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基础教学内容,也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技能知识,它对于提升小学生普通话水平、提高识字认字的能力、提高学生观察和阅读的兴趣有着重要的教学意义。因此,文章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根据自身的工作教学经验,浅谈了语文朗读带来的情境美、真性美、哲理美。同时,从精心设计的不同朗读方案的角度阐述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真正体现“声声清脆悦耳,句句扣人心弦”的优美境界,让听众和诵读者感受到语文朗读的美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美感
一、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对小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意义
众所周知,朗读对陶冶情操、丰富人们的情感世界、增强人们的知识面,有着多方面的益处。近几年,央视一档相当火爆的语言类节目《朗读者》,就是通过朗读的形式向观众传递了正面、积极向上的力量,让观众和听众感受到了朗读的力量,感受到了朗读所带来的美感。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对提升小学生语文能力有哪些意义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帮助学生听懂、学会说普通话。朗读是用标准、流利的语言将文字通過嘴巴宣讲出来。普通话是我国课堂及社会交流的主要语言,准确地朗读语文课文对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朗读技能的高与低,对于提升小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理解能力、作文写作能力和掌握规范的交际语言和书面语言、培养阅读和作文的能力有重大的影响。
第二,帮助学生打好认识汉字的基础。语文课本的载体是文字,只有对课本上的文字熟悉、认识,才能将课本内容完整地、顺畅地朗读出来。而通过朗读,反过来也有助于提升小学生认字和自学的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汉字和语文知识的兴趣。
第三,培养学生观察和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凡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就乐意学,效果就越好。朗读是吸收“文字”,朗读者在朗读中领受到写作人的经验,接触作者创作文章时的心情和情结。所以,小学生通过朗读有利于自觉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从而在朗读中爱上图书、爱上阅读。
二、感受语文文本的美感方式——朗读
在朗读小学语文文本的过程中,优美的文字,借助朗读语言的融合,共同产生了朗读之美感。朗读者的声音因文字内容不同,运用的感情也不同,传递给听众一种“声声清脆悦耳”的美感,文字所表达的情致不同。在朗读者的诵读中,又给人以“句句扣人心弦”的美感,二者的契合,让朗读有了情境美、真性美和哲理美。
(一)通过朗读感受到语文文本的情境美
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大多数可以称之为“美文”。而文字的优美,不仅停留在遣词造句之美的字面上,更在于它的情思和构思。当清脆的朗读声音在语文课堂上回荡时,课堂上的教师和学生也会被其带到一个唯美的意境中。在这种意境之中,大家一同去感受朗读带来的自然、清新与舒适,会有一种清新舒适的感觉,在朗读中感受到了语文文本的情境美。
朗读也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师通过有序地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酝酿,朗读也会呈现不一样的效果。教师可以指导小学生对文本中的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反复品读,引导其将一个个分散的词连贯起来,在脑海中想象人或物呈现的状态,去感受语文文本的情境之美。
比如,朱自清在《春》中描写小草和人们欢乐的情境,用“钻”“偷偷地”将小草调皮的、拟人化的形态表现出来。同时,作者又用“嫩”和“绿”两个词把小草的生命力彰显出来,显示了小草强劲的生命力。作者在描写人们欢乐的形态时,分别用“坐”“躲”“打滚”“踢”“跑”等连贯的或间断的动词,将人们在春天欢乐的样子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小学生在阅读这段语句时,可以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小草破土而出、有几分羞涩又有几分渴望见到阳光的样子;想象小孩子在初春的草地上玩耍的形态和欢乐的样子。通过朗读,让自己置身于美的情境之中,感受语文文本的情境之美。
(二)通过朗读感受到语文文本的真性美
小学语文课本之中有许多描写景物的小散文,作者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想法在文字中表现出来或蕴含其中。
比如,在指导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进行朗读时,小学语文教师要着重抓住这一阶段儿童的心理特征,将学生们的童趣带到小学语文朗读之中,做好童趣与语文朗读的融合,将二者很好地进行匹配,这样,更能激发学生们朗读乃至对语文的兴趣。
又如,小学一年级学生在朗读识字第一课时,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春天生机盎然、生气融融的自然景象。“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冰雪融化,泉水叮咚。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教师与学生们一同朗读这段文字,并带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师生们想象和感触到了柳树发芽、绿色的柳条、初开的迎春花、以及公园中流动的河水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春意,感受冬去春来的那股暖暖的春天气息,令人不由地陶醉。作者正是运用这些简单、普通的字词,深深抓住了读者的心。小学生朗读发出的读书声音,也正犹如“声声清脆悦耳”,既显露出自然之美,又显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真性情。
(三)通过朗读感受到语文文本的哲理美
小学语文课堂的最终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格,让小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向着阳光积极地成长。小学语文课本之中,有太多充满社会正能量的文章,这些文章都充满了许多的人生哲理和人生奋斗的故事。这里所说的“哲理美”,是指语文课本给读者传递出的积极向上的、充满正能量的人生哲理。这些文章片段,被小学生大声地朗读出来时,文字上所标签的时代能量就会予以小学生精神和力量,通过小学生朗读感受了这份哲理美。所以,高年级的小学生对一篇语文文本理解的高境界就是要通过文本的解读,让自己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面对生活。在理解之中,朗读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句句扣人心弦”的情致,通过朗读,让心弦随着朗读的起伏而变得高低不同,在朗读之中解读人生奋斗的故事。
“句句扣人心弦”用在此处,也是相当的贴切。在朗读的过程之中,读者能从局部到整体、从整体再到局部,循环往复,不断朗读、解读重点词句,去探究语文文本所带来的哲理美,去探究社会及人生的哲理,用充满新时代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感受哲理之美。 三、如何指导小学生提升朗读的能力
小学生如何喜欢上朗读,如何让朗读成为自己的习惯,这是小学语文教师长期要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每个时代、每个年级的小学生受环境、年龄和性格等影响,对朗读的理解不同,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在遵循原本教学手段的基础上,用差异化的教学方法指导小学生朗读课文,提升朗读的能力。除了日常普通的朗读指导教学之外,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谈一谈如何创新方法,用精心设计的符合语文课堂朗读的指导方案,在思维理念上指导小学生提升朗读能力。
小学语文课文内容安排,既有许多具有生活气息的小诗句、小散文,又有篇幅较长的记叙文、故事被选入其中。小学语文教师就要根据不同的课本内容,设计不同的朗读指导方法去引导学生们进行朗读。在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之前,教师自己要吃透每堂课的教材内容,自己先带有情感地去朗读课文,自己先要揣摩透彻,不同的课本内容要用什么样的情感去朗读,再去指导小学生如何朗读。
比如,在朗读古代诗歌时,要朗读出古代诗歌抑扬顿挫的节奏,找到平仄的感觉。朗读古诗,一般适合采取高昂的声调,大声地、字正腔圆地、有感情地朗读,去感受古代诗人所描绘的情境。在朗读小故事时,朗读的声音不宜过大,在轻声地朗读中紧跟故事的情节,在扣人心弦的情节之中感受朗读带来的故事性和趣味性。
同时,教师在朗读教学之中要用示范朗读带动小学生朗读能力提升,因为要在朗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准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课文的能力,教师及优秀演讲者的示范作用也相当的重要。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读,牵引小学生进入朗读的角色和情境,让小学生“跟着感觉走”。示范朗读,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将文本内容展示出来,也可以引导学生们“跟读”。通过潜移默化地示范朗读,带动学生们朗读的情绪。在示范朗读中,教师要将“轻、重、停、连”等技术行为运用其中,用技术的手法支撑朗读,在朗读中唤起情感的波动。小学生在示范的牵引下,运用自身感悟,学习老师的方法、情感,并不断朗读,提高朗读的技巧和能力。
教师在朗读教学之中,还要做好教学引导,在传授朗读基础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们展开大脑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语文课堂上大胆地将内心的思想表达出来,让小学生在朗读之中拓展自己的思维方式,增加语文知识,用朗读的锁匙开启文化之旅,学习小学语文中的美妙文字和图画。
所以,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朗读并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有针对性地指导小学生运用不同方式和方法去朗读课文。朗读方案的设计,就需要教师多研究、多琢磨,运用不同的朗读设计方案指导小学生进行语文课堂朗读。
四、结语
小学语文课堂朗读,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实就是一个反复、实践、改变和丰富朗读的过程,在朗读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指导小学生灵活运用自己掌握的技巧、丰富的情感和自身已有知识,把握课本内容所描述的情景,准确、流利、有情感地进行朗读。通过朗读,大家共同感受到“声声清脆悦耳,句句扣人心弦”的朗读之美感。
面對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更要秉承时代价值观,践行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要把自己变成小孩子”等教育理念,提升自我教学中的朗读专业技能,让学生们喜欢上朗读,通过朗读更加喜欢语文,在“声声清脆悦耳,句句扣人心弦”中品味朗读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邵馨漪.让语文课堂充溢琅琅书声——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5(10):32.
[2]袁 莹.浅谈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朗读教学[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6(5):55-56.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美感
一、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对小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意义
众所周知,朗读对陶冶情操、丰富人们的情感世界、增强人们的知识面,有着多方面的益处。近几年,央视一档相当火爆的语言类节目《朗读者》,就是通过朗读的形式向观众传递了正面、积极向上的力量,让观众和听众感受到了朗读的力量,感受到了朗读所带来的美感。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对提升小学生语文能力有哪些意义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帮助学生听懂、学会说普通话。朗读是用标准、流利的语言将文字通過嘴巴宣讲出来。普通话是我国课堂及社会交流的主要语言,准确地朗读语文课文对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朗读技能的高与低,对于提升小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理解能力、作文写作能力和掌握规范的交际语言和书面语言、培养阅读和作文的能力有重大的影响。
第二,帮助学生打好认识汉字的基础。语文课本的载体是文字,只有对课本上的文字熟悉、认识,才能将课本内容完整地、顺畅地朗读出来。而通过朗读,反过来也有助于提升小学生认字和自学的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汉字和语文知识的兴趣。
第三,培养学生观察和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凡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就乐意学,效果就越好。朗读是吸收“文字”,朗读者在朗读中领受到写作人的经验,接触作者创作文章时的心情和情结。所以,小学生通过朗读有利于自觉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从而在朗读中爱上图书、爱上阅读。
二、感受语文文本的美感方式——朗读
在朗读小学语文文本的过程中,优美的文字,借助朗读语言的融合,共同产生了朗读之美感。朗读者的声音因文字内容不同,运用的感情也不同,传递给听众一种“声声清脆悦耳”的美感,文字所表达的情致不同。在朗读者的诵读中,又给人以“句句扣人心弦”的美感,二者的契合,让朗读有了情境美、真性美和哲理美。
(一)通过朗读感受到语文文本的情境美
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大多数可以称之为“美文”。而文字的优美,不仅停留在遣词造句之美的字面上,更在于它的情思和构思。当清脆的朗读声音在语文课堂上回荡时,课堂上的教师和学生也会被其带到一个唯美的意境中。在这种意境之中,大家一同去感受朗读带来的自然、清新与舒适,会有一种清新舒适的感觉,在朗读中感受到了语文文本的情境美。
朗读也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师通过有序地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酝酿,朗读也会呈现不一样的效果。教师可以指导小学生对文本中的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反复品读,引导其将一个个分散的词连贯起来,在脑海中想象人或物呈现的状态,去感受语文文本的情境之美。
比如,朱自清在《春》中描写小草和人们欢乐的情境,用“钻”“偷偷地”将小草调皮的、拟人化的形态表现出来。同时,作者又用“嫩”和“绿”两个词把小草的生命力彰显出来,显示了小草强劲的生命力。作者在描写人们欢乐的形态时,分别用“坐”“躲”“打滚”“踢”“跑”等连贯的或间断的动词,将人们在春天欢乐的样子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小学生在阅读这段语句时,可以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小草破土而出、有几分羞涩又有几分渴望见到阳光的样子;想象小孩子在初春的草地上玩耍的形态和欢乐的样子。通过朗读,让自己置身于美的情境之中,感受语文文本的情境之美。
(二)通过朗读感受到语文文本的真性美
小学语文课本之中有许多描写景物的小散文,作者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想法在文字中表现出来或蕴含其中。
比如,在指导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进行朗读时,小学语文教师要着重抓住这一阶段儿童的心理特征,将学生们的童趣带到小学语文朗读之中,做好童趣与语文朗读的融合,将二者很好地进行匹配,这样,更能激发学生们朗读乃至对语文的兴趣。
又如,小学一年级学生在朗读识字第一课时,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春天生机盎然、生气融融的自然景象。“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冰雪融化,泉水叮咚。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教师与学生们一同朗读这段文字,并带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师生们想象和感触到了柳树发芽、绿色的柳条、初开的迎春花、以及公园中流动的河水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春意,感受冬去春来的那股暖暖的春天气息,令人不由地陶醉。作者正是运用这些简单、普通的字词,深深抓住了读者的心。小学生朗读发出的读书声音,也正犹如“声声清脆悦耳”,既显露出自然之美,又显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真性情。
(三)通过朗读感受到语文文本的哲理美
小学语文课堂的最终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格,让小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向着阳光积极地成长。小学语文课本之中,有太多充满社会正能量的文章,这些文章都充满了许多的人生哲理和人生奋斗的故事。这里所说的“哲理美”,是指语文课本给读者传递出的积极向上的、充满正能量的人生哲理。这些文章片段,被小学生大声地朗读出来时,文字上所标签的时代能量就会予以小学生精神和力量,通过小学生朗读感受了这份哲理美。所以,高年级的小学生对一篇语文文本理解的高境界就是要通过文本的解读,让自己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面对生活。在理解之中,朗读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句句扣人心弦”的情致,通过朗读,让心弦随着朗读的起伏而变得高低不同,在朗读之中解读人生奋斗的故事。
“句句扣人心弦”用在此处,也是相当的贴切。在朗读的过程之中,读者能从局部到整体、从整体再到局部,循环往复,不断朗读、解读重点词句,去探究语文文本所带来的哲理美,去探究社会及人生的哲理,用充满新时代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感受哲理之美。 三、如何指导小学生提升朗读的能力
小学生如何喜欢上朗读,如何让朗读成为自己的习惯,这是小学语文教师长期要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每个时代、每个年级的小学生受环境、年龄和性格等影响,对朗读的理解不同,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在遵循原本教学手段的基础上,用差异化的教学方法指导小学生朗读课文,提升朗读的能力。除了日常普通的朗读指导教学之外,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谈一谈如何创新方法,用精心设计的符合语文课堂朗读的指导方案,在思维理念上指导小学生提升朗读能力。
小学语文课文内容安排,既有许多具有生活气息的小诗句、小散文,又有篇幅较长的记叙文、故事被选入其中。小学语文教师就要根据不同的课本内容,设计不同的朗读指导方法去引导学生们进行朗读。在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之前,教师自己要吃透每堂课的教材内容,自己先带有情感地去朗读课文,自己先要揣摩透彻,不同的课本内容要用什么样的情感去朗读,再去指导小学生如何朗读。
比如,在朗读古代诗歌时,要朗读出古代诗歌抑扬顿挫的节奏,找到平仄的感觉。朗读古诗,一般适合采取高昂的声调,大声地、字正腔圆地、有感情地朗读,去感受古代诗人所描绘的情境。在朗读小故事时,朗读的声音不宜过大,在轻声地朗读中紧跟故事的情节,在扣人心弦的情节之中感受朗读带来的故事性和趣味性。
同时,教师在朗读教学之中要用示范朗读带动小学生朗读能力提升,因为要在朗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准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课文的能力,教师及优秀演讲者的示范作用也相当的重要。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读,牵引小学生进入朗读的角色和情境,让小学生“跟着感觉走”。示范朗读,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将文本内容展示出来,也可以引导学生们“跟读”。通过潜移默化地示范朗读,带动学生们朗读的情绪。在示范朗读中,教师要将“轻、重、停、连”等技术行为运用其中,用技术的手法支撑朗读,在朗读中唤起情感的波动。小学生在示范的牵引下,运用自身感悟,学习老师的方法、情感,并不断朗读,提高朗读的技巧和能力。
教师在朗读教学之中,还要做好教学引导,在传授朗读基础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们展开大脑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语文课堂上大胆地将内心的思想表达出来,让小学生在朗读之中拓展自己的思维方式,增加语文知识,用朗读的锁匙开启文化之旅,学习小学语文中的美妙文字和图画。
所以,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朗读并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有针对性地指导小学生运用不同方式和方法去朗读课文。朗读方案的设计,就需要教师多研究、多琢磨,运用不同的朗读设计方案指导小学生进行语文课堂朗读。
四、结语
小学语文课堂朗读,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实就是一个反复、实践、改变和丰富朗读的过程,在朗读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指导小学生灵活运用自己掌握的技巧、丰富的情感和自身已有知识,把握课本内容所描述的情景,准确、流利、有情感地进行朗读。通过朗读,大家共同感受到“声声清脆悦耳,句句扣人心弦”的朗读之美感。
面對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更要秉承时代价值观,践行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要把自己变成小孩子”等教育理念,提升自我教学中的朗读专业技能,让学生们喜欢上朗读,通过朗读更加喜欢语文,在“声声清脆悦耳,句句扣人心弦”中品味朗读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邵馨漪.让语文课堂充溢琅琅书声——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5(10):32.
[2]袁 莹.浅谈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朗读教学[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6(5):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