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言语以个性,给生命以过程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d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整体写作水平与改善个体写作特性是作文教学应该重视的两个指标。在中学写作教学中,提高整体写作水平一直托应试教育和评比的福,“深受重视”;个体写作特性的改善则由于费时费力且与若干所谓应试模式的训练相矛盾而倍受冷落。但是写作的真正目的恰恰在个体写作特性的改善,否则,所谓的写作教学重视提高整体水平就会误入歧途。
  近几年见诸报端的中考和高考范文,诸多篇什已经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相似性,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选材上言必称古人,句式上总是名人成群、名句成行,开篇以一二比喻引出话题和中心,中间以愤激之词论古今英雄志士,结尾以排比做结,做与古仁人志士腥腥相惜状,煽情加悲情。“高考作文当中,我们感受最痛切的是学生的作文大面积雷同,表达方式、思维方式大面积雷同,思考的方向和感觉都一样。这并不是高考时,学生的思维都一样,而是高考之前,大家所接受的语文教育,导致思维、情感表达上大面积一致。”(《海峡导报》2005-11-25《余岱宗:什么样作文能拿高分?》)这就是忽略个体写作特性的结果,也正是写作教学的莫大悲哀!在同一篇文章中,余岱宗谈到:“今天中学生作文最致命的毛病在哪里?最大弊病在于雷同,思维方式的雷同、语言的雷同、情感的雷同、解决问题方式的雷同。雷同的原因是由于中学作文教育不是特别注重个性的培养,科学化的思维方式导致对教育过分注重统一性,不太注重差异性。而作文恰恰需要的是差异性思维。每个人的表达可以不完美,但要求是属于你个人的情感。”“中学作文教育不是特别注重个性的培养,科学化的思维方式导致对教育过分注重统一性,不太注重差异性”的批评是切中肯綮。
  
  原因有三:
  一、中学写作教学重表达轻内容势必造成个性思维培养过程的缺失
  应该说中高考作文评卷工作已经努力在争取给学生一个客观的评价,通过上机评卷的方式,让两个老师背靠背给一张试卷打分,分数差距大的再由第三位老师评卷,意见再不统一交由中心组评改,不论是从评卷标准和细则的角度考虑,还是从调适教师个体间欣赏能力和水平差异的角度考虑,这样的评分方式都是最佳选择。
  然而正是对评分标准的“执行”导致了高考优卷的一致性。在高考评分的标准中有关内容得分的判别是需要的一定时间的,对表达的判别却比较直观,2005年福建省高考语文作文评卷标准的调整更是加大了表达的分数值。但是为作文多争取的10分,在内容上加了5分,在表达上也加了5分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这一种导向。
  因此,以得分为主要目的高中尤其是高三写作教学,以评分标准为依据以评卷实际情况为参考,量身定制的所谓模式在中学写作教学中大行其道。
  有的给学生一定的写作格式,严格按照这种格式让学生在几年的写作课中做“从一而终”的练习,教师昧着良心按照主观设定的要求砍杀学生即使是偶尔流露的灵性之光;有的选择若干文章让学生背,指导学生在考场上此类题目这样套,彼类题目那样套,所以在评卷的时候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似曾相识又莫名所以的文章,因为鹦鹉学舌总是怪腔怪调;更有甚者,要求学生背诵若干好句好段,不论是什么题目都让学生把这几个句子写进去。在这里我们无意否定这些老师希望学生有个前程的好意,但是这种忽视个性差异的教学方法,直接将学生“空投”到“终点”的教学行为,正是造成中学生作文千篇一律的主要原因。为民族的未来计,这种众口一词比万马齐喑更可怕。
  二、中学写作教学缺乏过程概念的课程预定,导致“言语人生”的早衰
  这里借用福建师大潘新和教授的概念“言语人生”,潘教授的《表现与存在》一书中说:“言语人生,是人类最具本质的人生。”(潘新和著,《表现与存在》,福建人民出版社,P60)一个人的言语能力理应随着生命的成熟而逐渐呈现出与个体生命一样的色彩。
  但是,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唧唧喳喳地言说自己的喜怒哀乐时,放弃用文字书写自己思想和心情的阵地呢?是放弃过程的写作课程预定。
  一个人的言语能力,在不同的年龄段呈现不同的特点,其言说的内容和方式都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高中生对时尚、体育、文化和时政的关心,符合他们的心理需求,其言说上力求体现自己的理性思考和深刻也符合常理,问题在于我们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言说空间,是片面的用文学代替文化、用是非代替辨证,还是让社会生活、文化哲思各得其所。看看现在连我们的初中生都开始言必称历史文化、文必写屈原东坡,就能够窥言语生命“早熟”之一斑。然而此类“早熟”并非言语生命的自然现象,而是应试训练催熟的结果,小孩大人话固然不失可爱,但一旦做作成小老头的模样,早熟也就成了早衰。
  在一次话题为《个性张扬与自我约束》的作文训练中,一个学生用了马拉多纳等诸多体育明星的盛衰为例,论述自己对该话题的理解,教师给定的评语是“没有文化”在总分70的情况下给了37分。
  该学生最大的不解是,是不是一定要说古人?我们最经常接触的最经常谈论的为什么不可以写文章?文章的素材是有质量的区别,但从选材的角度说我们可以“笼万物于笔端”,做为21世纪的现代人以为以体育人文没有文化实在是耐人寻味!
  学生言说的欲望与“教学目标”(唯高考马首是瞻的应试训练目标)的矛盾是不可协调的,所以学生选择说假话表假情以获取分数,使我们的下一个教学步骤建立在虚假的学情之上。所谓的过程其实是建立是教师已经划定方向和路线的基础上的“假想”,其间有多少反馈来自学生的心灵实在值得思考。
  三、写作教学的非线形模式势必造成写作教学的过程缺失
  中学写作教学的主要流程是“讲——练——批——评”。
  “讲”的内容常常是以某篇文章为例,分析其得分的原因,并常常以高考的满分卷为例,在这里写作教学失去的恰恰是对个体的特性的关注,造成从内容选择到表达的趋同现象。一个过程结束后,立即会开始新的流程,在训练目的上前一个题目和后一个题目之间往往没有联系,也就造成训练流程之间没有什么关联。“讲”是教师选择一些符合高考的方向的题目做一些思路引导;“练”是让给学生写;“批”是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评”是在批改的基础上上讲评课。作文的批改基本上是就一篇文章做点评,点评的内容与同一个学生过去的文章没有联系,提供给学生的指导是“这一篇如何如何”既没有“你原来原来如何,现在如何”的比较,也很少提供一个同类题目供学生调整自己的的写作失误,使写作在教与学中都缺乏“过程”。
  语文老师最大的贡献就是发现学生的言说天分,以园丁的身份给予培植,使他们有自己的四季,而不是以导游的身份将所有的言语生命导入同一个终点,却错失在路上的风光。让每一个言语生命都“慢慢走,欣赏啊!”
其他文献
话题作文体裁不限,虽给考生作文自由发挥和自主创造留有较大的空间,但由于文体范围的不确定性,同时也给考生带来一定的困惑,他们面对话题往往不知所措,无从下手,无法将作文的才华发挥到极致,有许多学生只好将题就题,信手涂抹,写上一篇平庸之作交卷了事。针对此,本文试图从构思方面总结七种方式,希望广大考生见好择之,以应对作文考试。  联想(串联)式 根据文艺心理学家的诠释,联想是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回忆起有关
高考语文试卷往往提供一些注释。据笔者统计,2007年全国18套高考语文卷中,共给了64条注释,平均每套卷约3.5条;2006年17套试卷中共有注释63条,平均每套卷约3.7条。这些注释绝大部分是给文言文阅读文本和古诗鉴赏文本作注的,少数是给现代文阅读文本作注的。  众所周知,高考考场如战场,时间极其宝贵,命题者决不会无端耗费考生时间,因而,试卷上所给的任何一个字符都是有用意、有用途的,都是为考生能
郁达夫的经典之作《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作者以一个平民化的文人姿态,怀着忧郁、优美的情怀观察、体验故都之秋,将北国故都的民宅内外、胡同两旁、槐树前后的秋姿秋态秋声秋色流于笔下,展现了故都秋天的独特神韵——清、静、悲凉。整篇散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  本文写于1934年,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已将近有50多年的历史。一代代的学子们读着这篇课文走进北国故都恬静安谧、幽静深邃又带着悲凉的秋
现在有一类人叫“淘衣族”,顾名思义,就是买衣服的人。她们为了追求时尚品牌,觉得买正品不划算,就去市场淘“A货”。  “A货”的概念最早来自耐克公司。说的是耐克公司给厂家一千双鞋的生产任务,但一般会给一千一百双鞋的材料,为了防止货物外流,只给一千个鞋盒。那么装盒上柜的那一千双鞋就叫A鞋,而利用剩余材料做的流落出去的鞋子就叫B鞋。后来服装厂家借用了这个概念,把仿制的比较好的叫“A货”,不好的叫“B货”
文字是充满生命力的。因为穿越这些记录历史、承载生命的语言,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历史长河中生命个体挥洒过的生存轨迹。它或是鲜活生命的全程,或是剪辑出的某一个驿站。  走近唐朝大文豪柳宗元的《愚溪诗序》,我们会看到那正是柳宗元生命历程中十年“湖南永州一驿”的记录。资料记载,“永州十年”确切所指他三十三岁至四十三岁的十年。那原本是一个人个体生命最旺盛、最勃发、最辉煌、最想有所为、也最易有所为的十年,可是他
“玉米”、“凉粉”两大阵营的摇旗呐喊,为超级女声的舞台营造了热力四射的强烈氛围,同时,也给我们的语言视界增设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玉米”谐音“宇迷”,即指“李宇春的歌迷”,“凉粉”谐音“靓fans”亦即“张靓颖的fans”。“迷”和“粉”都是fan(s)的翻译,“迷”是意译,“粉”是音译。  意译与音译是汉语吸收外来词的两种基本形式。汉语外来词理论认为,汉语吸收外来词的形式以意译为主。20世纪5
在中国古典散文中,《项脊轩志》堪称悲情美的绝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首先是“悲”的背景。《项》开头写道:“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字里行间笼罩着衰旧、破败、局促、阴暗的气氛。这三句不但交代了项脊轩作为南阁子的过去,也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悲”的基调。  对母亲和祖母的怀念,作
《山东省普通高中2017级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而深入参与的学习情境。学习情境可通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加以创设,融合听说读写,打通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整,整体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由此可以
最近市青年教师大比武语文赛课活动在我校举办,执教课文为《幽径悲剧》《明天不封阳台》《皇帝的新装》,课堂教学展示了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崭新面貌。但其中不少教师往往热衷于教学形式的创新,重视拓展延伸,在课件设计上下的工夫往往较多,忽视了对文本的仔细研读,对于文本的解读显得粗糙肤浅,甚至误解,使得课堂的“语文味”不浓,学生的有效学习因素不高。相反,其中特别“出彩”的几节课,正是源于教师文本细读的能力较
(一)  【评议论文】黄伟《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边界问题的思考》,原载《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6年第9期。  【原文提要】本文从语文的原点出发,分析了综合性学习“泛语文”产生的内在根源:第一,语文综合性学习展开的广度导源于对“语文”的认识;第二,对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综合”的理解,影响综合的深度和力度;第三,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中重形式不重实质。并进一步划定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边界,把语言文字表达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