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需五“读”俱全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zc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文言文怎么教?与中学的文言文教学有何不同?参加“国培计划”之前笔者从未思考过这类问题,一是因为新课标人教版教材中文言文课文数量极少,且均出现在高段,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二是因为用字词串讲、从读到悟来教文言文已经成为一种惯例。但在国培班专家们的指导下,在小组学员的反复研磨中,笔者对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有了全新的理解。
  新课标中对文言文阅读没有作具体规定,但仔细研读不难发现诵读是关键,3、4学段要求“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5、6学段要求“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而背诵是两学段的共同要求。这样一来,“读”与“背”就构成了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那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落实这一“读”一“背”,且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高涨呢?以《活见鬼》一课为例,笔者把教学目标定为:(1)认识“撩、趋、亟”等生字新词,理解“俄顷、愕然、踉跄”等词。(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文言文的味道,并尝试背诵。(3)学会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结合现代译文等方法学习文言文。为实现这三个目标,笔者采用“五读”法,以读贯穿整个课堂,层层递进,为孩子的文言文阅读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
  一、 猜读,激发诵读的兴趣
  所谓猜读,就是让学生在没有任何预习的前提下阅读课文,以“猜”为动力核心,直指文本内容,借助已有的阅读认知经验,联系上下文“连猜带蒙”去读,读懂多少算多少。
  课前的十分钟,笔者把课文内容呈现在大屏幕上,学生的注意力立即被吸引过去,有的朗朗而读,有的心底默念。课伊始,笔者请个别学生将他理解的内容讲述一遍,其余同学可以进行补充说明,或者提出异议,就这样用猜读的方式开始了轻松的课前谈话。
  这个过程利用认识未知时的新奇感和悬念效果吸引学生,当猜读结果被核实后,紧张得以消除,成功的愉悦会刺激学生以更高的热情继续学习;倘若猜读结果被证实为错误的,学生则能发现知识缺陷,并及时加以纠正,此时的强刺激会大大加深学生对该问题的印象,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学生这时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再是被动的听众。
  二、 认读,扫清诵读的障碍
  因为猜读过程没有提供任何学习辅助,学生往往对生字读音、新词意思都视而不见。但诵读是建立在读准字词的基础上,且古诗文中有很多较难的字词,随着时代的变迁,读音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读准字音就成了首要任务,读准字音才能顺利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
  笔者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对《活见鬼》一课进行认读层面的操作:
  1.听读
  由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字词读音、文本节奏,对文本产生第一认知体验。《活见鬼》一文中难读字词较多,学生在听读中知道了如“撩”、“踉跄”、“亟”、“号呼”等读音,并能在相应字词上作标注拼音、停顿等批注。
  2.正读
  所谓正读就是学生能自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具体要求为不读错字,不读破句,就对“读”的要求作了明确的范围界定。在《活见鬼》一课中,笔者先指名逐句朗读,一来检查听读的情况,二来进入文本解决字词读音。如“以足撩之”的“撩”是个多音字,教师可先出示选项让学生选择,教师随后正音;而对于较生僻的字词,教师可以直接呈现读音,如“亟奔入其门”的“亟”字,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将课文读通顺。
  三、 对读,打好诵读的基础
  有了前面读的铺垫,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在逐渐深入。但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差别较大,部分古今字义改变较多,学生还不能做到完全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
  为此,笔者采用以下两个层次进行内容理解层面的对读:
  1.文白对读
  所谓文白对读,是指文言文与现代译文同时出现,老师读一句现代译文,学生读一句相应的文言文。在这样的一唱一和中,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从全篇缩小至语句。文言文所呈现的故事情节也在这样的文白对读中变得生动、可感,贴近现实。
  2.字词对读
  如果说文白对读是从句子层面走近原文,那么字词对读就是相对微观的字词理解。前面讲到古今词义变化较大,而有些字词的意思对全文的理解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非解决不可。这时,我们可以利用课文中的字词注释,学生点着课文下面的注释,一个个读,要求读出声音,对于特别难的字词,还可以在文中标注,写好词义。如《活见鬼》一文中出现的三个“值”,“值大雨”和“值炊糕者晨起”中都是“正好赶上,正逢”的意思,而在“偶不相值”中是“碰上,触碰”的意思,让学生指读注释,消除了理解课文内容的障碍,也渗透了古文中一词多义的概念。
  四、 唱读,感知诵读的韵律
  这里的唱读并非真正的“唱”,而是读出文言文的停顿节奏,这必须建立在认读基础上。
  第一次执教《活见鬼》时,笔者将这一环节置于理解课文内容之前,并标注了文本的停顿,让学生按照教师划分的节奏进行朗读。虽然效果立竿见影,但学生对“为什么要这么读”依然懵懵懂懂。反观我们教师自身的朗读,都是建立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那么学生的朗读也应如此,文言文朗读亦不例外。
  有了前一阶段的文白对读和字词点读,学生对文章内容已经了然于心,此时教师可以提出“读出文章停顿,读出相应节奏”的要求,让学生自由朗读,自行划分节奏。学生在已有认知基础上寻找文言文朗读的感觉,初步读出文言文的味道。如《活见鬼》中“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一句,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就能顺畅地读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
  同样在《伯牙绝弦》教学中,要请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对“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等文句进行节奏划分,读出停顿,读出文言文抑扬顿挫之美。
  五、 诵读,品味古文的味道
  诵读,是读的至高境界,是对前一学习过程的综合运用和显性表现。诵读,既要能用读表现文本语言形式的美,还要表现其意境美或内涵美。若把诵读细分,则还可分为两个层级:
  1.熟读成诵
  宋代朱熹曾这样描述诵读:“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他的这段话是对熟读成诵最恰当的解释。如《活见鬼》教学中,第一步以填空的形式提示背诵,孩子们都能准确无误将课文内容背出来;第二步是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背诵,因为有了前面多种形式、多个方面的朗读铺垫,此时的背诵已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2.朗朗而诵
  清代古文家曾国藩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由此可见,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更重要的是全身心投入,在诵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在诵读中品味文言文的情趣美,在诵读中想象文言文的画面美。
  猜读、认读、对读、唱读、诵读,由于这“五读”在形式、内容和目标指向上均有不同,所以不易引起学生的认知疲劳。它们线性贯穿整篇课文的教学,共同构成小学阶段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五读俱全法”。其间渗透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指导、经典文言词汇的理解等,使学生逐步实现从体验、认知到理解、感悟,最后内化成自身的古文素养。
其他文献
语文阅读教学追求言意兼得,但教师在文本细读过程中对于言意矛盾的认识不足阻碍着言意兼得的目标达成。  言意矛盾是指语言与心意之间存在的差异、距离或不对等。古人有“立象以尽意”之说,把“立象”视作解决言意矛盾的方式方法,这是从写作的视角提出的。对“立象以尽意”作出重大革新的魏晋玄学派代表人物王弼就“言”、“象”、“意”三者的基本关系明确指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摘要】电大是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学校,德育教育如何做到面授与网络相结合,探讨基于网络的德育教育策略,让现代远程教育学生收到教育效果,相当重要。  【关键词】德育网络资源;德育网络载体;德育网络教育方法  一、前言  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重要,是办好高质量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环节。德育工作要摆在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
《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生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王菘舟老师说:“语文教学亟需诗意之水的浇灌,语文教师亟需诗意之水的滋养。当我们的课堂变得绿意葱茏、鲜花盛开之际,也就是语文教学走进一个崭新的诗的境界之时。”窦桂梅老师执教
我们一般用两课时(即第一课时的“初读”及第二课时的“精读”)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由于“精读”阶段更加直指文本秘妙也更易出彩,故而,老师们无论是日常教学还是公开展示,普遍比较重视和青睐。因此,担负着为全文研读“奠基”作用的第一课时,就被挤到了边缘化的境地。  高尔基在论述写作时说:“最难的是开始,就是第一句话。如同在音乐上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予的。”事实上,全课教学的成败与否,也都是由扎实有效
一、 问题的提出及基本含义  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建班级授课制以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施“有效教学”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永恒主题。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构建高效课堂、实施“有效教学”再次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研究的热点。许多研究工作者和一线教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这些研究有的着眼于教师的教法,有的着眼于学生的学法,往往相互割裂。如果从系统理论的观点来分析,课堂这一系统应包括教材、教师、学生三个
问题解决的经验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活动经验,它主要包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经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这些经验的积累与形成既离不开大量问题解决过程的体验,也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密切相关。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而“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下面以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实际问题”为例,谈谈在教学中怎样借助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  一、 借助几何直
汉语言是世界上情感最为丰富的语言,它沉淀着中华五千年的古老文明,蕴含着博大而丰满的精神元素,每一个词都布满了历史的脚印,充盈着生命的张力。而目前的语文课堂,词语教学却出现了一种弱化、简化、泛化的趋向。  而当我观摩陈建先老师执教的《郑成功》一课后,方才真正对词语的理解、运用与积淀有了全新的认识,课堂上陈老师紧紧抓住“慷慨激昂”一词,通过阅读期待、反思、感悟等手段,潜移默化地把学生带进到文本的世界中
“总有一款适合你”,每次看到这句广告语,我的神经总会一次次地被触动。  记得去年“六一”节,学校召开运动会,我担任田赛部裁判。因为工作繁琐,所以需要找几个学生来帮忙。找谁呢?我来到五年级学生活动区域,恰巧一个小男孩跑着撞向我,我一把抓住他:“你是运动员吗?”小男孩紧张地站在我面前:“我不是运动员,我……我……” “那好,你跟我去帮忙吧!”“干什么?”他有点茫然地问。我向他的班主任说明来意,不料班主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凭着已有的常识、习惯和经验,去应对具有鲜活生命的学生个体,遇到种种“问题”在所难免,这些问题都有可能成为课题研究的起点。从自己所意识到的问题里,选定具体明确、新颖独特、切实可行、有普遍(或典型)性的问题,确定研究目标、内容和措施,这样问题就被提炼成了具有“预期——过程——锚果”的研究项目,即课题。城乡教育发展差距较大,农村学校有诸多先天性不足,农村教师如能从学校实际和工作实践
案例一:  小林是A校的一位年青教师,因为喜欢上网,几乎每天晚上都要玩到深夜,因此影响到第二天早晨的起床时间。于是,小林早晨迟到的次数就多了些。A校长得知此事后很生气,想教训一下这位年青教师。某天早晨。A校长亲自站在校门口“守株待兔”。果不其然,上班时间过了将近五分钟,小林老师才急匆匆地赶来,手里还拎着刚买的热气腾腾的包子。A校长看着小林老师那慌慌张张的样子,顿时脸就青了。紧接着就是一顿“狂风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