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和数学的链接应“审时”“度势”

来源 :物理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5923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提倡学科渗透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物理教师认识到数学工具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就笔者观察,有些物理教师忽视了学生数学的学习状况,较盲目地运用数学工具进行物理教学,这势必削弱了教学效果,有的还带来了负面效应.所以笔者提出:物理和数学的链接应“审时”“度势”.
其他文献
数学建模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这些问题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在解答它们时,除必须全面掌握数学知识外,还要具有丰富的生活常识和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数学建模能力,学生通过数学建模,既能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它学科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认真求实、崇尚真理、追求完美、讲求效率、联系实际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因此,加强数学建
2008年各地中考在确保试题的信度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谨慎的创新,绝大部分试题在题型的选用、题意的表述、难度的分布和评分标准的制定方面保证了测试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
贵刊2008年第12期刊发了金绍鑫老师《从两道雷同的中考题答案截然相反谈起》一文,文章对两道中考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文中给出的一道有趣的例题,用树形图求出的概率与问题本身的答案不一致,对此金老师作了正确的说明,本文关注的是,能不能通过画树形图求出问题的结果,并借此阐述在利用树形图法(或列表法)求概率时的一个常见缺失,同时对文中两中考题作更进一步探讨。
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而不是束缚和阻碍学生发展的绳索和障碍,其宗旨是点燃学生的“希望”,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展现自己的数学才能近年来,中考数学试题出现关注学生个性化评价的倾向,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学习方式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普遍认为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它反映了学生在完成认知任务时的思维水平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一时间,围绕《标准》的这一要求,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可谓是一派“繁
素质是一个与文化有着密切联系的概念,其内涵处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之中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一个人的素质可以理解为他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应具备的心理准备状态 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素质就是竞争力、适应力和创造力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可以认为素质的本质含义就是人的全面发展 综合以上观点,结合数学文化的特征,较为一致的观点是,数学素质是人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应具有的数学文化各个层次的整体
数学新教材、新《课程标准》以及新的《考试说明》都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比以前提高,新数学教材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更是随处可见.2008年江苏高考试卷将难度较大,能力要求较高的数学应用题放在了倒数第四题的位置,而2009年则放在了倒数第二题的重要位置,它成为了区分度很高的一道题,由此可见一斑,全国卷也是如此.因为应用题既能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在实际的教学中
所谓几何图形中的函数问题,就是在几何图形中,通过点或线段的运动变化,引出线段与线段、线段与几何图形的面积之间的函数关系 这类问题的一般要求是:确定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或者是求几何图形的最(大或小)值 解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是:从几何图形入手,根据几何图形的特点,运用几何图形的有关性质,来找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其函数关系式 下面举例说明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
《数学通报》2008年第6期p.48有一道例题:已知A={x︱-1≤x≤4},B={x︱a-1≤x≤2a-3},且满足BA , 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且给出如下“错解” 与“ 正确解答”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期刊
说到拼盘大家都比较熟悉,其实高考中经常出现一些涉及多个知识点的拼盘,比如2009年高考宁夏(海南)卷理科第9题可以说就是一道挺不错的创新拼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