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直接、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能力,是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和运用文字的一种能力。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堂进行品读欣赏,通过比较性品读、想象性品读、反复性品读,来感悟语言的意蕴性、形象性和情感性,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比较性品读,培养语感的意蕴性
语感的意蕴性是指领会文章所隐含的意义的语感能力。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性品读,这样才能培养语感的意蕴性。
1.去词比较
如教学《金色的鱼钩》一课,“老班长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教学时,我让学生把“捧”和“嚼”换成别的词进行比较。学生将“捧”与“拿”、“端”比较,“嚼”与“吃”比较,经过品味,辨析出“捧”更能显示老班长对碗里东西的珍惜,“嚼”才能反映草根、鱼骨在嘴里难以下咽。尽管难吃,还当宝贝似的用双手捧,深刻地反映出当时条件极端艰苦。老班长断粮多天,在饥饿威胁下一直想着三个病号,自己吃鱼骨头草根,这种舍己为人的品质是多么崇高啊!通过比较,学生领悟语言的意蕴的语感能力得到了培养。
2.换词比较
如,教学《长城》一文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句时,我让学生比较这句话里有“才”字与没有“才”字意思是不是一样的。通过比较,学生感到了有“才”的原句,表达了长城的建成是多么的不容易,它凝结了无数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一个“才”字,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崇敬与赞美,这就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二、想象性品读,培养语感的形象性
语感的形象性是指阅读时脑海里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画面的语感能力。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的想象,让学生在能动自主的学习探究中创造性地获得语感。
1.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想象
如古诗《山行》的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石径斜”、“白云深处”、“霜叶红于二月花”,并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幅晚秋枫林图,并体会作者对这种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2.利用课文“空白”,引导想象
“空白”指的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空白”能供读者驰骋想象,去填补、扩展、充实,从而进一步训练语感。如,在教《最后一课》时,教师提问:“小弗郎士在放学以后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这样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新的思维情境,让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
三、反复性品读,培养语感的情感性
语感的情感性是指品味文章所包含的感情和趣味的语感能力。情感是一篇文章的主旨,训练学生的语感,要把语言的分析和情感的体味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对表面的语言文字反复品读。
1.品读词语
如《燕子》一课,“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柔丝”中“微风”一词,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反复品读。
生:(声音有点柔柔的读)微——风
师:呀,风吹动了我们的头发!再读!
生:(声情并茂地读)微——风
师:同学们,这阵风吹到了哪里了?这是什么样的风呀?
生:这是一阵暖暖的春风,吹在脸上,好舒服的呀!
生:这是醉人的风,吹到了我的心里了。
师:让我们一道再来感受一下这醉人的——
生齐:微——风——
这样反复引导学生品读“微风”,能使学生感受“词语的色彩”,体验“词语的韵味”。
2.反复品句
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有句话:“这就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品读,品析语言的感情色彩。我通过让学生自由读、设计提问、分析人物情感表情朗读等形式,使作品的思想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感情,作品的言语也在不知不觉中积淀为学生的语感。
(责编 夏 天)
一、比较性品读,培养语感的意蕴性
语感的意蕴性是指领会文章所隐含的意义的语感能力。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性品读,这样才能培养语感的意蕴性。
1.去词比较
如教学《金色的鱼钩》一课,“老班长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教学时,我让学生把“捧”和“嚼”换成别的词进行比较。学生将“捧”与“拿”、“端”比较,“嚼”与“吃”比较,经过品味,辨析出“捧”更能显示老班长对碗里东西的珍惜,“嚼”才能反映草根、鱼骨在嘴里难以下咽。尽管难吃,还当宝贝似的用双手捧,深刻地反映出当时条件极端艰苦。老班长断粮多天,在饥饿威胁下一直想着三个病号,自己吃鱼骨头草根,这种舍己为人的品质是多么崇高啊!通过比较,学生领悟语言的意蕴的语感能力得到了培养。
2.换词比较
如,教学《长城》一文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句时,我让学生比较这句话里有“才”字与没有“才”字意思是不是一样的。通过比较,学生感到了有“才”的原句,表达了长城的建成是多么的不容易,它凝结了无数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一个“才”字,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崇敬与赞美,这就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二、想象性品读,培养语感的形象性
语感的形象性是指阅读时脑海里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画面的语感能力。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的想象,让学生在能动自主的学习探究中创造性地获得语感。
1.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想象
如古诗《山行》的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石径斜”、“白云深处”、“霜叶红于二月花”,并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幅晚秋枫林图,并体会作者对这种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2.利用课文“空白”,引导想象
“空白”指的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空白”能供读者驰骋想象,去填补、扩展、充实,从而进一步训练语感。如,在教《最后一课》时,教师提问:“小弗郎士在放学以后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这样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新的思维情境,让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
三、反复性品读,培养语感的情感性
语感的情感性是指品味文章所包含的感情和趣味的语感能力。情感是一篇文章的主旨,训练学生的语感,要把语言的分析和情感的体味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对表面的语言文字反复品读。
1.品读词语
如《燕子》一课,“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柔丝”中“微风”一词,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反复品读。
生:(声音有点柔柔的读)微——风
师:呀,风吹动了我们的头发!再读!
生:(声情并茂地读)微——风
师:同学们,这阵风吹到了哪里了?这是什么样的风呀?
生:这是一阵暖暖的春风,吹在脸上,好舒服的呀!
生:这是醉人的风,吹到了我的心里了。
师:让我们一道再来感受一下这醉人的——
生齐:微——风——
这样反复引导学生品读“微风”,能使学生感受“词语的色彩”,体验“词语的韵味”。
2.反复品句
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有句话:“这就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品读,品析语言的感情色彩。我通过让学生自由读、设计提问、分析人物情感表情朗读等形式,使作品的思想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感情,作品的言语也在不知不觉中积淀为学生的语感。
(责编 夏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