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主任撰写教育反思经常被看作是寻求有效教育方式的重要手段,也成为大多数优秀班主任的习惯。近期,受某教育杂志的委托开展了教育反思的征稿,其中几篇班主任写的反思引起了笔者对班主任应该怎样写教育反思的思考。
一、转换习惯的思维方式
某位班主任的《浅谈班级管理的艺术》文章中,有一条经验是注重家校合作,引导家长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监督、指导学生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同时,为了更好地将家校合作落实到位,要求家长认真检查学生作业并签字。在这篇反思中,班主任还针对目前家长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教育水平不高的问题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包括建议家长读书,指导家长掌握检查作业的技巧以及与孩子沟通的方法等等。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多学校引以为豪,也能够保证学生学习效果的措施。笔者不否认这种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也不认为家长检查作业和签字行为不妥当。
班主任肯定要关心班级的教学质量,这是目前评估班级的一个重要指标。从习惯思维看,作业是保证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环节,很多小学生还不能自主完成作业,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有必要通过家长的监督和参与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班主任,无论是从教学的角度,还是从班级管理的角度,注重家校合作一定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从这个视角分析,习惯思维本身站得住脚。笔者认为,如果转换思维的视角,其中仍有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是有效的教学肯定需要从学生的起点出发,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要了解学情。作业本身除了巩固知识的功能外,另外一个重要的作用是让教师了解学情。教师通过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才能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这一点却是很多教师忽视的。当所有学生的作业在家长的订正下都做对了,教师在教学中就缺少了最基本的依据。审视当前教学中低效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归因为教师水平不高,或者教师的课堂教学流程有问题,实质上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点把握不准,没有真正达到因学定教的基本要求。
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不仅包括按时完成作业,还包括学生的自我监督和自我检查能力。这里且不说依赖家长的外控方式培养的习惯是否有效,也不说这种习惯在缺少家长监控的情况下能维系多久。当学生养成了需要别人检查才放心的心理,考试中,就不能进行有效的自我检查,让一些不应该出现的错误影响了成绩。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我们写的材料还有人最后把关,材料中肯定会出现错误,如果是自己把关,并且这份材料对个人很重要,就一定会检查多遍,错误就很少。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学生完成作业后有家长检查,就不会主动检查,缺少这种应有的能力培养,教育的效果会打折扣。
从这个视角反思并不是否认这种家校合作的方式,而是应该在追问的基础上找到更为合适的操作方式。笔者也曾指导过家长,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不要硬性地要求孩子做作业,要以欣赏的眼光和语气告诉孩子:“宝宝,咱们开始做作业吧。”因为,小学生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讨别人的喜欢,他们的思维水平还不能将其做作业的行为和作业本身这二者区分开来。家长冷冰冰的语气和看到孩子不做作业就生气斥责,会使孩子感到家长对做作业这个事情也很厌烦。况且,家长一脸不高兴地看着孩子做作业,孩子的心神不得安宁,很难认真完成好作业。二是检查学生的作业不是直接告诉孩子答案或者明确地告诉孩子哪个地方错了。我们建议家长检查后告诉孩子这份作业中有几处错误,让孩子自己去找到错误并订正,孩子找出错误正可培养其自我检查的能力。还可以跟孩子签协议,订正两次后如果还有错误必须重做,这样,孩子在让家长检查作业时,一定先自己检查几遍。即使此时还出现错误,也多是孩子的能力所限。对于孩子实在找不到的错误,不妨就把错误留下来让老师了解真实的情况,在后续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当然,考虑教师的精力,建议家长与老师联系,将孩子出现的错误和原因告诉老师,老师注意了这个问题,教学有了针对性,高效教学也就有了基本的依据。
二、对教育案例进行更深入地追问
很多班主任在教学与管理中会遇到大量鲜活的案例,这些都是班主任撰写教育反思的素材。从班主任的反思看,很多案例的叙述和剖析都显示出班主任的良好素质和育人的理念。应该说,这样的案例分析对班主任的成长很有价值。但是,笔者也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很多反思没有进行深入的追问,缺少必要的思维深度,读起来总有说不出的遗憾。
在这些稿件中,有一篇《被学生“黑”了一把》,我一下子被题目所吸引,一口气读完,很为班主任处理这一棘手问题的做法所感动。事件的起因是班主任被校长室告知,学生打政府热线说他体罚学生。他当时就懵了,按照他的说法,“作为具有多年教育经验的我,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让学生心服口服甚至痛哭流涕都是可能的,何须要做出那么简单粗暴又让个人魅力尽失、损人不利己的拙劣行为呢?”这位班主任为了将事件落实清楚,在征得学校同意后,进行了细心的调查,最终发现是班级中他最为关心,也是成绩最优秀的学生冒充家长打的。这篇反思中,班主任详细记录了调查过程、和学生交流的话语,能够看出这位班主任老师对学生的理解,所采取的方式一直融入了很多的关心和爱护。在事件调查清楚后,他也从理解学生的角度做好了后续教育,没有对学生进行斥责和惩罚,相反,通过与学生深谈,帮助学生解开了思想包袱。就教育反思的内容看,这篇文章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
笔者认为,如果班主任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思考,学生遇到的具体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但造成这种行为的根源问题依然没有受到关注,学生是否还会再用另外的方式“黑”老师一把呢?
仔细研读后,笔者读到了这么一句话:“老师,是我背着我婶婶用她的电话打的,而且还留下了我同学的姓名,我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不想让你知道,我对你的工作有意见……又不敢当面找你提出来,所以就采取这个办法,没其他的恶意,真的只是想提醒你一下而已啊,老师请您相信我好吗?”恰恰这篇文章对学生这一行为的根本原因——“对教师的工作有意见,不敢当面提出来……”,没有做出深入的反思。 笔者在想,一位优秀的班主任,能够走进学生内心,教育方式也很有效,为什么学生还会有意见?当然,青少年阶段的学生对班主任的教育方式理解有偏差,情有可原,似乎也没有必要做更多的挑剔,但这恰恰是班主任应该反思的问题——我们是真正了解了学生的内心还是只是教师的经验判断?笔者认为,我们采取的教育方式过多地考虑了教育的需要和成人的价值,忽视了孩子的特点和需求。这里更值得反思的是,这位班主任在文章中描述,他的教育方式一直是温和的,跟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那为什么学生有了意见不敢当面提,而是采取“黑”一把的方式?班主任认为的与学生建立的深厚感情是教师的感觉,还是真实的现实呢?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理解上的偏差?
带着这些思考,我与这位班主任进行了交流,提出了上述几个思考的问题让他考虑一下这几点是否需要反思。我建议他在阐释整个事件后,要对这两个问题从自身以往的教育行为中剖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具体的问题,也能促成其思维方式和教育理念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三、审视教育行为背后的人文性
不少班主任对很多教育方式不仅驾轻就熟,而且是那样充满艺术,这些都是教师写教育反思的有效素材。然而,教育之所以复杂,在于教育者并不能局限于操作方式本身是否有效,更应该从教育的视角反思这种操作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有位班主任写了《给孩子撑起一片没有委屈的天空》的文章,大意是在刚上课时,一位女生说她带的100元餐费在教室内丢了,学生找遍了所有地方也没有找到,尽管占用上课时间不妥,但班主任看着孩子哭红的眼睛,觉得不处理也不好,就将下午的班会课提前上。按照班主任的说法是:“经过严格盘查,终于锁定一个嫌疑人周××,一个学困生。”期间教师软硬兼施,采取了各种措施,周同学就是不承认,此时,他的同桌王××说看到周××早晨将纸包放在树下,于是王××就陪着他将纸包拿回来,包着的就是100元。处理到这里,恰好下课铃响了,班主任老师将周××带到了办公室继续询问,铁证面前他依然不承认。此时,班主任觉得可能是冤枉了他,又开始调查王××,按照班主任的说法“她刚转来,成绩还很优秀,结果是还真是这个女生做的……一种难以言表的自责涌上心头。‘周××,是老师冤枉了你,让你受委屈了。老师不明是非,真是太不应该了!请你原谅老师好吗?’话音刚落,他的眼里早已溢满泪花,晶莹的泪珠掉下来,一颗,两颗……由于我的偏见和武断、粗心,给本来就自卑的心灵造成了无端的伤害。”最后班主任提炼出自己的反思结果,“要真正理解一个孩子,要进行细致的调查,给孩子撑起一片没有委屈的天空”。
从教育反思本身看,教师在处理中由武断走向理性,可谓反思很深刻,这种反思对于改变班主任的教育理念与方式也有效。不过从教育的视角看,这其中有着更深刻的需要班主任反思的问题。文中班主任用了一句“对孩子的偷盗行为做了掩饰”(并没有说如何掩饰)来进一步解释这种操作的合理性,按照班主任的理解,学生并不知道最终是谁偷了钱。不过,当两个学生下楼并将钱拿回来后,这种现场的处理方式至少让这两位学生在同学心目中成了小偷。从小学生的特点看,受到委屈的学生一定会将事实说出来,自然谁是小偷,学生都会明白。
教育不仅仅要解决学生在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更需要反思这种教育行为的适切性。青少年自身认识的偏差,偶尔私拿别人的东西也时常见到,但班主任的处理方式却给这个孩子贴上了“小偷”的标签。青少年交友的标准有很多,学生调皮、学习差都不是影响交友的主要因素,但大多数孩子都不会与小偷做朋友。当这个孩子失去了同伴,失去了朋友,这样的学校生活会很可怕,这种可怕不仅影响到孩子在校的生活,甚至会让他一辈子背负着“小偷”这个标签生活。
笔者也曾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并没有直接处理,而是告诉学生,老师替他垫上,不用担心。下课后老师一定会好好处理这个事情。课后调查时,尽管知道是哪个学生做的,我还是调查了很多学生。最后我又私下找到了具体的行为人,批评了他后承诺为他保密,并要求以后不能再犯类似的错误。下次上课前,笔者这样告诉学生:“××同学丢的钱找到了,我今天改作业时发现了,不是其他同学拿的。我们以后做事情要细心,不要给老师‘送钱’了,那样我可是要受处分的。我相信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是优秀的,希望所有同学为在这个班中学习自豪。”当然,班主任未必都采取这种方式,只要认真考虑一下,总可以找到很多的理由解释过去。笔者认为,这样的处理方式远比真正找出个小偷要对班级和学生的成长有利。
反思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班主任只有在教育的视角下审视教育方式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并能切实追问教育行为背后的价值,这样的反思才能真正触动和转变班主任的思维方式,我们才不会仅仅关注教育方式的有效,而是更多地关注其中的科学和人性的成分。这样,教育反思才有了实质性的意义。
(作者单位:山东临沂罗庄区教育体育局)
一、转换习惯的思维方式
某位班主任的《浅谈班级管理的艺术》文章中,有一条经验是注重家校合作,引导家长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监督、指导学生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同时,为了更好地将家校合作落实到位,要求家长认真检查学生作业并签字。在这篇反思中,班主任还针对目前家长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教育水平不高的问题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包括建议家长读书,指导家长掌握检查作业的技巧以及与孩子沟通的方法等等。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多学校引以为豪,也能够保证学生学习效果的措施。笔者不否认这种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也不认为家长检查作业和签字行为不妥当。
班主任肯定要关心班级的教学质量,这是目前评估班级的一个重要指标。从习惯思维看,作业是保证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环节,很多小学生还不能自主完成作业,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有必要通过家长的监督和参与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班主任,无论是从教学的角度,还是从班级管理的角度,注重家校合作一定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从这个视角分析,习惯思维本身站得住脚。笔者认为,如果转换思维的视角,其中仍有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是有效的教学肯定需要从学生的起点出发,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要了解学情。作业本身除了巩固知识的功能外,另外一个重要的作用是让教师了解学情。教师通过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才能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这一点却是很多教师忽视的。当所有学生的作业在家长的订正下都做对了,教师在教学中就缺少了最基本的依据。审视当前教学中低效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归因为教师水平不高,或者教师的课堂教学流程有问题,实质上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点把握不准,没有真正达到因学定教的基本要求。
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不仅包括按时完成作业,还包括学生的自我监督和自我检查能力。这里且不说依赖家长的外控方式培养的习惯是否有效,也不说这种习惯在缺少家长监控的情况下能维系多久。当学生养成了需要别人检查才放心的心理,考试中,就不能进行有效的自我检查,让一些不应该出现的错误影响了成绩。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我们写的材料还有人最后把关,材料中肯定会出现错误,如果是自己把关,并且这份材料对个人很重要,就一定会检查多遍,错误就很少。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学生完成作业后有家长检查,就不会主动检查,缺少这种应有的能力培养,教育的效果会打折扣。
从这个视角反思并不是否认这种家校合作的方式,而是应该在追问的基础上找到更为合适的操作方式。笔者也曾指导过家长,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不要硬性地要求孩子做作业,要以欣赏的眼光和语气告诉孩子:“宝宝,咱们开始做作业吧。”因为,小学生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讨别人的喜欢,他们的思维水平还不能将其做作业的行为和作业本身这二者区分开来。家长冷冰冰的语气和看到孩子不做作业就生气斥责,会使孩子感到家长对做作业这个事情也很厌烦。况且,家长一脸不高兴地看着孩子做作业,孩子的心神不得安宁,很难认真完成好作业。二是检查学生的作业不是直接告诉孩子答案或者明确地告诉孩子哪个地方错了。我们建议家长检查后告诉孩子这份作业中有几处错误,让孩子自己去找到错误并订正,孩子找出错误正可培养其自我检查的能力。还可以跟孩子签协议,订正两次后如果还有错误必须重做,这样,孩子在让家长检查作业时,一定先自己检查几遍。即使此时还出现错误,也多是孩子的能力所限。对于孩子实在找不到的错误,不妨就把错误留下来让老师了解真实的情况,在后续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当然,考虑教师的精力,建议家长与老师联系,将孩子出现的错误和原因告诉老师,老师注意了这个问题,教学有了针对性,高效教学也就有了基本的依据。
二、对教育案例进行更深入地追问
很多班主任在教学与管理中会遇到大量鲜活的案例,这些都是班主任撰写教育反思的素材。从班主任的反思看,很多案例的叙述和剖析都显示出班主任的良好素质和育人的理念。应该说,这样的案例分析对班主任的成长很有价值。但是,笔者也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很多反思没有进行深入的追问,缺少必要的思维深度,读起来总有说不出的遗憾。
在这些稿件中,有一篇《被学生“黑”了一把》,我一下子被题目所吸引,一口气读完,很为班主任处理这一棘手问题的做法所感动。事件的起因是班主任被校长室告知,学生打政府热线说他体罚学生。他当时就懵了,按照他的说法,“作为具有多年教育经验的我,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让学生心服口服甚至痛哭流涕都是可能的,何须要做出那么简单粗暴又让个人魅力尽失、损人不利己的拙劣行为呢?”这位班主任为了将事件落实清楚,在征得学校同意后,进行了细心的调查,最终发现是班级中他最为关心,也是成绩最优秀的学生冒充家长打的。这篇反思中,班主任详细记录了调查过程、和学生交流的话语,能够看出这位班主任老师对学生的理解,所采取的方式一直融入了很多的关心和爱护。在事件调查清楚后,他也从理解学生的角度做好了后续教育,没有对学生进行斥责和惩罚,相反,通过与学生深谈,帮助学生解开了思想包袱。就教育反思的内容看,这篇文章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
笔者认为,如果班主任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思考,学生遇到的具体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但造成这种行为的根源问题依然没有受到关注,学生是否还会再用另外的方式“黑”老师一把呢?
仔细研读后,笔者读到了这么一句话:“老师,是我背着我婶婶用她的电话打的,而且还留下了我同学的姓名,我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不想让你知道,我对你的工作有意见……又不敢当面找你提出来,所以就采取这个办法,没其他的恶意,真的只是想提醒你一下而已啊,老师请您相信我好吗?”恰恰这篇文章对学生这一行为的根本原因——“对教师的工作有意见,不敢当面提出来……”,没有做出深入的反思。 笔者在想,一位优秀的班主任,能够走进学生内心,教育方式也很有效,为什么学生还会有意见?当然,青少年阶段的学生对班主任的教育方式理解有偏差,情有可原,似乎也没有必要做更多的挑剔,但这恰恰是班主任应该反思的问题——我们是真正了解了学生的内心还是只是教师的经验判断?笔者认为,我们采取的教育方式过多地考虑了教育的需要和成人的价值,忽视了孩子的特点和需求。这里更值得反思的是,这位班主任在文章中描述,他的教育方式一直是温和的,跟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那为什么学生有了意见不敢当面提,而是采取“黑”一把的方式?班主任认为的与学生建立的深厚感情是教师的感觉,还是真实的现实呢?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理解上的偏差?
带着这些思考,我与这位班主任进行了交流,提出了上述几个思考的问题让他考虑一下这几点是否需要反思。我建议他在阐释整个事件后,要对这两个问题从自身以往的教育行为中剖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具体的问题,也能促成其思维方式和教育理念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三、审视教育行为背后的人文性
不少班主任对很多教育方式不仅驾轻就熟,而且是那样充满艺术,这些都是教师写教育反思的有效素材。然而,教育之所以复杂,在于教育者并不能局限于操作方式本身是否有效,更应该从教育的视角反思这种操作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有位班主任写了《给孩子撑起一片没有委屈的天空》的文章,大意是在刚上课时,一位女生说她带的100元餐费在教室内丢了,学生找遍了所有地方也没有找到,尽管占用上课时间不妥,但班主任看着孩子哭红的眼睛,觉得不处理也不好,就将下午的班会课提前上。按照班主任的说法是:“经过严格盘查,终于锁定一个嫌疑人周××,一个学困生。”期间教师软硬兼施,采取了各种措施,周同学就是不承认,此时,他的同桌王××说看到周××早晨将纸包放在树下,于是王××就陪着他将纸包拿回来,包着的就是100元。处理到这里,恰好下课铃响了,班主任老师将周××带到了办公室继续询问,铁证面前他依然不承认。此时,班主任觉得可能是冤枉了他,又开始调查王××,按照班主任的说法“她刚转来,成绩还很优秀,结果是还真是这个女生做的……一种难以言表的自责涌上心头。‘周××,是老师冤枉了你,让你受委屈了。老师不明是非,真是太不应该了!请你原谅老师好吗?’话音刚落,他的眼里早已溢满泪花,晶莹的泪珠掉下来,一颗,两颗……由于我的偏见和武断、粗心,给本来就自卑的心灵造成了无端的伤害。”最后班主任提炼出自己的反思结果,“要真正理解一个孩子,要进行细致的调查,给孩子撑起一片没有委屈的天空”。
从教育反思本身看,教师在处理中由武断走向理性,可谓反思很深刻,这种反思对于改变班主任的教育理念与方式也有效。不过从教育的视角看,这其中有着更深刻的需要班主任反思的问题。文中班主任用了一句“对孩子的偷盗行为做了掩饰”(并没有说如何掩饰)来进一步解释这种操作的合理性,按照班主任的理解,学生并不知道最终是谁偷了钱。不过,当两个学生下楼并将钱拿回来后,这种现场的处理方式至少让这两位学生在同学心目中成了小偷。从小学生的特点看,受到委屈的学生一定会将事实说出来,自然谁是小偷,学生都会明白。
教育不仅仅要解决学生在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更需要反思这种教育行为的适切性。青少年自身认识的偏差,偶尔私拿别人的东西也时常见到,但班主任的处理方式却给这个孩子贴上了“小偷”的标签。青少年交友的标准有很多,学生调皮、学习差都不是影响交友的主要因素,但大多数孩子都不会与小偷做朋友。当这个孩子失去了同伴,失去了朋友,这样的学校生活会很可怕,这种可怕不仅影响到孩子在校的生活,甚至会让他一辈子背负着“小偷”这个标签生活。
笔者也曾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并没有直接处理,而是告诉学生,老师替他垫上,不用担心。下课后老师一定会好好处理这个事情。课后调查时,尽管知道是哪个学生做的,我还是调查了很多学生。最后我又私下找到了具体的行为人,批评了他后承诺为他保密,并要求以后不能再犯类似的错误。下次上课前,笔者这样告诉学生:“××同学丢的钱找到了,我今天改作业时发现了,不是其他同学拿的。我们以后做事情要细心,不要给老师‘送钱’了,那样我可是要受处分的。我相信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是优秀的,希望所有同学为在这个班中学习自豪。”当然,班主任未必都采取这种方式,只要认真考虑一下,总可以找到很多的理由解释过去。笔者认为,这样的处理方式远比真正找出个小偷要对班级和学生的成长有利。
反思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班主任只有在教育的视角下审视教育方式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并能切实追问教育行为背后的价值,这样的反思才能真正触动和转变班主任的思维方式,我们才不会仅仅关注教育方式的有效,而是更多地关注其中的科学和人性的成分。这样,教育反思才有了实质性的意义。
(作者单位:山东临沂罗庄区教育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