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趋势和扩招步伐的加快,并在金融危机的大力冲击下,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本文从学生职业素质、职业生涯规划到学校与社会信息对称三个方面分析就业困难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就业指导对策,以促进大学生更好的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困难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9-037-02
中国的高等教育,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终于在21世纪初实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跨越,迈进了“大众化”时代的门槛。这一步是值得骄傲和纪念的。但在欣喜之余,人们很快发现,我们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大学生就业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面临困难
从全国的情况来看,目前全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社会总体就业形势依然比较严峻。今后几年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另外还有1400万下岗失业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人员达2400万人,而社会新增就业岗位约1000万个,每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400万左右。从高校毕业生规模看,总量大、增幅高是突出特点,高校毕业生已成为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的最大群体,具体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495万,比2006年增加85万人,2008年高校毕业生559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今年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总数约为710万人,其中包括去年尚未找到工作的100万毕业生,“十一五”时期,预计全国将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所以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是相当严峻的,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导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日趋紧张,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2003-2007年大学生就业总况如表1所示:
从上表可知,待业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且总量大,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困难似乎从2003年开始之后社会关注得特别多,这难免让人想起了1999年的扩招,所以很多时候人们都把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归于扩招,但通过全面的研究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扩招只是其中一个客观的原因之一,大学生就业困难还有更加深层次的原因:
1、大学生职业素质不高
职业素质则是指人们从事专门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各种综合条件,通俗的说也就是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近几年来,通过对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就业总是很难、企业总是缺人”的现象是极其普遍的,很多时候企业总是找不到适合其发展的人才,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期望产生矛盾。当前,社会给大学生的确提供了展现自己才华的大舞台,但随着高等学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人才之间和就业岗位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作为买方市场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部分高校仍然是沿袭应试教育的方式,培养出重知识轻能力的学生,学生本人缺乏实际的操作能力,不注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不能很好地满足“任职资格模型”,因而不能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直接导致学生就业困难。
2、大学生缺乏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任务就是在大学生明确自己兴趣、爱好的前提下,在认真分析个人性格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对将来从事工作所做的方向性的方案。大学生在走向社会前,将现实环境和长远规划相结合,给自己的职业生涯一个清晰的定位,是求职就业乃至将来职业升级的关键一环。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体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虽然近几年来全国各高校掀起了职业生涯规划热,但真正用职业生涯规划去分析自身的职业取向的学生是很少的,而且大部分学生在做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导致很多同学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态度与实际严重脱节,不能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最终影响了就业。
3、用人单位与学校教育之间信息对接不畅
用人单位与学校教育之间信息对接不畅的主要表现是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于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受只重培养、不重市场的传统思想影响,高校的就业机构很少与社会、用人单位联系。这样高校就无法及时找出具体的问题所在,没办法将有关建议反馈给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学校也无法利用最基层取得的经验对整体工作进行调整,对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改革。这样很多专业设置上就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错位,同时,用人单位对学校的培养模式不了解,也造成了用人单位不合理的用人现象,这样便加大了就业的压力和难度。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指导对策
1、提高学校和大学生对“职业素质”的认识
大学生是作为一个“产品”在一个高等教育系统中被制造出来的,其职业素质也就代表该“产品”的质量,所以要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就必需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学校要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断进行体制创新,积极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平台;帮助学生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学生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养成具有良好的责任感、事业心、职业道德和吃苦精神的基本素质,努力学习专业基础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重视组织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培养,积极进行身体锻炼,形成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排除就业困难的主观因素。
2、指导大学生科学、合理的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一年级认识自我,二年级定行业,三年级定岗位,四年级走出去”,这是一条永恒的规律,也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科学的择业观倡导的是建立在知己知彼基础上的“人职匹配”,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建立这种观念。高校职业指导老师肩负着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的责任,其中重要的职责是帮助、指导大学生开展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目的是为了让大学生毕业就业少走弯路。所以,学校要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意义,定期举行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进程;职业指导教师要不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朝专业化、职业化和正规化方向发展,为指导大学生科学、合理的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保障。
3、改进传统职业指导方式,为人才培养提供信息服务
职业指导不应该只极限于学校内部,应该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毕业生实习调查和就业跟踪力度,主动联系各用人单位,指导用人单位合理用人,积极收集职业信息,了解用人需求变化,了解用人需求与学校培养目标之间的差距,及时就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劳动就业之间出现的脱离与用人单位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探讨,可以借鉴和适当的模仿职业技术院校的“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市场要求,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科学确定各学科专业的招生规模,提高就业工作的计划性、前瞻性和科学性。同时要经常邀请企业领导和技术骨干到学校讲学,为学生举办职业需求、职业发展动态等内容讲座,密切双方联系,及时分析、利用和发布职业信息。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应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社会性,只有高校与社会较好的联系与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才能进行更多、更完整、更实际、更科学的信息交流,从而整合社会资源,最终更好的服务学校教育。
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令人担忧。所以我们要认清形势,增强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大学生就业的良性发展,是有赖于社会、学校和个人的不断努力。在这种新的形势下,高校要及时、准确、到位地为学生做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培养知识结构合理的现代化复合型高素质人才,适应时代发展,满足市场需求。
注释:
①李小鲁.在广东省2007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http://www.gradjop.com.cn/News/jyzy/200701/20070201002.html
②姚裕群.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演变与近期发展趋势[J].人口学刊,2008(1):10-14
参考文献:
[1]李功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7届研究生硕士论文,2007:24-33
[2]涂思义.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
[3]朱瑶.职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02:70-72
[4]孙树枫.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J].就业与职业,2004(4):43-44
[5]程良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训练[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8:5-27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困难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9-037-02
中国的高等教育,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终于在21世纪初实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跨越,迈进了“大众化”时代的门槛。这一步是值得骄傲和纪念的。但在欣喜之余,人们很快发现,我们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大学生就业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面临困难
从全国的情况来看,目前全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社会总体就业形势依然比较严峻。今后几年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另外还有1400万下岗失业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人员达2400万人,而社会新增就业岗位约1000万个,每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400万左右。从高校毕业生规模看,总量大、增幅高是突出特点,高校毕业生已成为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的最大群体,具体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495万,比2006年增加85万人,2008年高校毕业生559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今年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总数约为710万人,其中包括去年尚未找到工作的100万毕业生,“十一五”时期,预计全国将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所以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是相当严峻的,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导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日趋紧张,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2003-2007年大学生就业总况如表1所示:
从上表可知,待业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且总量大,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困难似乎从2003年开始之后社会关注得特别多,这难免让人想起了1999年的扩招,所以很多时候人们都把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归于扩招,但通过全面的研究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扩招只是其中一个客观的原因之一,大学生就业困难还有更加深层次的原因:
1、大学生职业素质不高
职业素质则是指人们从事专门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各种综合条件,通俗的说也就是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近几年来,通过对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就业总是很难、企业总是缺人”的现象是极其普遍的,很多时候企业总是找不到适合其发展的人才,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期望产生矛盾。当前,社会给大学生的确提供了展现自己才华的大舞台,但随着高等学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人才之间和就业岗位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作为买方市场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部分高校仍然是沿袭应试教育的方式,培养出重知识轻能力的学生,学生本人缺乏实际的操作能力,不注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不能很好地满足“任职资格模型”,因而不能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直接导致学生就业困难。
2、大学生缺乏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任务就是在大学生明确自己兴趣、爱好的前提下,在认真分析个人性格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对将来从事工作所做的方向性的方案。大学生在走向社会前,将现实环境和长远规划相结合,给自己的职业生涯一个清晰的定位,是求职就业乃至将来职业升级的关键一环。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体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虽然近几年来全国各高校掀起了职业生涯规划热,但真正用职业生涯规划去分析自身的职业取向的学生是很少的,而且大部分学生在做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导致很多同学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态度与实际严重脱节,不能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最终影响了就业。
3、用人单位与学校教育之间信息对接不畅
用人单位与学校教育之间信息对接不畅的主要表现是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于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受只重培养、不重市场的传统思想影响,高校的就业机构很少与社会、用人单位联系。这样高校就无法及时找出具体的问题所在,没办法将有关建议反馈给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学校也无法利用最基层取得的经验对整体工作进行调整,对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改革。这样很多专业设置上就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错位,同时,用人单位对学校的培养模式不了解,也造成了用人单位不合理的用人现象,这样便加大了就业的压力和难度。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指导对策
1、提高学校和大学生对“职业素质”的认识
大学生是作为一个“产品”在一个高等教育系统中被制造出来的,其职业素质也就代表该“产品”的质量,所以要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就必需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学校要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断进行体制创新,积极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平台;帮助学生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学生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养成具有良好的责任感、事业心、职业道德和吃苦精神的基本素质,努力学习专业基础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重视组织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培养,积极进行身体锻炼,形成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排除就业困难的主观因素。
2、指导大学生科学、合理的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一年级认识自我,二年级定行业,三年级定岗位,四年级走出去”,这是一条永恒的规律,也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科学的择业观倡导的是建立在知己知彼基础上的“人职匹配”,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建立这种观念。高校职业指导老师肩负着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的责任,其中重要的职责是帮助、指导大学生开展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目的是为了让大学生毕业就业少走弯路。所以,学校要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意义,定期举行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进程;职业指导教师要不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朝专业化、职业化和正规化方向发展,为指导大学生科学、合理的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保障。
3、改进传统职业指导方式,为人才培养提供信息服务
职业指导不应该只极限于学校内部,应该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毕业生实习调查和就业跟踪力度,主动联系各用人单位,指导用人单位合理用人,积极收集职业信息,了解用人需求变化,了解用人需求与学校培养目标之间的差距,及时就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劳动就业之间出现的脱离与用人单位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探讨,可以借鉴和适当的模仿职业技术院校的“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市场要求,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科学确定各学科专业的招生规模,提高就业工作的计划性、前瞻性和科学性。同时要经常邀请企业领导和技术骨干到学校讲学,为学生举办职业需求、职业发展动态等内容讲座,密切双方联系,及时分析、利用和发布职业信息。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应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社会性,只有高校与社会较好的联系与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才能进行更多、更完整、更实际、更科学的信息交流,从而整合社会资源,最终更好的服务学校教育。
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令人担忧。所以我们要认清形势,增强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大学生就业的良性发展,是有赖于社会、学校和个人的不断努力。在这种新的形势下,高校要及时、准确、到位地为学生做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培养知识结构合理的现代化复合型高素质人才,适应时代发展,满足市场需求。
注释:
①李小鲁.在广东省2007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http://www.gradjop.com.cn/News/jyzy/200701/20070201002.html
②姚裕群.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演变与近期发展趋势[J].人口学刊,2008(1):10-14
参考文献:
[1]李功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7届研究生硕士论文,2007:24-33
[2]涂思义.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
[3]朱瑶.职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02:70-72
[4]孙树枫.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J].就业与职业,2004(4):43-44
[5]程良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训练[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8: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