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学融入生活气息的探析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fang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融入生活气息,不仅降低了政治学习的难度,而且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生活化教学可从课前准备生活化、课堂教学生活化和课后拓展生活化三方面进行探究,以期优化政治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高中政治;生活气息;课前;课堂;课后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5006301
  高中政治课堂中的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重视生活与政治学科之间的关系,从生活中搜寻政治知识,在政治学习时联系生活经验,以此提高学生政治学习效率,拓展政治思维。在生活化教学中只有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为素材,并将其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方可优化教学。
  一、课前准备生活化,让知识点更具亲切度
  课前准备生活化可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对政治知识有一定的认识,使知识点更具親切度,同时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探索欲望,利于随后课堂教学的进行。
  例如教学《多变的价格》,其内容看似高端,实际上就是将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用经济术语进行描述。因此,在课前准备阶段,我鼓励学生对全文进行预习,同时对其中的专有名词借助生活经验进行描述,并加以详细备注。如对于“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这句话,可以用“当冬天来临,夏天的衣物由于需要的人大大减少,导致供过于求,因此用打折降价的形式出售;反之,当夏天来临,夏天的衣物变成了紧俏物品,导致求大于供,所以此时夏天的衣服价格均偏高”来解释。这种解释通俗易懂,学生从中可得到趣味,且对生活与政治知识的联系有了初步认识,利于其后的学习。
  学生在课前准备时利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解释政治知识点,使政治知识瞬间变得平易近人,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为其后的政治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让抽象内容生动形象
  生活信息在课堂教学中可应用于抽象概念的解释、知识点的形象描述等,以解决学生知识掌握浮于表面的问题,使之对知识的掌握更为牢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辅助工具展开教学,让抽象内容变得生动形象。
  例如对于《求索真理的历程》中的真理和谬误概念,大部分学生认为真理与谬误理应是完全对立的,而实际上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对此,我借用了学生在地理中必定会学到的“地心说”“日心说”等知识点,通过多媒体屏幕展示真理与谬论之间的转换关系。我按照时间线将各个关于地球的学说展示出来,首先是16世纪的“地心说”。该学说由众多著名学者提出并完善,在学术界占据了一千多年的统治地位,当时人们都深信该学说。由此,我询问学生,如果他们生活在当时那个年代,是否会认为“地心说”是真理呢?学生陷入思考。其次是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1543年通过观测发表的“日心说”。该学说在当时被认为是异端邪说与谬误,但是在牛顿力学体系诞生之后,日心说又战胜了地心说,成为当时的“真理”。而到了当代,我们都知道宇宙广阔无垠无中心,又将“真理”日心说定为谬误。通过日心说和地心说的展示,学生对真理与谬误有了清晰的认识,掌握了这一抽象的知识点。
  教师应用多媒体展示与政治知识相关的生活信息,可让学生在脑海中自然而然构建起相对应的形象,并随着教师的引导深入知识点的学习当中,以此对抽象知识点推断理解,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课后拓展生活化,让学以致用落到实处
  令课后拓展变得生活化可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且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点,可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学会学以致用,从而与课堂学习相辅相成。教师在设计生活化的课后拓展时要遵循可行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才能达到优化政治教学的目的。
  例如在《文化的继承与文化发展》教学当中,为了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等知识,并逐步树立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我设计了主题为“我们身边的传统文化”的课后调查实践活动。在进行调查之前,我与学生共同商讨该活动的流程。首先,学生在此实践活动中,需要组成四人合作小组,根据所学习的内容,明确传统文化的含义,了解能够从哪些方面展开调查,如建筑、文艺、习俗、思想等方面,提前做好规划。其次,学生可从父母入手,询问父母关于自己所属民族的习俗文化以及身旁存在的民族文化,或是查询本地古典建筑等,找寻可行的调查路线。最后,在调查结束之后,学生需将调查结果与所学内容相结合,并进行总结归纳。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合理科学地展开相关课后拓展,延伸了课内学习知识,使得高中政治蕴意更为丰富。学生在拓展实践中积极调动思维,增强了实践能力,对政治知识运用于生活的可操作性有了清晰的认识,将学以致用落到实处。
  总之,高中政治教师应当精心设计相关教学环节,让生活气息完美融合于其中,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提升高中政治教学效率。
  (责任编辑袁妮)
其他文献
[关键词]高中;写作;真实;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8)04001801  写作不仅能反映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更能反映学生的文学修养、艺术修养、审美修养以及思想修养等。当前高中生作文缺乏一定的个性,灵气略显不足,老生常谈的现象较为严重,假话、空话、套话及事例如法炮制的虚构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危害较大。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 写作教学日趋科学
[摘要]创设适切的历史学习情境,将学生置身于生动的情境之中,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为此,教师应设置富有趣味性、探究性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地参与历史课堂活动之中。  [关键词]历史;学习情境;参与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2007301  当前,历史学科的教学毫无疑问地遭遇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参与课
[摘 要]在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演变历程的主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基于历史时间意识的培养开展教学,以引导学生立足时序角度、时间流变、时间评判尺度等方面理解历史。  [关键词]历史;时间意识;主题教学;中央集权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00078002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
[摘 要]历史教材的整合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整合章节知识结构;整合单元知识结构;整合专题知识结构。在利用这三种方式整合历史教材的过程中,应贯穿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以提升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整合教材;历史思维能力;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22-0067-02  历
[摘 要]《网上交友新时空》是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对七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研究,侧重课堂内容和结构,课堂结束后及时总结收获和启示,以对将来的教学起到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道德与法治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0-0056-02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
[摘 要]随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历史与社会课堂正经历着各种变革。学有常规,教无定法,把握学情,抓住课堂教学出发点,夯实组织教学活动基础,对于每一位教师都有比较现实的意义。文章从“随时、随性、随遇”把握学情的时效、重点、难点等角度出发,提出了教师只要精准地把握课堂学情,就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课堂;把控学情;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摘要]《荷塘月色》结构严谨、用词精当、意境唯美、情感真挚联系当时的背景去读《荷塘月色》,会发现其中寄寓了朱自清渴望自由,不满现实,想挣脱又不能的复杂情感。文章主要探究了《荷塘月色》的画面之美、韵律之美、情感之美  [关键词]朱自清;《荷塘月色》;艺术特色;赏析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 25-0032-02  《荷塘月色
[摘 要]学生的英语诗歌创作要注重实践性、创新性、趣味性。厦门市松柏中学高二年段学生诗歌创作活动过程为:欣赏—模仿—创作—朗诵—评价—出版。  [关键词]英语;诗歌创作;高二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5-0025-02厦门市松柏中学参加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开展的基础教育英语教学评价试验项目子课题“高中生英语写作
[摘要]学习和研究历史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运用史料认识历史真实的过程,同时也是实证意识养成的过程。初高中新课标衔接是大势所趋,然而目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对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把握还存在一些不足和误区。文章以《夏商周的更替》一课为例,介绍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更好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选择和组织,从而寻找到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正确路径。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
[摘 要]由于文言文在语法规则和词语表达方面与现代的白话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初中生正处于开始接触长篇文言文的阶段,因此,他们在学习文言文时常会遇到一些语言障碍。初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需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巧妙地设计课堂内容,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由浅入深地安排教学的结构层次。  [关键词]文言文;目标引领;言文合一;《小石潭记》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