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所新创办的学校从南通高等师范学校创办人张謇先生百余年前“父教育、母实业”的伟大创举中,寻找到“大生文化”发展的根脉。通过文化立根,确立办学的价值旨归和教育追求。通过文化赋形,建设学校的文化符号和物态环境。从“大生德育”“大生课堂”“大生课程”“大生管理”四个维度实施文化育人,滋养师生的文化品质。
【关键词】张謇;大生文化;文化立根;文化赋形;文化育人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7-0050-04
【作者简介】帅宁华,江苏省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江苏南通,226010)校长。
新学校的诞生与发展是一段特色文化孕育与建设的旅程。新学校的文化自觉表现在扎根当地的文化土壤,在传承、发展与创新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创办之初,把目光投向南通高等师范学校创始人、清末状元张謇百余年前“父教育、母实业”的伟大实践,这是南通高师附小文化建设的根脉所系,是学校文化成长的力量源泉。
一、文化立根:彰显教育的核心价值
112年前,张謇先生创办的第一个公司名为“大生纱厂”。“大生”出自《周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意思是:天地之间最伟大的道德是爱护生命。同样,张謇的教育思想也闪耀着“大生文化”的光芒。他在揭示教育的含义时说:“以教为育,便是干涉而非放任。放任者野蛮之事,干涉者文明之事。”在他看来,“干涉之事”讲的是教育的程度控制,“干涉之事”要循儿童发展的规律以及教育的规律,这才是“文明之事”。张謇又说:“培护径寸之茎,使之盈尺及丈成有用之才,苗圃之事也,小学校亦类是。”揭示教育与生命成长的关系——学校教育要像呵护小苗成长一样,珍视成长的价值。张謇并不局限于四书五经、修身、习字等传统科目的习授,特别重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他认为,一个人在社会上要能自立,必须有实业知识。他主张让学生从小养成从事农工商业的兴趣。他所创办的小学中,设有贩卖部、儿童工作部等社会服务机构。从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张謇教育思想中“学校小社会、社会大课堂”的生活教育的“大教育观”。张謇又对教育实践提出要求,他说“凡事必求其适”,“愿求杨枝甘露,灌溉于人人心理之中”,“教育者,有方而无方,有法而无法之事也”,“各宜其所宜,各适其所适”,“因材易教,毋拂毋悖,毋萌毋倦”……这些论述处处着眼于生命的成长,洋溢着“大生思想”的精神,彰显着对个体发展的尊重。“整洁教室内之污垢,启闭教室内之门窗,排列食堂之食器,日本学校皆学生为之……中国贫儒或礼法家之子弟,犹执其事。非此列也,以惰为教而已。”张謇还主张学校学生应该参加必要的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以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在最早的文化典籍里,我们的先民已经把生命看作天地的恩赐。在古代,“德”和“得”是一个意思,德是道的运动,产生万物,对应的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文化学家朱谦之先生这样说:“好好活着,推己及人,让别人也好好活着。不但是天之大德曰生,人之大德亦曰生。”朱谦之先生在《周易哲学》一书中赞颂“生”之伟大,并指出:“生之真意义,就是变化。”朱谦之强调本体的“变”,但他的学说中更有意思的是,认定这个千变万化的本体是“情”。“‘真情之流’就是这绝对无二的一动。”天地万物的变化起于“情”之动:“因为天地万物的本体——情——是永远在那里变化、没有间断的,好像滔滔不绝的流水一般;所以我特别立一个表记,叫作‘真情之流’。”
基于上述理解,南通高师附小的“大生文化”构建,主张以生命为教育的基点,以童心为文化创造的源头,以真情为纽带,以成长为取向,构建拥有“自然的生态、自主的生活、自由的生动、自如的生成、自觉的生长”的学校教育,保障儿童快乐生活,快乐成长。
我们提炼出南通高师附小“大生文化”的教育追求:(1)主张“‘一花一世界’,每一朵花都是一种独特的风景”的教育思想。(2)对所有的儿童都表现出一种真正的善意,顺从天命,“道法自然”,珍视所有儿童的价值,肯定所有童年的意义。(3)关注儿童的差异,尊重儿童成长的速度,努力成全各不相同的发展目标。(4)尊重儿童不同成长阶段的角色:探索者、游戏者、梦想者、“哲学家”、“艺术家”……视好奇、探索、游戏、涂鸦、幻想、歌唱、表达为逐步展开的童年世界的应有之义。(5)维护与尊重儿童的尊严,以宽容和欣赏的态度对待文化与信仰的差异,维护与倡导人的自由选择、自主成全的权利。(6)向儿童学习,做既能平视儿童,又能够随时站起来展示成人强大力量和多彩而厚重的成人世界的教师。
二、文化赋形:展现学校的精神象征
“大生文化”是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师生诗意栖居、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在学校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力图使学校的所有活动都具有文化的、精神的品位和内涵,努力使“大生文化”成为学校的象征表意系统,对置身其中的师生产生持久的影响。我们极其重视文化符号与形式的设计与创造,发动全校师生围绕“大生文化”的内核为学校LOGO、吉祥物、校训、校徽、校歌、校服、校旗、仪式、典礼、环境的设计积极献计献策,彰显学校的教育核心价值。
学校环境文化建设以“大生广场”为主阵地,以“天生园”“泽生园”“广生园”为补充,对楼道场馆进行优雅、简洁、适宜的文化装饰,突出“大生文化”景观建设。“大生广场”主雕塑“大生门”以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及大门造型为基础,辅以“生活、生态、生动、生成、生长”等“大生文化”的表征字及数字、英文字母等元素;西侧的“水景浮雕”彰显校园文化的内涵,让每一个走进学校大门的人,都被“大生文化”感染。学校的“泽生园”“天生园”“广生园”的名称都源自张謇创办的实体,体现其当年造福民生的精神。
三、文化育人:滋养学生的文化品质
教育实践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行为,是把教育资源内化为学习者自己的精神财富的过程。为此,南通高师附小充分赋予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以文化内涵,在学生心灵世界播撒“大生文化”的种子。 1.大生德育——精神的濡染。张謇先生在兴办教育之初,把培养学生的“国家思想、实业知识、武备精神”作为育人目标,并且认为“国家思想”是最为重要的。他特别重视人的品行修养,他说“首重道德,次则学术”,“时时以忠信笃敬为训,忠则不二,信则不欺,笃则不妄,敬则不偷”。他还说“以用功学习为当务之急,发愤用功慰父远念”……先生的谆谆教诲、言传身教中传递着大爱之心。张謇先生对学校德育的实施也有自己的见解:“学校所讲之修身,仅为理论出处,社会则实践矣。”强调德育要从社会生活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的体验实践中进行。
张謇先生百年前关于德育的论述,从国家思想到个人修养,都体现着“大生思想”的精髓,对于南通高师附小的“大生德育”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南通高师附小“大生德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的公德心,以“把忠心献给祖国,把爱心献给他人,把信心留给自己”为重点,以“要爱自己的妈妈”为情感基点,以“不妨碍他人”为高师附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起点。
学校制定《高师附小学生生活中的N个文明细节》并付诸实施,从小处入手,抓细节,积点滴;引导学生从整理学习用品开始,学会一些简单的自理技能,把整理课桌、清洁讲台及黑板、就餐管理、门窗管理等任务交给学生,培养学生“不妨碍他人”的良好习惯。每天晨会推行“美好时分”环节,老师和学生分享一天中最让人感动的一件小事——每次一个人,倾听彼此内心深处的快乐。学校还开展“为你点赞”(国旗下讲话)活动,校长每周一给孩子们讲一个德育故事,德育处给每个班的上周德性行为表现点赞,每月评比“大拇指班级”。引导学生树立牢固的“公德心”,养成高度自觉的文明意识和公德习性。
张謇先生“开华人自办盲哑教育之先河”,借鉴他的慈善文化传统和先进思想经验,我们高师附小全面设计学校公益服务目标体系,鼓励师生和家长成立各类义工社团,建立健全学生公益积分制度,开展交通协管、安全自护、百场报告、扶贫助弱、阅读推广、科学普及等活动,师生的足迹遍及校园、社区,乃至边远贫困地区;建立有效的促进与评价体系,鼓励学生从小事琐事做起,日行一善,向“陌生他者”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表达仁爱之心,培育学生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服务精神。各班建立QQ群,保持密切的家校联系,以自觉自愿为原则,努力实现学生、教师、家长义工全覆盖,让人间温情弥漫于校园和社区。
学校仪式庄重、神圣,是现实与幻想的有机统一。南通高师附小的“大生德育”高度重视仪式的特殊教育作用,扎实开展“八礼四仪”教育活动。独具特色的“男孩节”“女孩节”以“我是男孩我最帅”“我是女孩我最美”为主题培养小绅士和小淑女。“女孩节”活动评选出心灵手巧的“灵巧女孩”、知书达礼的“灵秀女孩”、聪明智慧的“灵慧女孩”和多才多艺的“灵动女孩”。
2.大生课堂——幸福的生长。南通高师附小力求让课堂生活成为儿童徜徉其中、共享探究乐趣的幸福之旅。
“大生课堂”的基本内涵包括:自主的生活(儿童世界,幸福存在),自然的生态(尊重需求,个性发展),自由的生动(思想自由,舒适和谐),自如的生成(弹性预设,自主建构),自觉的生长(天性生长,灵魂发育)。
“大生课堂”的基本教学流程是——①先学:知道、备材、存疑(初步认知)。②合作:探究、讨论、感悟(深度加工)。③展示:交流、倾听、质疑(反馈共享)。④提升:归纳、巩固、拓展(释疑超越)。
“大生课堂”追求完整的、和谐的课堂生活,体现了儿童的人格内涵与精神风貌,使教育贯穿孩子人生、丰富孩子人生、润泽孩子人生、成就孩子人生。
3.大生课程——文化的格调。张謇先生特别重视课程建设。1902年,南通就有学塾开设国文、外国文、绘画、体操等课程,这在中国是很早的。张謇先生殷切期望学生“负责任、知实践、务合群、增阅历、练能力”,体现了他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南通高师附小的课程再造秉持这样的观点:学校是课程生长的地方,要让课程更适应学生的发展,更焕发教师的个性。高师附小遵循这样的理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少数“精英”的发展;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知识或能力的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不是使所有学生“模式化”发展;注重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某一阶段的发展;注重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个人的发展。
南通高师附小注重国家课程校本化,开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包括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节日活动类课程,构成“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其一,将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整合为拓展型课程,指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其二,开设选修课程,每周两节,主要指向学生的兴趣爱好,有体育类、艺术类、智力类、文学类等多种类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关项目学习。
其三,长短课结合。“天天练字”“故事100”“经典诵读”“深度阅读”是短课,时间为15分钟到30分钟;“国际理解”为两周上一次的课程。公益类课程融入学生生活,“玩中学”课程渗透到数学、科学课程,公民教育渗透到少先队组织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
南通高师附小建立了草根化的课程研发团队,制定课程实施方案,编写校本教材,开展教学研究,学校的课程研发呈现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天天练字”“故事100”课程已经编出校本教材,“玩中学”、纸艺等课程正加快建设课程体系。“深度阅读”和“经典诵读”课程撷取绘本阅读、中华经典读本阅读等活动的成功经验,发挥“书香家庭”“书香班级”“书香学生”评比的作用,提升了课程影响力,儿童不仅获取了课程学习的快乐,更培养了高贵的精神和高雅的格调。
4.大生管理——“诗意的栖居”。“军队放任,则将不能以令;学校放任,则师不能以教。将不能令则军败,师不能教则学校败。”张謇先生重视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在他的论述中不乏学校管理的重要思想。“范者法也,模也。学为人师而不可不法不模;校章者,管理法也。监理能行,诸生能守,是为范之正轨;今日能守,异日能行,是为范之结果。”他重视制度建设、按章管理并身体力行。张謇主张对教师和学生的功与过应该赏罚分明,因为“赏罚者整齐一校规则,锐厉一校精神之具也”。先生的着眼点不仅在规则层面还在精神层面,进入情感管理的境界,犹如朱谦之先生描述的“真情之流”,实质是体现着“大生思想”的管理。
在张謇先生的管理思想精髓指导下,南通高师附小基于人的发展制定学校管理制度,基于人的需要实施欣赏型管理。我们营造“最美丽的相遇,最动人的牵手”的人际关系,我们倡导“迷恋他人成长”的团队观念,我们实施“沐浴人性的光辉”的管理实践。
(1)自我修养:高雅的习惯。实施“大生管理”应当首先实现领导者的自我创造。学校领导要具有强烈的“大生文化”建设的使命意识,勇于担当社会良知和教育智者的角色,努力塑造具有哲人情致、书生品格、儒者气质的文化型领导形象,恪守“大生管理”之道,把“大生文化”立命、“大生文化”兴校作为学校管理的第一原则,树立良好的文化管理者形象。
增强教师职业的书卷气,培养高雅的生活习惯。立足公德,追求美德,崇尚圣德。濡染人格,净化灵魂,树立信念,努力塑造志存高远、淡泊名利、自由独立、勉力奋进的教师形象。
(2)自我实现:事业的舞台。教师都有自我成长的需要,学校应该成为教师成长的舞台。我们根据学科特点,特聘专家以及知名特级教师指导学科团队建设。具体的实施过程是:理论研修、网络教研、个体试教、导师面授、成果物化。
高师附小扎实开展“大生读书会”“大生讲坛”及青年教师演讲、教育叙事、教育案例问诊、教学论文、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件制作、教后反思八大基本功竞赛活动。
(3)自我依恋:精神的家园。高师附小开展“五个一百”教师文化活动,即“大生讲坛”百场学术报告、“周末佳片有约”百部大片欣赏、“相约星期三”百回思想沙龙、“漫步大生书屋”百本经典阅读、“走进高等学府”百人高级访学,以及丰富多彩的教师个体或群体才艺展示、学术展示等活动,鼓励教师从事专业研究和专业写作,支持教师在“大生文化”育人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文化品位。学校每年编辑一本《追梦,以奔跑的姿势》,收录本校一年来的辛勤跋涉的那些人和那些事,记录成长的足迹,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教师成为学校叙事中的主角。
南通高师附小还努力为学生拓展更加广阔的参与学校公共事务的空间,通过开展“年度竞选”“联席会议”“一月一辩”等多种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关注和投身干部选举、民主协商、集体议事、舆论监督等公共事务。■
【关键词】张謇;大生文化;文化立根;文化赋形;文化育人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7-0050-04
【作者简介】帅宁华,江苏省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江苏南通,226010)校长。
新学校的诞生与发展是一段特色文化孕育与建设的旅程。新学校的文化自觉表现在扎根当地的文化土壤,在传承、发展与创新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创办之初,把目光投向南通高等师范学校创始人、清末状元张謇百余年前“父教育、母实业”的伟大实践,这是南通高师附小文化建设的根脉所系,是学校文化成长的力量源泉。
一、文化立根:彰显教育的核心价值
112年前,张謇先生创办的第一个公司名为“大生纱厂”。“大生”出自《周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意思是:天地之间最伟大的道德是爱护生命。同样,张謇的教育思想也闪耀着“大生文化”的光芒。他在揭示教育的含义时说:“以教为育,便是干涉而非放任。放任者野蛮之事,干涉者文明之事。”在他看来,“干涉之事”讲的是教育的程度控制,“干涉之事”要循儿童发展的规律以及教育的规律,这才是“文明之事”。张謇又说:“培护径寸之茎,使之盈尺及丈成有用之才,苗圃之事也,小学校亦类是。”揭示教育与生命成长的关系——学校教育要像呵护小苗成长一样,珍视成长的价值。张謇并不局限于四书五经、修身、习字等传统科目的习授,特别重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他认为,一个人在社会上要能自立,必须有实业知识。他主张让学生从小养成从事农工商业的兴趣。他所创办的小学中,设有贩卖部、儿童工作部等社会服务机构。从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张謇教育思想中“学校小社会、社会大课堂”的生活教育的“大教育观”。张謇又对教育实践提出要求,他说“凡事必求其适”,“愿求杨枝甘露,灌溉于人人心理之中”,“教育者,有方而无方,有法而无法之事也”,“各宜其所宜,各适其所适”,“因材易教,毋拂毋悖,毋萌毋倦”……这些论述处处着眼于生命的成长,洋溢着“大生思想”的精神,彰显着对个体发展的尊重。“整洁教室内之污垢,启闭教室内之门窗,排列食堂之食器,日本学校皆学生为之……中国贫儒或礼法家之子弟,犹执其事。非此列也,以惰为教而已。”张謇还主张学校学生应该参加必要的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以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在最早的文化典籍里,我们的先民已经把生命看作天地的恩赐。在古代,“德”和“得”是一个意思,德是道的运动,产生万物,对应的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文化学家朱谦之先生这样说:“好好活着,推己及人,让别人也好好活着。不但是天之大德曰生,人之大德亦曰生。”朱谦之先生在《周易哲学》一书中赞颂“生”之伟大,并指出:“生之真意义,就是变化。”朱谦之强调本体的“变”,但他的学说中更有意思的是,认定这个千变万化的本体是“情”。“‘真情之流’就是这绝对无二的一动。”天地万物的变化起于“情”之动:“因为天地万物的本体——情——是永远在那里变化、没有间断的,好像滔滔不绝的流水一般;所以我特别立一个表记,叫作‘真情之流’。”
基于上述理解,南通高师附小的“大生文化”构建,主张以生命为教育的基点,以童心为文化创造的源头,以真情为纽带,以成长为取向,构建拥有“自然的生态、自主的生活、自由的生动、自如的生成、自觉的生长”的学校教育,保障儿童快乐生活,快乐成长。
我们提炼出南通高师附小“大生文化”的教育追求:(1)主张“‘一花一世界’,每一朵花都是一种独特的风景”的教育思想。(2)对所有的儿童都表现出一种真正的善意,顺从天命,“道法自然”,珍视所有儿童的价值,肯定所有童年的意义。(3)关注儿童的差异,尊重儿童成长的速度,努力成全各不相同的发展目标。(4)尊重儿童不同成长阶段的角色:探索者、游戏者、梦想者、“哲学家”、“艺术家”……视好奇、探索、游戏、涂鸦、幻想、歌唱、表达为逐步展开的童年世界的应有之义。(5)维护与尊重儿童的尊严,以宽容和欣赏的态度对待文化与信仰的差异,维护与倡导人的自由选择、自主成全的权利。(6)向儿童学习,做既能平视儿童,又能够随时站起来展示成人强大力量和多彩而厚重的成人世界的教师。
二、文化赋形:展现学校的精神象征
“大生文化”是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师生诗意栖居、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在学校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力图使学校的所有活动都具有文化的、精神的品位和内涵,努力使“大生文化”成为学校的象征表意系统,对置身其中的师生产生持久的影响。我们极其重视文化符号与形式的设计与创造,发动全校师生围绕“大生文化”的内核为学校LOGO、吉祥物、校训、校徽、校歌、校服、校旗、仪式、典礼、环境的设计积极献计献策,彰显学校的教育核心价值。
学校环境文化建设以“大生广场”为主阵地,以“天生园”“泽生园”“广生园”为补充,对楼道场馆进行优雅、简洁、适宜的文化装饰,突出“大生文化”景观建设。“大生广场”主雕塑“大生门”以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及大门造型为基础,辅以“生活、生态、生动、生成、生长”等“大生文化”的表征字及数字、英文字母等元素;西侧的“水景浮雕”彰显校园文化的内涵,让每一个走进学校大门的人,都被“大生文化”感染。学校的“泽生园”“天生园”“广生园”的名称都源自张謇创办的实体,体现其当年造福民生的精神。
三、文化育人:滋养学生的文化品质
教育实践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行为,是把教育资源内化为学习者自己的精神财富的过程。为此,南通高师附小充分赋予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以文化内涵,在学生心灵世界播撒“大生文化”的种子。 1.大生德育——精神的濡染。张謇先生在兴办教育之初,把培养学生的“国家思想、实业知识、武备精神”作为育人目标,并且认为“国家思想”是最为重要的。他特别重视人的品行修养,他说“首重道德,次则学术”,“时时以忠信笃敬为训,忠则不二,信则不欺,笃则不妄,敬则不偷”。他还说“以用功学习为当务之急,发愤用功慰父远念”……先生的谆谆教诲、言传身教中传递着大爱之心。张謇先生对学校德育的实施也有自己的见解:“学校所讲之修身,仅为理论出处,社会则实践矣。”强调德育要从社会生活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的体验实践中进行。
张謇先生百年前关于德育的论述,从国家思想到个人修养,都体现着“大生思想”的精髓,对于南通高师附小的“大生德育”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南通高师附小“大生德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的公德心,以“把忠心献给祖国,把爱心献给他人,把信心留给自己”为重点,以“要爱自己的妈妈”为情感基点,以“不妨碍他人”为高师附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起点。
学校制定《高师附小学生生活中的N个文明细节》并付诸实施,从小处入手,抓细节,积点滴;引导学生从整理学习用品开始,学会一些简单的自理技能,把整理课桌、清洁讲台及黑板、就餐管理、门窗管理等任务交给学生,培养学生“不妨碍他人”的良好习惯。每天晨会推行“美好时分”环节,老师和学生分享一天中最让人感动的一件小事——每次一个人,倾听彼此内心深处的快乐。学校还开展“为你点赞”(国旗下讲话)活动,校长每周一给孩子们讲一个德育故事,德育处给每个班的上周德性行为表现点赞,每月评比“大拇指班级”。引导学生树立牢固的“公德心”,养成高度自觉的文明意识和公德习性。
张謇先生“开华人自办盲哑教育之先河”,借鉴他的慈善文化传统和先进思想经验,我们高师附小全面设计学校公益服务目标体系,鼓励师生和家长成立各类义工社团,建立健全学生公益积分制度,开展交通协管、安全自护、百场报告、扶贫助弱、阅读推广、科学普及等活动,师生的足迹遍及校园、社区,乃至边远贫困地区;建立有效的促进与评价体系,鼓励学生从小事琐事做起,日行一善,向“陌生他者”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表达仁爱之心,培育学生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服务精神。各班建立QQ群,保持密切的家校联系,以自觉自愿为原则,努力实现学生、教师、家长义工全覆盖,让人间温情弥漫于校园和社区。
学校仪式庄重、神圣,是现实与幻想的有机统一。南通高师附小的“大生德育”高度重视仪式的特殊教育作用,扎实开展“八礼四仪”教育活动。独具特色的“男孩节”“女孩节”以“我是男孩我最帅”“我是女孩我最美”为主题培养小绅士和小淑女。“女孩节”活动评选出心灵手巧的“灵巧女孩”、知书达礼的“灵秀女孩”、聪明智慧的“灵慧女孩”和多才多艺的“灵动女孩”。
2.大生课堂——幸福的生长。南通高师附小力求让课堂生活成为儿童徜徉其中、共享探究乐趣的幸福之旅。
“大生课堂”的基本内涵包括:自主的生活(儿童世界,幸福存在),自然的生态(尊重需求,个性发展),自由的生动(思想自由,舒适和谐),自如的生成(弹性预设,自主建构),自觉的生长(天性生长,灵魂发育)。
“大生课堂”的基本教学流程是——①先学:知道、备材、存疑(初步认知)。②合作:探究、讨论、感悟(深度加工)。③展示:交流、倾听、质疑(反馈共享)。④提升:归纳、巩固、拓展(释疑超越)。
“大生课堂”追求完整的、和谐的课堂生活,体现了儿童的人格内涵与精神风貌,使教育贯穿孩子人生、丰富孩子人生、润泽孩子人生、成就孩子人生。
3.大生课程——文化的格调。张謇先生特别重视课程建设。1902年,南通就有学塾开设国文、外国文、绘画、体操等课程,这在中国是很早的。张謇先生殷切期望学生“负责任、知实践、务合群、增阅历、练能力”,体现了他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南通高师附小的课程再造秉持这样的观点:学校是课程生长的地方,要让课程更适应学生的发展,更焕发教师的个性。高师附小遵循这样的理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少数“精英”的发展;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知识或能力的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不是使所有学生“模式化”发展;注重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某一阶段的发展;注重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个人的发展。
南通高师附小注重国家课程校本化,开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包括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节日活动类课程,构成“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其一,将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整合为拓展型课程,指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其二,开设选修课程,每周两节,主要指向学生的兴趣爱好,有体育类、艺术类、智力类、文学类等多种类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关项目学习。
其三,长短课结合。“天天练字”“故事100”“经典诵读”“深度阅读”是短课,时间为15分钟到30分钟;“国际理解”为两周上一次的课程。公益类课程融入学生生活,“玩中学”课程渗透到数学、科学课程,公民教育渗透到少先队组织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
南通高师附小建立了草根化的课程研发团队,制定课程实施方案,编写校本教材,开展教学研究,学校的课程研发呈现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天天练字”“故事100”课程已经编出校本教材,“玩中学”、纸艺等课程正加快建设课程体系。“深度阅读”和“经典诵读”课程撷取绘本阅读、中华经典读本阅读等活动的成功经验,发挥“书香家庭”“书香班级”“书香学生”评比的作用,提升了课程影响力,儿童不仅获取了课程学习的快乐,更培养了高贵的精神和高雅的格调。
4.大生管理——“诗意的栖居”。“军队放任,则将不能以令;学校放任,则师不能以教。将不能令则军败,师不能教则学校败。”张謇先生重视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在他的论述中不乏学校管理的重要思想。“范者法也,模也。学为人师而不可不法不模;校章者,管理法也。监理能行,诸生能守,是为范之正轨;今日能守,异日能行,是为范之结果。”他重视制度建设、按章管理并身体力行。张謇主张对教师和学生的功与过应该赏罚分明,因为“赏罚者整齐一校规则,锐厉一校精神之具也”。先生的着眼点不仅在规则层面还在精神层面,进入情感管理的境界,犹如朱谦之先生描述的“真情之流”,实质是体现着“大生思想”的管理。
在张謇先生的管理思想精髓指导下,南通高师附小基于人的发展制定学校管理制度,基于人的需要实施欣赏型管理。我们营造“最美丽的相遇,最动人的牵手”的人际关系,我们倡导“迷恋他人成长”的团队观念,我们实施“沐浴人性的光辉”的管理实践。
(1)自我修养:高雅的习惯。实施“大生管理”应当首先实现领导者的自我创造。学校领导要具有强烈的“大生文化”建设的使命意识,勇于担当社会良知和教育智者的角色,努力塑造具有哲人情致、书生品格、儒者气质的文化型领导形象,恪守“大生管理”之道,把“大生文化”立命、“大生文化”兴校作为学校管理的第一原则,树立良好的文化管理者形象。
增强教师职业的书卷气,培养高雅的生活习惯。立足公德,追求美德,崇尚圣德。濡染人格,净化灵魂,树立信念,努力塑造志存高远、淡泊名利、自由独立、勉力奋进的教师形象。
(2)自我实现:事业的舞台。教师都有自我成长的需要,学校应该成为教师成长的舞台。我们根据学科特点,特聘专家以及知名特级教师指导学科团队建设。具体的实施过程是:理论研修、网络教研、个体试教、导师面授、成果物化。
高师附小扎实开展“大生读书会”“大生讲坛”及青年教师演讲、教育叙事、教育案例问诊、教学论文、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件制作、教后反思八大基本功竞赛活动。
(3)自我依恋:精神的家园。高师附小开展“五个一百”教师文化活动,即“大生讲坛”百场学术报告、“周末佳片有约”百部大片欣赏、“相约星期三”百回思想沙龙、“漫步大生书屋”百本经典阅读、“走进高等学府”百人高级访学,以及丰富多彩的教师个体或群体才艺展示、学术展示等活动,鼓励教师从事专业研究和专业写作,支持教师在“大生文化”育人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文化品位。学校每年编辑一本《追梦,以奔跑的姿势》,收录本校一年来的辛勤跋涉的那些人和那些事,记录成长的足迹,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教师成为学校叙事中的主角。
南通高师附小还努力为学生拓展更加广阔的参与学校公共事务的空间,通过开展“年度竞选”“联席会议”“一月一辩”等多种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关注和投身干部选举、民主协商、集体议事、舆论监督等公共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