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渔父”》教学实录与评析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l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前谈话】
  一、聊钓鱼
  师:同学们,离上课还有一段时间,咱们先来聊聊。喜欢钓鱼吗?
  生:(特别兴奋,尤其是男生)喜欢!
  师:好像男孩子声音响亮些哦!男孩子们来谈谈,为啥这么喜欢钓鱼呢?
  生:因为每次钓到鱼之后,都特别兴奋。
  师:哦,那份成功感让你特别期待。
  生:我喜欢钓鱼时的那份
  安静。
  师:那你们一般在什么时候去钓鱼呢?
  生:我喜欢在夏天的中午去钓鱼,因为那会儿鱼比较好钓。
  师:为了钓鱼,都不顾炎热了,得喜欢到什么程度啊!
  生:我喜欢在春暖花开的时候,一边欣赏美景一边钓鱼。
  师:很会享受哦!你是一个人去钓鱼吗?
  生:是的,我喜欢一个人
  钓鱼。
  生:我喜欢约上几个好朋友一起去钓鱼。
  师:给咱们女孩子点机会啊,女孩子们自己没钓过鱼,见过家人或亲朋好友钓过鱼吗?他们一般在什么时候去钓鱼?又出于什么目的去钓鱼呢?
  生:我爷爷一般喜欢在夏天的早晨去钓鱼。他说,一来可以修身养性,二来可以让我们饱饱口福。
  师:一举两得呢!
  生:我爸爸喜欢在春天和他的朋友去钓鱼。他说,这样可以缓解工作的压力,让身心放松。
  师:嗯,不失为一种很好的修身养性的方式哦!
  二、聊聊“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典故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古时候的文人墨客也很喜欢钓鱼。听过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讲这个典故?
  (一生声情并茂地讲)
  师:姜太公钓鱼可以称得上是千古奇钓了,用的是直鱼钩,不用鱼饵,肯定不是为了钓鱼,那这样一个渔父(板书:“渔父”),他实际钓的是什么呢?
  生:他钓的是周文王。
  生:他钓的是机会。
  师:是的,姜太公为了惩暴除纣,假扮渔父,垂钓于渭水河边,成为老少皆知的千古佳话。其实“渔父”这个形象在中国古诗词文化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他曾经出现在很多诗人的笔下,我们接下来就与大家一同走近“渔父”。(在“渔父”前板书:走近)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在自己记忆的仓库里搜寻一下,我们学过哪些有关“渔父”的古诗词?
  (生分别背《渔歌子》《江雪》《题秋江独钓图》《江上渔者》,师相机板书:渔歌子)
  师:古诗词还可以读得更有韵味儿,咱们待会儿再慢慢来体会。
  二、再读诗词,拓展升华
  师:《渔歌子》是我们刚学过的一首词,(出示整首词)还记得这首词描写了哪些景物吗?
  生: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
  (师圈画)
  生:还有斜风细雨。
  (师圈画)
  师:春暖花开的时候,美丽的西塞山前就只有这些景物吗?
  (生思考片刻后纷纷摇头)
  师:你觉得还可能会有哪些景物呢?
  生:我觉得应该不止白鹭这一种鸟儿,还有叽叽喳喳的燕子、直叫“布谷布谷”的布谷鸟、排着整齐的队伍飞回来的大雁等。
  生:我觉得也不止桃花这一种花,还有雪白的梨花、粉红的杏花、金黄的迎春花。
  生:我觉得还会有碧绿的柳树,山旁边还会有茅草屋。
  师:俗话说,学贵有疑。说了这么久,你产生了什么疑问呢?
  生:既然有这么多景物,作者为何只选择这几种景物来
  写呢?
  师:是啊,万物复苏的春天,西塞山前的景物一定美不胜收,作者为何只挑选这些景物来写呢?(出示)
  再读诗词,拓展升华:
  1.再读这首词,想想:作者为何只选取这些景物来写呢?
  2.组内交流,选择一个重点交流,准备汇报。
  3.全班分享。
  (生自主、合作学习,师深入各小组指导。)
  师:我们来分享一下各组的学习收获。
  生:我们组着重选择的是白鹭。我们觉得白鹭飞的姿势很漂亮,不像一些小鸟,飞的时候叽叽喳喳吵个不停。
  生:我们组有补充,白鹭的颜色配上青色的西塞山、蓝色的天空,这样的画面多美呀!
  师:虽然我没亲眼见过,但从你们的描述,青山、蓝天,配上这纯洁的白鹭,想必那一定是极好的。
  生:我还觉得白鹭很纯洁、高雅。
  师:同学们见过白鹭吗?
  生:(纷纷摇头)没有。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白鹭的图片,你看,(出示白鹭图片)它展开双翅飞翔的样子给你什么感觉?
  生:自由自在的。
  师:你来读读这第一行词,读出它的自由。
  生:我觉得它飞的样子非常悠闲。
  师:你也来读,读出它的
  悠闲。
  师:咱们一起想象着白鹭悠然地展翅飞翔的样子,读读这
  一行。
  师:还记得以前学过的哪首古诗词中也出现过白鹭吗?
  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是的,白鹭在古诗词中已经成为自由、高雅的象征。从词人钟情于白鹭可见他——
  生:向往自由。
  生:向往悠闲的生活。
  师:看,咱们扣住“白鹭”这一景物就读懂了这么多。继续
  交流。
  生:我们组着重选的是“桃花流水”。我们组认为应该和它的颜色有关,桃花是鲜艳的粉红色,和前面的白鹭相映照,特别美,要是换成其他颜色的花,就没这么协调了。而且桃花流水的美景不正为这首词添了一份盎然的春意吗?   师:你还懂古诗词中色彩的搭配,要是在古代,也一定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诗人。
  生:我有补充,我们可以想象,微风徐徐,烟雾朦胧,一片片红得动人的桃花瓣轻轻地随风飘荡,最后像一叶小舟似的浮于湖面,激起的圈圈细纹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着金光,这是多么令人心醉的画面啊!
  师:能想象着画面来体会,真了不起。你们知道吗?这“桃花流水”在中华诗词文化中也有着特定的意义。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想听吗?
  生:(异常兴奋)想!
  师:东晋武陵郡有个打鱼人,有一天打鱼时,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于是一路找寻,看到了这样一番景象——(出示:《桃花源记》节选)自己读一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这段文字,借助注释,看能否读懂。
  师:这番景象给你什么
  感觉?
  生:这段文字中人们的生活多么悠闲自在啊!
  生:我感觉到这儿的人们生活得怡然自得,无忧无虑。
  生:这儿真是一个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啊!
  师:读了这段文字,想想张志和情有独钟的白鹭、桃花流水,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
  系吗?
  生:都给人一种悠闲自在、怡然自得的感觉。
  师:带着你的体会读读作者心中的这世外桃源。这种特殊的意境也成为古代的文人墨客心中向往的世外桃源,李白就曾在《山中问答》中写道: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出示诗句并引读)
  师: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今天的再次探究,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渔父呢?
  生:这是一个悠闲自得的
  渔父。
  生:这是一个怡然自得的
  渔父。
  (师板书:悠闲自得 乐在
  其中)
  师:让我们读好这些景,读出词人的情。(配乐,指名读)
  三、对比阅读,走近渔父
  师:(出示两幅渔父图)读了这么多遍,你能很快认出哪个渔父是《渔歌子》中的渔父吗?另一个渔父你是否也似曾相识呢?(相机板书,出示:《江雪》)能回忆一下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吗?
  生:众多的山中看不见一只鸟,路上也看不见一个人,只有一个渔父戴着斗笠,穿着蓑衣,独自一个人在布满雪的江上钓鱼。
  师:(出示两首诗)《江雪》中也有一个渔父,这两个渔父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生:他们钓鱼的心情不一样,一个是悠闲自得的,一个是孤独苦闷的。
  师:是呀,钓鱼的心境不一样。(板书:孤独苦闷 心境)
  生:我发现他们钓鱼的季节也不一样,一个是春天,一个是冬天。
  师:嗯,钓鱼的环境也不同。(板书:环境)
  师:同是渔父,为何选择的钓鱼环境、钓鱼时的心境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好好研究研究。(出示)
  对比阅读,走近渔父
  1.用心诵读《渔歌子》和《江雪》,联系相关背景资料,想想:这两个渔父钓鱼时的环境和心境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2.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生自主、合作学习,师深入各小组指导。)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同是渔父,他们钓鱼时的环境、心境为何有如此大的区别呢?咱们先来看看《渔歌子》中的渔父,哪组同学来说说你们的研究所得。
  生:我们组通过联系张志和的介绍发现,张志和当时是被朝廷贬后自己辞官隐居钓鱼的,可见他已看破官场了,所以他就显得悠然自得。
  生:我有补充,我们都知道张志和自称是“烟波钓徒”,可见他把钓鱼看成一种享受,所以自然就乐在其中了。
  师:张志和曾经写过一首《自叙》,请自读理解这首诗,想想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张志和?(出示)
  自叙
  世事艰难如意少,
  功名荣耀误人多。
  浮云富贵非吾愿,
  且买扁舟理钓蓑。
  (生自读体会)
  生:我读到了一个不贪图荣华富贵、两袖清风的张志和。
  师:是啊,荣华富贵在他眼里都是浮云,倒不如做个逍遥的“烟波钓徒”。
  师:这样一个悠然自得、乐在其中的渔父就是词人张志和最好的写照啊!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经历、这样的心境,所以他的笔下才会有这样的渔父。
  师:带着这样的理解再来读读这首词。(指名读,配乐。)
  师:《江雪》中的渔父为何选择在冬天出来钓鱼呢?他为何如此孤独苦闷呢?
  生:我们同样联系作者来研究。这首诗的作者柳宗元当时被贬到了永州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所以他的心情就异常苦闷。
  生:我有补充,柳宗元当时是革新失败后被贬的,而他一心想着为国为民,想着能再次革新,但却觉得遥遥无期,所以心情异常苦闷。
  师:鸟飞绝,人踪灭,唯有翁独钓,让我们轻轻地吟诵,读出他内心的苦闷。
  (生轻声吟诵)
  师:同学们的领悟很深刻,让我们再次走进诗人的那段经历,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也许你能有更多的体会。(出示简介,指名读。)
  柳宗元成长于动乱年代,他31岁当上大官以后,为老百姓讲话,进行政治革新,可是革新不到半年就失败了。柳宗元被贬到了永州。那是个十分偏僻、人烟稀少的地方。环境的恶劣和当权者的打击报复,使他的母亲去世了,女儿也夭折了。朋友们杳无音讯,他的健康也每况愈下,甚至百病缠身。《江雪》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的。
  师: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你能说说他的心声吗?(出示:尽管革新失败,尽管我被一贬再贬,尽管
  ,但 。)
  生:尽管革新失败,尽管我被一贬再贬,尽管我已家破人亡,但我革新的决心永不改。   生:尽管革新失败,尽管我被一贬再贬,尽管当权者一次又一次地打击报复我,但我仍然会关心百姓的疾苦。
  师:现在你还觉得《江雪》中的渔父仅仅是孤独苦闷的吗?
  生:我觉得他还是不屈不挠的。
  师:你来读出他的不屈不挠。
  (生读诗)
  生:我觉得他还是一个坚持不懈的渔父。
  (师板书:坚持理想)
  师:从迎风抗雪、寒江独钓的渔父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屈不挠、坚持理想的柳宗元。
  师:同学们,通过咱们以前的学习以及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张志和是被贬了官,辞官垂钓,柳宗元也是被贬之后独钓江中,为何两个渔父有如此差别呢?
  生:我觉得一个是已经看破官场,无所谓了;而另一个是仍然放不下,仍然要追求自己的理想。
  生:一个是淡泊名利,一个仍然想着再回官场,再搞革新。
  师:其实呀,咱们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两个渔父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板书:文化)一个是儒家文化,一个是道家文化。儒家追求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让社会繁荣,让百姓安居,即使受到排挤,受到打击,也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就像《江雪》中的渔父一样,虽然革新失败,虽然被一贬再贬,但他仍不屈不挠,忧国忧民的心永不改。(板书:儒)带着这种理解一起再读《江雪》。(配乐齐读)
  师:而道家呢,也想着经世济民,但他们更追求淡泊名利,顺其自然,更看重精神上的自由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正如《渔歌子》中的渔父一样。(板书:道)把这种理解带进词里去,读一读。(配乐齐读)
  师:同学们,咱们研究到这儿,你是否发现这两个渔父也有相同之处呢?
  生:这两个渔父都成了诗人的化身。
  师:这是诗人常用的一种托物言志的方法。
  生:两个人当时都被贬了,都是只身一人去钓鱼,不与当权者同流合污。
  师:这节课,我们走近了两位渔父,走进了他们的种种遭遇,走进了他们的内心世界,走进了他们背后的文化。因为受到的文化熏陶不一样,生活态度就不一样,在一定的境遇下采取的排解方式自然就不同了。他们都是值得欣赏的,相信也一定走进了我们同学的内心。
  四、课后作业
  师:我国古代诗词中,可以说渔父就是隐逸的象征,影响着历朝历代的文学发展,导致历代文人墨客也情不自禁地做了千百年的渔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非常引人注目的一个独特群体。
  课后,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再去找一找有关“渔父”的诗词,用今天所学的方法,揣摩诗词中景物所传达的情,结合诗人的经历,从渔父钓鱼的环境、心境、背后隐藏的文化等方面去揣摩其他渔父的形象,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古典诗词中的“渔父”文化。(出示课后作业:找一两首有关“渔父”的诗词,用今天所学的方法揣摩渔父的形象。)
  【评析】
  汲取传统精华 感受文化魅力
  在网络文化、外来文化弥漫课堂的今天,传统文化在学生身上严重缺失,语文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承者,有责任和义务挽救即将流失的民族文化。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语文学科,责任在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吸取精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内在美。张老师的这节课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她在这节研究性阅读课上和学生去一起探究两个渔父。在我国古代文学诗词中,可以说渔父就是隐逸的象征,是一个隐逸的符号,但是其中所包含的意蕴却又远远超出了隐逸的精神界限,影响着历朝历代的文学发展。张老师引导学生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逐步触摸了中国的文化。
  一、基于儿童的兴趣,进行课前谈话
  课前,张老师从学生感兴趣的钓鱼生活入手,让学生畅谈自己为何喜欢钓鱼,一般在什么季节、什么时候去钓鱼。孩子们非常感兴趣,争着向大家介绍。再请学生讲讲老少皆知的姜太公钓鱼的故事,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巧妙地引出了有关“渔父”的话题。
  二、基于儿童的视角,开展学习活动
  课堂上,张老师安排了两大学习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再读诗词,拓展升华”,通过再读这学期刚学过的《渔歌子》,引导学生质疑:万物复苏的春天,西塞山前的景物一定美不胜收,作者为何只挑选这些景物来写呢?其实就是探究诗歌中意象的选取。但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这样的专有名词肯定不能出现,所以她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方式呈现。然后把这个问题再抛回学生中去,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去研究。在汇报展示时,张老师适时补充了一些资料,点拨提升。比如在探究为何对“桃花流水”情有独钟时,相机补充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一段文字,让学生借助注释大概了解意思,“说说这番景象给你什么感觉”。张老师没有让学生去逐字逐句地理解这段话,只要他们能体会到其中所传达的感觉即可。事实上,学生们说的让很多听课教师眼前一亮:“这段文字中描述的生活多么悠闲自在啊!”“我感觉到这儿的人们生活得怡然自得,无忧无虑。”“这儿真是一派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啊!”张老师让学生“读了这段文字,想想张志和情有独钟的白鹭、桃花流水,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在这样的研究学习中,学生对这首词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读得自然也就越来越动情了,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诗词文化的熏陶。
  第二个活动是“对比阅读,走近渔父”,把《江雪》和《渔歌子》中的两个渔父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两个渔父的不同——钓鱼环境的不同,钓鱼时心境的不同。她把问题抛回到学生中去,让他们自己去探究这一问题,而教师只是在交流时通过补充张志和的《自叙》,让学生对他有更深刻的认识,补充柳宗元的简介让学生走进其内心世界,蜻蜓点水式地介绍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以这样点拨提升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这两个渔父的认识,也在潜移默化中教给了他们研究性阅读的一些方法:联系诗中的景、诗人的经历,以及相关背景、文化去揣摩渔父的形象。
  总之,在这节课上,张老师始终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让问题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发现、探索的快乐,让学生在这样的快乐体验和思维碰撞中触摸中国的传统文化。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执教/张瑞芬 评析/许友兰
其他文献
在“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逐步缓解后,社会和家长对学前教育质量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期待。幼教督学队伍的专业水平影响着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为加强幼教督学队伍建设,我们对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幼教督学队伍建设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从基本信息、工作情况、专业素质、选聘与培训等四个方面分析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解决策略。  区域幼教督学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幼教督学队伍结构存在问题 幼教督学队伍
在当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幼儿园的教研工作越来越重视从传统的教学管理型教研向促进师幼共同成长的发展型教研转型。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发挥好一个“教师头儿”的核心角色,在带领教师队伍实现专业发展的同时,又能让幼儿获得真正发展的益处,从而更好地践行《纲要》与《指南》精神,这是值得每一位从事教研工作的管理者深入思考的话题。  教育家吉鲁说过:“课程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生活世界观”要求
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主张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将课堂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物理环境延伸到网络虚拟环境,创建具有一定智慧(如感知、推理、辅助决策)、多元评价、个性服务的学习时空环境。东北师范大学钟绍春教授提出,智慧课堂应以主动、轻松愉快、高质高效和提升学生智慧为根本目标。综合各位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智慧课堂集合了多种教学媒体以及丰富教学资源等软硬件设施,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弥补常规教学短板,短时高效
我的老家在山东莱芜深山中。我真正在老家生活,只有童、少年期的十五六年,但老家生活诸多细节,常在脑子里冒出来。一直想构思点东西写出来,却一直未能落实。一则自2012年开始一直在进行《近代十卷书》系列长篇历史小说的创作,很磨人;再则缺一个契机。   2018年5月初,莱芜市文联组织了一个短期文学培训班,作为主持和主办者,我听完了所有的课程。几乎不约而同,几位授课专家都讲到了汪曾祺。汪曾祺的作品我只读
预热  师:吴老师第一次来成都,谁能用一两句话来介绍介绍成都吗?  生:我们成都有武侯祠,历史悠久!  师:你在说服吴老师今天上完课不要走,当一回游客!  生:我们这里有杜甫草堂,诗圣杜甫的很多诗都是在这里创作的。  师:你在说服吴老师在成都定居下来,也来过过“诗圣”的生活!  生:我们的棠湖小学风景优美,设施先进。  师:你在说服我留在咱棠湖小学当老师吗?  生:我们这里有很多小吃,譬如“龙抄手
《遨游汉字王国》是小学阶段首次以独立单元形式呈现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其主旨是引导学生通过丰富扎实的活动,感受祖国文字之妙,激扬起孩子们“中国人,中国字,中华魂”的情感,给予其心灵的荡涤。对于学生而言,“围绕主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是令他们欣喜和向往的一种学习形式,如何让此次“遨游”之旅满载而归呢?我和孩子们进行了一番愉快的尝试。  一、开一扇窗:却原来字字珠玑  活动的开展好比一幕剧,我觉得“
北师大王蔷教授指出,當前英语课程改革的新动向主要有三个方面:关注学科育人价值,关注学生思维发展,关注学科核心素养。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王教授同时指出有关英语核心素养的三点注意:核心素养的理念需要反复强调,加强认识,不断学习;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从何处入手,思考核心素养对实际教学的直接影响。因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师,笔者借助学校开展的英语话剧社团,通过师生
《两小儿辩日》一课选自《列子·汤问》,主要讲的是两个小孩在辩论太阳究竟是早上的时候近还是中午的时候近,争论不下去问孔子,孔子也答不上来,两个小孩笑着说:“孰为汝多知乎?”本故事内容简单,在已经接触过古文《杨氏之子》和《学弈》等课文后,学生们要理解该文的意思并不难。所以,如果我们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只简单地定位在读懂的层面上,显然有点过低了。如果我们进一步去深入研读课文就会发现,两小儿在辩日的过程中,方
1  每个星期六上午的十点到十一点,我都会去城西的说道茶馆里,见一个叫邹启民的男人。  也许因为总是在周末的晌午,所以茶馆里的人一直都很少。在邹启民提前订好的雅间里,我拿出录音笔和笔记本,摆在桌面上,再冲他点点头,示意他可以开始了。  你一定会奇怪,为什么是这里,而不是咖啡馆对不对?邹启民笑了,到了我这个年纪,你就会明白,人不管怎么样,都会回归到原来的自己。我本来就是个喝茶的人,即使喝了再多的咖啡
她姓柳。13岁就被卖到妓院。像粪坑边的柳树,在污秽的环境里,日渐婀娜多姿。她天生丽质细高身材,走起路一摇一摆,艺名风摆柳。风摆柳时年18岁,已是秦淮河上的当红妓女。她结识了抗日英雄杨明。他妻儿死于日机的大轰炸中,他满怀悲愤投入到台儿庄战役中,率部与日寇血战三天三夜,歼敌3000余名。杨旅长手握大刀片,在日军中冲杀,被日寇砍掉了一只胳膊,血染军装浑然不觉,直到昏死。战士们护在旅长的身边继续搏杀,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