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鲁迅行文中表现出来的鲁迅式的批判与讽刺的语言张力并非仅由比喻、夸张等这类修辞造成,作品语言中鲁迅味道、分量与蕴涵特别出色的更重要的原因是鲁迅先生极擅长词语锤炼。对一类词语的精心选炼已自成一体,特别是对同义词的锤炼。
关键词: 鲁迅 同义词 锤炼
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可见,作为文章修辞的基本环节,词语锤炼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一词之得,往往使全句生辉,一语之失,往往使通篇减色。可以这样说,古往今来的语言巨匠,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师,无不重视词语的选炼。鲁迅就是这样一位语言巨匠和文学大师,极擅长选炼词语。
一
鲁迅先生特别擅长选炼同义词,使意思表达得更完美、准确。例如:
①“她男人是坚实的人,谁知道年纪轻轻,就会断送(原稿做“死”)在伤寒上”?(《祝福》)
②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原文为“奖励”)的一个。(《藤野先生》)
③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原文为“熟识”)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藤野先生》)
例①“断送”与“死”是表示寿命终结的同义词。而“断送”这个词有中寿而亡、意外送命的意思。用这个词,既符合“坚实人”贺老六出人意料死于伤寒的实际,又传达出鲁迅笔下的麻木看客卫老婆子的事不关己、看笑话的特点。例②中的“奖励”和“鼓励”都有使人继续努力、上进的意思,不过“奖励”有夸奖或侧重物质勉励的意思,“鼓励”主要从精神方面进行勉励,鲁迅改用“鼓励”,表示主要从精神方面得到勉励,符合事实,而且是心悦诚服地接受这种鼓励,事实上是一生的鞭策。例③中“精通”和“熟识”都表示对于某一事物了解、认识的程度,但二者的高低程度却不同,“精通”中包含“相当熟识”的意思,鲁迅先生将“熟识”改为“精通”,就将作者的深沉情感融入其中,带有贬义色彩:讽刺那班不认真学习科学技术的留学生是多么的无知和浅薄。
二
鲁迅先生在选炼同义词时精益求精,总是从范围大小、语意轻重、对象异同、角度差别等方面去分辨、选择、锤炼。例如:
①谁不知道你正经(原文用“规矩”),……短见是万万寻不得的。(《阿Q正传》)
②但是,尚希(原文作“乞”)原谅,我于引用的原文上都不加圈了。(《咬文嚼字(三)》)
③我出世(原文作“降生“)的时候是清朝的末年……(《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④当没有知道拼音字之前,就不会想到象形字的难(原稿作“困难”)。(《关于新文字》)
例①从范围大小去辨析、更换:“规矩”指做人的一切方面,所指范围较大;而“正经”多指生活作风,所指范围较小,这里指吴妈的生活作风,所以将“规矩”改为“正经”。例②从语意轻重去辨析、更换:“乞”有乞求、请求的意思,语意较重,而“希”是希望的意思,语意较轻。这里是指引用对方的文字不再按原文加圈的事,用“希”恰当。例③是从对象不同角度辨析、更换:一般人的出生不用“降生”、“出世”,“降生”原指天上神仙下凡,“出世”则有始料不及、石破天惊之意,如“一佛出世”、“横空出世”等。在这里,恰值清王朝暮年,用“我”、“出生”之类的词,明显显出“我”战斗姿态的底气不足,石破天惊地喊出“我出世”,表明鲁迅要与一切封建旧势力抗争到底的决心,所以把“降生”改为“出世”更准确。例④从不同角度或立足点去辨析、更换:“困难”是从学习者说的,而“难”是就文字本身不易学说的,这里是讲汉字本身难学,所以把“困难”改为“难”。
三
鲁迅先生不仅精心选炼单个同义词,还善于在同一句中交互连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例如:
①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为了忘却的记念》)
②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到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故乡》)
③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孔乙己》)
④他既已表同情于教员的索薪,自然也赞成同僚的索俸,然而他仍然安坐在衙门中,照例的并不同去讨债。至于有人疑心他孤高,那可也不过是一种误解罢了。他自己说他是自从出世以来,只有人向他来要债,他从没有向人去讨过债,所以这一端是“非其所长”。(《端午节》)
例①“悲愤”与“悲哀”是一组近义词:“悲愤”是由悲痛而产生的愤怒;“悲哀”则是悲伤和哀痛。鲁迅交互使用“悲愤”、“悲哀”,可以充分看出他对敌人刻骨的仇恨,对烈士深切的悼念。例②“心情”与“心绪”是一组同义词:“心情”侧重在“感情状态”,如“心情舒畅”;“心绪”侧重在“情绪”,指心境是否安定,如“心绪不宁”;鲁迅在同一句中将“心情”、“心绪”交互使用,既细致地表现出复杂的思想感情,又避免重复单调,使言语富有变化。例③“偷”和“窃”是一组近义词。“窃”在行为上比“偷”更为隐蔽。鲁迅把“偷”和“窃”交互使用,通过孔乙己的口传达出当时知识分子诡辩时的滑稽。例④“索薪”、“索俸”、“讨债”、“要债”四个词都是“索要工资”的同义语。“他”作为一个教员,叫“索薪”合适;作为一个官僚,叫“索俸”合适;而从索取拖欠工资的角度出发,叫“讨债”更为恰当;当别人向他索取欠款时,叫“要债”合适,而当他向别人求取欠账时,则叫“讨债”恰当。这样对同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用不同的词语表示,既有使各词语的适用范围宽窄精当的妙处,又有避免同义词语字面重复的效果。
鲁迅作品中的用词的精练、准确是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生活积累,和细致的观察、深刻的思考、勤奋的创作及修改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应认真学习鲁迅著作里的词语锤炼,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水平。仅从这一点不完全成熟的结论来看,鲁迅先生是伟大的,鲁迅先生的著作更不朽。
关键词: 鲁迅 同义词 锤炼
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可见,作为文章修辞的基本环节,词语锤炼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一词之得,往往使全句生辉,一语之失,往往使通篇减色。可以这样说,古往今来的语言巨匠,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师,无不重视词语的选炼。鲁迅就是这样一位语言巨匠和文学大师,极擅长选炼词语。
一
鲁迅先生特别擅长选炼同义词,使意思表达得更完美、准确。例如:
①“她男人是坚实的人,谁知道年纪轻轻,就会断送(原稿做“死”)在伤寒上”?(《祝福》)
②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原文为“奖励”)的一个。(《藤野先生》)
③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原文为“熟识”)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藤野先生》)
例①“断送”与“死”是表示寿命终结的同义词。而“断送”这个词有中寿而亡、意外送命的意思。用这个词,既符合“坚实人”贺老六出人意料死于伤寒的实际,又传达出鲁迅笔下的麻木看客卫老婆子的事不关己、看笑话的特点。例②中的“奖励”和“鼓励”都有使人继续努力、上进的意思,不过“奖励”有夸奖或侧重物质勉励的意思,“鼓励”主要从精神方面进行勉励,鲁迅改用“鼓励”,表示主要从精神方面得到勉励,符合事实,而且是心悦诚服地接受这种鼓励,事实上是一生的鞭策。例③中“精通”和“熟识”都表示对于某一事物了解、认识的程度,但二者的高低程度却不同,“精通”中包含“相当熟识”的意思,鲁迅先生将“熟识”改为“精通”,就将作者的深沉情感融入其中,带有贬义色彩:讽刺那班不认真学习科学技术的留学生是多么的无知和浅薄。
二
鲁迅先生在选炼同义词时精益求精,总是从范围大小、语意轻重、对象异同、角度差别等方面去分辨、选择、锤炼。例如:
①谁不知道你正经(原文用“规矩”),……短见是万万寻不得的。(《阿Q正传》)
②但是,尚希(原文作“乞”)原谅,我于引用的原文上都不加圈了。(《咬文嚼字(三)》)
③我出世(原文作“降生“)的时候是清朝的末年……(《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④当没有知道拼音字之前,就不会想到象形字的难(原稿作“困难”)。(《关于新文字》)
例①从范围大小去辨析、更换:“规矩”指做人的一切方面,所指范围较大;而“正经”多指生活作风,所指范围较小,这里指吴妈的生活作风,所以将“规矩”改为“正经”。例②从语意轻重去辨析、更换:“乞”有乞求、请求的意思,语意较重,而“希”是希望的意思,语意较轻。这里是指引用对方的文字不再按原文加圈的事,用“希”恰当。例③是从对象不同角度辨析、更换:一般人的出生不用“降生”、“出世”,“降生”原指天上神仙下凡,“出世”则有始料不及、石破天惊之意,如“一佛出世”、“横空出世”等。在这里,恰值清王朝暮年,用“我”、“出生”之类的词,明显显出“我”战斗姿态的底气不足,石破天惊地喊出“我出世”,表明鲁迅要与一切封建旧势力抗争到底的决心,所以把“降生”改为“出世”更准确。例④从不同角度或立足点去辨析、更换:“困难”是从学习者说的,而“难”是就文字本身不易学说的,这里是讲汉字本身难学,所以把“困难”改为“难”。
三
鲁迅先生不仅精心选炼单个同义词,还善于在同一句中交互连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例如:
①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为了忘却的记念》)
②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到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故乡》)
③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孔乙己》)
④他既已表同情于教员的索薪,自然也赞成同僚的索俸,然而他仍然安坐在衙门中,照例的并不同去讨债。至于有人疑心他孤高,那可也不过是一种误解罢了。他自己说他是自从出世以来,只有人向他来要债,他从没有向人去讨过债,所以这一端是“非其所长”。(《端午节》)
例①“悲愤”与“悲哀”是一组近义词:“悲愤”是由悲痛而产生的愤怒;“悲哀”则是悲伤和哀痛。鲁迅交互使用“悲愤”、“悲哀”,可以充分看出他对敌人刻骨的仇恨,对烈士深切的悼念。例②“心情”与“心绪”是一组同义词:“心情”侧重在“感情状态”,如“心情舒畅”;“心绪”侧重在“情绪”,指心境是否安定,如“心绪不宁”;鲁迅在同一句中将“心情”、“心绪”交互使用,既细致地表现出复杂的思想感情,又避免重复单调,使言语富有变化。例③“偷”和“窃”是一组近义词。“窃”在行为上比“偷”更为隐蔽。鲁迅把“偷”和“窃”交互使用,通过孔乙己的口传达出当时知识分子诡辩时的滑稽。例④“索薪”、“索俸”、“讨债”、“要债”四个词都是“索要工资”的同义语。“他”作为一个教员,叫“索薪”合适;作为一个官僚,叫“索俸”合适;而从索取拖欠工资的角度出发,叫“讨债”更为恰当;当别人向他索取欠款时,叫“要债”合适,而当他向别人求取欠账时,则叫“讨债”恰当。这样对同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用不同的词语表示,既有使各词语的适用范围宽窄精当的妙处,又有避免同义词语字面重复的效果。
鲁迅作品中的用词的精练、准确是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生活积累,和细致的观察、深刻的思考、勤奋的创作及修改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应认真学习鲁迅著作里的词语锤炼,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水平。仅从这一点不完全成熟的结论来看,鲁迅先生是伟大的,鲁迅先生的著作更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