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2003~2020年地下水储量变化分析

来源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wwlds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时变重力场模型、GLDAS水文模型和湖泊水量变化数据反演三江源区域2003~2020年地下水储量变化,使用奇异谱分析方法对地下水变化时间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3~2012年三江源区域地下水储量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年增长率为0.7 cm/a;2013~2020年三江源区域地下水储量整体呈现减少趋势,年增长率为-0.3 cm/a;三江源区域地下水年度变化主要受降雨补给规律的影响,降雨对地下水的补给滞后期为2个月.
其他文献
在新时代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基础教育的提质增效对高等院校的师范生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师范生的职业素养决定着未来教师队伍的综合质量,因而迫切需要将其与教育发展方向、学科核心素养等进行紧密衔接,稳步提升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为此,本文构建了普通高校地理师范生职业素养的测评体系,凝练了师德情怀、教学实践、综合育人、自主发展四大职业素养,兼顾基础性和学科性素养指标,为有效监控地理师范生职业素养的发展状况提供了科学参考.实证结果显示,地理师范生的职业素养水平随年级的攀升而逐渐提高,进阶性发展较好.其中,
当前中国正处于从油气时代向可再生能源时代转变的关键时期,中国能源需求结构和能源利用形式的变化决定了中国与全球能源的互动逻辑发生了深刻转变.为更好理解中国与全球的能源互动过程,本文探讨了全球能源互动的基本理论认知,并借助复杂网络、投入产出分析等技术方法分析了中国与全球能源互动格局及其变化.研究发现中国与全球能源互动的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从油气贸易到可再生能源贸易,从油气为主的投资到多元化能源品种的投资,从传统能源贸易到隐含能源贸易等方面,中国逐渐塑造了多元化的全球能源格局.主要结论为:①“多煤少油缺
专利转移是国家和地区获取外部技术的重要通道,也是刻画技术流供求关系最直接的方式.基于全球—地方视角,本文建构了技术转移的跨国—国内城际双通道理论框架,融合社会网络、GIS空间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尝试刻画中国城市跨国城际技术通道的空间演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中国跨国城际技术通道网络的空间异质性显著但随时间逐渐减弱.②跨国城际技术通道加速东移,从北美和西欧(以美国纽约湾区和硅谷地区技术创新中心、加勒比海离岸金融中心、伦敦全球金融中心等为核心)快速向东亚(以日本东京、韩国首尔科技创新中心为核心)和东南
如何在地理课堂中有效地组织零碎化的知识,将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与培养综合思维素养相匹配,落实核心素养,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本文以“地形”主题为例,以课程标准为基准构建知识网络结构图,挖掘学科大概念;以“目标—评价—活动”为主线,进行主题教学设计;基于真实情境,以大概念引领主题教学过程.大概念引领下的教学实践,更关注教学思路的整体构架、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最终指向生活世界,体现了核心素养的本质要求.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加快,近10年来我国高中地理教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地貌”章节为例,从内容选择、内容组织、内容呈现三方面进行新旧教材的对比分析,其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贴近社会生活,突显地理实践力;彰显学科逻辑,符合学生心理认知发展;呈现形式多元化,趋向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并据此提出指向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建议.
以“气候与生活”为例,按照课程标准相关内容要求分析—核心素养水平划分—设计各阶段主题作业的步骤进行进阶式初中地理作业设计,并分年级实施作业案例.对实施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发现各年级完成作业的情况存在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地理素养水平和作业情境设计,作业设计中应加强信息素养类地理实践作业的设计、根据素养水平的阶段要求进行作业设计、根据认知过程的特点设计各类各层级作业.
本文通过对英国GCSE Geography教材的表层系统(文字/图片/作业系统)和深层系统(知识/品德系统)进行分析和评述,阐述其对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与人教版《地理》教材(PEP)相比,该教材注重技能养成、强调方法培养、评价注重思辨、学科人文价值突出.PEP教材可以向其借鉴参考,以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和心理规律、地理教育的需求作为出发点,着力于地理思维的培养;教学中应采用大单元和地理专题结合的教学设计,注重人文价值和国际理解与合作意识等方面的培养.
随着《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高考改革迈入新阶段,考试科目、考试方式和录取方式等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以2021年实行新高考省份的地理试卷为研究文本,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个维度出发,探讨新高考模式下的地理复习备考策略,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与借鉴.
在2020年全球暴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背景下,揭示中国疫情扩散时空模式及影响因素对于科学制定防疫策略具有重要作用.针对2020年1月24日-3月18日期间中国COVID-19疫情从快速扩散到逐步控制的完整过程,基于累计确诊病例数据,以317个地级市为对象,建立疫情扩散时空模式判别模型,结合峰位置、半峰间距、峰度、偏度等参数,解析时空模式的基本特征;基于交通可达性、城市关联程度和人口流动构建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揭示时空模式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 显示:①距武汉市直线距离588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大数据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愈加广泛.教学实践表明:大数据可视化对高中地理教学的课前预习摸底、学情把握,课堂高效教学,课后延伸探究、提升学科素养等起到了很强的辅助作用.大数据可视化在助力高中地理教学的同时也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只有将大数据技术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才能使其真正助力地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