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有效教学“场”充分发挥“场”效应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19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问题的提出及基本含义
  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建班级授课制以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施“有效教学”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永恒主题。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构建高效课堂、实施“有效教学”再次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研究的热点。许多研究工作者和一线教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这些研究有的着眼于教师的教法,有的着眼于学生的学法,往往相互割裂。如果从系统理论的观点来分析,课堂这一系统应包括教材、教师、学生三个方面的要素,而课堂教学最佳效益的形成关键取决于这三方面要素之间合理的结构和交互作用。考察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我们在叹服他们高超教学技艺这一显性特征的同时,其在课堂上通过自身最佳的组织、安排、导引,激发出学生高涨的情绪和充沛的情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形成教材、教师、学生三者“相应互动、情意激荡、高潮迭起”的境界,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高效学习的“场”,这一隐性特征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场”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物理学中把半导体表面电导受垂直电场调制的效应称为“场”效应(Field effect)。科学研究表明,相互作用场是物质存在的两种基本形态之一,它存在于一切空间区域,如电磁场、引力场。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会受到电磁力的作用,物体在引力场中会受到万有引力的作用等等。优秀教师成功的课堂教学场境我们可以称为课堂教学“场”。在这样的教学“场”中,每个学生都仿佛是一个带电“粒子”,接受“场”的作用,并且作为“场”组成的一分子,发挥自身能量,产生交互作用。在这样的“场”作用下,学习主体可实现能量升级——思想、情感、意志等人格因素和素养得到整体提高,从而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这种理想的效应,我们称之为“课堂教学场效应” [1]。
  二、 教学“场”中的要素分析
  系统论启迪我们,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整体。各要素具有相关性,系统是各个组成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2]同样,教学“场”是一整体,从不同的维度分析,课堂这一“场”又可分为一个个不同的但又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场”。
  1.教师——自身人气“场”
  个人的气“场”,是指一个人因性格、言行举止而形成的个人魅力,带有很强的个性化因素。卡内基慈善基金会北美执行人乔治·格鲁尼有句名言:“气场是你独一无二的精神名片。”[3]强大的气场是一个人的存在感和吸引力之所在,是他身上无与伦比的光环。教师本身就存在自身的人气“场”。在教学“场”这一特定的“场”境中,不仅仅是指教师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具有的“场”效应,还特别指由于教师专业的特点、职业的要求、角色的需要而练就的特殊的人气“场”。教师得体的服钸、温馨的笑容、温柔的眼神、规范的动作,尤其是一手好字,一口字正腔圆、充满磁性的普通话,严谨又活泼的教学风格等等都是教师人气“场”重要的组成部分。
  2.学生——人际关系“场”
  管理心理学表明,学生在班级中学习,既处于班级这一有共同奋斗目标、有具体制度约束的“正式群体(组织)”之中,同时,学生又会自发组织由共同的兴趣爱好而形成的“非正式群体(组织)”。[4]简言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处于“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交错复杂的人际关系“场”中。
  现代科学管理学创始人梅奥指出,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有着重大的差别。在正式组织中,以“效率”为其行为规范;而在非正式组织中,则以“感情”为其行为规范。管理学家霍桑的研究表明了工人不是被动的、孤立的个体,他们的行为不仅仅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4]
  同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是被动的、孤立的个性,学生的学习必然受同伴的影响。和谐的人际关系“场”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反之,不良的人际关系“场”则会阻碍学生的进步。
  3.师生——心理能量“场”
  心理场是勒温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最重要概念。勒温认为,心理场就是由一个人的过去、现在的生活事件经验和未来的思想愿望所构成的一个总和,也就是说,心理场包括一个人已有生活的全部和对将来生活的预期。[3]人就是一个场,人的行为都是行为主体和环境双重作用的结果。心理能量场存在于每个人的周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网,因此每个人心理都有各自独特的心理场,在一个狭小的空间范围内不同的心理场会彼此影响对方的心理。
  教学是师生心理能量“场”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在班级心理能量场中积极的作用,努力创设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促使学生在良好的心态下学习,推动学生的成长。
  4.教材——信息交互“场”
  新课程强调,教师不能单纯地“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优秀的教师一定是在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走进教材,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愿望,并努力实现课堂教学信息的多次传递、反馈、调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课堂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信息“场”。信息论认为,信源、发送器、信道、接收器和消息接受者是信息传输与反馈的五个要素,另外,可能包含噪声。[5]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努力提高信源的准确性,尽可能缩短信息反馈的周期,减少信息传递中的噪声,提高信息反馈调控的功效,从而使“有效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三、 发挥“场”效应实施有效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1.发挥教师人气“场”对学生的引领作用
  卡内基慈善基金会北美执行人乔治·格鲁尼告诫我们:“积极的气场是一种类似彩虹的七彩光芒,非常绚烂,长期维持一种积极的气场,比整天揣在口袋里的印制精美的名片还重要。”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学中教师要努力通过自身高尚的师德修养、脱俗的人格魅力、精湛的专业素养和灵活的教学风格,创设学生认可、向往乃至崇拜的人气“场”,由此引领学生产生对知识的向往,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努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从而达到“不令而行”的理想境界,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而要真正达到这样的境界,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真诚地关心、爱护学生;(2)把教师职业真正当作一项伟大的事业去做;(3)言行一致、表里如一;(4)关注工作、生活的细节;(5)自身有强烈的进取心,勤于学习;(6)教学严谨而活泼、风格鲜活又灵活多变。
  总之,我们要善于和学生沟通交流,和学生交朋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越近,“场”效应就越是明显,教师对学生的引领作用也就更有实效。
  2.发挥人际关系“场”对学习的催化作用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角色群体的活动既可能产生增力作用,也可能导致减力作用。“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说的是“群体的增力作用”;“三个和尚没水喝”,这是“群体的减力作用”。这种由不同的角色扮演者组成的群体产生的内聚力或摩擦力,在社会学上统称为“关系场效应”。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构建和谐有效的小组学习人际关系“场”,是发挥小组合作功效的重要途径之一。将“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相融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策略。
  在“质”“量”相当原则的前提下,小组组员的构成可采取教师建议和学生自由组合相结合的方式。在有共同目标、制度约束的“正式群体”中,充分发挥“非正式群体”在小组组员构成中的作用,可以有效增强小组成员之间的凝聚力,提高学习的效率。而如果只是由教师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然后随意组合,小组组员之间的磨合期会延长,组合成的小组可能在很长时间内还是一个松散的“临时群体”。
  在小组构成的基础上,教师要注重培养各小组的领军人物。当然,领军人物不仅仅是学习上的尖子生,也可以是进步明显的学生,甚至于是成绩平平但持之以恒、永不放弃的学生。领军人物的作用一方面在互帮互学作用的发挥上,更重要的是要发挥领军人物对全组成员的精神引领作用,尤其是要发挥他们对学习的态度、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遇到困难时的处理方式对组员的影响。教师要防止领军人物在组内的话语霸权,通过制定小组合作学习制度,倡导组员平等讨论、交流的权利。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相融合的另一方面,就是教师要引导小组成员确立“共同进步”的目标,既注重组员之间的情感,更注重学习效率的共同提高;以情感推动效率的提高,以效率的提高增进组员之间的友谊,使“情感”成为推动学生进步的催化剂。
  3.发挥心理能量“场”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新课程要求我们树立大教育观念,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建立健全学生学习评价机制。评价体系要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不以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并实施差异性评价,人人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可以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学习,发挥心理能量“场”的激励作用。
  建立差异性的评价体系。对学业优秀的学生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跟优秀者虽有距离但勉力而为的学生应该给予充分肯定;对于后进生,即使有微弱的进步也要给予大力的表扬。实施这样差异性的评价能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发挥正向的激励作用,使他们在良好的心态下信心十足地去攀登各自所能达到的最高目标,从而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激励,甚至于相互竞争,构建有利于全体学生发展的心理能量“场”。
  构建“共同进步”为目标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体系,全力激活主体能量升级,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小组合作学习考核的重要维度,把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学习的态度,对他人、对小组的贡献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从而全力激活主体能量升级,更好地发挥心理能量“场”对学生成长的激励作用,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4.发挥信息交互“场”对学习的纠偏作用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理解程度、掌握的速度等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再加上班级授课制不可避免的以同步教学为主的弱点,学困生的问题产生了。
  今天,如何促进“学困生”的提高,实现均衡发展,是新课程更为关注的问题。信息论启迪我们,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拓宽信息反馈的通道,缩短信息反馈的周期,提高信息反馈的可信度,并要充分发挥信息反馈调控的功效。开放式的课堂,为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信息多向传输与反馈提供了可能。如何进一步缩短信息反馈的周期、提高信息反馈的可信度呢?教学中,教师在加强课堂即时反馈、关注“学困生”学习状况的前提下,加强课堂试探练习信息反馈,是提高信息“场”功效,实现均衡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
  所谓“试探性”练习,是指新知教学以后的尝试练习。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中安排的“练一练”、“试一试”、“想想做做”等内容即为“试探性”练习的范畴。加强试探性练习的信息反馈,对了解学生学习信息、及时进行课堂调控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方法反馈学生试探性练习的信息。
  在学生练习结束,教师对学生的板演进行评价以后,让同座的同学交换练习本进行互批,然后反馈学生练习的信息:“如果你的同座练习错误请你举起手来!”教师再根据情况有选择地了解一下学生错误的情况,灵活地采取措施进行课堂调控。
  这样的改进虽然很微小,却有如下几方面的作用。
  (1)可以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缩短信息反馈的周期。小学生取得批改别人作业的“资格”,往往兴趣很高,“学困生”也是如此;由于组织互批,学生的作业很快就能批改完毕,教师通过统计可及时摸清全班学生练习的概况,缩短了信息反馈的周期,为课内补差提供了依据。
  (2)拓宽信息反馈的渠道,增强学生自身的信息反馈。学生在批改别人的作业时无时不在与自己的作业进行对比,并对自己的作业进行反思,实现学生自身信息反馈的闭环系统。对“学困生”而言,如果他们做对了,在高兴之余,别人练习中的优点一定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学困生”做错了,同桌正确的解法可以给他以启发,教师在调控阶段可以帮助他们缩短走上正确思维轨道的时间。
  (3)提高信息反馈的可信度,有利于教师适时调整教学。由于让同座的同学反馈其同座的练习信息,大大提高了反馈信息的可信度,教师也可即时摸清学生练习的概况,尤其是“学困生”错误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内补差。如果学生错误的情况较多,教师还可以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节奏、密度、速度等进行补救,为帮助学困生强化理解新知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上所述课堂教学中的“场”效应的要素及机制可用下图形象地反映:
  在我们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有效教学、追求高效课堂的当前,无形而有效的课堂教学“场”,应该成为有为的教学工作者的一种追求、一种探索研究的视角。
  参考文献
  [1] 孙春福.“语文课堂场效应”的形成及其功效[J].小学教育科研论坛, 2002(Z1).
  [2] 魏宏森.系统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3] 皮克·菲尔.气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
  [4] 陈学军.管理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5] 李梅,李亦农.信息论基础教程[M].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摘要】在幼儿园种植活动当中,教师通常占据主导地位,小朋友只是站在一旁观看,不利于培养小朋友的自主探索精神。另外,大多数幼儿园的种植园地面积有限,很难真正开展科技教学活动。利用种植园地开展幼儿趣味科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小朋友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让他们在种植过程中完成知识的积累。  【关键词】种植园;幼儿园趣味活动;科学探索;特色教学  有效开展幼儿园种植活动,能够使小朋友在亲身参与种植的同时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11课。  教材解读  课文叙述了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正是一曲“愤”歌成绝唱。教学本课可以围绕题眼“愤”,带领学生一路品味“愤”歌的意蕴,领略司马迁的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  一、 读题质疑,明确目标  出示课题:《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思考从课题中的“发愤”一词,能想到哪些问题?  (司马
所谓“以物喻理”,就是将孩子不易理解的深刻道理,借助容易理解的事物加以说明。它的妙处在于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语言道出深刻的道理,从而获得意想不到的育人效果。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战国时,墨子的学生子禽有次这样问老师:“老师,你说一个人是话说多了好,还是说少了好?”  墨子沉思了一下这样回答:“池塘的青蛙日夜不停地鸣叫,又有谁去理会呢?雄鸡只在天亮的时候叫上一两声,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重要载体,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工具,是最便捷、最主要的数学课程资源,是课程资源之本。我们现在使用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教材是许多有经验的教育专家、优秀教师依据新课标精神和理念,经过认真研究、反复推敲才确定的。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新教材越发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它在关注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在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立足于教材,认真钻研教材,领会教材意图,
学校开展有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我听了一位青年教师在平行班两次执教《比的基本性质》一课。课中对于“比的基本性质”的教学部分,听来颇有感触。于是笔者对提高数学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有了些思考。  课例一:   一、 复习  提问:什么叫比?比与分数、除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什么是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学生一一作答)  二、 导入  师:我们知道比与分数、除法之间联系紧密,分数有基本性质,除法
《教学与管理》2006年第1期王琳老师的一篇《关于两道试题的思考》的文章里有两道试题是这样的:“语文是看图作文。图是这样的:两棵大树,树叶茂盛,遮挡住了上面的太阳、云彩、大雨。两棵树下有一棵小树,枝干细小,还有点扭曲。作文提示是:仔细观察上面的漫画,展开想象写一篇作文。可以编写童话故事,也可以写由这幅漫画联想到的生活中的事情,题目自拟。数学题:今天是小红11岁的生日,他邀请了小林、小军等9位好朋友
语文阅读教学追求言意兼得,但教师在文本细读过程中对于言意矛盾的认识不足阻碍着言意兼得的目标达成。  言意矛盾是指语言与心意之间存在的差异、距离或不对等。古人有“立象以尽意”之说,把“立象”视作解决言意矛盾的方式方法,这是从写作的视角提出的。对“立象以尽意”作出重大革新的魏晋玄学派代表人物王弼就“言”、“象”、“意”三者的基本关系明确指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摘要】电大是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学校,德育教育如何做到面授与网络相结合,探讨基于网络的德育教育策略,让现代远程教育学生收到教育效果,相当重要。  【关键词】德育网络资源;德育网络载体;德育网络教育方法  一、前言  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重要,是办好高质量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环节。德育工作要摆在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
《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生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王菘舟老师说:“语文教学亟需诗意之水的浇灌,语文教师亟需诗意之水的滋养。当我们的课堂变得绿意葱茏、鲜花盛开之际,也就是语文教学走进一个崭新的诗的境界之时。”窦桂梅老师执教
我们一般用两课时(即第一课时的“初读”及第二课时的“精读”)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由于“精读”阶段更加直指文本秘妙也更易出彩,故而,老师们无论是日常教学还是公开展示,普遍比较重视和青睐。因此,担负着为全文研读“奠基”作用的第一课时,就被挤到了边缘化的境地。  高尔基在论述写作时说:“最难的是开始,就是第一句话。如同在音乐上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予的。”事实上,全课教学的成败与否,也都是由扎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