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文体意识背景开展小说微型阅读指导,能够让学生在阅读小说之前就掌握分析的方法。在实际组织学生学习小说时,教师可以从文体意识出发进行小说教学目标的设计和阅读学习方法的指导,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增强学生的文体意识,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对小说进行分析的技巧。
【关键词】文体意识;小说;微型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进行教材的编纂时,应当选用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作品,并且要保持文本题材、体裁的多样性,使小学生从阅读中获得养分,实现成长。基于这一背景,新课改对学生提出了文体意识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文体意识的培养。小说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材的有机构成元素。语文教師在教学实践中应当围绕文本的文体特征进行教学活动的优化设计,促使学生在小说微型阅读中逐步加强理解,提高感悟效果。
一、基于文体意识,确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指南,既是整节课的起点,也是归宿。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在语文课堂中的不断渗透,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大多会按照三维目标的理念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期望学生掌握基础语文知识和技能,把握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在文体意识下组织学生对小说进行微型阅读分析,教师应当依托小说本身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体现小说的主要特征,以便在这样的教学目标指引下对学生的文体意识进行培养。
例如《盼》这篇文章选自作家铁凝的短篇小说集《夜路》,作者以孩子的视角叙述了主人公得到新雨衣,在雨中穿上新雨衣的故事,用细腻的语言表现了主人公的情感和心理变化。小说阅读的三部曲分别是“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样”。基于此,教师可以根据本篇文章的内容设定如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主人公“盼”的是什么以及主人公是如何“盼”的;2.了解故事的发展情节,理清行文整体思路;3.学习文章中进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的方法,感受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显然,上述教学目标分别对应了小说当中的三个要素,教师以上述目标为导向进行本节课教学活动的安排,能够渗透小说的特征,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奠定微型阅读指导的基础。
显而易见,教师对教学目标进行优化设计,并按照小说的文体特征进行教学目标的内容安排,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知小说的主要特点,认识到对小说进行分析、解读的方法,分析小说的方向,以便在逐步落实教学目标中真正地强化文体意识。
二、拟定情节标题,突出小说特征
在小说中,文本主要是按照情节的发展自然展开的,要想对小说进行有效的分析,抓住小说当中的情感变动和主要矛盾,读者就要根据小说当中的情节变化确立小标题,从而明确地意识到小说当中的主要冲突和变化。通过罗列小标题,读者能够深入感知小说的主要特征,把握小说当中的主人公和线索。所以,在小学语文课程的小说微型阅读指导中,教师要组织学生根据小说的内容进行情节划分,并根据主人公和线索进行小标题的拟定,让学生在把握小说情节的同时,深刻感知小说的特征,增强文体意识。
以《慈母情深》这一课为例,这篇文章选自梁晓声《母亲》这一小说,文章叙述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仍旧鼓励作者读书,体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慈爱之心。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对文本进行通读,让学生了解整个文本的故事走向以及主要的情节。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分段,将描述同一情节的内容归为一个段落。紧接着,学生围绕自己划分的段落,为每一部分的情节拟一个标题,并用主人公和贯穿全文的线索作为标题的关键词,从而透过标题更加直观地了解到整个小说的发展脉络。
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并让学生根据小说发展的情节进行段落的划分和小标题的设计,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小说的特点,了解小说的主要构成部件,从而在把握主人公、事件和线索等要素中强化自身的文体意识。
三、问题引导思考,做好人物鉴赏
在指导学生进行小说阅读分析时,对文章中的人物进行分析和鉴赏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项目,不仅能够让学生对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且可以让学生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手法,为学生进行自主创作提供帮助。在文体意识下指导学生进行小说阅读时,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组织学生自主对文本当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解读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使得学生在解答问题的同时能够从主人公角度出发,有效地揭露小说的主题。
以《少年闰土》这节课为例,教师就可以使用问题引领整节课,引导学生对闰土的形象以及描写闰土的方法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组织学生阅读这篇文章时,教师先向学生提出“本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的问题,引导全体学生明确本篇文章的主人公是“闰土”。随后,教师提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闰土具有怎样的品质和性格?”“作者在进行闰土这一形象的刻画中,主要使用了什么方法?”等问题,促使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以便学生在回答出“闰土是一个聪明、能干、可爱的农村少年”等答案后,加强对主人公形象的理解,提高对作者描写人物方法的认识,从而把握透过人物言行外貌对人物特点进行表现的写作手法。
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分析,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分析的过程中更好地把握小说中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的规律,以便在未来阅读其他小说时也可以从这些问题出发完成对人物形象的解读。
四、渗透分析技巧,把握解读规律
素质教育理念指出,教师除组织学生学习基础语文知识外,还应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文体意识下的小说微型阅读指导中,教师需要结合小说的特征,为学生渗透分析的技巧,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小说阅读活动中自发地找到解读的方向,有效地完成对小说内容的分析。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对小说进行自主学习的方法,促进学生文体意识的发展,教师有必要为学生渗透解读小说的技巧,使学生在把握一般规律中更好地完成对小说的分析。 以环境描写的分析为例,作者在小说中常常使用环境描写的方式来烘托气氛,渲染情节,使学生产生与主人公相似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在组织学生分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作用时,教师要顺势为学生讲解分析的技巧,使学生更有序地进行思考。具体来说,学生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思索:第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背景;第二,渲染气氛,烘托主人公的情绪;第三,揭露人物的主要特征,暗示人物未来的命运发展;第四,强化主题;第五,推动故事的发展情节,为人物的有效刻画奠定良好基础等。学习了环境描写的作用后,学生遇到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时,就可以从上述五个方面进行思考,从而有效地解读环境描写的价值。
不难看出,教师为学生渗透环境描写的作用,让学生系统地了解环境描写的价值,能够提高学生对小说中环境描写的认识,使学生在接触小说这一文体时,能够有序地分析其中的各个环境描写,从而提高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能力。
五、学习写作背景,深化小说内涵
任何一篇文章的形成都不是空穴来风的,而是有其创作背景。教师组织学生对这些创作背景进行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站在作者的角度对文本内容进行解读,完成对文体的分析。因此,在引导学生对小说进行分析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对小说的创作背景进行了解,让学生从背景出发对小说的内涵进行深入体会,提升学生解读小说的质量。在让学生搜集写作背景时,教师要意识到学生个人能力的局限性,主动为学生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在共享资源中真正全面地把握小说的创作背景。
比如,《穷人》这篇文章创作于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真正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劳动人民的苦难。在组织学生学习《穷人》这节课前,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自主检索创作背景的任务,让学生通过查找网络资源、浏览图书资料等方式,搜集本文的创作背景。之后,学生对自己检索到的内容进行整理,并带到课堂上。在课堂上,教师创建合作交流的小组,让学生将自己检索到的信息与同伴进行共享,使学生在多样化的资料中打开视野,真正地认识到本篇文章的创作背景,为开启本节课的学习奠定情感基调。
基于上述案例可见,教师组织学生对小说的创作背景进行学习,并引导学生共享彼此的资料,能够真正地让学生全面把握小说的内涵,使学生更好地分析小说当中的情感,以便对小说这一文体有更深刻的认识,学会抓住背景对小说内涵进行分析的方法。
总而言之,小說是一种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虚构内容,教师在文体意识的背景下组织学生开展小说阅读活动,应当依托小说本身的特征进行教学活动的安排,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对小说要素进行分析的方法,从而提高对小说进行解读的效果,最大化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伊婷婷.强化阅读指导,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J].新阅读,2020(10):60-61.
焦士国.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教学策略探讨[J].中国新通信,2019,21(15):215.
姬艳.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课外阅读指导[J].中国农村教育,2020(02):116-117.
【关键词】文体意识;小说;微型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进行教材的编纂时,应当选用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作品,并且要保持文本题材、体裁的多样性,使小学生从阅读中获得养分,实现成长。基于这一背景,新课改对学生提出了文体意识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文体意识的培养。小说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材的有机构成元素。语文教師在教学实践中应当围绕文本的文体特征进行教学活动的优化设计,促使学生在小说微型阅读中逐步加强理解,提高感悟效果。
一、基于文体意识,确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指南,既是整节课的起点,也是归宿。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在语文课堂中的不断渗透,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大多会按照三维目标的理念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期望学生掌握基础语文知识和技能,把握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在文体意识下组织学生对小说进行微型阅读分析,教师应当依托小说本身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体现小说的主要特征,以便在这样的教学目标指引下对学生的文体意识进行培养。
例如《盼》这篇文章选自作家铁凝的短篇小说集《夜路》,作者以孩子的视角叙述了主人公得到新雨衣,在雨中穿上新雨衣的故事,用细腻的语言表现了主人公的情感和心理变化。小说阅读的三部曲分别是“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样”。基于此,教师可以根据本篇文章的内容设定如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主人公“盼”的是什么以及主人公是如何“盼”的;2.了解故事的发展情节,理清行文整体思路;3.学习文章中进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的方法,感受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显然,上述教学目标分别对应了小说当中的三个要素,教师以上述目标为导向进行本节课教学活动的安排,能够渗透小说的特征,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奠定微型阅读指导的基础。
显而易见,教师对教学目标进行优化设计,并按照小说的文体特征进行教学目标的内容安排,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知小说的主要特点,认识到对小说进行分析、解读的方法,分析小说的方向,以便在逐步落实教学目标中真正地强化文体意识。
二、拟定情节标题,突出小说特征
在小说中,文本主要是按照情节的发展自然展开的,要想对小说进行有效的分析,抓住小说当中的情感变动和主要矛盾,读者就要根据小说当中的情节变化确立小标题,从而明确地意识到小说当中的主要冲突和变化。通过罗列小标题,读者能够深入感知小说的主要特征,把握小说当中的主人公和线索。所以,在小学语文课程的小说微型阅读指导中,教师要组织学生根据小说的内容进行情节划分,并根据主人公和线索进行小标题的拟定,让学生在把握小说情节的同时,深刻感知小说的特征,增强文体意识。
以《慈母情深》这一课为例,这篇文章选自梁晓声《母亲》这一小说,文章叙述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仍旧鼓励作者读书,体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慈爱之心。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对文本进行通读,让学生了解整个文本的故事走向以及主要的情节。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分段,将描述同一情节的内容归为一个段落。紧接着,学生围绕自己划分的段落,为每一部分的情节拟一个标题,并用主人公和贯穿全文的线索作为标题的关键词,从而透过标题更加直观地了解到整个小说的发展脉络。
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并让学生根据小说发展的情节进行段落的划分和小标题的设计,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小说的特点,了解小说的主要构成部件,从而在把握主人公、事件和线索等要素中强化自身的文体意识。
三、问题引导思考,做好人物鉴赏
在指导学生进行小说阅读分析时,对文章中的人物进行分析和鉴赏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项目,不仅能够让学生对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且可以让学生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手法,为学生进行自主创作提供帮助。在文体意识下指导学生进行小说阅读时,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组织学生自主对文本当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解读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使得学生在解答问题的同时能够从主人公角度出发,有效地揭露小说的主题。
以《少年闰土》这节课为例,教师就可以使用问题引领整节课,引导学生对闰土的形象以及描写闰土的方法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组织学生阅读这篇文章时,教师先向学生提出“本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的问题,引导全体学生明确本篇文章的主人公是“闰土”。随后,教师提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闰土具有怎样的品质和性格?”“作者在进行闰土这一形象的刻画中,主要使用了什么方法?”等问题,促使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以便学生在回答出“闰土是一个聪明、能干、可爱的农村少年”等答案后,加强对主人公形象的理解,提高对作者描写人物方法的认识,从而把握透过人物言行外貌对人物特点进行表现的写作手法。
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分析,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分析的过程中更好地把握小说中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的规律,以便在未来阅读其他小说时也可以从这些问题出发完成对人物形象的解读。
四、渗透分析技巧,把握解读规律
素质教育理念指出,教师除组织学生学习基础语文知识外,还应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文体意识下的小说微型阅读指导中,教师需要结合小说的特征,为学生渗透分析的技巧,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小说阅读活动中自发地找到解读的方向,有效地完成对小说内容的分析。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对小说进行自主学习的方法,促进学生文体意识的发展,教师有必要为学生渗透解读小说的技巧,使学生在把握一般规律中更好地完成对小说的分析。 以环境描写的分析为例,作者在小说中常常使用环境描写的方式来烘托气氛,渲染情节,使学生产生与主人公相似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在组织学生分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作用时,教师要顺势为学生讲解分析的技巧,使学生更有序地进行思考。具体来说,学生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思索:第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背景;第二,渲染气氛,烘托主人公的情绪;第三,揭露人物的主要特征,暗示人物未来的命运发展;第四,强化主题;第五,推动故事的发展情节,为人物的有效刻画奠定良好基础等。学习了环境描写的作用后,学生遇到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时,就可以从上述五个方面进行思考,从而有效地解读环境描写的价值。
不难看出,教师为学生渗透环境描写的作用,让学生系统地了解环境描写的价值,能够提高学生对小说中环境描写的认识,使学生在接触小说这一文体时,能够有序地分析其中的各个环境描写,从而提高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能力。
五、学习写作背景,深化小说内涵
任何一篇文章的形成都不是空穴来风的,而是有其创作背景。教师组织学生对这些创作背景进行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站在作者的角度对文本内容进行解读,完成对文体的分析。因此,在引导学生对小说进行分析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对小说的创作背景进行了解,让学生从背景出发对小说的内涵进行深入体会,提升学生解读小说的质量。在让学生搜集写作背景时,教师要意识到学生个人能力的局限性,主动为学生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在共享资源中真正全面地把握小说的创作背景。
比如,《穷人》这篇文章创作于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真正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劳动人民的苦难。在组织学生学习《穷人》这节课前,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自主检索创作背景的任务,让学生通过查找网络资源、浏览图书资料等方式,搜集本文的创作背景。之后,学生对自己检索到的内容进行整理,并带到课堂上。在课堂上,教师创建合作交流的小组,让学生将自己检索到的信息与同伴进行共享,使学生在多样化的资料中打开视野,真正地认识到本篇文章的创作背景,为开启本节课的学习奠定情感基调。
基于上述案例可见,教师组织学生对小说的创作背景进行学习,并引导学生共享彼此的资料,能够真正地让学生全面把握小说的内涵,使学生更好地分析小说当中的情感,以便对小说这一文体有更深刻的认识,学会抓住背景对小说内涵进行分析的方法。
总而言之,小說是一种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虚构内容,教师在文体意识的背景下组织学生开展小说阅读活动,应当依托小说本身的特征进行教学活动的安排,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对小说要素进行分析的方法,从而提高对小说进行解读的效果,最大化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伊婷婷.强化阅读指导,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J].新阅读,2020(10):60-61.
焦士国.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教学策略探讨[J].中国新通信,2019,21(15):215.
姬艳.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课外阅读指导[J].中国农村教育,2020(02):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