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意识是一种关键能力,能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生活实际,并根据教学内容和重难点为学生提供有趣和有价值的数学故事,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融入数学知识。通过数学小故事的引领,促使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在探索交流中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数学素养。
关键词:数学故事;问题意识;数学素养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才能促进下一步的探索;对知识的探索过程是一个创新和发展的过程。问题意识是对知识的一种探索意识,使个体进入求知的状态,这个状态是发明创造的起点。数学课堂上应该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环境和条件,促进学生养成善于质疑的习惯,同时培养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有趣的数学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利用数学知识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问题意识和数学素养。
一、深入把握数学教学内容,紧贴学生年龄特点,挖掘数学小故事盗源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数学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基本数学素养,提高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数学教学,就需要教师深入把握教学内容,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有效的手段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動地进行问题探索,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进行探索的手段和方式很多,其中利用数学小故事是一种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有效手段。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模仿性强、生性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等特点,感兴趣的东西,他们就有求知欲望,否则就会热情大减,从而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爱听故事是小朋友的天性,有趣的数学故事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之积极投入课堂的学习中。
如在教学完“位置与方向”单元后,提出问题:插班的新同学第一天上课,他在百度地图上搜了一下上学路线。请利用学过的方位知识,用东南西北等方位来描述这位新同学上学的路线。又如在教学完三年级乘除法和24小时计时概念后,讲述小明一家去旅游的数学故事,并提出数学问题:人住酒店三天需要多少钱;去游乐场玩,门票一共要多少钱;坐早上8点的飞机,从家到机场有20公里,最迟几时出发;飞机晚点2小时,要什么时候到达……
学习“体积和容积”时,出示这样一个数学小故事:小明发现一个容器的标签上写着250毫升,但他量了一下容器的长、宽、高,发现算出来是285立方厘米,为什么会这样呢?通过分析,找到了原因:原因一,材料有厚度,体积一定大于等于容积;原因二,容器会热胀冷缩,装满了会爆罐。
教师应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在知识新授和练习巩固等环节中引入小故事资源。如在教学“10的认识”时,常用这样一个数学小故事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数字宝宝1到9决定成立一个数字小队,因为嘬大,它就当上了队长。9当上队长后洋洋得意,有一天,9对0说:“0小弟,你没头没脑,表示一个也没有,跟我比起来,你实在是太小了,真是一点用都没有。”O听到9这样说,非常伤心,哭了起来。旁边的1听到后,很有礼貌地对9说:“你知道吗,如果我和0站在一起,比你还要大呢!”9-听,觉得非常吃惊。小朋友,数字1说得对不对呢?那是一个什么数呢?
又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很多教师会引入这样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有一天,师徒四人在分一块饼,唐僧说:“咱们把这块饼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吧。”猪八戒急忙说:“不行,一份太少了,师傅,我吃得多,就多分给我一份吧。”孙悟空灵机一动说:“师傅,那咱们就把它平均分成8份,给他2份吧。”“那还差不多。”猪八戒拿起饼乐呵呵地笑了。唐僧笑了笑说:“你这个猴子呀……”这样分,猪八戒分的比第一次多了吗?通过故事,你懂得了什么?为什么唐僧笑了?
在突破重难点时,利用生动的小故事,可以把深奥的数学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如在教学“0的退位减法”时,可以利用形象的小故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个位不够减时,跑到旁边大哥十位那里借。十位说,我一个十都没有,借不了。怎么办呢?十位灵机一动,我可以再向老大哥百位借,于是十位向百位说:“大哥,要向你借一个百,一个百有10个十了。”十位借了一个百以后,高兴地对个位说:“我现在有10个十了,可以借给你一个十,这样你就够减了。”个位说:“你给我了一个十,就只剩9个十了。”这样通过动画课件和小故事,很好地突破了重难点,学生学得很轻松。
在练习中巧用小故事,能促进孩体会数学知识在解决生活问题上的价值。如在认识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后,在练习中引入这样一个小故事:木工师傅要做一个三角形的支架,店里已经有两根分别长8分米、3分米的木头,还需要一根多长的木头呢?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又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以及区别后,可以用这样一个故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周长相等时,怎样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最大:财主对老农说,我给你一条长96米的绳子,你用来围一块长方形或正方形地,能围多大的面积就给你多大的面积。怎样围才能使面积最大呢?
课标指出,“数学的内容是现实、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用小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能引发学生对知识进一点探索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内驱力。
二、巧用数学小故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数学是学生带着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去参与实践,通过猜想、质疑、验证,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过程。在不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交流合作、动手实践,经历将实际问题提炼为生活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初步获得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故事的引用,能让学生在故事中发现蕴含的数学问题,从而提出问题并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出示这样一个小故事:小头爸爸要买沙发垫子和大头儿子的鞋垫,不知道有多长,就打电话给家里的小头儿子。小头儿子一时找不到尺子,就用了爸爸的领带来测量一一沙发是三个领带长,小头儿子的三个脚长也是一个领带长。怎样表示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分数的认识,提出生活中如果要表示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部分时,怎样用分数来表示。发现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再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从生活的事例中认识数学,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这样建立起数学模型,才会让学生学得更深刻。
三、善用数学小故事,渗透数学思想。培养问题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目标之一,是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时渗透数学思想。
在教学“鸡兔同笼”问题时,教师出示了古代数学故事:大约1500年前,《孙子算经》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用这段话引发学生对解决此类问题的兴趣,体会数学悠久的历史,认识数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并逐步渗透建模思想和创新思想。你想知道《孙子算经》中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吗?其中一种解题方法是:假如砍去每只鸡、每只兔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脚鸡”,每只兔变成了“双脚兔”,再计算鸡和兔的数量。这一思路新颖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数学家赞叹不已,其实这种方法叫化归法。
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单位克、千克和吨后,引出这样的一个数学小故事,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单位的认识,更形象生动:重量王国里乱了套,大家来看一看吧!大象抢先说:“我的重量是5克。”马接着说:“我有300吨重。”小蚂蚁不紧不慢地说道:“我有1千克重。”麻雀叽叽喳喳地说:“我的重量是300千克。”小猪也赶来凑热闹:“我有10克重。”这时,重量国的国王来了,动物们纷纷把刚才说的各自的重量告诉了国王,国王听了后,哈哈大笑起来。为什么国王会笑?你发现有什么錯误吗?你能帮它们纠正过来吗?学生用所学的质量单位知识,很快把单位改正过来了。通过对单位的正确运用,学生加深了对克、千克和吨的认识,同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了数感。
关键词:数学故事;问题意识;数学素养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才能促进下一步的探索;对知识的探索过程是一个创新和发展的过程。问题意识是对知识的一种探索意识,使个体进入求知的状态,这个状态是发明创造的起点。数学课堂上应该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环境和条件,促进学生养成善于质疑的习惯,同时培养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有趣的数学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利用数学知识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问题意识和数学素养。
一、深入把握数学教学内容,紧贴学生年龄特点,挖掘数学小故事盗源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数学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基本数学素养,提高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数学教学,就需要教师深入把握教学内容,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有效的手段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動地进行问题探索,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进行探索的手段和方式很多,其中利用数学小故事是一种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有效手段。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模仿性强、生性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等特点,感兴趣的东西,他们就有求知欲望,否则就会热情大减,从而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爱听故事是小朋友的天性,有趣的数学故事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之积极投入课堂的学习中。
如在教学完“位置与方向”单元后,提出问题:插班的新同学第一天上课,他在百度地图上搜了一下上学路线。请利用学过的方位知识,用东南西北等方位来描述这位新同学上学的路线。又如在教学完三年级乘除法和24小时计时概念后,讲述小明一家去旅游的数学故事,并提出数学问题:人住酒店三天需要多少钱;去游乐场玩,门票一共要多少钱;坐早上8点的飞机,从家到机场有20公里,最迟几时出发;飞机晚点2小时,要什么时候到达……
学习“体积和容积”时,出示这样一个数学小故事:小明发现一个容器的标签上写着250毫升,但他量了一下容器的长、宽、高,发现算出来是285立方厘米,为什么会这样呢?通过分析,找到了原因:原因一,材料有厚度,体积一定大于等于容积;原因二,容器会热胀冷缩,装满了会爆罐。
教师应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在知识新授和练习巩固等环节中引入小故事资源。如在教学“10的认识”时,常用这样一个数学小故事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数字宝宝1到9决定成立一个数字小队,因为嘬大,它就当上了队长。9当上队长后洋洋得意,有一天,9对0说:“0小弟,你没头没脑,表示一个也没有,跟我比起来,你实在是太小了,真是一点用都没有。”O听到9这样说,非常伤心,哭了起来。旁边的1听到后,很有礼貌地对9说:“你知道吗,如果我和0站在一起,比你还要大呢!”9-听,觉得非常吃惊。小朋友,数字1说得对不对呢?那是一个什么数呢?
又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很多教师会引入这样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有一天,师徒四人在分一块饼,唐僧说:“咱们把这块饼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吧。”猪八戒急忙说:“不行,一份太少了,师傅,我吃得多,就多分给我一份吧。”孙悟空灵机一动说:“师傅,那咱们就把它平均分成8份,给他2份吧。”“那还差不多。”猪八戒拿起饼乐呵呵地笑了。唐僧笑了笑说:“你这个猴子呀……”这样分,猪八戒分的比第一次多了吗?通过故事,你懂得了什么?为什么唐僧笑了?
在突破重难点时,利用生动的小故事,可以把深奥的数学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如在教学“0的退位减法”时,可以利用形象的小故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个位不够减时,跑到旁边大哥十位那里借。十位说,我一个十都没有,借不了。怎么办呢?十位灵机一动,我可以再向老大哥百位借,于是十位向百位说:“大哥,要向你借一个百,一个百有10个十了。”十位借了一个百以后,高兴地对个位说:“我现在有10个十了,可以借给你一个十,这样你就够减了。”个位说:“你给我了一个十,就只剩9个十了。”这样通过动画课件和小故事,很好地突破了重难点,学生学得很轻松。
在练习中巧用小故事,能促进孩体会数学知识在解决生活问题上的价值。如在认识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后,在练习中引入这样一个小故事:木工师傅要做一个三角形的支架,店里已经有两根分别长8分米、3分米的木头,还需要一根多长的木头呢?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又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以及区别后,可以用这样一个故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周长相等时,怎样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最大:财主对老农说,我给你一条长96米的绳子,你用来围一块长方形或正方形地,能围多大的面积就给你多大的面积。怎样围才能使面积最大呢?
课标指出,“数学的内容是现实、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用小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能引发学生对知识进一点探索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内驱力。
二、巧用数学小故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数学是学生带着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去参与实践,通过猜想、质疑、验证,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过程。在不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交流合作、动手实践,经历将实际问题提炼为生活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初步获得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故事的引用,能让学生在故事中发现蕴含的数学问题,从而提出问题并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出示这样一个小故事:小头爸爸要买沙发垫子和大头儿子的鞋垫,不知道有多长,就打电话给家里的小头儿子。小头儿子一时找不到尺子,就用了爸爸的领带来测量一一沙发是三个领带长,小头儿子的三个脚长也是一个领带长。怎样表示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分数的认识,提出生活中如果要表示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部分时,怎样用分数来表示。发现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再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从生活的事例中认识数学,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这样建立起数学模型,才会让学生学得更深刻。
三、善用数学小故事,渗透数学思想。培养问题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目标之一,是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时渗透数学思想。
在教学“鸡兔同笼”问题时,教师出示了古代数学故事:大约1500年前,《孙子算经》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用这段话引发学生对解决此类问题的兴趣,体会数学悠久的历史,认识数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并逐步渗透建模思想和创新思想。你想知道《孙子算经》中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吗?其中一种解题方法是:假如砍去每只鸡、每只兔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脚鸡”,每只兔变成了“双脚兔”,再计算鸡和兔的数量。这一思路新颖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数学家赞叹不已,其实这种方法叫化归法。
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单位克、千克和吨后,引出这样的一个数学小故事,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单位的认识,更形象生动:重量王国里乱了套,大家来看一看吧!大象抢先说:“我的重量是5克。”马接着说:“我有300吨重。”小蚂蚁不紧不慢地说道:“我有1千克重。”麻雀叽叽喳喳地说:“我的重量是300千克。”小猪也赶来凑热闹:“我有10克重。”这时,重量国的国王来了,动物们纷纷把刚才说的各自的重量告诉了国王,国王听了后,哈哈大笑起来。为什么国王会笑?你发现有什么錯误吗?你能帮它们纠正过来吗?学生用所学的质量单位知识,很快把单位改正过来了。通过对单位的正确运用,学生加深了对克、千克和吨的认识,同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了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