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不渝评弹路 弦索长春赤子情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chaojie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10-0019-04
  邢晏春,1944年5月生于苏州,1962年随父亲——苏州评弹名家邢瑞庭学艺,1963年开始从事苏州评弹工作,历任评弹演员、教师、苏州市文艺创作中心主任,悉心从事苏州评弹音韵、语言的研究。现为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评话、苏州弹词)传承人。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定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改革职教课程与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成为有思想、有创新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职教人需要走进社会,走进行业企业,与行业企业一线大师对话,向大师取经,谋求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紧密对接,谋求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众多“民间工艺大师”、“民间文化大师”对如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最有发言权。从这些大师们身上既可以看到一名普通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为专家型人才甚至大师所需要的一个不断学习、实践和创新的漫长过程,又可探寻到一些用以指导职业教育改革,促进无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共性规律。
  大师是如何炼成的呢?我们怀着对大师们成功人生的无限崇敬和好奇,期待走进他们的高尚心灵。根据课题组的安排,我们的访谈、研究对象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苏州评弹大师邢晏春。虽然对苏州评弹界鼎鼎有名的“邢双档”早有耳闻,但直接接触还源于对邢晏春老师的约谈。为了提前将访谈提纲发给邢晏春老师,我们请他把邮箱发给我们。由于年事已高,加上身体不太好,他错将邮箱的密码当做邮箱号发给了我们。到了深夜11点钟发现发错了,赶紧重新发信息致歉、修改。当时我们被邢晏春老师如此真诚、严谨的精神所打动。
  带着这份感动,我们在9月23日那个微雨的初秋清晨,在桂香弥漫的苏州环秀山庄与邢晏春进行了一次亲切的交谈。年过古稀的邢晏春老师虽已满头华发,且因疾病缠身脸色略显苍白,但难掩其浓郁的书卷气,尤其是谈到苏州评弹时他眼睛里闪烁的光芒让我们深切感受到这位评弹赤子对苏州评弹血脉交融的情感与爱恋,而这种情感贯穿于他一生的职业生涯。
  一、“因挫而坚”的评弹演员
  谈起“入行”,邢晏春老师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那就是家学渊源,因为邢晏春老师的父亲,时称“开篇大王”的邢瑞庭和姐姐邢雯芝是20世纪30年代的“响档”。受到父亲和姐姐的熏陶,邢晏春从小就喜欢评弹,为父亲深感光荣,希望能“成为像父亲一样的人”。然而,真正对邢晏春老师产生触动、让他立志要唱好评弹还源于一次偶然的事件。
  1962年,面临高中毕业的邢晏春因为受到全国许多大学关闭(“大跃进”期间不具备办学条件而开设的大学)而导致大学生回高中重读的冲击,决定放弃考大学,与妹妹邢晏芝一起跟随父亲跑码头学说书。当时,父亲在浙江省曲艺团,恰逢团里放假,一位平时与邢晏春要好的学员便约邢晏春一起到西湖游玩。那位学员与师父同住一个房间,师父放假要回苏州,却把钥匙忘在了房间里。因为找不到徒弟,师父只能从门上面的气窗爬进房间开门拿行李。师父很胖,爬气窗很吃力,因此非常生气,找团长告状。团长狠狠地批评了那位学员,并命令学员:“不许跟邢晏春一起玩!”刚好此话被邢晏春在门口听到,年少气盛的邢晏春于是跑进去质问团长:“为什么不许他跟我一起玩?”团长的一句话深深地刺激了邢晏春:“因为你是社会青年!”
  当时社会上有三种人被人看不起:流氓阿飞、华侨和社会青年。所谓“社会青年”就是书念完了没有工作,蹲在家里被人看不起的人。邢晏春非常气恼,当“社会青年”并不是他的本意,而是时世所迫。这一“事件”刺激邢晏春下定决心、坚定信念:一定要尽快学好评弹,找到愿意接纳自己的团体。
  带着这份决心,邢晏春开始了没日没夜的“苦练”生涯:早晨天不亮就起床吊嗓子,上午一个人练单档书、“掌好舵”,下午和妹妹邢晏芝排双档书,吃了晚饭后听夜场书,夜场听完了回家整理脚本,把书场里听的书补充进去(因为以前的老先生都没有剧本,只有唱词,说的东西全靠耳口相传),经常写到凌晨一两点钟,每天睡不到几个小时。这样艰苦的“魔鬼式”练习让父亲都感到心疼,父亲说:“别天不亮就去喊嗓子,你们睡到自然醒,嗓子自然会好的。”
  这样勤奋苦练一年后,邢晏春与妹妹邢晏芝开始找团体,半年后好不容易凭着自己的实力进入了常州市评弹团。回忆起这段“入行”经历,邢晏春老师充满感慨地说,“学艺之人必须经受挫折,受了挫折才能坚定自己的意志,坚定了意志才能走出自己的道路。”
  如果说邢晏春是因为经历“挫折”而“坚定”地决心成为一名评弹演员的话,那么他对苏州评弹的“挚爱”则源于他因“坚持”而产生的感情。
  二、“因坚而爱”的评弹教师
  邢晏春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他喜爱书籍、诗词、绘画、表演、乐器、写作等等。坚定了演员道路的邢晏春,凭着广泛的兴趣基础和出色的写作功底,对传统书目《杨乃武》《贩马记》等进行了与时俱进的、创新性的改编与传承,不仅继承了其父“什锦开篇”的说唱功力,更展示了其非凡的创作才华;妹妹也逐步创立了自己的“晏芝调”,得到了广大听众的认可。他们带着苏州评弹先后出访了香港、台湾、新加坡、加拿大、美国等地区与国家,“邢双档”在业界声名鹊起、风靡一时。
  然而,与一般艺人不同的是,邢晏春和邢晏芝都不愿满足于一时的风光,荣誉带给他们的是对苏州评弹艺术更深的热爱和更强烈的责任感。要把苏州评弹传承下去,仅凭两个人的力量太微薄了,他们必须收徒、传承。但是传统的“师带徒”有很多弊端,如师父不会倾囊相授,真正优秀的书目无法传承下去;门户之见很重,徒弟只能学师父的书,不能学别人的书,非常狭隘。经历过“文革”,从歌剧、舞剧、话剧、戏剧等姊妹艺术中受益颇多的邢氏兄妹,秉承着父亲“转益多师是汝师”的教导,决心在传承的道路上也进行一次创新,这些恰巧与苏州评弹学校的办学宗旨不谋而合。苏州评弹学校于1962年在陈云同志的倡导下建立,目的就是培养专业的、综合艺术素养较高的评弹演员。学校没有门户之分,讲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博采众长,各流派之间可相互切磋、防止艺病,是一个较好的演、研结合的场所,吸引着江浙沪的艺术家们到校讲学,邢晏春的父亲和姐姐就曾代表浙江省曲艺团在苏州评弹学校执教。   基于“邢双档”与苏州评弹学校共同的需求,1985年,邢晏春和邢晏芝从常州市评弹团调入苏州评弹学校任教,开始了他们的演、教、研相结合的第二个职业生涯。
  邢晏春没有上过师范学校,但他对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有独到的理解。“学徒制与学校教学不是对立的,”邢晏春如是说,“他们是一种发展的关系,学校正是从师带徒发展而来的,二者的中心都是教学。当然,学校的教学内容更全面。”
  访问者:“请您谈谈现代‘艺徒制’对职业教育有什么启发?”
  邢晏春:“苏州评弹学校应该有‘现代艺徒制’的色彩,要比传统的‘师带徒’规模更大、传承更要创新,这也正是学校的优势,但是职业学校应该考虑市场的需求量,不能片面追求规模的扩大,而应在保证市场需求量的前提下重点提升教学质量。”
  如何提升教学质量?邢晏春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和实践。首先,教师要注重“研究”。“你是个好演员,但不一定是个好老师”,邢晏春说,“你要告诉学生其然,还必须告诉其所以然。”刚到评弹学校任教时,他虚心地从听课、助教层层做起,逐渐积累经验;他特别注意理论研究,这对评弹演员来说是难能可贵的。他曾亲自到浙江余杭考察杨乃武与小白菜的遗迹,去北京故宫博物院查看杨乃武案的原始资料。他还编撰了大量校本教材,从音像录制到编印脚本,他把大量的时间都放在了研究上。“有研究,才能在讲台上讲得有底气”,邢晏春说。在授课的同时,他仍然坚持演出。“我选择在人生的黄金时期而不是退休后到学校任教,对学生的好处就是我能给他们带来最有时代感和时效感的市场信息。让学生知道,现在的评弹有什么特点,该怎么发展。”其次,要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学生不喜欢,再好的老师也没用,”邢晏春说,“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多听书、听好书、听趣书。”就是说,先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然后再让学生通过演出等专业实践来巩固、提升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会乐于钻研,主动学习,取得成绩。
  鉴于此,时任苏州评弹学校教务处处长的邢晏春和苏州评弹学校副校长的邢晏芝在周沛然校长的鼎力支持下大胆进行了教学改革,实现了两项创新。一是开办了全真式实验演出团。模拟专业团体的运转模式,设置了演员、编导、舞台监督、服装道具管理、化妆、音响等多种实践岗位,为学生提供全真式实践,培养学生的表演力、创造力和组织力。由邢晏春创作、邢晏芝指导或带领学生演绎的作品均获得了骄人的成绩。如《搬家乐》《百样机》《迎亲曲》《苏州小娘唔》《姑苏十二娘》《村里老太学电脑》《天下第一砖》等先后荣获“文华奖”“牡丹奖”“芦花奖”,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金、银、铜奖,苏州市“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评弹表演唱《江南好风光》参加了世博会开幕式文艺表演,《苏州美》登上了文化部主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二是以他们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评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契机,在五年级开办“传承班”,以专门培养研究型人才、传承经典流派和经典书目为目标,先后传承了经典长篇《珍珠塔》《描金凤》《玉蜻蜓》等。大批精英人才从传承班走出,孙可等学生在校时已获得全国评弹青年演员电视大赛新人奖,毕业后很快获得国家级、省级评弹专业比赛优秀奖项。传承班的开设在全国艺术教育中属于首创,这种创新性特色办学经验,引起了中央文化部的重视,被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列为试点,总结经验,向全国推广。
  在邢晏春“师研生钻”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苏州评弹学校先后培养出了以江苏省曲协主席、苏州评弹学校现任副校长盛小云、施斌、吴静、王池良等为代表的大批优秀评弹演员。学校毕业生为江浙沪95%的评弹演员来源,使苏州评弹学校成为名副其实的“评弹艺术的摇篮”(金庸题)。
  从幼年对苏州评弹的懵懂之情,到成为演员后的自豪之感,再到为人师而深研后的执着之爱,邢晏春用他真诚的赤子之情成功地诠释了“双师型”教师和“学者型”演员的典范。在他的一生中,有两件事他始终不曾放弃,那就是表演和研究。
  三、“因爱而痴”的研究者
  还是在苏州评弹学校任教期间,邢晏春发现了一个问题。随着苏州开放程度的扩大,由不少外地人构成的“新苏州人”的数量逐渐超过了苏州本地人,而苏州评弹学校的招生对象中的新苏州人也越来越多,他们说的苏州话完全就是“洋泾浜”。再加上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不少苏州本地人也说不出纯正的苏州话了,常常夹杂着一些普通话甚至外语。这让身为“苏州话正音”教师的邢晏春非常担心,他担心苏州话因此而变味甚至消失,他更担心这将会影响到苏州评弹艺术的传承发展。于是他萌生了编写一本苏州话语音词典的想法,既是对原汁原味苏州特色语言和词汇的记录,也给孩子们学苏州话提供参考。由此,他开始了一段长达15年的坎坷历程。
  首先是注音方法的选择。最初他选择了传统的反切法,即用两个字来注另一个字的音,被切字的声母跟反切上字相同,被切字的韵母、声调跟反切下字相同。但这种方法必须以能用苏州话很标准地读出反切字为前提,否则被切字的读音不可能是苏州语音。如“州”字,知欧切,用上海话就切成了苏州话的“钻”,显然这种方法对外地人来说行不通。接着他又试着借用汉语拼音方案的声母、韵母、声调符号为苏州话注音,但由于普通话的声母、韵母、声调远远少于苏州话,无法表达出苏州话的变调与转腔,这种方法又告失败。正当他苦思冥想不得其法时,他看到了李荣先生主编的以国际音标注音的《苏州话方言词典》,既容易学习,又能表达出苏州话的腔调特色,唯一的困难是高中毕业的他对国际音标知之不多。于是,他开始潜心学习国际音标,并试着用国际音标编撰了《吴语正音声母视读》《吴语正音韵母视读》等校本教材,在教授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让邢晏春非常振奋,于是他坚定了以国际音标标注他的苏州话词典的想法,身边常备一个本子,学校、书场、菜场、茶馆、聚会等各个场所,随时随地想到、听到就记录,甚至半夜梦见一个字,他也会马上翻身起床记录下来,每天晚上再把这些字誊写到稿纸上去。10余年时间过去,他的书稿已堆满了半个房间。于是他又计划着找出版社将这些书稿出版成书。但是,当时的出版社都还没有国际拼音的排版软件,虽然时任苏州评弹学校校长的周沛然发动学校师生一起帮忙用电脑输入文稿,但同样因为以贴图的方式粘贴的国际音标不符合出版社的排版要求而被拒之门外。此时,艺人的坚韧、师者的执着再次鼓舞邢晏春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多方奔走,经过与出版社的多次协商,2014年8月13日,《邢晏春苏州话语音词典》在苏州市图书馆举行首发仪式。历时15年、经过6次修改、6次校对,近140万字的《邢晏春苏州话语音词典》终于大功告成。
  访问者:“请您谈谈,面对这些挫折时您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邢晏春:“痴迷了,所以我没有挫折感,我也没有遭遇高原现象。”
  一个“痴”字,道出了他对苏州评弹的挚爱和苏州文化的深厚情感。邢晏春的一生虽然经历了艺人、教师、研究者的职业角色转变,但他始终没有离开过评弹:从艺时他能够创新传承评弹,从教时他能够钻研发展评弹,被借调到苏州市文艺创作中心时他更是专心创作评弹。正如陈云老首长题赠他的那首李白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评弹早已如影随形地融入了邢晏春的灵魂,跳跃在他的叮咚弦索上,永恒在他不老的艺术青春里。从这位评弹大师身上,我们发现了“坚韧”“热爱”“执着”对成就人才、对文化传承、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这也正是值得我们每一位职教人学习的品质。
  (责任编辑:沈彬)
其他文献
初高中数学有着紧密的联系,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深入、延伸。如何引导高一学生准确把握好高中数学学习的起点呢?作为高中数学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进入高中以后,面对的一切都在变化,首先要了解学习对象的特点,与过去初中生的不同之处,听取老师的建议,还要主动观察,随着形势、环境、对象的变化,调整好心态,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适应高一数学学习。  一、初、高中数学的联系与区别  初中数学是高中数学的基础。初中
摘要:会计专业毕业生问卷调查表明,中职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应与企业真正合作,才能缩短学校与用人单位间的期望值差,真正培养社会需要的会计专业人才。  关键词:会计专业;人才;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5)05-0033-04   为更好地了解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掌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进一步沟通校企关系,调研企业对会计岗位及会计
我申报的岗位是橱窗清洁员,学校是我们的家,作为一名少先队员应该爱护自己的家,清洁橱窗既能为学校服务,又能让我得到锻炼,一举两得。我服务,我快乐!  ——四10班学生 王悦  志愿服务岗,看似小小的岗位却让孩子有了属于自己的舞台,他们体验、生长,慢慢领悟什么是付出,什么是坚持,什么是责任。  ——教师 丁倩微  作为孩子的母亲,我真心感觉学校开设“小小服务岗”是个非常好的点子,锻炼了孩子们的能力,提
沈茂德 学校,应该有属于校园的宁静  杨九俊 “合作”的风景  李雪林 培养魅力教师 成就快乐学校  唐 琴 领跑,让特级教师彰显质感  钱海荣 人生的另一条河流  顾爱勤 追求课堂“年轻态”  朱永元 那一声“朱哥”  赵 芳 编织教育科研的网  沈利妹 在“被成长”中成长  姜树华 “言意共生”: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  朱联生 关于“E”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鲁文园 整合理念下校本课程教学模式的创
摘要:江苏省震泽中学“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的建设是对学校历史文脉的承接和传统特色的张扬,也是学校转型升级、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抓手。通过回溯传统、融通学科、联接社会等课程开发方式以及校本课程教学、天文研究性学习、天文社团活动等课程实施途径,课程基地最终形成了实践互动、开放创新的“做中学”的教学生态,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源源不断地助推着学校的优质特色发展。  关键词
摘要:喜玩、乐动是儿童天性,教育理应“与孩子的天性合作”。“学会玩的动课程”是校本课程,也是对国家、地方课程的校本化改造和实践。它把学校课程切分为学科课程和综合活动课程,对于前者,分别提出与践行各自的教学主张;对于后者,又分为“项目活动课”和“主题活动课”。“玩”不等于“游戏”,还指“玩味”、“玩索”和“玩绎”;“玩—动”课程不等于游戏课程,也不等于“游戏教学和非游戏教学的游戏化”。  关键词:学
对于普通高中学校来说,高考是每年始终绕不过的一个话题。当今社会,高考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每一所高中学校都在想方设法来提高高考质量。而影响高考质量的因素有很多,通过近几年的不断摸索和实践,笔者认为,用系统思维方式来指导高三备考工作,是一种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  所谓系统思维,是指以系统论为思维基本模式的思维形态,它不同于创造思维或形象思维等本能思维形态,是一
摘要: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论语》学习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更大意义还在于促成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以满足其未来发展和健康生活的需要。笔者尝试运用在演唱中亲近《论语》、在时尚中认识《论语》、在世事中理解《论语》、在厚积中内化《论语》、在反躬自省中实践《论语》等五种教学方法进行《论语》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论语》的热情,实现了学生人文
摘要: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一场文化变革在中职学校悄然发生。为积极应对变革,江阴市商业中等专业学校推出了“三同四式”育人策略,有效提高了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文化变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7C-0108-04  一、学校文化变革的必然趋势:校企文化融合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
随着互动型课程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课程的决策、实施和开发,需要团队的努力和创造力,需要课题引领者和全体教师的群策群力、精诚合作和智慧分享。因此,在“多元阳刚助学”子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尝试构建以管理者、教师、幼儿为主体的课程决策团,通过“主题游戏审议”“图示意义增值”“教育叙事指导”等路径,尝试课程领导,实现智慧共享和理念引领,从而保障“阳刚助学”特色课程的有效实施。  一、主题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