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师制是指导师对学生学习、品德及生活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导制度。现代导师制的诞生地普遍认为是英国的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和品行,协助安排学生的学习计划,指导学生如何掌握学习方法,如何调整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学术研究中。导师制的实施可以实现因材施教,育人与教学并重。加拿大大学教授认为牛津大学的成功秘诀在于导师的作用,牛津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被誉为“皇冠上的珠宝”。本科生导师制的最初形式是一师对一生,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以及师资力量、经费等条件的限制,逐渐发展成为一师多徒、多师多徒。一个导师所指导的学生数量通常应该远远小于自然班级的人数[1]。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高校开始推行研究生导师制以外的本科生导师制。自2002年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全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到今天全国各层次、各类型高校相差无几的导师制方案的纷纷出台。但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对于今天的某些高校来讲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科生导师的困境
1.本科生导师存在着很大的压力
学校对导师的定位和要求非常高,在政治思想上,导师必须具备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在为人上,导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在业务上,导师必须具备渊博深厚的学识;在教学、科研上,导师必须具备认真端正的教学态度、科学严谨的治学风格和较强的科研水平;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指导上,导师必须具有较高的热情和责任心。对导师的诸多要求使很多教师觉得自己没有资格担此重任[2]。
各大高校推行导师制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拓展专业教育,强化实践教学。一个墨守成规的导师如何能培养出创新思维的学生?这对一导师而言就是一个挑战。更何况一个学校仅凭推行一个导师制就可以实现建构素质教育或就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而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模式吗?对于一张安排得满满的课表,又如何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事实上传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绝不是一个导师制就可以解决的问题,然而这种观点的提出无形中给导师施加了很大压力。而某些学校会有一些硬性的指标如一学期要开几次班会等来评定导师的工作,这会让人觉得过于机械,落入形式主义窠臼。
2.本科生导师指导的学生人数过多
学生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固然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前沿,强化基础知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是一个自然班的导师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按其所好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吗?当导师的数量极度不足的情况下,导师制只流于一种形式。在美国常春藤盟校中,斯坦福师生比是1:3,普林斯顿师生比为1:6,布朗大学和达特茅斯学院均为1:9。这些久负盛名的高校都视质量为生命,严格控制学生规模,使师生比保持在理想状态。而我国目前全国高校的师生比平均约为1:17,实际上,某些学校某些热门专业师生比更低。近年来,因为研究生的扩招,在一些研究型的大学中,仅仅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比就达到1:10以上,在高水平教师资源极其拮据的情况下,如何设计出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本科生导师制,保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导师切实的帮助,这是大多数高校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3.本科生导师与班主任职责分工不明确
作为研究生导师的职责很明确,可是作为一个本科生自然班的导师确实很困惑。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还是新生之物,尚在建构、探索的过程中。导师应该承担的职责究竟应该是什么还需要仔细探讨。新生入学后,学校为了使其更快的适应大学生活,通常每一个班会聘请一个高年级学长担当辅导员,介绍学校的情况以及传授一下经验。学生工作部门会为每一个班聘请一位班主任主持一个班的工作,没有意外的情况下,一个班主任通常要把一个班的学生带到毕业。各教务主管部门、院、系、部会在有资格担任导师的教师中遴选出导师给每一个班指定一位本科生导师。班主任与导师的职责原本就有交叉,没有办法将二者区分得清清楚楚。当一个学生有问题需要找老师的时候他可能想不清楚是要找班主任还是要找指导教师,学生更趋向于与之接触更多、自己更熟悉的老师。
本科生导师的工作重点
尽管本科导师制尚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困难,但是作为一个教师,作为一个本科生的导师面对他所指导的学生的时候总是会尽职尽责、全力以赴的为学生排疑解惑、使学生问有所答,进而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1.先做合格的教师
在网上经常看到学生谴责某某老师素质太差,课讲得不好;而教师间也常听到抱怨,说现在的学生一届不如一届。彼此的相互厌恶是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师的激情也需要良好的课堂气氛来激发,教师的灵感有时来自学生。本科生导师首先是教师,他所面对的绝不仅是一个班的学生,而是整个专业或整个年级的学生,其实作为教师的影响面要远远超过作为本科生导师的影响面。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本科生导师首先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合格的教师则是有爱心的教师,爱学生,爱所从事的工作。只有爱本职工作才能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有爱心教师才会宽容大度,才会展现出人格的魅力,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2.本科生导师的工作重心
作为一名本科生导师要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自己一定要熟悉学校的教学管理、培养方案及相关方面的教学规章制度。同时,本科生导师自己不要把目标定得过高,否则很难实现,而且还会给自身和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教育本来就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不同年级的学生存在着不同问题,工作重心也略有不同[3][4]。
一年级学生更多的任务应该是解决如何使学生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的问题。学习方法不适应,从进入大学前的十几年学习数门课程到大学的一个学期要学习数门课程,学习方法需要重新调整,如果没有及时调整好会出现很用功,但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情况,这会极大地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学生第一次离家住校,不适应集体生活,很容易影响学生的心情。一年级新生通常没有接触到专业课,所以对本专业会感到迷茫。对于这些问题,导师可以通过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如学习经验交流会、介绍学校的校规校纪、学分制的管理办法、介绍学分绩点的计算办法及学校的有关奖惩办法、定期或不定期的找一些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来解决。
大二学生开始接触专业基础课,选修课也逐渐增加,导师的主要职责是组织好每学期的选课,保证学生毕业的学分。一、二年级时导师应该主动接触学生,主动与学生交流,形式不一定要正式,没有给他们上课可以把学生找来定期召开座谈会,如果正好教他们的课,可以利用课前或下课的时间或在路上聊一聊,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动态。
大三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导师要组织学生进行科研训练,指导学生如何查阅资料、撰写课程论文和科研论文。
四年级的学生面临着准备找工作、考研、进行毕业设计、毕业实习。这时候学生目标很明确,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已有了三年良好的接触,当他们觉得导师是他可以信任的人的时候,他遇到问题时或有什么困惑时,他会主动来找导师。导师需要做的是永远为学生打开他想进的门,随时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喜欢被关注,被尊重,大学生也不例外。本科生导师每一年都会有不同的工作重心,但只要教师的爱心不变,诚心诚意地爱学生,关注他,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参考文献:
[1]王俊丽.我国大学本科生实行导师制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可行性[J].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5.
[2]林华东. 交流、引导和创新:论为本科生设立导师制——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之一[J].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2,2(20):1-4.
[3]万丽丽.对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几点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 2006(3):49.
[4]方赛迎.本科学生导师制的制度完善探讨[J].教学研究, 2006,5(29): 388-391.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高校开始推行研究生导师制以外的本科生导师制。自2002年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全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到今天全国各层次、各类型高校相差无几的导师制方案的纷纷出台。但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对于今天的某些高校来讲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科生导师的困境
1.本科生导师存在着很大的压力
学校对导师的定位和要求非常高,在政治思想上,导师必须具备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在为人上,导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在业务上,导师必须具备渊博深厚的学识;在教学、科研上,导师必须具备认真端正的教学态度、科学严谨的治学风格和较强的科研水平;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指导上,导师必须具有较高的热情和责任心。对导师的诸多要求使很多教师觉得自己没有资格担此重任[2]。
各大高校推行导师制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拓展专业教育,强化实践教学。一个墨守成规的导师如何能培养出创新思维的学生?这对一导师而言就是一个挑战。更何况一个学校仅凭推行一个导师制就可以实现建构素质教育或就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而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模式吗?对于一张安排得满满的课表,又如何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事实上传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绝不是一个导师制就可以解决的问题,然而这种观点的提出无形中给导师施加了很大压力。而某些学校会有一些硬性的指标如一学期要开几次班会等来评定导师的工作,这会让人觉得过于机械,落入形式主义窠臼。
2.本科生导师指导的学生人数过多
学生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固然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前沿,强化基础知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是一个自然班的导师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按其所好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吗?当导师的数量极度不足的情况下,导师制只流于一种形式。在美国常春藤盟校中,斯坦福师生比是1:3,普林斯顿师生比为1:6,布朗大学和达特茅斯学院均为1:9。这些久负盛名的高校都视质量为生命,严格控制学生规模,使师生比保持在理想状态。而我国目前全国高校的师生比平均约为1:17,实际上,某些学校某些热门专业师生比更低。近年来,因为研究生的扩招,在一些研究型的大学中,仅仅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比就达到1:10以上,在高水平教师资源极其拮据的情况下,如何设计出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本科生导师制,保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导师切实的帮助,这是大多数高校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3.本科生导师与班主任职责分工不明确
作为研究生导师的职责很明确,可是作为一个本科生自然班的导师确实很困惑。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还是新生之物,尚在建构、探索的过程中。导师应该承担的职责究竟应该是什么还需要仔细探讨。新生入学后,学校为了使其更快的适应大学生活,通常每一个班会聘请一个高年级学长担当辅导员,介绍学校的情况以及传授一下经验。学生工作部门会为每一个班聘请一位班主任主持一个班的工作,没有意外的情况下,一个班主任通常要把一个班的学生带到毕业。各教务主管部门、院、系、部会在有资格担任导师的教师中遴选出导师给每一个班指定一位本科生导师。班主任与导师的职责原本就有交叉,没有办法将二者区分得清清楚楚。当一个学生有问题需要找老师的时候他可能想不清楚是要找班主任还是要找指导教师,学生更趋向于与之接触更多、自己更熟悉的老师。
本科生导师的工作重点
尽管本科导师制尚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困难,但是作为一个教师,作为一个本科生的导师面对他所指导的学生的时候总是会尽职尽责、全力以赴的为学生排疑解惑、使学生问有所答,进而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1.先做合格的教师
在网上经常看到学生谴责某某老师素质太差,课讲得不好;而教师间也常听到抱怨,说现在的学生一届不如一届。彼此的相互厌恶是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师的激情也需要良好的课堂气氛来激发,教师的灵感有时来自学生。本科生导师首先是教师,他所面对的绝不仅是一个班的学生,而是整个专业或整个年级的学生,其实作为教师的影响面要远远超过作为本科生导师的影响面。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本科生导师首先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合格的教师则是有爱心的教师,爱学生,爱所从事的工作。只有爱本职工作才能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有爱心教师才会宽容大度,才会展现出人格的魅力,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2.本科生导师的工作重心
作为一名本科生导师要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自己一定要熟悉学校的教学管理、培养方案及相关方面的教学规章制度。同时,本科生导师自己不要把目标定得过高,否则很难实现,而且还会给自身和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教育本来就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不同年级的学生存在着不同问题,工作重心也略有不同[3][4]。
一年级学生更多的任务应该是解决如何使学生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的问题。学习方法不适应,从进入大学前的十几年学习数门课程到大学的一个学期要学习数门课程,学习方法需要重新调整,如果没有及时调整好会出现很用功,但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情况,这会极大地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学生第一次离家住校,不适应集体生活,很容易影响学生的心情。一年级新生通常没有接触到专业课,所以对本专业会感到迷茫。对于这些问题,导师可以通过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如学习经验交流会、介绍学校的校规校纪、学分制的管理办法、介绍学分绩点的计算办法及学校的有关奖惩办法、定期或不定期的找一些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来解决。
大二学生开始接触专业基础课,选修课也逐渐增加,导师的主要职责是组织好每学期的选课,保证学生毕业的学分。一、二年级时导师应该主动接触学生,主动与学生交流,形式不一定要正式,没有给他们上课可以把学生找来定期召开座谈会,如果正好教他们的课,可以利用课前或下课的时间或在路上聊一聊,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动态。
大三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导师要组织学生进行科研训练,指导学生如何查阅资料、撰写课程论文和科研论文。
四年级的学生面临着准备找工作、考研、进行毕业设计、毕业实习。这时候学生目标很明确,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已有了三年良好的接触,当他们觉得导师是他可以信任的人的时候,他遇到问题时或有什么困惑时,他会主动来找导师。导师需要做的是永远为学生打开他想进的门,随时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喜欢被关注,被尊重,大学生也不例外。本科生导师每一年都会有不同的工作重心,但只要教师的爱心不变,诚心诚意地爱学生,关注他,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参考文献:
[1]王俊丽.我国大学本科生实行导师制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可行性[J].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5.
[2]林华东. 交流、引导和创新:论为本科生设立导师制——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之一[J].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2,2(20):1-4.
[3]万丽丽.对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几点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 2006(3):49.
[4]方赛迎.本科学生导师制的制度完善探讨[J].教学研究, 2006,5(29): 388-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