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当下,高中文言文教学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倾向:一方面是部分老师根据近年来高考试题的基本题型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方式,一般采用疏通文意、讲解方法、完成练习的方式,将重点放在文意的串讲和文句的翻译上面;另一方面,部分老师认为字词教学太繁琐,易造成课堂气氛沉闷、枯燥,而主张注重挖掘文中的微言大义和文化内涵。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但是在热闹的课堂后,学生收获甚微。也有老师尝试过将二者融合起来,但是效果不理想,往往顾此失彼,二者难以兼顾。这样的教学模式,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对文言文失去兴趣,阅读能力明显欠缺,根本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那么如何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呢?
一、重视朗诵
作为语文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培养与训练,让学生读中疑、读中悟、读中品、读中诵。根据不同的课型,可分别采用“范读”、“品读”、“悟读”三种方法。
1.范读
教师的范读不但能在较短时间里落实字词的读音,还能在句读的处理中初步梳理课文内容。通过声音的轻重、停顿,语气的舒缓、抑扬,甚至情态、动作的外化,充分表现作品的内在含蕴及艺术魅力,不仅能使自己产生进一步的认识,而且能把学生带入作品所营造的境界之中,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震荡,与作家情感形成共鸣。例如:在教李密《陈情表》时,把作者不幸遭遇、尽孝之情、忠孝难全心语,结合骈散相间的语言,入情朗读,勾起学生无尽的感慨,许多学生未懂全文,已知平白话中的无尽亲情,接下来课堂就更活跃。
2.品读
就是让学生边读边品味作品的内涵,从中理解人物,感受景物,读出疑问和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体性。例如:在教《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时,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赵太后由蛮横无礼、稍微好转、平静共鸣到心悦诚服的态度及心理微妙变化,领悟触龙作为大臣及长者表现出来的智慧和从容不迫,体味其中温和、亲切的拉家常的语言。由此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触龙要从询问饮食住行,到为小儿子求事入手,最后说服赵太后。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十分细腻、以柔克刚、以情动人、能言善辩的触龙。
3.悟读
就是在理解字词、文言句子的基础上,让学生从朗读中领悟作品的内涵和作家的风格思想,培养自读能力。这个方法一般适合短小又韵味十足的诗文。以《秋水》为例,该篇用寓言故事说理,在朗诵中着重体悟河伯的“以天下之美尽在己”、“闻道百,以为莫己若”以及“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的慨叹。让学生联想河伯由骄傲自满到自知谦逊的神态之变,悟出人的认知是有限的,“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敢超越自我的生活哲理。
语文课堂是学生的一方乐土,把朗读带进课堂,并成为一种教学美,就能释放学生情感,张扬学生个性,培育人文精神,发展学生创造力。
二、重视梳理
文言文知识点很多,字、文、句、段、篇都有要学生掌握的内容。梳理是在积累基础上的梳理,积累的目的是运用,任何语文知识最终都将落实到运用上,而梳理的过程就是运用,就是一个让学生自己去辨析、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的过程。它与老师讲授知识有着本质的区别。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只是起个“传授”的作用,有灌输知识的特点,却忽视了实际运用。梳理教给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方法,训练学生收集、整理、归纳、提炼信息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学生的文化积累的目的。
笔者从高一开始就让学生进行语言和生活的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指导学生不断地整理,让他们自己学会梳理。梳理的方式我更赞成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整理。我每完成一篇文言文教学,最后都让学生按要求整理各类文言现象,并即时评价。高一时我带着学生进行文言文单元的知识梳理,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材料现象中去归纳、提炼,然后从这些归纳当中总结文言句式、常用实词、虚词、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的规律特点,形成一种文言知识结构。到了高二学习完文言文单元,我的学生就可以自己去梳理所学文言单元知识,去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结构了。其实,高三的语文复习也是一次语文知识点的梳理,教师应将梳理过程教给学生来做,复习的效果要好多了。
三、重视直译
文言文翻译讲究“信、达、雅”,最重要的是做到翻译准确。高考阅卷要求便是把分数设成若干得分点,只要这几个关键点(无外乎特殊句式、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答得到位,即可得分;否则,即使文笔流畅也是枉然。阅卷速度之快也表明阅卷人只会盯住设置的得分点给分,以上这些都要求在高中阶段强化学生的得分意识和直译能力。
因此,笔者在文言文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这项基本功——直译。第一,凡教材(包括读本)中的文言文,必让学生口译或笔译。课内或课外进行,一般作为预习作业严格检查,有时也当堂提问,结合课下注释和古汉语词典直译,绝不允许看课外参考译文,“逐字对应翻译,争取不漏掉一个词,也包括虚词”。哪怕因此翻译的句子稍显僵直生硬也无妨,只要没有语病,总比“面目全非”的意译甚至“曲译”的句子强得多;第二,上黑板检查。我事先从课文中精心择取几个含文言知识点相对较多的重点句子以及重点实、虚词做成幻灯片,上课前抽查几名学生上台笔译,台下的学生也同时抄题做答,最后师生共同评改。如教授《游褒禅山记》的时候,我选择了“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和“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3个句子,首先我让学生讨论指出句子的实词得分点,学生们边说我边把“咎”“极”“谬”等词变色、加粗。接着,再讨论假如满分5分,如何分配分值,于是,“余亦悔其”“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所以”等下面又出现了波浪线,也意为得分点,明确如果直译,这几处关键点意义和用法是什么。知晓了这些,再共同看黑板上学生答案,译得是否准确,能得多少分。通过此法,老师借此了解了学情,学生也能“以人为镜,鉴己得失”,同时避免了文言文翻译常犯的“眉毛胡子一把抓”且“眼高手低,似是而非”的毛病;第三,一定让学生养成勤查古汉语词典的习惯,直接接触词语的一词多义,而不是间接获取“不知拐了几个弯”的释义。查词典是治学严谨、善于质疑的自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应以身作则大力提倡,同时鼓励学生“反复查、反复记、准确记、记准确”。
四、重视背诵
众所周知,语言学习需要具体的语言环境,这是因为言语是语言的母体,语言存在并发展于言语之中。而背诵则能够积累大量的言语材料,学生在反复品味这些言语材料的过程中,就逐步掌握了语言及其规律。久而久之,还能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从而高度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语行为。文言文那种语言材料和语言习惯是我们从实际生活里学不到的,背熟了若干篇文章,就纯熟地积累起了若干有用的文言的语言材料,形成了某些基本的文言文的语言习惯,这样才能初步掌握文言文。所以要多背,背得越多越有效。
语言学习常常表现为先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的过程。大量的背诵就是“知其然”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才能“知其所以然”。高中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从各个方面代表了古代汉语的规范,背诵的过程就是亲密接触规范文言的过程。久而久之,大量的积累就会促使学生自悟自得文言语法规则,即从量变发展至质变。比如,背诵了“石之铿然有声者”“客有吹洞箫者”“群臣侍殿上者”等句子,便能自然理解定语后置句的规则,熟记了“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等句子,便可自悟使动用法的规范,积累了“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举匏樽以相属”“则思知足以自戒”等句子,就能自得“以”作目的关系连词的规律。
可见,背诵法在高中文言文的教与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因为其遵循了语言学习的规律。
文言文是古代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载体。学好了文言文,学生能打开知识世界的另一扇窗;教好了文言文,教师也能感受到传承传统文化的那份喜悦。让我们共同探索,共同努力,致力于文言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责任编辑:符 洁)
一、重视朗诵
作为语文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培养与训练,让学生读中疑、读中悟、读中品、读中诵。根据不同的课型,可分别采用“范读”、“品读”、“悟读”三种方法。
1.范读
教师的范读不但能在较短时间里落实字词的读音,还能在句读的处理中初步梳理课文内容。通过声音的轻重、停顿,语气的舒缓、抑扬,甚至情态、动作的外化,充分表现作品的内在含蕴及艺术魅力,不仅能使自己产生进一步的认识,而且能把学生带入作品所营造的境界之中,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震荡,与作家情感形成共鸣。例如:在教李密《陈情表》时,把作者不幸遭遇、尽孝之情、忠孝难全心语,结合骈散相间的语言,入情朗读,勾起学生无尽的感慨,许多学生未懂全文,已知平白话中的无尽亲情,接下来课堂就更活跃。
2.品读
就是让学生边读边品味作品的内涵,从中理解人物,感受景物,读出疑问和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体性。例如:在教《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时,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赵太后由蛮横无礼、稍微好转、平静共鸣到心悦诚服的态度及心理微妙变化,领悟触龙作为大臣及长者表现出来的智慧和从容不迫,体味其中温和、亲切的拉家常的语言。由此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触龙要从询问饮食住行,到为小儿子求事入手,最后说服赵太后。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十分细腻、以柔克刚、以情动人、能言善辩的触龙。
3.悟读
就是在理解字词、文言句子的基础上,让学生从朗读中领悟作品的内涵和作家的风格思想,培养自读能力。这个方法一般适合短小又韵味十足的诗文。以《秋水》为例,该篇用寓言故事说理,在朗诵中着重体悟河伯的“以天下之美尽在己”、“闻道百,以为莫己若”以及“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的慨叹。让学生联想河伯由骄傲自满到自知谦逊的神态之变,悟出人的认知是有限的,“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敢超越自我的生活哲理。
语文课堂是学生的一方乐土,把朗读带进课堂,并成为一种教学美,就能释放学生情感,张扬学生个性,培育人文精神,发展学生创造力。
二、重视梳理
文言文知识点很多,字、文、句、段、篇都有要学生掌握的内容。梳理是在积累基础上的梳理,积累的目的是运用,任何语文知识最终都将落实到运用上,而梳理的过程就是运用,就是一个让学生自己去辨析、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的过程。它与老师讲授知识有着本质的区别。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只是起个“传授”的作用,有灌输知识的特点,却忽视了实际运用。梳理教给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方法,训练学生收集、整理、归纳、提炼信息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学生的文化积累的目的。
笔者从高一开始就让学生进行语言和生活的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指导学生不断地整理,让他们自己学会梳理。梳理的方式我更赞成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整理。我每完成一篇文言文教学,最后都让学生按要求整理各类文言现象,并即时评价。高一时我带着学生进行文言文单元的知识梳理,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材料现象中去归纳、提炼,然后从这些归纳当中总结文言句式、常用实词、虚词、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的规律特点,形成一种文言知识结构。到了高二学习完文言文单元,我的学生就可以自己去梳理所学文言单元知识,去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结构了。其实,高三的语文复习也是一次语文知识点的梳理,教师应将梳理过程教给学生来做,复习的效果要好多了。
三、重视直译
文言文翻译讲究“信、达、雅”,最重要的是做到翻译准确。高考阅卷要求便是把分数设成若干得分点,只要这几个关键点(无外乎特殊句式、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答得到位,即可得分;否则,即使文笔流畅也是枉然。阅卷速度之快也表明阅卷人只会盯住设置的得分点给分,以上这些都要求在高中阶段强化学生的得分意识和直译能力。
因此,笔者在文言文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这项基本功——直译。第一,凡教材(包括读本)中的文言文,必让学生口译或笔译。课内或课外进行,一般作为预习作业严格检查,有时也当堂提问,结合课下注释和古汉语词典直译,绝不允许看课外参考译文,“逐字对应翻译,争取不漏掉一个词,也包括虚词”。哪怕因此翻译的句子稍显僵直生硬也无妨,只要没有语病,总比“面目全非”的意译甚至“曲译”的句子强得多;第二,上黑板检查。我事先从课文中精心择取几个含文言知识点相对较多的重点句子以及重点实、虚词做成幻灯片,上课前抽查几名学生上台笔译,台下的学生也同时抄题做答,最后师生共同评改。如教授《游褒禅山记》的时候,我选择了“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和“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3个句子,首先我让学生讨论指出句子的实词得分点,学生们边说我边把“咎”“极”“谬”等词变色、加粗。接着,再讨论假如满分5分,如何分配分值,于是,“余亦悔其”“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所以”等下面又出现了波浪线,也意为得分点,明确如果直译,这几处关键点意义和用法是什么。知晓了这些,再共同看黑板上学生答案,译得是否准确,能得多少分。通过此法,老师借此了解了学情,学生也能“以人为镜,鉴己得失”,同时避免了文言文翻译常犯的“眉毛胡子一把抓”且“眼高手低,似是而非”的毛病;第三,一定让学生养成勤查古汉语词典的习惯,直接接触词语的一词多义,而不是间接获取“不知拐了几个弯”的释义。查词典是治学严谨、善于质疑的自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应以身作则大力提倡,同时鼓励学生“反复查、反复记、准确记、记准确”。
四、重视背诵
众所周知,语言学习需要具体的语言环境,这是因为言语是语言的母体,语言存在并发展于言语之中。而背诵则能够积累大量的言语材料,学生在反复品味这些言语材料的过程中,就逐步掌握了语言及其规律。久而久之,还能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从而高度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语行为。文言文那种语言材料和语言习惯是我们从实际生活里学不到的,背熟了若干篇文章,就纯熟地积累起了若干有用的文言的语言材料,形成了某些基本的文言文的语言习惯,这样才能初步掌握文言文。所以要多背,背得越多越有效。
语言学习常常表现为先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的过程。大量的背诵就是“知其然”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才能“知其所以然”。高中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从各个方面代表了古代汉语的规范,背诵的过程就是亲密接触规范文言的过程。久而久之,大量的积累就会促使学生自悟自得文言语法规则,即从量变发展至质变。比如,背诵了“石之铿然有声者”“客有吹洞箫者”“群臣侍殿上者”等句子,便能自然理解定语后置句的规则,熟记了“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等句子,便可自悟使动用法的规范,积累了“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举匏樽以相属”“则思知足以自戒”等句子,就能自得“以”作目的关系连词的规律。
可见,背诵法在高中文言文的教与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因为其遵循了语言学习的规律。
文言文是古代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载体。学好了文言文,学生能打开知识世界的另一扇窗;教好了文言文,教师也能感受到传承传统文化的那份喜悦。让我们共同探索,共同努力,致力于文言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责任编辑:符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