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遥感影像图的特点 提高地理教学效能——以高中地理必修-《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一课为例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di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一课的核心内容是陆地环境的3种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该课内容是高中地理的重点,是学生认识地理学科地域性特点的基础,但同时对于学生来说较难,因为3种规律的空间尺度很大,学生在地表无法全部感知。以往教师借助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通过观察各自然带的静态分布同时配合景观图片进行教学。学生由于对3种地理现象没有经过充分的感知,因而对规律的理解只停留在类似于“被告知”的水平,导致后期的知识迁移能力较差,不能解决新的问题。任何知识的教学只有在学生有了切身感受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其站在学科方法论、学科视角、理解知识价值的高度去统摄具体知识点的时候,知识在学生手中才变得真正“有力量”,这样的知识对于学生终身发展才有用,这样的教学也才是高效能的教学。
  利用遥感影像图形象,直观,真实的特点,设置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地理教学往往借助图像设置情境,提出逐层深入的问题达到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从而获取新知的目的。遥感影像图较普通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真实的特点,可以极大地增强教学信息的表现力,进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课前,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世界有哪些陆地自然带,知道了每个自然带的代表景观是植被,且以植被的名称作为自然带的名称的知识,但没有看过每个自然带真实的植被景观影像。上课伊始,我给出非洲大陆不同季节影像对比图(图1),提出如下系列问题。
  问题1:你认为图上绿色和黄色反映的是什么?绿色深浅的不同可能意味着什么?
  问题2:依据各颜色所在的纬度位置和上节课知识,判断4种颜色各代表什么植被。
  问题3:你认为哪张图代表非洲大陆1月景观图,哪张图代表7月景观图?说出判断的理由。
  问题4:你觉得非洲大陆的这种景观变化有规律吗?规律是什么?影响因素可能是什么?
  问题5:如果从非洲大陆继续向南北方向走,这种规律还存在吗?
  问题1 用于指导学生掌握从遥感影像图上提取信息的角度并提取信息。学生通过运用已有知识和提取出的信息解决问题2、问题3,旨在感受自然景观在不同季节的变化,加深对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的理解。问题4 用于引导学生发现从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存在,认识到景观变化的递变性而非突变性,初步推测影响因素。挑战型问题5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验证的欲望,引领着学生将视角扩展到亚欧大陆西岸更广阔的空间去验证规律,从而形成对该规律全面的认识和提升,感受地域分异规律大尺度性的特点。
  利用遥感影像图空间尺度大,覆盖地域范围广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澄清学生以往的模糊认识
  地域分异规律的大尺度特征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虽然我们可以借助到不同地域旅游的经历去感知,但如果只站在地表去观察,很难全面地观察得到。以往我们都是借助教材上的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配合每种自然带的近景景观图片,按照“感受景观的差异一说出景观变化的规律一推测影响景观变化的因素”的逻辑顺序进行教学,学生虽然也能获得知识,但毕竟未看到每个自然带的真实景观情境,对知识的理解也就不深刻。遥感影像图就像将学生带到了高空,将3种地域分异规律直观、全面地呈现在了学生的眼前,让学生看到了教材上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所呈现不了的真实自然景观的递变,感受到了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存在,给学生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轻而易举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图2展示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遥感影像图还澄清了学生的一些模糊认识。第一,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往往让学生形成一个错误的认识即各自然带是人为划分的,因为图上带与带间有明确的界限,学生就理解为景观在实际地表也有明显的分界线。遥感影像图向学生呈现了真实的自然景观的递变,改变了学生这一错误认识。第二,对于山地垂直自然带,以往教师往往直接借助山地垂直自然带剖面图(图3)进行教学。这种教学导致的结果是,首先,学生不知道这张剖面图是怎么来的;其次,学生大多误以为山地自然带中的每个自然带呈带状延伸,而不是环状,对带与带之间的同心圆关系也不清楚。山地垂直自然带遥感影像图(图4)更正了上述学生的错误认识。教学时将图3与图4上下放置,即将两图的指向标形成一致的对应关系,再在影像图上加上剖面线,学生就明白了山体垂直自然带剖面图是怎么得来的。
  基于遥感可以大范围观测的特征,我们可以运用其影像图让学生看到一些地理要素的宏观分布,甚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区域性的过程。如利用草原和森林火灾监测、火山爆发和地震等的监测影像辅助讲授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灾害影像分析。
  运用遥感影像图可以进行“遥远的感知”的特点,传递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剖面线法
  剖面图是地理学科重要的图像之一,主要用于研究某种地理事物,如地形、地质、植被等,在某一方向上的分布、变化情况,推导分布规律和成因,因此,剖面线法也就成为了地理学科的一种重要的体现学科特色的研究方法。
  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能带领学生看过很多剖面图,但却很少能将地理事物在地表的实际分布、变化情况与剖面图一一对应起来呈现给学生,从而让学生真正明白剖面图到底是怎样画出来的,所以,剖面图的判读成为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显然,产生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手中没有能够带领学生从高空俯视研究区域的图像,学生因为没有表象的支撑,没有经历由表象转化成图像的过程,因而对枯燥的图像不理解,不能做出正确的判读。
  本课中我运用遥感影像图可以对研究区域全方位进行“遥远的感知”,在让学生切身感受、探究、提炼出了3种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同时,自始至终、由浅入深地向学生渗透并传递着剖面线法,将实际景观图与剖面图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成功地实现了“图一图”转化,让学生经历了“教师教一体会一自主提出研究方法一反思研究过程”的过程。
  如在研究前两种规律(从赤道向两极、从沿海向内陆的规律)时,教师采用带领学生借助剖面线法进行研究,学生体会,而在研究山地垂直地域规律时,教师呈现给学生山地垂直自然带影像图(图4)时提出:“我们通过什么方法才能发现山地景观在垂直方向上有无规律”。学生此时回忆前面的学习经历,自主想到用剖面线法去研究。全课最后,教师在进行全课总结、提升时再次提出:“我们是如何发现三个规律的”,引导学生反思研究过程、强化研究方法,并总结该研究方法适用的研究对象。
  运用遥感影像图便于更新的特点,让学生感受地理学科的特点,认识知识的价值
  遥感影像图较普通地图的差别点之一在于可以及时更新,因此可以动态反映一个地区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如区域植被的变化、湖泊而积的变化、三角洲范围的变化、城市的发展等,让学生从时空两个维度对地理事物进行综合感受,用动态的眼光看待事物。
  如针对自然环境的差异性这一内容,非洲大陆不同季节影像对比图告诉学生:无论什么季节,地理环境的空间差异性都是存在的,这样便将时空两个维度结合在了一起,这正是地理学科研究问题的两个视角。全课最后,我呈现给学生科尔沁草原沙化前后的遥感影像图、文字资料,以及万里长城和农牧过渡地带图,引导学生分析科尔沁草原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原因、危害,并利用本节课所学提出自己的建议。学生被触目惊心的景象打动,提出了退耕还牧的措施,更认识到了由于自然环境存在差异性,人类活动必须因地制宜这一地理学核心观念,这就是地理学科知识的价值。
  除此之外,遥感获得的地物电磁波特性数据还可以综合反映区域许多自然、人文信息,如地质、地貌、水文、植被、城市等,我们可据此引导学生找出要素间的联系,进行区域特征的综合分析,让学生体会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理学科综合性的学科特点。
  我认为,遥感图像应该更多地进入中学地理教材和地理教师的日常教学中来。其一,地理学科离不开图像,很多教学内容如果要求反映动态变化的或反映精确分布的,选择遥感图像无疑应该是最佳的,它可以大大地提高教学效能。其二,随着遥感软件平台的大众化,应用遥感技术来解释、分析和说明地理现象已成为可能,它不仅给学生带来直观的空间认识,更能训练学生收集、加工、分析、处理和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用。其三,能够运用遥感图像进行教学也是教师专业性的体现,是现代教师必备的技能之一。但这并不是说遥感影像图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如本节课研究山地垂直自然带有关带谱问题的时候,剖面图就比真实的影像图更好。因为影像图由于太真实,各自然带的边界不清,也很难寻找其与海拔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适量使用遥感影像图辅助教学,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能。
其他文献
自2009年启动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以来,北京市教委紧紧围绕“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中的深层次应用;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科学发展”的总体发展目标,积极推进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工作,并取得了全面进步,数字校园发展水平总体上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发挥着引领作用。  在取得成果的同时,北京市数字校园实验工作也面临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和战略转折的挑战,需要所有数
《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每次上完一堂课,我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因此平时我非常注重教学反思。在我看来,教学反思是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进行教学反思也是立足于教学之外批判性地考查自己教学能力的一种方式。  我在进行北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这堂课的教学时,利用电子白板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来突破重难点:一是练习活
技术的进步推助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了社会各个领域,同样也被教育领域所青睐。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普遍应用,对教学效益的提高起到了有益的促进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在给教师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消极和负面的影响。这些问题近年来引起了少数学者的关注,并被学者们称为教育领域中的技术异化。   “技术异化”一词借鉴了技术哲学领域的概念。最
西蒙·帕佩特是谁  如果十年前问我这个问题,我不能回答。对于很多人来说,西蒙·帕佩特(Seymour Papert)的名字也很陌生。如果不是因为一次偶然的访谈,对于计算机、教育以及心理学发展史上的这位巨匠,我也知之甚少。如果说评价,世界名校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校长对西蒙的评价可以说是对他一生成就最简洁的总结——  “用不平凡的学识和创造力,西蒙·帕佩特至少在三个领域实现革命性的成果,从孩子们如何感知
当商业投资机构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把教育领域作为最新的蓝海,在线教育似乎在过去两年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热潮。一时间,淘金者无数。但没过多久,这热潮就开始消退。是什么原因使得商业资本对教育“又爱又恨”?本期,我们关注在线教育的生存现状,试图从学校内部和学校外部寻找在线教育良性发展的秘籍。  学校体制内外对于在线教育的尝试都会给我们带来启发和思考。C20慕课联盟是当前学校内部发起的在线教育的积极探索,其实
编者按  信息化工作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从“九五”开始,教育信息化就大踏步向前,经过15年的磨砺,已经进入“十二五”。在此过程中,我们经历了整个教育信息化起步和攻坚的过程,既有快速的飞跃,也有踏实细致的渐进,信息化的正确理念逐步推广,先进技术的应用推陈出新,不断推动信息化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可以说,15年间,我们积淀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不久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
(以下简称:联盟)是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二级分会,于2015年5月正式成立。联盟是对国家发展战略的积极回应,旨在传播创新教育理念、推广创新课程的实践案例,为有想法的先行校与创新教育项目专家牵线搭桥,总结提升实践经验,并通过系列活动,加强学校、区域间的沟通交流与实践分享。截至目前,联盟已有会员校200余所。  联盟充分整合了全国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实践指导型专家资源,组建了信息技术深度应用示范校联盟专家委员
Scratch是面向少儿的编程语言,可以使得少儿学习编程更简单。Scratch也是简单易用的多媒体创作工具,可以降低少儿课件开发的技术门槛,为普通教师独立开发优质课件提供便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课件开发离不开工具,常见的课件开发工具包括PowerPoint、Authorware和Flash,以下将对这三种工具的优缺点做简要分析。  PowerPoint易学易用,几乎没有技术门槛,因其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国家的大力推进,信息化教学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大、中、小学的各个学科领域,语文教学也不例外。笔者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长期从事计算机专业的语文教学工作,且担任计算机专业班主任,下面以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谈谈对中职计算机专业语文学科信息化教学的感想。  从某种角度而言,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生源组成相对复杂,学习成绩、行为习惯相对较差,在学习的积极性、主
教学内容:上海市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一学期P59~60。  教学目标:  1. 通过微视频,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2. 通过实际操作了解余数的含义,知道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重、难点: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技术与资源应用:  1. 微视频。教师根据教材和学情,制作了《有余数除法》微视频。提供给学生课前自学。微视频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小朋友喜欢的分苹果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