倍数。
……
思考:
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以及学习中,已经形成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一旦接触到某些问题,他们往往会从有关的旧知识和经验出发,形成对这些问题的合乎逻辑的解释。也就是说,学生完全具备接受新知识的基础,他们以旧知识作根,新知识靠自己完全能够“嫁接”上去。
上述教学设计了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自主回忆,引出新知。学生通过回忆前面学过的倍数和因数的知识,引出本节课的新知——“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第二个环节,就字解字,探究新知。这样教学很有语文课的味道,让学生按照概念的字面意思进行释义。第三个环节,阅读课本,补充新知。这一环节设计得非常巧妙,是对上一个环节的补充,上一个环节只是初步引导学生理解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怎样求公倍数等知识学生还不是很明白。通过这一环节的自学,既使新知识的学习系统化,又培养了学生数学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第四个环节,质疑问难,提升新知。“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一环节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又是对新知的深化推进。具体有以下一些思考:
1.就字解字法
本节课学的是“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这里面的关键词是“公”“最小”“倍数”。学生已经学习过“倍数”的概念,“公”和“最小”的意思学生也能理解,这里主要是结合“倍数”来理解“公”和“最小”的含义。所以,让学生根据字面意思来理解概念的含义不成问题,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大胆猜想的能力。当然,一般的课堂教学不提倡此方法,因为这样的概念课比较特殊,类似的还有“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也可以用该方法进行教学。
2.追问引导法
所谓追问就是追根究底地查问、多次的问,可以是执果索因的问,也可以是执因索果的问。课堂上的追问就是教师围绕一个问题不断进行启发性的问,“迫使”学生主动思考,一步步地逼近答案,直至学生表述清楚、完整,教师才肯罢休的一种对话形式。这样的追问可以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特殊到一般,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走向深刻。如在上述教学中,学生对概念“公倍数”和“最大公倍数”的理解就是在教师的追问下逐步清晰的。如“那是谁公有的倍数”“能把2个、3个、4个数用一个词来概括吗”等问题,教师就是通过追问引出“几”这个关键字,使学生对“公倍数”概念的理解得到升华,思维清晰明了。
3.例证法
原指文章论述中亮明观点后举出具体实例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它是卓有成效的一种推理方法。因为任何观点不能孤立存在,事实胜于雄辩,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观点,会增强文章的说服力,避免言之无物、空洞说教,使论点站得住脚,令人信服。这里,引申为数学实例、数学事实。如在上述教学中,教师多次让学生举例说明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当学生已经探索出“公倍数”的概念时,教师立即问学生“你能举个具体例子说说吗”“谁还能再举个例子说说”;又如,质疑问难环节中教师问“谁来回答?请举例说明”,这样让学生在反复举例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使其思维更加清晰、深刻。
4.质疑法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是思之始。从人类的认识发展规律看,任何科学发明与创造往往都是从质疑开始的,是从无疑到有疑,再从解疑到创新。所以,数学课堂上激发学生质疑,让学生的头脑中产生问题,再引导学生解疑,这样获得的知识才有意义。如果没有问题,学生不可能有求知的欲望和渴求,教学也就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效。如上述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进行质疑,学生提出了“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只有一个,那几个数的公倍数最多有多少个”“几个数的公倍数是不是最小公倍数的倍数”等问题,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而且使概念的学习得到了升华。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