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论吃辣椒,四川人其实也算不得厉害的。但一说起辣椒,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四川。一是因为川菜走红全国;二是因为有了花椒为伴,使得川式「麻辣」独步天下;三是四川人烹制辣椒的手法丰富,将辣椒的魅力呈现得淋漓尽致。
花椒与辣椒的爱情
尽管现代川菜的出现和成型只有短短一百多年,在中国八大菜系中只是一个新秀,但是,川人对辛辣食物的喜爱却有极深的历史渊源,两千多年前的《华阳国志》里就有“蜀人好滋味,尚辛香”的说法,六个字,概括了川菜的基本品质。辛辣鲜香,是川菜的风格和特色;而对菜肴味道与口感的痴迷,则是川菜一脉相承的灵魂。
在辣椒传入中国之前,川人所喜欢的辛辣味道,主要来自于茱萸、芥子、生姜之类。而花椒这种香气浓烈、红艳多籽的果实,从商周时期就是敬神和祭祀祖先的食物。在《诗经》和屈原的诗中,曾经有过许多歌咏花椒的诗句。汉朝时,后宫的女人用花椒和泥涂墙,除了驱虫辟邪,更是讨花椒“多籽”的寓意,西汉未央宫皇后所居的宫殿就叫椒房殿。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花椒,一直是中华香料的大姐大,中国大部分地方都种植和食用花椒,以花椒入酒,是古代荆楚的风尚;三国时陆玑的《毛诗草木疏》中载有用花椒蒸鸡肠的菜肴;唐宋时,江南的很多菜品中都有花椒。至今仍然流传于北方的《十三香歌》,开篇首唱的就是花椒。当年,四川的花椒品质是最好的,特别是汉源的花椒,天下争香,汉源清溪的花椒更是皇家贡品,谁若敢私用,弄不好会掉脑袋。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也不知究竟是什么原因,花椒树从中国的很多地方消失了,花椒也从中国很多地方的餐桌上消失了。有人猜测,元朝时,蒙古人入主中原,因为信奉佛教,蒙古人禁荤腥、戒辛辣,花椒作为夺情荡神的辛香刺激之物,自然也在禁戒之中,于是,这曾经风姿绰约的花魁,只能卸妆退隐,藏身于巴山蜀水的崇山峻岭深处。也许是四川的花椒太好,川人舍不得;也许是四川人太嗜好辛香,确实丢不掉;总之,花椒这个历经数千年日月雨露的香物,顽强地存留在四川人的饮食中。不过,这种坚持,如同风烛残年的老妇,让人感觉时日无多。就在这个时候,辣椒来了。
辣椒这种早在两三千年前就生长在美洲的植物悄然来到中国,先在福建登陆,之后,随着清初长达150多年的“湖广填四川”大移民进入四川。在入川之前,辣椒因果实红亮、形态别致,只是被作为一种观赏植物。到了几千年来一直酷爱辛辣的四川,一场激动人心的奇迹发生了,那是一场食物的世纪艳遇。花椒,这个在东方大地上存在了数千年的辛香之物,与辣椒,这个在美洲大地上同样存在了数千年的辛香之物,曾经相距万里之遥,各自孤独地、坚韧地生长繁衍,忽然有一天,它们像被上天注定的一对情侣一样相遇,一相逢,永相守;一相守,开万世。这场艳遇开花结果,创生了一个菜系独领风骚的魅力。偏安在巴蜀民间的川菜,因为花椒和辣椒的结合,从中华博大精深的饮食王国中脱颖而出,开始演绎一段绵延一百多年的麻辣传奇。
锅里的魔幻现实主义
川人嗜辣,多数人认为是四川多雨潮湿,需要辣椒驱寒祛湿。这自然有些道理。然而,两广和江南同样气候阴湿、水雾氤氲,当地人却不爱辣椒,而在干燥的陕西,人们却常吃辣子,这又如何解释呢?我以为,四川人身体中可能缺少一些微量元素,而这些元素恰恰在辛辣之物——特别是辣椒——中存在,这就是川人千年以来崇尚辛香的秘密。其实身体远比我们的思想更加敏感,身体的需要则往往直接变成了口舌之爱。
川人都偏爱自己家乡的辣椒。川东北的人性子猛烈一些,所以要辣劲十足的朝天椒;川西北的人,受成都平原和都江堰的滋养,性情相对温和,钟爱微辣浓香的二荆条。两千多年前李冰父子开筑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后,天府之国富闲天下,巴蜀先民的刚猛慢慢蛰伏下来。川人平日温暾细腻,而在危亡之际,骨子里的硬气便会喷薄而出。20世纪30年代,日军侵华,山河破碎,几十万川军穿着草鞋,兜里揣着干辣椒,悲壮出征,血战万里,最后回到家乡的寥寥可数。这就是川人的血性,也是川人融入身心里的“辣椒精神”。
辣椒在和花椒相辅相成的过程中,味道鲜明而不张扬,刺激却不放纵,一如川人秉承的贤圣的中庸调和之道,辣而不燥。同时,川人还承袭了祖先的饮食精髓,痴迷食物的滋味,追求口感的丰富,这让辣椒的形态与层次在烹饪中生出无穷变化,精彩之后还有更精彩。世界上,有比四川人更爱吃辣椒的,也有比四川人吃得更辣的,但是,鲜少有人能像四川人一样,把辣椒吃得如此多姿多彩,在锅中成就了另一种“魔幻现实主义”艺术。
新辣椒里的老日子
七八月份是辣椒上市的时节。要在过去,家家户户早都忙乎起来了,做辣椒酱,泡红辣椒,一年的辣滋味,都要在这时备下。
如今城里人大多不再在意这些,菜市场上还会有一两家商贩,为恋旧的人家现碎一些辣椒酱,可惜做法和选料都不那么地道了。但是到了县城或者乡下,在许多人家里、房顶上依然能看到红红辣辣的一片,人们在新辣椒的火热色彩中,享受着老日子的一点温暖。
做辣椒酱,一定要新鲜硬铮的二荆条,成都平原东部丘陵所产的最好。要红得鲜亮的,洗净晾干后,用剁刀在木桶里慢慢剁碎,加上盐和生菜油,讲究的还要放几颗大料,当然花椒也是必不可少的,然后密封在坛子里,十天半月后就可以吃了。当下饭的小菜也可,做蘸水佐料也可,作为炒菜的调料也可。有这么一坛辣椒酱的人家,是有口福的。
有一种名扬天下的辣椒豆瓣酱,被誉为川菜之魂,这就是郫县豆瓣。郫县位于成都西北,岷江穿过大山,刚刚到达平原,水的冰骨融化在温润的空气中,水质清凉而滑软;暖湿气流在这里形成独特的小气候,温度与湿度恰到好处。取成都东山一带的新鲜二荆条,加上云南产的出霉的蚕豆瓣,和从万古雪山中奔流而来的江水,历经一年的发酵,酱色棕红,酱香厚烈,川菜的“调料大帝”就此君临。这是四川人调和万物的杰出作品之一。没有郫县豆瓣,川菜中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菜品如回锅肉、麻婆豆腐、豆瓣鱼、水煮牛肉、夫妻肺片……会顿失风味。
泡辣椒也要用二荆条,要色泽酱红的,还要是当天采摘的。四川泡菜与韩国泡菜、欧洲泡菜并称世界三大泡菜系列,若是从二次发酵和益生乳酸菌含量这两个角度来看,四川泡菜是独一无二的。在四川泡菜中,泡辣椒毫无疑问是坛中之王,不仅是佐酒下饭的美味,川菜中的泡椒系列菜品,更是靠它才能有滋有味;泡辣椒还制造出川菜独有的鱼香味,离开它,菜中就不会无鱼却有鱼香,所以,泡辣椒又叫鱼辣子。
作者介绍
石光华
著名作家,美食评论家,顶级川菜餐厅上席总经理,著有《我的川菜生活》。
TIPS
川辣的传奇仍在继续
成都青城山脚下,百年老树环抱一户不起眼的人家,爬布着苔藓的青砖瓦房内,放置着50多个一米来高的青陶坛。这里是男人的禁地,却被嗜辣的食客们奉为圣地。从清朝起世代传承下来的泡辣椒神秘配方,在这里酝酿着最美妙的滋味。更为传奇的是,它的传人发誓“终身不嫁,泡制绝世好菜”。她就是钟清华,今年50岁,为了维持泡辣椒的色、香、味原生态,她一直保持着冰清玉洁的女儿身。她的泡菜坛子是分公母的,她泡的辣椒,数年之后依然硬铮红亮。其实,在四川,像她一样有着泡辣椒手艺的人,不知还藏有多少。
花椒与辣椒的爱情
尽管现代川菜的出现和成型只有短短一百多年,在中国八大菜系中只是一个新秀,但是,川人对辛辣食物的喜爱却有极深的历史渊源,两千多年前的《华阳国志》里就有“蜀人好滋味,尚辛香”的说法,六个字,概括了川菜的基本品质。辛辣鲜香,是川菜的风格和特色;而对菜肴味道与口感的痴迷,则是川菜一脉相承的灵魂。
在辣椒传入中国之前,川人所喜欢的辛辣味道,主要来自于茱萸、芥子、生姜之类。而花椒这种香气浓烈、红艳多籽的果实,从商周时期就是敬神和祭祀祖先的食物。在《诗经》和屈原的诗中,曾经有过许多歌咏花椒的诗句。汉朝时,后宫的女人用花椒和泥涂墙,除了驱虫辟邪,更是讨花椒“多籽”的寓意,西汉未央宫皇后所居的宫殿就叫椒房殿。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花椒,一直是中华香料的大姐大,中国大部分地方都种植和食用花椒,以花椒入酒,是古代荆楚的风尚;三国时陆玑的《毛诗草木疏》中载有用花椒蒸鸡肠的菜肴;唐宋时,江南的很多菜品中都有花椒。至今仍然流传于北方的《十三香歌》,开篇首唱的就是花椒。当年,四川的花椒品质是最好的,特别是汉源的花椒,天下争香,汉源清溪的花椒更是皇家贡品,谁若敢私用,弄不好会掉脑袋。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也不知究竟是什么原因,花椒树从中国的很多地方消失了,花椒也从中国很多地方的餐桌上消失了。有人猜测,元朝时,蒙古人入主中原,因为信奉佛教,蒙古人禁荤腥、戒辛辣,花椒作为夺情荡神的辛香刺激之物,自然也在禁戒之中,于是,这曾经风姿绰约的花魁,只能卸妆退隐,藏身于巴山蜀水的崇山峻岭深处。也许是四川的花椒太好,川人舍不得;也许是四川人太嗜好辛香,确实丢不掉;总之,花椒这个历经数千年日月雨露的香物,顽强地存留在四川人的饮食中。不过,这种坚持,如同风烛残年的老妇,让人感觉时日无多。就在这个时候,辣椒来了。
辣椒这种早在两三千年前就生长在美洲的植物悄然来到中国,先在福建登陆,之后,随着清初长达150多年的“湖广填四川”大移民进入四川。在入川之前,辣椒因果实红亮、形态别致,只是被作为一种观赏植物。到了几千年来一直酷爱辛辣的四川,一场激动人心的奇迹发生了,那是一场食物的世纪艳遇。花椒,这个在东方大地上存在了数千年的辛香之物,与辣椒,这个在美洲大地上同样存在了数千年的辛香之物,曾经相距万里之遥,各自孤独地、坚韧地生长繁衍,忽然有一天,它们像被上天注定的一对情侣一样相遇,一相逢,永相守;一相守,开万世。这场艳遇开花结果,创生了一个菜系独领风骚的魅力。偏安在巴蜀民间的川菜,因为花椒和辣椒的结合,从中华博大精深的饮食王国中脱颖而出,开始演绎一段绵延一百多年的麻辣传奇。
锅里的魔幻现实主义
川人嗜辣,多数人认为是四川多雨潮湿,需要辣椒驱寒祛湿。这自然有些道理。然而,两广和江南同样气候阴湿、水雾氤氲,当地人却不爱辣椒,而在干燥的陕西,人们却常吃辣子,这又如何解释呢?我以为,四川人身体中可能缺少一些微量元素,而这些元素恰恰在辛辣之物——特别是辣椒——中存在,这就是川人千年以来崇尚辛香的秘密。其实身体远比我们的思想更加敏感,身体的需要则往往直接变成了口舌之爱。
川人都偏爱自己家乡的辣椒。川东北的人性子猛烈一些,所以要辣劲十足的朝天椒;川西北的人,受成都平原和都江堰的滋养,性情相对温和,钟爱微辣浓香的二荆条。两千多年前李冰父子开筑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后,天府之国富闲天下,巴蜀先民的刚猛慢慢蛰伏下来。川人平日温暾细腻,而在危亡之际,骨子里的硬气便会喷薄而出。20世纪30年代,日军侵华,山河破碎,几十万川军穿着草鞋,兜里揣着干辣椒,悲壮出征,血战万里,最后回到家乡的寥寥可数。这就是川人的血性,也是川人融入身心里的“辣椒精神”。
辣椒在和花椒相辅相成的过程中,味道鲜明而不张扬,刺激却不放纵,一如川人秉承的贤圣的中庸调和之道,辣而不燥。同时,川人还承袭了祖先的饮食精髓,痴迷食物的滋味,追求口感的丰富,这让辣椒的形态与层次在烹饪中生出无穷变化,精彩之后还有更精彩。世界上,有比四川人更爱吃辣椒的,也有比四川人吃得更辣的,但是,鲜少有人能像四川人一样,把辣椒吃得如此多姿多彩,在锅中成就了另一种“魔幻现实主义”艺术。
新辣椒里的老日子
七八月份是辣椒上市的时节。要在过去,家家户户早都忙乎起来了,做辣椒酱,泡红辣椒,一年的辣滋味,都要在这时备下。
如今城里人大多不再在意这些,菜市场上还会有一两家商贩,为恋旧的人家现碎一些辣椒酱,可惜做法和选料都不那么地道了。但是到了县城或者乡下,在许多人家里、房顶上依然能看到红红辣辣的一片,人们在新辣椒的火热色彩中,享受着老日子的一点温暖。
做辣椒酱,一定要新鲜硬铮的二荆条,成都平原东部丘陵所产的最好。要红得鲜亮的,洗净晾干后,用剁刀在木桶里慢慢剁碎,加上盐和生菜油,讲究的还要放几颗大料,当然花椒也是必不可少的,然后密封在坛子里,十天半月后就可以吃了。当下饭的小菜也可,做蘸水佐料也可,作为炒菜的调料也可。有这么一坛辣椒酱的人家,是有口福的。
有一种名扬天下的辣椒豆瓣酱,被誉为川菜之魂,这就是郫县豆瓣。郫县位于成都西北,岷江穿过大山,刚刚到达平原,水的冰骨融化在温润的空气中,水质清凉而滑软;暖湿气流在这里形成独特的小气候,温度与湿度恰到好处。取成都东山一带的新鲜二荆条,加上云南产的出霉的蚕豆瓣,和从万古雪山中奔流而来的江水,历经一年的发酵,酱色棕红,酱香厚烈,川菜的“调料大帝”就此君临。这是四川人调和万物的杰出作品之一。没有郫县豆瓣,川菜中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菜品如回锅肉、麻婆豆腐、豆瓣鱼、水煮牛肉、夫妻肺片……会顿失风味。
泡辣椒也要用二荆条,要色泽酱红的,还要是当天采摘的。四川泡菜与韩国泡菜、欧洲泡菜并称世界三大泡菜系列,若是从二次发酵和益生乳酸菌含量这两个角度来看,四川泡菜是独一无二的。在四川泡菜中,泡辣椒毫无疑问是坛中之王,不仅是佐酒下饭的美味,川菜中的泡椒系列菜品,更是靠它才能有滋有味;泡辣椒还制造出川菜独有的鱼香味,离开它,菜中就不会无鱼却有鱼香,所以,泡辣椒又叫鱼辣子。
作者介绍
石光华
著名作家,美食评论家,顶级川菜餐厅上席总经理,著有《我的川菜生活》。
TIPS
川辣的传奇仍在继续
成都青城山脚下,百年老树环抱一户不起眼的人家,爬布着苔藓的青砖瓦房内,放置着50多个一米来高的青陶坛。这里是男人的禁地,却被嗜辣的食客们奉为圣地。从清朝起世代传承下来的泡辣椒神秘配方,在这里酝酿着最美妙的滋味。更为传奇的是,它的传人发誓“终身不嫁,泡制绝世好菜”。她就是钟清华,今年50岁,为了维持泡辣椒的色、香、味原生态,她一直保持着冰清玉洁的女儿身。她的泡菜坛子是分公母的,她泡的辣椒,数年之后依然硬铮红亮。其实,在四川,像她一样有着泡辣椒手艺的人,不知还藏有多少。