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效地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在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教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情景导入法、温故引新法、活动导入法、媒体导入法,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关键词】数学 有效导入 创设情景 温故引新 媒体展现
导入,就是运用导入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教学情境的手法。有效地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导入教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下面,就小学数学课的教学有效导入谈谈自己的看法。
情景导入法
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学习情境,通过精心策划的情境能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教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更有趣味。????
低年级的孩子,思维还沉浸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他们很爱听老师给他们讲一些小动物的故事。每次上新课,根据教材的内容,自编一段故事,从讲故事开头,创设一种情境,再进行一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来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时,我编了一段这样的小故事:今天是小猴过生日,小狗和小猫约好,一起去给小猴庆祝生日。去小猴家要坐公共汽车,他们一大早就到车站,买好车票。小狗的座位号是35,小猫的座位号是44。过了一会儿,小马叔叔开着公交车来了。小马叔叔想考一考小狗和小猫,对他们说,谁的座位号数小谁就先上车。小狗和小猫都还没有学过比较两位数的大小,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怎么办。他们想回去问问小山羊,可时间又来不及了。小朋友,你们能帮帮小狗和小猫吗?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谁都想帮助小狗和小猫。 我及时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地学会了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我们学校每个班级都有六七十个学生,单靠教师控制课堂纪律,教学秩序难以维持。我抓住儿童活泼好动,又喜欢听故事的这一心理特点,以故事开头,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个个竖着耳朵听讲。故事讲完了,孩子们还沉浸在故事里,开始动脑筋为故事里面的小动物想办法解决困难,解答问题。小故事营造出了浓郁的学习气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温故引新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之上。利用知识的迁移,在每节课的开始,教师可以采用复习学过的相关知识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这也是导课最常用的的方法。例如:
“小数乘小数”的教学片断:
师:比比看,谁的眼睛更敏锐,思维更敏捷。
已知1 6×8=128,算式1.6×8与16×8比是怎么变化的?
生:因数16缩小10倍,变成1.6。师:那么,积的小数点应该点在哪里呢?生:点在2和8之间。
师:怎么想的?
生1:一个因数缩小10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缩小10倍,所以点在2和8之间。
生2:因数中是一位小数,所以积也是一位小数。
师:那么16×0.8的积呢?为什么积都是12.8?生:(略)
师:再仔细观察1.6×0.8,与前面有什么不同呢?(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依据前面的认识,猜一猜,积的小数是几位数?
活动导入法
《标准》中提到:尽量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总之,就是使学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既发展学生的思维,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
研究“三角形三边关系”时,首先布置学生上课之前准备一些长短不一的小木棒,课堂上先让他们利用自己手中的小木棒摆出各种形状的三角形。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1:是不是任何三根小木棒都能摆成一个三角形呢?
问题2:能找出多少组围不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木棒?
问题3:怎样的三根小棒一定能围成三角形?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共同探索、互相交流,最后总结得出较短两根小木棒的和大于最长木棒时,可以围成三角形。
教学中,预设这些动手操作,共同探讨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疑问,在解决问题中获取直接经验,既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又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教学中应尽可能多的给他们创造展示自己的思维空间和机会。
媒体导入法
课堂中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视屏材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是一种很好的课堂导入法。比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采用多媒体创设一种动画情景,渗透“割补法”将其转变成学生熟悉的长方形,进而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在新标准新理念的指导下,因地制宜,精心设计,切实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美]梅里尔I
【关键词】数学 有效导入 创设情景 温故引新 媒体展现
导入,就是运用导入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教学情境的手法。有效地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导入教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下面,就小学数学课的教学有效导入谈谈自己的看法。
情景导入法
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学习情境,通过精心策划的情境能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教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更有趣味。????
低年级的孩子,思维还沉浸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他们很爱听老师给他们讲一些小动物的故事。每次上新课,根据教材的内容,自编一段故事,从讲故事开头,创设一种情境,再进行一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来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时,我编了一段这样的小故事:今天是小猴过生日,小狗和小猫约好,一起去给小猴庆祝生日。去小猴家要坐公共汽车,他们一大早就到车站,买好车票。小狗的座位号是35,小猫的座位号是44。过了一会儿,小马叔叔开着公交车来了。小马叔叔想考一考小狗和小猫,对他们说,谁的座位号数小谁就先上车。小狗和小猫都还没有学过比较两位数的大小,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怎么办。他们想回去问问小山羊,可时间又来不及了。小朋友,你们能帮帮小狗和小猫吗?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谁都想帮助小狗和小猫。 我及时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地学会了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我们学校每个班级都有六七十个学生,单靠教师控制课堂纪律,教学秩序难以维持。我抓住儿童活泼好动,又喜欢听故事的这一心理特点,以故事开头,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个个竖着耳朵听讲。故事讲完了,孩子们还沉浸在故事里,开始动脑筋为故事里面的小动物想办法解决困难,解答问题。小故事营造出了浓郁的学习气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温故引新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之上。利用知识的迁移,在每节课的开始,教师可以采用复习学过的相关知识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这也是导课最常用的的方法。例如:
“小数乘小数”的教学片断:
师:比比看,谁的眼睛更敏锐,思维更敏捷。
已知1 6×8=128,算式1.6×8与16×8比是怎么变化的?
生:因数16缩小10倍,变成1.6。师:那么,积的小数点应该点在哪里呢?生:点在2和8之间。
师:怎么想的?
生1:一个因数缩小10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缩小10倍,所以点在2和8之间。
生2:因数中是一位小数,所以积也是一位小数。
师:那么16×0.8的积呢?为什么积都是12.8?生:(略)
师:再仔细观察1.6×0.8,与前面有什么不同呢?(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依据前面的认识,猜一猜,积的小数是几位数?
活动导入法
《标准》中提到:尽量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总之,就是使学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既发展学生的思维,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
研究“三角形三边关系”时,首先布置学生上课之前准备一些长短不一的小木棒,课堂上先让他们利用自己手中的小木棒摆出各种形状的三角形。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1:是不是任何三根小木棒都能摆成一个三角形呢?
问题2:能找出多少组围不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木棒?
问题3:怎样的三根小棒一定能围成三角形?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共同探索、互相交流,最后总结得出较短两根小木棒的和大于最长木棒时,可以围成三角形。
教学中,预设这些动手操作,共同探讨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疑问,在解决问题中获取直接经验,既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又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教学中应尽可能多的给他们创造展示自己的思维空间和机会。
媒体导入法
课堂中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视屏材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是一种很好的课堂导入法。比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采用多媒体创设一种动画情景,渗透“割补法”将其转变成学生熟悉的长方形,进而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在新标准新理念的指导下,因地制宜,精心设计,切实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美]梅里尔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