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为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了很多的优惠政策,例如:减免税费、免息贷款等。但是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体系还需不断完善,努力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本文主要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创新教育体系的实践情况进行分析与研究。希冀从一名高职院校教师的角度,对具体的教学方法的变革略抒己见。
[关键词]创业教育 职业教育 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006-01
自从高等院校扩招以来,高等学历拥有者越来越多,由此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我们国家在不断出台扶持和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毕业生与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但是,这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所以,必须加大力度鼓励、引导、支持大学生进行创业。创业教育,尤其是高校创业教育,能够有效地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精神,提升受教育者的创业技能,极大地提高受教育者从事创业活动的概率,并且能够产生结构变迁效应和福利改善效应。
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
一、创业教育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与开拓精神,以适应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并将创业作为未来职业的一种选择,转变就业观念是创业教育的目的。
(一)扩宽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与创业途径,缓解就业压力
大学毕业生实现自主创业,有利于推动创新型社会的形成,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拓展与深化,高等院校的规模与职业岗位数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催生出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职业岗位数量短时间较难匹配快速增长的毕业生数量。在此形势下,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对工作经验要求更具体化。
(二)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作为培养高等技术型应用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形成适应新时代的教育理念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一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就业,转变学生就业观念,以创业促进就业,增加就业岗位;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办学,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开设就业指导讲座及创业培训等形式,使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评价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革,形成“理论与创新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二、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明确创业教育的目标
高职院校经过专业的学术训练,目标是要培养出适应创新型领导人才,其必须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可持续发展的目光、踏实勤奋的作风、不畏艰辛的精神、统筹规划的能力等。这些必要条件需要夯实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学校明确创业教育的目标后,针对这一目标,全校紧密围绕创新意识开展创业教育。
(二)调整创业教育的课程
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原有的职业技能课程基础上,将创业教育深入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学校应当结合自身学科和专业特点设计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基础,进而升华到创业类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实践。此类课程主要关注创业者、商机和资源三个方面,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投入到创业计划中去,从而整体优化课程体系。
(三)加强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
我国的创业教育尚未成熟,优秀的创业教师尤其缺乏,“学者型企业家”或“企业家型学者”更是稀少。师资力量是教育的关键,直接关系着教育成果。建议充实师资队伍,不但提高专职教师的专业素质,还要将优秀的兼职教师补充进来。专职教师是从事创业教育的中坚力量,从事创业教育的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管理等工作,对全校创业课程教育活动进行规划、组织管理和绩效考评。兼职教师可以广泛聘请、吸收成功的企业家、风险投资家、金融理论家等各类专家。他们主要进行专业性强的专题实践教学,如提供创业机会、具体创业指导等,使学生在学习、探索创业的道路上获得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有效的指导。
(四)保障创业教育的资金支持
高职院校在进行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除了政府财政资金给予必要的支持外,还要不断拓宽资金筹集的来源和渠道,大力吸收社会资本,以缓解创业教育培训资金普遍短缺的现象。此外,还应鼓励投资公司加大对创业型企业的投资力度,尤其是激发国内投资企业的创投积极性。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目前一直在积极完善中。应当鼓励教学方法的教学实践探索,不能局限于国内外已有方法的引介,而应结合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模式、班型、教学对象个体特征等因素,从多层次、多维度发展出更多的实用教学方法。同时建议相关部门,设立相应的大学生创业研究机构或研究组织,总结世界各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取得成功例证的基本条件与规律,与实践充分结合,推动我国的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高宝立.对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中国教育报,2007.8.31.
[2]志春.大学生就业应正视“大众化”现实[N].南京日报,2003年11月5日(D1).
[3]礼杭.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探索,2007(11):138-139.
[关键词]创业教育 职业教育 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006-01
自从高等院校扩招以来,高等学历拥有者越来越多,由此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我们国家在不断出台扶持和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毕业生与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但是,这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所以,必须加大力度鼓励、引导、支持大学生进行创业。创业教育,尤其是高校创业教育,能够有效地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精神,提升受教育者的创业技能,极大地提高受教育者从事创业活动的概率,并且能够产生结构变迁效应和福利改善效应。
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
一、创业教育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与开拓精神,以适应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并将创业作为未来职业的一种选择,转变就业观念是创业教育的目的。
(一)扩宽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与创业途径,缓解就业压力
大学毕业生实现自主创业,有利于推动创新型社会的形成,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拓展与深化,高等院校的规模与职业岗位数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催生出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职业岗位数量短时间较难匹配快速增长的毕业生数量。在此形势下,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对工作经验要求更具体化。
(二)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作为培养高等技术型应用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形成适应新时代的教育理念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一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就业,转变学生就业观念,以创业促进就业,增加就业岗位;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办学,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开设就业指导讲座及创业培训等形式,使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评价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革,形成“理论与创新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二、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明确创业教育的目标
高职院校经过专业的学术训练,目标是要培养出适应创新型领导人才,其必须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可持续发展的目光、踏实勤奋的作风、不畏艰辛的精神、统筹规划的能力等。这些必要条件需要夯实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学校明确创业教育的目标后,针对这一目标,全校紧密围绕创新意识开展创业教育。
(二)调整创业教育的课程
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原有的职业技能课程基础上,将创业教育深入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学校应当结合自身学科和专业特点设计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基础,进而升华到创业类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实践。此类课程主要关注创业者、商机和资源三个方面,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投入到创业计划中去,从而整体优化课程体系。
(三)加强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
我国的创业教育尚未成熟,优秀的创业教师尤其缺乏,“学者型企业家”或“企业家型学者”更是稀少。师资力量是教育的关键,直接关系着教育成果。建议充实师资队伍,不但提高专职教师的专业素质,还要将优秀的兼职教师补充进来。专职教师是从事创业教育的中坚力量,从事创业教育的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管理等工作,对全校创业课程教育活动进行规划、组织管理和绩效考评。兼职教师可以广泛聘请、吸收成功的企业家、风险投资家、金融理论家等各类专家。他们主要进行专业性强的专题实践教学,如提供创业机会、具体创业指导等,使学生在学习、探索创业的道路上获得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有效的指导。
(四)保障创业教育的资金支持
高职院校在进行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除了政府财政资金给予必要的支持外,还要不断拓宽资金筹集的来源和渠道,大力吸收社会资本,以缓解创业教育培训资金普遍短缺的现象。此外,还应鼓励投资公司加大对创业型企业的投资力度,尤其是激发国内投资企业的创投积极性。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目前一直在积极完善中。应当鼓励教学方法的教学实践探索,不能局限于国内外已有方法的引介,而应结合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模式、班型、教学对象个体特征等因素,从多层次、多维度发展出更多的实用教学方法。同时建议相关部门,设立相应的大学生创业研究机构或研究组织,总结世界各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取得成功例证的基本条件与规律,与实践充分结合,推动我国的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高宝立.对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中国教育报,2007.8.31.
[2]志春.大学生就业应正视“大众化”现实[N].南京日报,2003年11月5日(D1).
[3]礼杭.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探索,2007(11):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