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事业单位在社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随着事业单位发展的多元化,发挥事业单位在服务社会、管理公共事务中的作用,提高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率,探索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以期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风险管理
事业单位是通过专业的技术知识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以满足社会的发展及大众的需求的组织机构。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事业单位参与社会发展的深入,事业单位在经济管理中业务活动范围更加广泛,资金来源更加多样化,这就造成了其经营管理的复杂化,同时增加了单位财务管理的风险。如何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优化,如何转变传统的财务管理观念,发挥财务管理效益,规范单位资金利用率是摆在事业单位发展面前的重要问题。
一、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的内容
预算绩效。事业单位根据国家政府或者相关部门的政策指导和目标指标,对其事业单位预算的支出情况进行审核管理。财政部门、上级管理部门、单位的审计部门和独立的第三方审计机构都是对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主体。对事业单位进行预算绩效管理能够保证事业单位的资金支出合理、有效,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
预算公开。对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公开,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强群众的监督。
财务运行。风险管理中的财务运行包括了财务机构的设置、财务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和财务计划的执行三个方面。财务机构的设置只有符合扁平化的特征,精简机构和人员,实现对财务风险的敏捷反映,才能提升财务风险的管理效率;只有高素质的财务工作人员,才能保证风险管理的观念先进,知识丰厚和方法成熟;财务计划在符合规范程序的基础上,内容需要真实有效。增强财务审查力度,降低权力寻租的可能,真正发挥监督实效,才能增强监督约束力,实现风险管理与审计监督的有机结合,实现成本管理、资金管理、时间管理的优化,保护固定资产的安全。
项目经费管理。项目经费关系着单位工作的顺利开展。事业单位的经费管理必须实现执行可行性高、经费计划编制合理和经费支出流程规范。强化项目的经费管理,才能实现财务风险中对于资金来源的协调性管理,才能实现单位自身收益的提升,实现经费管理的透明性、公开化,避免权力寻租和徇私舞弊的发生。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问题
1.不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是导致财务风险出现的重要原因。事业单位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受到旧有制度的影响,其事业单位在支付方面、预算编制方面的制度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多数事业单位都实施的,预算编制的部门对预算细节进行条框的限制和管理,以此来实现对经费的调节,缓解事业单位内部不同部门、科室之间资金的占用问题,保证事业单位的总体预算数额符合预算标准,以维持单位的运转。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事业单位各个项目、部门之间的经费结构并不统一,在分散的项目经费下,无法按照预算的框架分配经费,在实际工作中只能占用其他项目经费贴补出现缺口的项目,造成财务支出违规风险。
2.存在盲区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中,仍然存在着许多漏洞。在许多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仍然选择了落后的管理方式,没有实现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导致内部控制效果不理想,机制约束力不强,财务监督效果差。许多单位不能根据市场变化和环境变化更新财务风险管理的机制,落后的管理方式影响管理效率,降低了财务信息的真实性。
3.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财务工作在事业单位的地位也越发的重要,由于单位领导的重视不够,财务人员的配备不足,导致财务制度的落实不够彻底,对于设备和耗材的维护管理不够重视,对固定资产的折旧处理程序和结果的忽视,导致了财务管理中的账务不符,也导致了采购的重复,增加了财务成本,降低了财务管理的效率。
4.对经营效益的过度追求。事业单位并不以营利为目的,然而随着事业单位的改革发展,事业单位在实现社会服务功能和社会管理职能的基础上,能夠参与社会的竞争和管理,也能以服务社会的目的进行投资管理。事业单位由于参与市场投资历史尚短,多数事业单位都无法有效地把控投资风险,在追求经营效益的同时忽视了资金使用风险。
三、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1.完善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制度是工作开展的基础,完善的制度是财务风险管理的保障。只有完善事业单位的各项制度,才能实现管理效益的增加。事业单位应当积极参考国外大型公司的成功风险管理经验,借鉴其管理模式,根据单位自身的特点,制定出符合单位实际情况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以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配套相应的财务风险管控制度,优化财务风险管控岗位,设置财务风险管理流程,规范各个工作的流程,从资金管理、票据管理、库存管理、采购管理、审计管理等处罚,实现权责到人,职务分离。通过完善制度,实现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改革,以此提升财务风险管理效率。
2.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评估机制。以往多数事业单位对于财务绩效管理不够重视,对于风险管控更是缺乏重视。完善制度和机制,必须要增强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从机制出发,落实财务的风险绩效管理,将事业单位员工的绩效、职位发展与风险管理相挂钩,引导工作人员对财务风险的重视,强化成本控制意识。鼓励事业单位的收入多样化,优化资产结构,提升资金的利用率。同时增加事业单位的审计力度,发挥审计的职能,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由独立的风险审计部门开展,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进行审计监督,以此整合和优化事业单位的资源。
3.建立财务风险控制系统。事业单位应当积极落实全面的预算管理,不仅需要做好对预算的编制控制,在进行预算管理中客观、全面、科学,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制度进行备注说明,提升预算编制的可行性。此外,还应当积极规范预算资金的管理,强化预算管理的风险意识,严格预算管理的规范,不得随意添加删改,将具体的工作落实到人,责任到人。预算执行结果要进行分析、考核,实行目标管理。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形成符合单位实际情况的风险管理体系。
4.提高财务人员素质。财务风险管理的执行依靠专业的工作人员才能得到贯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关系了内部控制的落实,关系着财务管理的改革深化,更关乎着财务风险管理的效果。根据事业单位的特点,事业单位应当积极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贯彻财务人员终身学习的意识,促进工作人员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
事业单位的内部改制和所处外部环境变革,促进了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管理发展。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和能力建设逐渐受到各方关注,财务风险管理的价值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事业单位在贯彻财务风险机制的过程中,涉及到了众多方面,探索的过程难免遇到许多管理问题,对于风险意识的认识不足,对于制度的不完善和管理的不到位等是较为普遍的问题,提升风险防控意识、完善制度管理、强化执行管理非常重要。财务风险的控制是一项系统化、长期化的工作,只有深入剖析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特点,总结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完善制度、修补漏洞,强化运行,落实保障,才能真正提升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秀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协同机制浅析[J].财务与会计,2014,(9):37.
[2]潘正海,赵斌.基于财务风险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研究[J].财会通讯,2012,(2):103~105.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风险管理
事业单位是通过专业的技术知识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以满足社会的发展及大众的需求的组织机构。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事业单位参与社会发展的深入,事业单位在经济管理中业务活动范围更加广泛,资金来源更加多样化,这就造成了其经营管理的复杂化,同时增加了单位财务管理的风险。如何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优化,如何转变传统的财务管理观念,发挥财务管理效益,规范单位资金利用率是摆在事业单位发展面前的重要问题。
一、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的内容
预算绩效。事业单位根据国家政府或者相关部门的政策指导和目标指标,对其事业单位预算的支出情况进行审核管理。财政部门、上级管理部门、单位的审计部门和独立的第三方审计机构都是对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主体。对事业单位进行预算绩效管理能够保证事业单位的资金支出合理、有效,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
预算公开。对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公开,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强群众的监督。
财务运行。风险管理中的财务运行包括了财务机构的设置、财务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和财务计划的执行三个方面。财务机构的设置只有符合扁平化的特征,精简机构和人员,实现对财务风险的敏捷反映,才能提升财务风险的管理效率;只有高素质的财务工作人员,才能保证风险管理的观念先进,知识丰厚和方法成熟;财务计划在符合规范程序的基础上,内容需要真实有效。增强财务审查力度,降低权力寻租的可能,真正发挥监督实效,才能增强监督约束力,实现风险管理与审计监督的有机结合,实现成本管理、资金管理、时间管理的优化,保护固定资产的安全。
项目经费管理。项目经费关系着单位工作的顺利开展。事业单位的经费管理必须实现执行可行性高、经费计划编制合理和经费支出流程规范。强化项目的经费管理,才能实现财务风险中对于资金来源的协调性管理,才能实现单位自身收益的提升,实现经费管理的透明性、公开化,避免权力寻租和徇私舞弊的发生。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问题
1.不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是导致财务风险出现的重要原因。事业单位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受到旧有制度的影响,其事业单位在支付方面、预算编制方面的制度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多数事业单位都实施的,预算编制的部门对预算细节进行条框的限制和管理,以此来实现对经费的调节,缓解事业单位内部不同部门、科室之间资金的占用问题,保证事业单位的总体预算数额符合预算标准,以维持单位的运转。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事业单位各个项目、部门之间的经费结构并不统一,在分散的项目经费下,无法按照预算的框架分配经费,在实际工作中只能占用其他项目经费贴补出现缺口的项目,造成财务支出违规风险。
2.存在盲区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中,仍然存在着许多漏洞。在许多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仍然选择了落后的管理方式,没有实现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导致内部控制效果不理想,机制约束力不强,财务监督效果差。许多单位不能根据市场变化和环境变化更新财务风险管理的机制,落后的管理方式影响管理效率,降低了财务信息的真实性。
3.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财务工作在事业单位的地位也越发的重要,由于单位领导的重视不够,财务人员的配备不足,导致财务制度的落实不够彻底,对于设备和耗材的维护管理不够重视,对固定资产的折旧处理程序和结果的忽视,导致了财务管理中的账务不符,也导致了采购的重复,增加了财务成本,降低了财务管理的效率。
4.对经营效益的过度追求。事业单位并不以营利为目的,然而随着事业单位的改革发展,事业单位在实现社会服务功能和社会管理职能的基础上,能夠参与社会的竞争和管理,也能以服务社会的目的进行投资管理。事业单位由于参与市场投资历史尚短,多数事业单位都无法有效地把控投资风险,在追求经营效益的同时忽视了资金使用风险。
三、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1.完善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制度是工作开展的基础,完善的制度是财务风险管理的保障。只有完善事业单位的各项制度,才能实现管理效益的增加。事业单位应当积极参考国外大型公司的成功风险管理经验,借鉴其管理模式,根据单位自身的特点,制定出符合单位实际情况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以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配套相应的财务风险管控制度,优化财务风险管控岗位,设置财务风险管理流程,规范各个工作的流程,从资金管理、票据管理、库存管理、采购管理、审计管理等处罚,实现权责到人,职务分离。通过完善制度,实现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改革,以此提升财务风险管理效率。
2.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评估机制。以往多数事业单位对于财务绩效管理不够重视,对于风险管控更是缺乏重视。完善制度和机制,必须要增强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从机制出发,落实财务的风险绩效管理,将事业单位员工的绩效、职位发展与风险管理相挂钩,引导工作人员对财务风险的重视,强化成本控制意识。鼓励事业单位的收入多样化,优化资产结构,提升资金的利用率。同时增加事业单位的审计力度,发挥审计的职能,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由独立的风险审计部门开展,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进行审计监督,以此整合和优化事业单位的资源。
3.建立财务风险控制系统。事业单位应当积极落实全面的预算管理,不仅需要做好对预算的编制控制,在进行预算管理中客观、全面、科学,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制度进行备注说明,提升预算编制的可行性。此外,还应当积极规范预算资金的管理,强化预算管理的风险意识,严格预算管理的规范,不得随意添加删改,将具体的工作落实到人,责任到人。预算执行结果要进行分析、考核,实行目标管理。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形成符合单位实际情况的风险管理体系。
4.提高财务人员素质。财务风险管理的执行依靠专业的工作人员才能得到贯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关系了内部控制的落实,关系着财务管理的改革深化,更关乎着财务风险管理的效果。根据事业单位的特点,事业单位应当积极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贯彻财务人员终身学习的意识,促进工作人员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
事业单位的内部改制和所处外部环境变革,促进了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管理发展。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和能力建设逐渐受到各方关注,财务风险管理的价值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事业单位在贯彻财务风险机制的过程中,涉及到了众多方面,探索的过程难免遇到许多管理问题,对于风险意识的认识不足,对于制度的不完善和管理的不到位等是较为普遍的问题,提升风险防控意识、完善制度管理、强化执行管理非常重要。财务风险的控制是一项系统化、长期化的工作,只有深入剖析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特点,总结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完善制度、修补漏洞,强化运行,落实保障,才能真正提升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秀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协同机制浅析[J].财务与会计,2014,(9):37.
[2]潘正海,赵斌.基于财务风险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研究[J].财会通讯,2012,(2):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