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常规,拓展学生自主空间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fei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追求精巧的课堂,完美的流程,完美的环节,对这样的老师我充满敬意,但我更追求一种自然、潇洒与“随意”的课堂,不把课堂填得太满,留一些空间给学生,留一些空白给自己,愿意课堂上出现一些“突发情况”,使我能即兴发挥教学灵感,使教学的流程随课堂现场的情况而自然推进。精巧的课堂采用的是直线教学的方式,它的教学内容是提前安排好的、循序渐进的、要求所有的学生学习同样的知识,并且用同样的标准要求和检查他们;而“随意”的课堂采用的是散点教学的方式,它往往选择部分重要的东西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若干知识间的联系,补充他们自认为需要补充的知识。
  这让我想起了魏书生先生,他通常采用的就是散点教学的方式,一本书的内容,魏先生往往不到两个月就讲完了,剩余时间就让学生自己消化,或深入研读或拓展延伸一些课外内容。这种方式是符合现在这个知识堆积如山、信息铺天盖地、变化日益加快的社会的,人生有涯,而知识无涯,选择性的学习恐怕才是最要紧的。散点式教学方式,就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提升和自我拓展的空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探究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是值得运用和推广的。
  问题是:如何打破常规巧妙散点?
  散点教学,宜尊重学生兴趣。散点,散有效的点,有效地散点,必须做到以生为本,高度尊重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就应该相信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人人可以创新”“潜能无限”。高度尊重学生,要置学生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让学生在融洽的情境中学习。所谓融洽的情境指的是课堂教学中有民主的氛围,平等的师生关系,愉悦的教学情境。我曾经听过一位教师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这位教师在教学中也有独到的个性,首先自己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课文,然后问学生:“你最喜欢这篇课文的哪一段或哪几个句子?然后请你说说喜欢的理由。”这位教师这一环节的目的应该是很明确的,就是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很多学生回答了老师的问题后,有一位学生却说:“我不喜欢这篇课文。”为此老师批评他“自以为是”。课后,这位学生告诉笔者:“父亲虽然很爱儿子,但是形象很不雅,我不喜欢。”在教学中,我们对教材的仰慕、赞叹、崇拜是一种学习,它可以让学生从中受益。但是质疑、挑剔、批判,又何尝不是一种学习呢?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是一种更深刻,更具个性和更富创造性的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我们应该给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为什么一定要硬逼学生学习不喜欢的内容呢?这是对学生个性的压抑,也是对学生独立思维的伤害。我们如果能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倡导独立自主地学习,就会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散点教学,宜“先做后学”,“先学后教”。散点式教学,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主动探索的环境。而“先做后学”“先学后教”,正能完成这一目标。
  学习之前,教师先有意识地散个点——布置“前置作业”,这是“先做”“先学”,是创设了一个主动探索的环境。布置“前置作业”,这是教师充分地调动和利用学生资源,把可以托付给学生的学习尽早地交付给学生,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是真正地以生为本。“先做”“先学”,使他们的头脑有了一定的储备,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有了大体上的认识了解,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定会信心倍增,得心应手。
  在短暂的寒假或漫长的暑假中,让学生做些什么作业,语文老师总是要费一番心思,而我经常布置这样一个作业:让学生们阅读下一册语文课本规定要阅读的文学作品,要求写若干篇读书笔记。以书为友,快乐读书,拉近了学生与书、学生与语文、学生与我的距离。每当假期结束,同学们畅谈读书心得时,我总会收获了一份又一份高质量的“答卷”,他们充满真情的娓娓述说,都让我真切地读出了关于教育的精彩诠释: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是儿童学生自己,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最重要资源,是动力之源、能量之库。这样的散点,对学生应该是一种激励,它不是拖着学生走,而是想方设法创设了一个让学生主动探索的环境,唤起他们内在的热忱与希望,鼓励他们扬鞭奋起,不断前行。
  散点教学,宜“以学定教”“不教而教”。“以学定教”“不教而教”是语文教育追求的境界。散点式教学就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只要有可能让学生自己学,我们就不教,表面上学生不能自己学,我们也要创造条件,转变方式,让学生能自己学。
  就一堂课而言,教学目标未必是必然的。一堂课里,没有什么非教不可、非学不可的内容。语文学科搞过于严密的目标训练体系有悖于语文精神,教师应该在全面掌握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抓住教材的重点,突破教材的难点。《春》这篇老课文怎么教与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补充、拓展、延伸、超越,使教学内容能够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跳板和培养学生个性的有力的凭借。而且,品味语言对初一新生而言是一项新任务也是一项硬任务,富有挑战性,所以围绕语言赏析展开师生应该都有戏好唱。但教师不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只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是要“教”的,但“教”应该是精而少的——只举个例子,教师“教”之后即“不教”,转为学生的“学”——模仿老师的例子赏析语言,学生的“学”才是这堂课的重点所在。
  “教”是为了“不教”,“散”是为了“不散”,让学生在离开你以后,还能像你在场时那样精彩地学,甚至更精彩地学,当然,这个“不教”,不是绝对的“不教”,不是教师的消极无为,这个“散点”不是随便散个点,而是“授以渔”。以后的战略撤退,只有这种“不教”,才能解决叶圣陶老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方法问题,真正实现“不用教”“无须教”的最终目的。
  散点教学,宜多留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多一些自主空间,便多了一些探究创新和提升能力的可能。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是自主探究的开始,有了自己独到的发现,思维就会闪现出智慧的火花。这时如果我们能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探究问题的热情便会空前高涨,就此,有教师认为“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并列举了这样一个实例:如对“全世界粮食发生短缺”这个问题的理解,各国孩子是大不一样的:非洲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饥饿,因为他们一直生活在饥饿中;欧洲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粮食短缺,因为他们一直生活在富裕中;美国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全世界,因为他们心中只有美国……仔细想想,说得太有道理了。
  只有把提问的机会留给学生,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学生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如教学《生命,生命》时,我讲到对生命的珍爱这个主题时,留了一个让学生自己发问的机会,立即有个学生站起来问:“杏林子身患残疾,那她当初有没有想到过死呢?作者写这篇文章所选的动植物都是弱小的代表,这是不是作者自己的一种写照呢?”我当即表扬了这个同学,并鼓励他们,要想弄清这个问题,还要查阅相关的资料,结果课余不少学生泡进了图书室和微机室,搜集到了大量资料,很快弄清了这个问题。在学《夸父逐日》这一课时,我同样让学生自己发问,学生灵机一动,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最后夸父的拐杖偏偏化作了桃林呢?”就这个问题,同学们进行了大胆的想象,有人说夸父是想让后来的人,口渴了有果子吃,不至于像他一样渴死;有人说自古以来,桃林总和水联系在一起,大概是夸父希望这地方也能出现水吧;还有人认为可能夸父的拐杖是桃木的……所有这些,无不显示了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和超强的活动能力。学习中,“解决问题”是目的,但“问题”从何而来,如何解决却是关键,教师精讲,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无疑是对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一种锻炼,这样的散点,一定比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要好得多;这样的散点,也一定能达到“教少学多”的效果。
  散点教学,宜积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散点教学,往往选择部分重要的东西交给学生,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若干知识间的联系,补充他们自认为需要补充的知识。这个过程,需要学生的独立学习,让他们独立思考去发现去感悟。但在独立学习基础上的小组协作学习,伙伴的交互作用,对相关内容的理解,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更具有关键作用。阅读并非全是个人的事,特别是对中小学生来说合作学习是重要的认知策略。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这点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在自读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解疑,教师要深入各组,参与讨论,并作必要的启示和点拨,引导学生再读书,在读中解决重难点,把读和议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划找归纳,在学生独立感悟镰刀斑羚组织才华和杰出智慧及老斑羚的牺牲精神的前提下,让4人小组自行确定某一个方面的内容,合作学习,讲座筛选,设计展板,布置画面和解说词,设计操作,合作为“一次惊心动魄的飞渡”的讲解做准备。经过小组的合作准备,一幅幅精彩的画面出现了,一块块精彩的展板出现了,一段段美妙的解说词出现了,真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闪出更多的智慧的火花,提升了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减弱了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好地体现了散点教学以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语文课堂是一个丰富的市场,里面的物品琳琅满目,如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胃口,选择自己需要的物品并创造出新的物品,这就需要教学的艺术,希望散点教学方式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作者单位:上虞市城北实验中学
其他文献
“互动”教学方法,是通过师生的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全面互动,改变传统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从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我在运用“互动”教学实践中,就如何将教师的教融于学生的学之中,如何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使教与学达到最优化的整合,下面是我的一些粗浅做法。    一、创造有趣的游戏活动,激发互动    为了激发师生间的互动,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有趣的游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本文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一课谈谈在几何教学中进行创新思维能力训练的一些做法:一、在几何定理证明中引发、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具体做法为:利用定理证明的必要性,启动学生思维;利用定理证明与发现的联系,激发学生思维;二
摘 要:随着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实施,合作学习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学习方武之一,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经历阐述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数学 合作学习    随着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合作学习理念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是我国数学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它的出现促进了学生课堂中的交流沟通和个性社会性的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合
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积极探索数学教学的活动规律,是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比较符合数学教育发展要求,在数学教育改革的今天,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非常必要。  所谓数学活动是指把数学教学的积极性概念作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思维活动的形成和发展来理解的。按这种解释,数学活动教学所关心的不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的过程,让不同思维水平的儿童去研究不同水平的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智力。    一、
吕叔湘先生曾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语文教学就是科学的理性和艺术的灵动最好的二者合一。语文教育离不开情感的表达,而课堂因为有学生的参与,情感的元素就更为浓重。然而,现在的语文教学大多是学生围绕着教师的指挥棒转,因而学生容易表现出厌学的情绪。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开拓学生的思维。    一、加强学生
“说”是语言的口头表达式,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重视“说”的训练,能加强课堂上的信息反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题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现行的《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不仅要求学生记住所学的知识要点,而且要求学生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能够解释和说明所学知识的含义,能够对不同知识采用适当的形式予以表达。我在平时教学
在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直观的电教形式,把书本上静止的图形变成动态的图形,有利于沟通知识之间,图形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从而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乐学、爱学。  一、动画引趣,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运用多媒体,可以使声、形的感性知识信息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有关行程问题的应用题时,利用多媒体演示说明相向运动的情况,使
摘 要:热爱学生,把学生当朋友看待,和学生做朋友,学生也喜欢做我的朋友。“亲其师,信其道”,因此学生都喜欢上我的地理课。我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我的工作一直很得心应手,这是值得我自豪的地方。  关键词:热爱研究 尊重 朋友    从拿到新课本那一天起,我不断地尝试各种方法,不断地摸索、创新和总结,我终于找到了一种学生很愿意接受
摘 要:“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的集体备课要处理好个人钻研与集体讨论的关系,“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能不能上好关键要看学生有没有充分地被调动起来,参与到课堂之中,学会从语言变化与发展的轨迹中感知社会生活的变迁,加深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与理解;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是不是贯穿整个课堂。  关键词:集体备课 自主探究    新教材实施的巨大难度,它包括时间跨度大,内容多而复杂的问题;教学时间少而教学任务繁重的
作为一名教师,我经常戏谑的称自己为“公众人物”,尽管我们没有明星、偶像举手投足间的大腕风范,但如果能在自己的三尺舞台上精彩演绎只属于自己和学生之间的华彩瞬间,我想在学生心目中我们应该具有明星般的风采吧。  所以,我们在“舞台”上的感染力尤为重要。这里我主要谈谈语文课堂中对音乐的有效利用。  一、从对“听众”接收信息的方式看,声音信息的刺激远比图片信息更具感染力  作为教师我们迫切需要能够刺激并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